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即佛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知字、悟解佛性而言。學佛人從善知識所,或經論中,悟解不生不滅的本有佛性,已知佛性的名字,知道自己的佛性與十方諸佛的佛性完全一樣,所以稱「名字即佛」。

  「無生曲」、「不死歌」是指佛性不生不滅的道理,即心是佛,不假外求,所以說「當體即是」。從前不知,現今方知,自恨從前昏昧,不解佛性的道理,造諸惡業,枉受輪回,所以說「翻恨自蹉跎」。這個就是聽了佛法,才知道這一生修行還是太晚了,有這一種感受,所以稱爲名字即佛。

  第二個境界已經知道了,人人都有佛性,可是過去沒有覺悟,過去沒有修行,反而自己覺得很慚愧,好象現在來修行、學佛已經很晚了,有這一種感覺,既有這種感覺,現在就要加緊用功,就要聽經聞法,觀心返照,所以第叁個就要以始覺之智照本覺之理。開始覺悟了就稱之爲始覺。

  

  六即佛(六)

  爲什麼要起如幻觀?

  因爲外面是一種塵勞,執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就是中毒,

  我們起如幻觀就是消毒,

  我們這個心觀了以後,你這個心安住在哪裏?

  安住在中道實相,安住在常理,

  這樣就能得到解脫,

  就能契入中道實相、能夠契入法身的境界。

  第叁個頌: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塵,遍觀諸法性,無假亦無真。」

  這是頌觀行即佛,指已悟佛性,順佛性起修而言,依教修觀行,而能觀的智慧,所觀的境界,本來和十方諸佛,完全一樣.所以稱「觀行即佛」。

  在觀行位子上佛性還是現前稱爲觀行即佛,前面是名字即佛,雖然是聞名知字,這佛性也是存在,只是佛性顯現程度不一樣而已。

  「念念照常理」是念念觀照真常的佛性,「心心息幻塵」是心心息滅虛幻的塵緣,遍觀一切諸法的體性,非假非真便是第一義谛,這個就是修觀行的時候所用的方法。

  什麼叫做常理?常者是不變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始終這念心都存在,這個就是常。所謂常者是不變,寂者是不動,常寂光淨土,就是指我們中道實相這念心,常理就是實相,常理就是中道。

  所以一定要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塵,看到所有的境界,我們在打坐也好、走路也好,認定外面都是虛妄不實的,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,這個就是如幻叁摩提,彈指超無學。

  你打坐看到所有一切境界,也是虛妄不實的,我們穿衣、吃飯、行住坐臥,你要起這種覺觀,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,善法也是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,惡法也是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,這就是起觀行。

  如幻叁昧,爲什麼要起如幻觀?因爲外面是一種塵勞,執著外面的色聲香味觸這些境界就是中毒,我們起如幻觀就是消毒,這是菩薩的境界,如幻叁摩提,如幻觀,我們這個心觀了以後,你這個心安住在哪裏?安住在中道實相,安住在常理,這樣就能得到解脫,就能契入中道實相、能夠契入法身的境界。

  

  六即佛(七)

  中道實相不住空有,

  沒有取舍、沒有憎恚、沒有貪愛,破除無始無明,

  中道實相才是最高的、最究竟的,才是真正的淨土,

  所以在法華經裏講小乘、中乘、大乘都是佛方便說法。

  觀有觀照、觀像、觀想,所以遍觀也可以思惟,也可以觀照,也可以觀像;看看我們用什麼方法,無論是觀照、觀像或觀想,都是我們這念心起的作用,觀照、觀像、觀想這是一個假有,所謂一假一切假,看到所有的萬法都是假有,既然是假有,那還貪不貪呢?當然就不會貪著。

  虛幻不實的,如夢如幻、如泡如影,所有一切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、惡法、染法、淨法,乃至于世間法、出世法、天堂、地獄、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十方一切淨土、穢土,遍觀就是把它想一想,想它是假,想它是真空,既然是假、是真空,我就不理它,就把能觀的這個心收回來。

  收回來做什麼?無假亦無真,我也不住在假有,也不住真空,住在那裏?住在常理當中,所以是「念念照常理」,這樣子就契入了中道,契入了實相,不著假有亦不著真空,不著假有不著真空在那裏?師父說法,諸位在那裏聽法這念心,寂然不動,到達寂然不動,就感通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」這個境界出來了。

  所以我們要了解,中道實相不住空有,沒有取舍、沒有憎恚、沒有貪愛,破除無始無明,我們了解了以後,中道實相才是最高的、最究竟的,才是真正的淨土,所以在法華經裏講小乘、中乘、大乘都是佛方便說法。

  什麼才是究竟,「開權顯實」、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塵,遍觀諸法性,無假亦無真」,安住在中道實相當中,這個就是佛的境界,是如來的境界,所以這裏面稱之爲觀行即佛,雖然是觀行,我們這個心也不離開中道,也不離開實相,中道實相就是佛,是這個意思。

  中道實相是什麼佛?中道實相是智慧佛、是如如佛,智慧佛就是菩提心;如如佛就是涅槃心。我們在起觀行的時候,也不離開了了分明這個心,在起觀行的時候不離開如如不動、畢竟空寂這個心,所以起觀行也是佛,不管觀成,觀不成都是佛,觀成是果位上的佛,沒有觀成是因位上的佛,仍然還是佛。「因」好象是初一的月亮,「果」好象是十五的月亮,月亮還是一個,並沒有差別。

  所以這是第叁個境界: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塵,遍觀諸法性,無假亦無真」,要安住在中道實相,我們也不執著假有、也不執著真空,可是到達一個最高的境界,你也可以在中道實相起一切假有,也可以在中道實相起一切真空,所以假有就是立一切法,真空就是泯一切法,中道是統一切法,所以中道實相是圓融無礙的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是這麼一個境界。叁即一、一即叁,一切法歸于自性,你看重不重要?

