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即佛(一)
六即佛,六即指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從現在開始,
一直到最後成就道業,
這當中的次第有六個層次,
而這六個層次當中,都是佛,
故稱爲六即佛。
六即佛,六即指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從現在開始,一直到最後成就道業,這當中的次第有六個層次,而這六個層次當中,都是佛,故稱爲六即佛。
六即,第一個是「理即」,第二是「名字即」,第叁是觀行即,第四個是「相似即」,第五個是「分證即」,第六個是「究竟即」。六即就是六個層次是佛,就是「即佛」,所以六即表現了從凡夫到成佛一切的位次。爲什麼叫六即?「六」顯因果之事相,「即」顯佛性之理體。這當中有六個層次,此六個層次則表現因果的事相。
理即,在道理上,人人都有佛性。人人都能成佛,一切衆生皆當成佛,這就是理即。
道理上,確確實實可以成菩薩,可以成佛,可是若沒有覺悟,沒有返照、沒有熏修,根本不知自己能成道、成菩薩,卻時時刻刻在那裏造業,起貪瞋癡、造殺盜淫,則佛性雖本具,也將變成了衆生性了。而且不但變成了衆生性,甚而變成獸性,雖是如此,但佛性還是存在的。
所以這當中有相同的地方,也有不相同之處。相同的是「理」,不相同的是「事」,在事上是完全不相同,果報也完全不相同。雖是不相同,可是還是會成道,佛性還是存在,等到將來因緣成熟了,覺悟了即能成佛。在道理上來講佛性是本具的,所以稱之爲六即。
六即佛(二)
從凡夫到成佛,
所有的佛性、所有的理體完全是一致。
凡夫的佛性,即是菩薩的佛性,也就是一切諸佛的佛性,
同然一位,所以就稱爲即。
我現在種什麼因,我現在就是什麼即。我現在是名字即嗎?觀行即嗎?相似即嗎?分證即嗎?究竟即嗎?馬上就能知道。所以我們明白了以後,自己絕對不會有我慢、不會有貢高。一方面不會有我慢、貢高。二方面知道佛性是人人本具的。馬上積極去努力、實踐。而且還會尊重別人,對自己也不生卑賤。對人家也會生尊重心。
從凡夫到佛位,期間因果的事相,共有六個階段,曆曆分明、不可混亂,所以稱爲六。從凡夫到成佛,所有的佛性、所有的理體完全是一致。凡夫的佛性,即是菩薩的佛性,也就是一切諸佛的佛性,同然一位,所以就稱爲即。
凡夫到成佛,須有六個階段,而佛性是一樣的,所以就是「六而常即」;從凡夫到成佛雖然佛性是一樣,而因果的事相不可混亂,分明有六個階段,這個就是「即而常六」。
譬如由初一到十五的月亮,雖是十五天盈虧不同,但就只是一個月亮,這就是六而常即;而初一到十五的月亮,雖是一個月亮,然而卻有十五天的盈虧不同,這就是即而常六。
六即佛(叁)
千江有水千江月,
千江,代表每一個人有一個心水,有一潭江水,
這江水有月亮,
江水清了,就和這月亮一樣能夠照天照地。
爲什麼用月亮來做譬喻?月亮代表我們這個佛性,人人都有一個月亮,所以佛經裏面有這麼一句真實的名言:「千江有水千江月,萬裏無雲萬裏天」,千江,代表每一個人有一個心水,有一潭江水,這江水有月亮,江水清了,就和這月亮一樣能夠照天照地,是這個意思。
「千江有水幹江月,萬裏無雲萬裏天」,天,也是代表我們這個心,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青天,可是這雲一現出來,青天就不存在了,也就是我們煩惱一現前,我們的自性青天就不存在,所以萬裏無雲才能看到青天。
初一的月亮和十五的月亮,初一的月亮代表我們覺悟了,在名字上即佛了,有了名稱,有一點點相應了,朝這方向去努力了,甚至于開悟了,見到自己的本心,就是初一的月亮。
你開了悟以後,還要去修,如果不修,始終是黑月而不是白月,黑月是被烏雲蓋住了,沒有光明,衆生這個心有沒有光明?沒有,什麼都看不見。沒有智慧的光明,沒有神通的光明所以你開了悟之後,慢慢地就會見到一絲的光明了,仿佛是初一的月亮。如果修證究竟成佛,就是我們上次講的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等叁惑通通漏盡了,那就是究竟成佛了。
如果我們從月亮的本身來看,初一是一個月亮,十五還是一個月亮,初一月亮並沒有減少,到十五月亮也沒有增加。這就好象我們這個佛性來講,雖然是隨著外面修行的功夫,顯現我們的智慧、我們的清淨、我們的無爲、我們的不動,雖有這些層次上的差別,可是我們心性還是一個。
所以說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;雖然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,也不妨礙修證,不妨礙有修有證。有修有證,等到達功行圓滿以後,最後就是無修無證,要把修和證通通放下。
修是一個方便,證是證誰呀!還是本具的。以前不知道,現在我知道了,是這個意思。以前沒有見到,現在我見到了,不能說以前沒有見到就不存在,沒有見到還是存在,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,這個譬喻很好。
