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六即佛

  六即佛(一)

  六即佛,六即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,

  一直到最后成就道业,

  这当中的次第有六个层次,

  而这六个层次当中,都是佛,

  故称为六即佛。

  

  六即佛,六即指的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现在开始,一直到最后成就道业,这当中的次第有六个层次,而这六个层次当中,都是佛,故称为六即佛。

  六即,第一个是「理即」,第二是「名字即」,第三是观行即,第四个是「相似即」,第五个是「分证即」,第六个是「究竟即」。六即就是六个层次是佛,就是「即佛」,所以六即表现了从凡夫到成佛一切的位次。为什么叫六即?「六」显因果之事相,「即」显佛性之理体。这当中有六个层次,此六个层次则表现因果的事相。

  理即,在道理上,人人都有佛性。人人都能成佛,一切众生皆当成佛,这就是理即。

  道理上,确确实实可以成菩萨,可以成佛,可是若没有觉悟,没有返照、没有熏修,根本不知自己能成道、成菩萨,却时时刻刻在那里造业,起贪瞋痴、造杀盗淫,则佛性虽本具,也将变成了众生性了。而且不但变成了众生性,甚而变成兽性,虽是如此,但佛性还是存在的。

  所以这当中有相同的地方,也有不相同之处。相同的是「理」,不相同的是「事」,在事上是完全不相同,果报也完全不相同。虽是不相同,可是还是会成道,佛性还是存在,等到将来因缘成熟了,觉悟了即能成佛。在道理上来讲佛性是本具的,所以称之为六即。

  

  六即佛(二)

  从凡夫到成佛,

  所有的佛性、所有的理体完全是一致。

  凡夫的佛性,即是菩萨的佛性,也就是一切诸佛的佛性,

  同然一位,所以就称为即。

  我现在种什么因,我现在就是什么即。我现在是名字即吗?观行即吗?相似即吗?分证即吗?究竟即吗?马上就能知道。所以我们明白了以后,自己绝对不会有我慢、不会有贡高。一方面不会有我慢、贡高。二方面知道佛性是人人本具的。马上积极去努力、实践。而且还会尊重别人,对自己也不生卑贱。对人家也会生尊重心。

  从凡夫到佛位,期间因果的事相,共有六个阶段,历历分明、不可混乱,所以称为六。从凡夫到成佛,所有的佛性、所有的理体完全是一致。凡夫的佛性,即是菩萨的佛性,也就是一切诸佛的佛性,同然一位,所以就称为即。

  凡夫到成佛,须有六个阶段,而佛性是一样的,所以就是「六而常即」;从凡夫到成佛虽然佛性是一样,而因果的事相不可混乱,分明有六个阶段,这个就是「即而常六」。

  譬如由初一到十五的月亮,虽是十五天盈亏不同,但就只是一个月亮,这就是六而常即;而初一到十五的月亮,虽是一个月亮,然而却有十五天的盈亏不同,这就是即而常六。

  

  六即佛(三)

  千江有水千江月,

  千江,代表每一个人有一个心水,有一潭江水,

  这江水有月亮,

  江水清了,就和这月亮一样能够照天照地。

  为什么用月亮来做譬喻?月亮代表我们这个佛性,人人都有一个月亮,所以佛经里面有这么一句真实的名言: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」,千江,代表每一个人有一个心水,有一潭江水,这江水有月亮,江水清了,就和这月亮一样能够照天照地,是这个意思。

  「千江有水干江月,万里无云万里天」,天,也是代表我们这个心,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青天,可是这云一现出来,青天就不存在了,也就是我们烦恼一现前,我们的自性青天就不存在,所以万里无云才能看到青天。

  初一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,初一的月亮代表我们觉悟了,在名字上即佛了,有了名称,有一点点相应了,朝这方向去努力了,甚至于开悟了,见到自己的本心,就是初一的月亮。

  你开了悟以后,还要去修,如果不修,始终是黑月而不是白月,黑月是被乌云盖住了,没有光明,众生这个心有没有光明?没有,什么都看不见。没有智慧的光明,没有神通的光明所以你开了悟之后,慢慢地就会见到一丝的光明了,仿佛是初一的月亮。如果修证究竟成佛,就是我们上次讲的见思惑、尘沙惑、无明惑等三惑通通漏尽了,那就是究竟成佛了。

  如果我们从月亮的本身来看,初一是一个月亮,十五还是一个月亮,初一月亮并没有减少,到十五月亮也没有增加。这就好象我们这个佛性来讲,虽然是随着外面修行的功夫,显现我们的智慧、我们的清净、我们的无为、我们的不动,虽有这些层次上的差别,可是我们心性还是一个。

  所以说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;虽然在圣不增,在凡不减,也不妨碍修证,不妨碍有修有证。有修有证,等到达功行圆满以后,最后就是无修无证,要把修和证通通放下。

  修是一个方便,证是证谁呀!还是本具的。以前不知道,现在我知道了,是这个意思。以前没有见到,现在我见到了,不能说以前没有见到就不存在,没有见到还是存在,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,这个譬喻很好。

  

  六即佛(四)