  因爲重要,所以我們才要「念念照常理,心心息幻塵」最後「遍觀諸法性」,修空觀也好,修假觀也好,這就是遍觀,世間法也好,出世法也好,這也是屬于遍觀,最後不住在假有,也不住在真空,住在中道實相,這就是我們安身立命之地方。

  

  六即佛(八)

  我們修觀行的時候目的是在哪裏?

  目的就是來化除四住的煩惱,

  修觀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見惑、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

  這樣子契入中道實相,目的是在這裏。

  第四個頌,「四住雖先落,六塵未盡空,眼中猶有翳,空裏見花紅。」

  這是頌相似即佛,由于我們修念念照常理,念念照常理相應了,修觀行相應了,觀行相應了就破煩惱、破執著了,就證果了,是這個意思。

  所以四住雖先落,由觀照的關系,四住的煩惱已經是破掉了,已經轉識成智了。「六塵未盡空」,雖然四住先轉過來,可是我們心當中六塵的種子還沒有完全轉識成智,還沒有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,所以第八識的種子還存在,六塵境界還沒有完全空掉,還沒有完全轉過來,還沒有完全破掉。

  「眼中猶有翳,空裏見花紅」,我們的心眼.我們的智慧眼當中産生了毛病,産生了毛病,本來是真空無爲的,本來是畢竟空寂的,可是在空當中看到一些影像,把這些影像當作一種有,是空裏見花紅,把它當作實實在在的境界,這個是修行一種過程,修行到了這個地方來了,就容易出毛病,假使沒有大善知識的指導就容易出毛病,執著感應,執著神通境界。

  現在社會上就有這一種情形,可是它並沒有四住雖先落,我們想想看,還在觀行當中就産生了邪見,所以我們修觀行的時候目的是在哪裏?目的就是來化除四住(注)的煩惱,修觀行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見惑、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、這樣子契入中道實相,目的是在這裏。

  我們現在由于功夫得力,所以四住煩惱已經轉過來、已經化掉,可是六塵境界還在我們八識田中,等于我們這清淨的眼當中看到一些幻境,爲什麼會看到幻境?眼睛有毛病,有什麼毛病?眼睛看了這些境界把它當作實有,我們並沒有達到真空的境界,並沒有契入實相的境界,所以才會産生這種煩惱、這種境界出來,這是頌「相似即佛」的境界。

  何謂「相似即佛」?就是與實相的境界有些相似的境界了,只是相似,非完全是一個,等于楞嚴經所講:「一念回光,即同如來」,「同」是一個,可是並不是如來,這個地方是相似佛,與佛的境界有一點相似,等于這骨董一樣,由于後面仿造的確確實實,很相似,和真的一樣,可是它並不是真的,只是相似而已。

  我們這個心本來就是跟佛相同的,由于有無明、有煩惱、有執著,所以同當中就是不同,現在由于起觀行的方便,觀照有一點功夫了,所以把粗的煩惱轉過來了,而細微的煩惱還在心當中。所以只是屬于相似的境界,相似解法而已。指觀行是有所解悟、有所體悟、有所了解,他的智慧,他的境界,和如來的境界有些相同,和如來的智慧也有些相同,理上可以說得出來。事上是辦不到,沒有真正的斷惑證真,雖沒有真正的斷惑證真,卻是相似斷惑證真,所以稱爲相似即佛。

  注:

  四住,四住地之略稱。爲生起叁界一切見思煩惱之根本依處,故稱住地。四住即,

  (一)見一切住地,指叁界之一切見惑。

  (二)欲愛住地,指欲界之一切思惑;思惑之中,尤以貪愛爲重。

  (叁)色愛住地,指色界之一切思惑。

  (四)有愛住地,指無色界之一切思惑。

  以上四住地,若再加上無明住地,則稱爲五住地。

  

  六即佛(九)

  普通一般人精進,

  就是我今天念多少佛、誦多少經、持多少咒、拜多少佛,

  這就是真精進,好象沒有這些功課就不是真精進。

  開悟的人就是只有這念心,

  大休大歇才是真精進。

  第五個頌:「豁爾心開悟,湛然一切通,窮源猶未盡,尚見月朦胧。」

  這個頌就是分證即佛。你念佛也好、誦經也好、持咒也好、修觀行也好、從聞思修也好,無論你用什麼方法,修中道實相觀也好,「豁爾心開悟」,一下聽經聞法或用功精進因緣成熟,一下就開悟了,悟到什麼?

  悟到心即是佛,悟到這個道理,古人所說: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尋來全不費工夫」,悟到這念心,「修行億萬劫,悟在剎那間」,悟…

《六即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