..續本文上一頁什麼?悟不是得到一個東西,不是見到一個什麼東西,悟到這念心是本具的。所以「悟」,就是悟到絕對的自性菩提,師父在這裏說法,諸位聽法這個心,了了分明,這個心,人在那裏,心在那裏,這個心才是。
普通一般人精進,就是我今天念多少佛、誦多少經、持多少咒、拜多少佛,這就是真精進,好象沒有這些功課就不是真精進。開悟的人就是只有這念心,大休大歇才是真精進,這是佛法僧叁寶一切具足,不著僧求、不著法求、不著佛求、不著衆生求,只有這一念,沒有第二念,明白這些道理,在理上開悟,完全産生了信心,這是事理一如。
「豁爾心開悟,湛然一切通」一切都通達無礙了。什麼叫做一切通?事理、心佛衆生叁無差別,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,就是通達這一切道理,人人都有佛性,你開悟了就明白這些道理了,不但自己有,所有衆生通通有,通達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也是不離這一念心,事和理是一個,沒有二個,觀空不著空,觀假不著假,觀中不著中,始終是通達無礙,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義谛,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,都不離當下這念心,始終了了分明,這是悟了道。
所謂通,可以講神通,也可以稱爲道通,到達這個境界,悟了無上菩提,菩提道和涅槃道,菩提道就稱爲智慧佛,涅槃道就稱爲如如佛,如如不動,一切諸法畢竟空寂,空也不做空想,智慧佛也不求智慧,只是當下這個心能作主、能明朗,就是智慧,就在這裏去安住。
六即佛(十)
古德說: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」,
我們的心就像一杯水一樣,湛然不動,就像一潭止水,
你看這一潭水湛然不動沒有波浪,
不但沒有波浪,裏面沒有混水、沒有濁水,
悟到這些道理,湛然一切通,就是心明朗了。
古德說: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」,我們的心就像一杯水一樣,湛然不動,就像一潭止水,你看這一潭水湛然不動沒有波浪,不但沒有波浪,裏面沒有混水、沒有濁水,悟到這些道理,湛然一切通,就是心明朗了。就像一潭止水照天照地,像一片鏡子一樣,胡來胡現,漢來漢現,現了以後,裏面不留一點痕迹,始終保持當下一念,湛然一切通,知道過去、現在、未來都在這念心當中,這就是實相。
雖然如此通達,但窮源猶未盡,尚見月朦胧,看到我們這念心沒有邊際,你還在懷疑這個心究竟有多大,求這個源頭始終是無窮盡的,因爲我們這個心廣大沒有邊際,沒有始終,如何求呢
所以在這個地方還沒有下百分之百的肯定,既然沒有百分之百的肯定,尚見月朦胧,等于月亮當中有了陰影一樣,我們這個心雖然是一切都是現成,到這個程度就是返照到我們這個心裏面還有一些沈澱,還沒有完全把第八識轉識成智,要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,到這時候才能完全了解,所以這就屬于分證。
分證一分法身,破一分煩惱,一共有四十一品無明,就是有四十一分法身,到這時候是煩惱分分斷,真如分分現,這是一種譬喻來講。其實這四十一品就是層次上的差別,就是我們打坐的時候,看看我們這個心有沒沒昏沈,完全究竟沒有一點點昏沈了就是通達,到達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這就是盡。同時我們這念心完全沒貪瞋癡這些煩惱了,這就是盡。
所以這四十一品一個是從昏沈、一個是從煩惱,看看我們昏沈和煩惱的程度如何?這樣來分成四十一個層次,這就屬于修證方面的,所以我們了解了以後,也不要把這四十一品看的不得了,一念不生,萬法無咎就是如此,煩惱就是我,我就是煩惱。
現在的問題就是不起煩惱就好了,處處作主,了了分明、寂然一如。那麼這四十一品就是只有這念心存在,一直保任下去,動靜閑忙不離當念;一乘任運,萬德莊嚴,始終不離當念,你悟到這個道理,慢慢在日常生活上來熏習、磨練、這樣我們的身心一天天地清涼,一天天地自在,到達最後究竟煩惱漏盡,就是十五的月亮。
六即佛(十一)
因爲這念心從過去到現在自己不知道,自己不了解,
始終是在外面追逐財色名食睡,人我是非,
現在經過一番修練,經過一番修行,一番返照,
我們這個心得到解脫,
究竟水沒有波浪,水究竟清涼,
這個沒有波浪的水、清涼的水不是外來的,是我本具的。
第六個頌:「從來真是妄,今日妄皆真,但複本時性,更無一法新。」
這個頌是究竟即佛。就是把四十一品無明通通轉過來了,通通轉過來了以後,是一個什麼境界,就是這麼一個境界。從我們這一生一直到現在,從來真心理成了妄想,本來是一潭清淨的水,現在變成波浪了,是一潭止水起了波浪,是一潭清水混濁掉了,這是凡夫衆生的境界。
「今日妄皆真」現在煩惱漏盡,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四十一品的無明通通轉過來了,今日妄皆真,水是波浪,現在波浪通通停止變成水了,妄想就是真,煩惱即菩提。
「但複本時性,更無一法新」,因爲這念心從過去到現在自己不知道,自己不了解,始終是在外面追逐財色名食睡,人我是非,現在經過一番修練,經過一番修行,一番返照,我們這個心得到解脫,究竟水沒有波浪,水究竟清涼,這個沒有波浪的水、清涼的水不是外來的,是我本具的。
「更無一法新」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即使超凡入聖了,這個心不增加一絲一毫,雖在凡夫位,有煩惱有無明、六道輪回,我們這個心並不減少一絲一毫,雖然不減少一絲一毫,可是始終是在沈淪苦海,輪回六道,受盡無量無邊的苦楚,雖然不增加一絲一毫,可是心得解脫、心得自在、心得清涼,就稱之爲無上大涅槃、圓明常寂照。
《六即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