六即佛(四)
一切衆生,雖具有佛性,而不能自知,
因此逐物忘返,長劫輪回,
遂令佛性之體,隨六塵而流轉,不知發真歸元、修學佛法,
所謂法身流轉六道名爲衆生。
現在我們用普潤大師的六即頌,來說明這六個道理。普潤大師是南宋的僧人,屬于天臺宗。他生長的地方就是現在江蘇吳縣,俗姓郭,字天瑞,號無機子。
五歲投慈行仿公,九歲剃度。翌年,從通照學天臺,政和七年,住持松江大覺寺,帝賜號普潤大師。這個頌是普潤大師他自己有修有證,悟了中道實相的道理,然後依據中道實相來修行,從開始到最後,他寫了這個六即頌。
「頌」在佛法當中,有的是悟了道,于是將自己修行上的見地說出來,就稱爲頌。悟道了他也寫頌,乃至于往生了,他也寫頌,這頌就是辭世頌,往往要留幾句話出來,爲什麼要留幾句話出來?因爲要讓大家知道,我現在到那裏去了,我現在是什麼境界,我一生又是什麼修行,留下來給大衆知道,使其産生一種信心。
第一個頌:「動靜理全是,行藏事盡非;冥冥隨物去,杳杳不知歸。」
這個頌是什麼呢?第一個就是「理即」。理即就是屬于凡夫的位子,說人人都有佛性,是這個意思。這是頌理即佛,指一切衆生皆有佛性而言。
一切衆生全具佛性之理,這佛性之理和十方諸佛一樣,所以稱爲理即佛。據理而言,一切衆生當下是佛,所以說「動靜理全是」;據事而言,一切衆生起心動念完全和佛性相違,所以說「行藏事盡非」。
一切衆生,雖具有佛性,而不能自知,因此逐物忘返,長劫輪回,遂令佛性之體,隨六塵而流轉,不知發真歸元、修學佛法,所謂法身流轉六道名爲衆生。所以說「冥冥隨物去,杳杳不知歸」。
學佛的人,往往有兩種毛病,一種是只知道「動靜理全是」,便大言不慚,自謂即心是佛,直踏毗盧頂上行,當下與十方諸佛一鼻孔出氣,說什麼持戒、念佛、修善、作福,還有謂:「呵佛罵祖,是祖師的家風,佛來也斬,魔來也斬」,言語雖然相像,怎奈「行藏事盡非」,自己到底仍是一個業障凡夫。
還有一種人,只知道「行藏事盡非」,自認是一個業障凡夫,那裏有資格學佛?那裏有資格生淨土?更那裏有資格成佛度衆生?這便是辜負了自家的佛性,而不知「動靜理全是」,一切衆生皆有佛性,皆當成佛,明白這個道理,便可對治上面所說的兩種毛病。
「動靜全是,行藏事盡非」無論是動、是靜,我們的這個佛性始終是存在的,你在睡覺的時候佛性還是存在的,走路的時候也存在,因爲佛性存在,所以晚上睡覺可以睡得又香又甜,穿衣吃飯,行住坐臥,這個理始終是存在的,所以說動靜理全是。
道理上,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有佛性要自己來直下承擔,要自己來愛惜,要自己來尊重自己。假使自已不知道愛惜,不知道尊重自己,雖然動靜理全是,始終是在迷惑的衆生。
「行藏事盡非」,雖然道理上是人人具有佛性,可是他在迷,不知人人都有佛性,所以行藏事盡非啊!他的行爲完全是與佛性、菩提、涅槃相違背的。
「冥冥隨物去,杳杳不知歸」,冥冥隨物去就是我們這念心,杳杳冥冥這念心,看不見這念心,像師父說法,諸位聽法的這念心還能夠看得見嗎?所以這念心非常微細啊,你作不了主,隨物去,隨著外面的境界跑掉了,等于儒家所說,「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,惟精惟一,允執厥中」。
「人心惟危」就是「冥冥隨物去」,人的心非常危險,非常危險什麼事情?貪、瞋、癡,這實在是危險,起了貪心、瞋心、癡心,墮入叁塗惡道,你說危不危險?
這念心始終是隨外面的境界流轉,隨物去,隨著財色名食睡,色聲香味觸,隨著這個境界跑掉了,作不了主,拼命追求名利財色,冥冥隨物去,因爲行藏事盡非,所以才冥冥隨物去,因爲冥冥隨物去,所以才行藏事盡非,這個是相連的。
既然是冥冥隨物去,杳杳不知歸,這念心不知道安住在什麼地方,不能回到自己的本具佛性上,不能回到涅槃上,不能回到菩提上,一般人所謂不能生淨土,淨土就是指我們這個心,杳杳不知歸,不知道安住在那裏。
所以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了,要自己去用功,不用功,始終是冥冥隨物去,始終是杳杳不知歸,現在由于我們聽經、聞法,明白了,所以第二層次,第二偈就開始要修行了,開始要覺悟了。
六即佛(五)
「無生曲」、「不死歌」是指佛性不生不滅的道理,
即心是佛,不假外求,
所以說「當體即是」。
第二個頌:「方聽無生曲,始聞不死歌;今知當體是,翻恨自蹉跎。」
這是頌名字即佛,第一個頌是理即佛,在道理上是佛,沒有覺悟。所以要沈淪六道,真如法身仍在流轉,沒有覺悟。
現在是覺悟了,覺悟了以後就回光返照,背塵合覺,而前面是背覺合塵,第二個層次就是覺悟了人人都有佛性,就要背塵合覺。
「方聽無生曲,始聞不死歌;今知當體是,翻恨自蹉跎」,這是頌名字即佛的道理,指聞名…
《六即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