  一切众生,虽具有佛性,而不能自知,

  因此逐物忘返,长劫轮回,

  遂令佛性之体,随六尘而流转,不知发真归元、修学佛法,

  所谓法身流转六道名为众生。

  现在我们用普润大师的六即颂,来说明这六个道理。普润大师是南宋的僧人,属于天台宗。他生长的地方就是现在江苏吴县,俗姓郭,字天瑞,号无机子。

  五岁投慈行仿公,九岁剃度。翌年,从通照学天台,政和七年,住持松江大觉寺,帝赐号普润大师。这个颂是普润大师他自己有修有证,悟了中道实相的道理,然后依据中道实相来修行,从开始到最后,他写了这个六即颂。

  「颂」在佛法当中,有的是悟了道,于是将自己修行上的见地说出来,就称为颂。悟道了他也写颂,乃至于往生了,他也写颂,这颂就是辞世颂,往往要留几句话出来,为什么要留几句话出来?因为要让大家知道,我现在到那里去了,我现在是什么境界,我一生又是什么修行,留下来给大众知道,使其产生一种信心。

  第一个颂:「动静理全是,行藏事尽非;冥冥随物去,杳杳不知归。」

  这个颂是什么呢?第一个就是「理即」。理即就是属于凡夫的位子,说人人都有佛性,是这个意思。这是颂理即佛,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言。

  一切众生全具佛性之理,这佛性之理和十方诸佛一样,所以称为理即佛。据理而言,一切众生当下是佛,所以说「动静理全是」;据事而言,一切众生起心动念完全和佛性相违,所以说「行藏事尽非」。

  一切众生,虽具有佛性,而不能自知,因此逐物忘返,长劫轮回,遂令佛性之体,随六尘而流转,不知发真归元、修学佛法,所谓法身流转六道名为众生。所以说「冥冥随物去,杳杳不知归」。

  学佛的人,往往有两种毛病,一种是只知道「动静理全是」,便大言不惭,自谓即心是佛,直踏毗卢顶上行,当下与十方诸佛一鼻孔出气,说什么持戒、念佛、修善、作福,还有谓:「呵佛骂祖,是祖师的家风,佛来也斩,魔来也斩」,言语虽然相像,怎奈「行藏事尽非」,自己到底仍是一个业障凡夫。

  还有一种人,只知道「行藏事尽非」,自认是一个业障凡夫,那里有资格学佛?那里有资格生净土?更那里有资格成佛度众生?这便是辜负了自家的佛性,而不知「动静理全是」,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皆当成佛,明白这个道理,便可对治上面所说的两种毛病。

  「动静全是,行藏事尽非」无论是动、是静,我们的这个佛性始终是存在的,你在睡觉的时候佛性还是存在的,走路的时候也存在,因为佛性存在,所以晚上睡觉可以睡得又香又甜,穿衣吃饭,行住坐卧,这个理始终是存在的,所以说动静理全是。

  道理上,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有佛性要自己来直下承担,要自己来爱惜,要自己来尊重自己。假使自已不知道爱惜,不知道尊重自己,虽然动静理全是,始终是在迷惑的众生。

  「行藏事尽非」,虽然道理上是人人具有佛性,可是他在迷,不知人人都有佛性,所以行藏事尽非啊!他的行为完全是与佛性、菩提、涅槃相违背的。

  「冥冥随物去,杳杳不知归」,冥冥随物去就是我们这念心,杳杳冥冥这念心,看不见这念心,像师父说法,诸位听法的这念心还能够看得见吗?所以这念心非常微细啊,你作不了主,随物去,随着外面的境界跑掉了,等于儒家所说,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执厥中」。

  「人心惟危」就是「冥冥随物去」,人的心非常危险,非常危险什么事情?贪、瞋、痴,这实在是危险,起了贪心、瞋心、痴心,堕入三涂恶道,你说危不危险?

  这念心始终是随外面的境界流转,随物去,随着财色名食睡,色声香味触,随着这个境界跑掉了,作不了主,拼命追求名利财色,冥冥随物去,因为行藏事尽非,所以才冥冥随物去,因为冥冥随物去,所以才行藏事尽非,这个是相连的。

  既然是冥冥随物去,杳杳不知归,这念心不知道安住在什么地方,不能回到自己的本具佛性上,不能回到涅槃上,不能回到菩提上,一般人所谓不能生净土,净土就是指我们这个心,杳杳不知归,不知道安住在那里。

  所以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,要自己去用功,不用功,始终是冥冥随物去,始终是杳杳不知归,现在由于我们听经、闻法,明白了,所以第二层次,第二偈就开始要修行了,开始要觉悟了。

  

  六即佛(五)

  「无生曲」、「不死歌」是指佛性不生不灭的道理,

  即心是佛,不假外求,

  所以说「当体即是」。

  第二个颂:「方听无生曲,始闻不死歌;今知当体是,翻恨自蹉跎。」

  这是颂名字即佛,第一个颂是理即佛,在道理上是佛,没有觉悟。所以要沉沦六道,真如法身仍在流转,没有觉悟。

  现在是觉悟了,觉悟了以后就回光返照,背尘合觉,而前面是背觉合尘,第二个层次就是觉悟了人人都有佛性,就要背尘合觉。

  「方听无生曲,始闻不死歌;今知当体是,翻恨自蹉跎」,这是颂名字即佛的道理,指闻名…

《六即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