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即佛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知字、悟解佛性而言。学佛人从善知识所,或经论中,悟解不生不灭的本有佛性,已知佛性的名字,知道自己的佛性与十方诸佛的佛性完全一样,所以称「名字即佛」。

  「无生曲」、「不死歌」是指佛性不生不灭的道理,即心是佛,不假外求,所以说「当体即是」。从前不知,现今方知,自恨从前昏昧,不解佛性的道理,造诸恶业,枉受轮回,所以说「翻恨自蹉跎」。这个就是听了佛法,才知道这一生修行还是太晚了,有这一种感受,所以称为名字即佛。

  第二个境界已经知道了,人人都有佛性,可是过去没有觉悟,过去没有修行,反而自己觉得很惭愧,好象现在来修行、学佛已经很晚了,有这一种感觉,既有这种感觉,现在就要加紧用功,就要听经闻法,观心返照,所以第三个就要以始觉之智照本觉之理。开始觉悟了就称之为始觉。

  

  六即佛(六)

  为什么要起如幻观?

  因为外面是一种尘劳,执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就是中毒,

  我们起如幻观就是消毒,

  我们这个心观了以后,你这个心安住在哪里?

  安住在中道实相,安住在常理,

  这样就能得到解脱,

  就能契入中道实相、能够契入法身的境界。

  第三个颂: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尘,遍观诸法性,无假亦无真。」

  这是颂观行即佛,指已悟佛性,顺佛性起修而言,依教修观行,而能观的智慧,所观的境界,本来和十方诸佛,完全一样.所以称「观行即佛」。

  在观行位子上佛性还是现前称为观行即佛,前面是名字即佛,虽然是闻名知字,这佛性也是存在,只是佛性显现程度不一样而已。

  「念念照常理」是念念观照真常的佛性,「心心息幻尘」是心心息灭虚幻的尘缘,遍观一切诸法的体性,非假非真便是第一义谛,这个就是修观行的时候所用的方法。

  什么叫做常理?常者是不变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始终这念心都存在,这个就是常。所谓常者是不变,寂者是不动,常寂光净土,就是指我们中道实相这念心,常理就是实相,常理就是中道。

  所以一定要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尘,看到所有的境界,我们在打坐也好、走路也好,认定外面都是虚妄不实的,如梦如幻、如泡如影,这个就是如幻三摩提,弹指超无学。

  你打坐看到所有一切境界,也是虚妄不实的,我们穿衣、吃饭、行住坐卧,你要起这种觉观,如梦如幻、如泡如影,善法也是如梦如幻、如泡如影,恶法也是如梦如幻、如泡如影,这就是起观行。

  如幻三昧,为什么要起如幻观?因为外面是一种尘劳,执着外面的色声香味触这些境界就是中毒,我们起如幻观就是消毒,这是菩萨的境界,如幻三摩提,如幻观,我们这个心观了以后,你这个心安住在哪里?安住在中道实相,安住在常理,这样就能得到解脱,就能契入中道实相、能够契入法身的境界。

  

  六即佛(七)

  中道实相不住空有,

  没有取舍、没有憎恚、没有贪爱,破除无始无明,

  中道实相才是最高的、最究竟的,才是真正的净土,

  所以在法华经里讲小乘、中乘、大乘都是佛方便说法。

  观有观照、观像、观想,所以遍观也可以思惟,也可以观照,也可以观像;看看我们用什么方法,无论是观照、观像或观想,都是我们这念心起的作用,观照、观像、观想这是一个假有,所谓一假一切假,看到所有的万法都是假有,既然是假有,那还贪不贪呢?当然就不会贪着。

  虚幻不实的,如梦如幻、如泡如影,所有一切,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、恶法、染法、净法,乃至于世间法、出世法、天堂、地狱、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,十方一切净土、秽土,遍观就是把它想一想,想它是假,想它是真空,既然是假、是真空,我就不理它,就把能观的这个心收回来。

  收回来做什么?无假亦无真,我也不住在假有,也不住真空,住在那里?住在常理当中,所以是「念念照常理」,这样子就契入了中道,契入了实相,不着假有亦不着真空,不着假有不着真空在那里?师父说法,诸位在那里听法这念心,寂然不动,到达寂然不动,就感通「净极光通达,寂照含虚空」这个境界出来了。

  所以我们要了解,中道实相不住空有,没有取舍、没有憎恚、没有贪爱,破除无始无明,我们了解了以后,中道实相才是最高的、最究竟的,才是真正的净土,所以在法华经里讲小乘、中乘、大乘都是佛方便说法。

  什么才是究竟,「开权显实」、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尘,遍观诸法性,无假亦无真」,安住在中道实相当中,这个就是佛的境界,是如来的境界,所以这里面称之为观行即佛,虽然是观行,我们这个心也不离开中道,也不离开实相,中道实相就是佛,是这个意思。

  中道实相是什么佛?中道实相是智慧佛、是如如佛,智慧佛就是菩提心;如如佛就是涅槃心。我们在起观行的时候,也不离开了了分明这个心,在起观行的时候不离开如如不动、毕竟空寂这个心,所以起观行也是佛,不管观成,观不成都是佛,观成是果位上的佛,没有观成是因位上的佛,仍然还是佛。「因」好象是初一的月亮,「果」好象是十五的月亮,月亮还是一个,并没有差别。

  所以这是第三个境界: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尘,遍观诸法性,无假亦无真」,要安住在中道实相,我们也不执着假有、也不执着真空,可是到达一个最高的境界,你也可以在中道实相起一切假有,也可以在中道实相起一切真空,所以假有就是立一切法,真空就是泯一切法,中道是统一切法,所以中道实相是圆融无碍的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是这么一个境界。三即一、一即三,一切法归于自性,你看重不重要?

  因为重要,所以我们才要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尘」最后「遍观诸法性」,修空观也好,修假观也好,这就是遍观,世间法也好,出世法也好,这也是属于遍观,最后不住在假有,也不住在真空,住在中道实相,这就是我们安身立命之地方。

  

  六即佛(八)

  我们修观行的时候目的是在哪里?

  目的就是来化除四住的烦恼,

  修观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

  这样子契入中道实相,目的是在这里。

  第四个颂,「四住虽先落,六尘未尽空,眼中犹有翳,空里见花红。」

  这是颂相似即佛,由于我们修念念照常理,念念照常理相应了,修观行相应了,观行相应了就破烦恼、破执着了,就证果了,是这个意思。

  所以四住虽先落,由观照的关系,四住的烦恼已经是破掉了,已经转识成智了。「六尘未尽空」,虽然四住先转过来,可是我们心当中六尘的种子还没有完全转识成智,还没有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,所以第八识的种子还存在,六尘境界还没有完全空掉,还没有完全转过来,还没有完全破掉。

  「眼中犹有翳,空里见花红」,我们的心眼.我们的智慧眼当中产生了毛病,产生了毛病,本来是真空无为的,本来是毕竟空寂的,可是在空当中看到一些影像,把这些影像当作一种有,是空里见花红,把它当作实实在在的境界,这个是修行一种过程,修行到了这个地方来了,就容易出毛病,假使没有大善知识的指导就容易出毛病,执着感应,执着神通境界。

  现在社会上就有这一种情形,可是它并没有四住虽先落,我们想想看,还在观行当中就产生了邪见,所以我们修观行的时候目的是在哪里?目的就是来化除四住(注)的烦恼,修观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见惑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、这样子契入中道实相,目的是在这里。

  我们现在由于功夫得力,所以四住烦恼已经转过来、已经化掉,可是六尘境界还在我们八识田中,等于我们这清净的眼当中看到一些幻境,为什么会看到幻境?眼睛有毛病,有什么毛病?眼睛看了这些境界把它当作实有,我们并没有达到真空的境界,并没有契入实相的境界,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烦恼、这种境界出来,这是颂「相似即佛」的境界。

  何谓「相似即佛」?就是与实相的境界有些相似的境界了,只是相似,非完全是一个,等于楞严经所讲:「一念回光,即同如来」,「同」是一个,可是并不是如来,这个地方是相似佛,与佛的境界有一点相似,等于这骨董一样,由于后面仿造的确确实实,很相似,和真的一样,可是它并不是真的,只是相似而已。

  我们这个心本来就是跟佛相同的,由于有无明、有烦恼、有执着,所以同当中就是不同,现在由于起观行的方便,观照有一点功夫了,所以把粗的烦恼转过来了,而细微的烦恼还在心当中。所以只是属于相似的境界,相似解法而已。指观行是有所解悟、有所体悟、有所了解,他的智慧,他的境界,和如来的境界有些相同,和如来的智慧也有些相同,理上可以说得出来。事上是办不到,没有真正的断惑证真,虽没有真正的断惑证真,却是相似断惑证真,所以称为相似即佛。

  注:

  四住,四住地之略称。为生起三界一切见思烦恼之根本依处,故称住地。四住即,

  (一)见一切住地,指三界之一切见惑。

  (二)欲爱住地,指欲界之一切思惑;思惑之中,尤以贪爱为重。

  (三)色爱住地,指色界之一切思惑。

  (四)有爱住地,指无色界之一切思惑。

  以上四住地,若再加上无明住地,则称为五住地。

  

  六即佛(九)

  普通一般人精进,

  就是我今天念多少佛、诵多少经、持多少咒、拜多少佛,

  这就是真精进,好象没有这些功课就不是真精进。

  开悟的人就是只有这念心,

  大休大歇才是真精进。

  第五个颂:「豁尔心开悟,湛然一切通,穷源犹未尽,尚见月朦胧。」

  这个颂就是分证即佛。你念佛也好、诵经也好、持咒也好、修观行也好、从闻思修也好,无论你用什么方法,修中道实相观也好,「豁尔心开悟」,一下听经闻法或用功精进因缘成熟,一下就开悟了,悟到什么?

  悟到心即是佛,悟到这个道理,古人所说:「踏破铁鞋无觅处,寻来全不费工夫」,悟到这念心,「修行亿万劫,悟在剎那间」,悟…

《六即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