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一)
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
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
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
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
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衆生。
「佛」的意義就是「覺」,即是「覺悟」的意思。
「佛者,覺也」。衆生皆有佛性,因爲不覺的關系,佛性就變成衆生性了;假使這念心,起貪、瞋、癡,造殺、盜、淫,佛性就變成獸性;這念心若是覺悟了,佛性又馬上現前。所以佛經中言:「心、佛、衆生,叁無差別。」心、佛、衆生,本來就是一體的,這念心覺悟了,就是菩提心,就是菩薩心。所以古德雲:「菩薩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衆生心水淨,菩提影現中。」不是從外面去找佛,而是這念心覺悟了,心就清涼,就是佛;這念心迷失了,心隨境轉,心顛倒、愚癡,就是衆生。
時時刻刻覺性都能現前,佛性就現前。所以,佛的意義,就是覺悟的意思;因爲每個人都有心,所以每個人都能成佛。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二)
這一念心由于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
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
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
衆生有千千萬萬的煩惱,這些煩惱歸納起來約有叁種:第一、見惑和思惑;第二、塵沙惑;第叁、無明惑。惑就是煩惱。因爲有這種種煩惱惑業,故令衆生生死輪回、不得安樂。
「見惑」:因爲知見不正、觀念錯誤而産生的煩惱,即稱之爲見惑。「思惑」:即是心中本具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種種煩惱。「見惑」是由于對外面的事物認識不清楚、産生錯覺而生。「思惑」是自己心中的貪、瞋、癡産生出來的。斷除見惑和思惑,就能夠證得阿羅漢果。
第二種煩惱是「塵沙惑」。菩薩欲普度衆生,就必須知道種種的法門;未能通達如塵沙般衆多的法門,即是塵沙惑。若破除塵沙惑,知道無量無邊的法門,就能普度無量無邊的衆生,成就菩薩聖果。
衆生的煩惱惑業中,第叁種是「無明惑」,即衆生本具的根本煩惱。佛性本具,無明也是本具的;無明漏盡,方能成就佛道。
這一念心由于過去生迷失的程度不同,所以這一輩子出生之後,每個人的智慧和色身也都不一樣。例如曆史上有位白居易,一生下來就認識「之、無」二字;這即是表示人有過去、現在和未來叁世因果,智慧不是這一生即具備的,是由于過去曾經熏習,所以一生下來就能夠知道過去的事情。但是爲什麼有的人出生後,對于過去的事卻完全忘記了呢﹖那是由于每個人過去的因不一樣;假使人人都能夠具足定、慧,就一定能夠知道過去的事情。
故知修行是生生世世的事情,只要發長遠心,修習定慧,斷除見思惑、塵沙惑、無明惑等煩惱惑業,定能超凡入聖,成就菩提道業。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叁)
「法身」就是我們這一念心;
雖然看不見,但在日用之間卻能作種種的佛事;
法身就是佛性,即本自具足的這念心性,人人都有。
這念心由于每個人的定慧層次不一,
所以一生的果報也都不同。
佛經雲,這念心具足了智慧和定力,就可以改變生理和環境。所以古人悟道之後講了二句話:「過去人逐法,現在法逐人」。「人逐法」即是尚未契悟本心本性,心時時刻刻就像猴子一樣,所謂心猿意馬,心經常爲外境所轉。「法逐人」即是契悟自心,明白本心本性不動不搖、不去不來、常寂常照,外在的境界就隨著自己的心念而轉變,時刻都能安祥、自在。
佛是覺悟的聖者,具足叁身,即法身、報身、化身。「法身」就是我們這一念心;雖然看不見,但在日用之間卻能作種種的佛事;法身就是佛性,即本自具足的這念心性,人人都有。這念心由于每個人的定慧層次不一,所以一生的果報也都不同。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四)
衆生皆有佛性。
佛性在眼中稱之爲見,
在耳根稱之爲聞,
在舌頭可以知道酸甜苦辣,
在手上就能夠作種種的動作,
在腳上就知道走路。
衆生皆有佛性。
佛性在那裏?佛性在眼中稱之爲見,在耳根稱之爲聞,在舌頭可以知道酸甜苦辣,在手上就能夠作種種的動作,在腳上就知道走路。假使這念佛性周放遍照,則叁千大千世界、一切宇宙都在佛性當中;若將佛性收攝,就如微塵般,了不可得;所謂放之周遍沙界,收之如一微塵;六根歸攝到這一念心之後,就能産生微妙不可思議的妙用,這就是法身的作用;色身終歸于壞滅,法身則是恒常不朽的。
能夠回光返照、斷惡修善的這念覺心、智慧心,就稱之爲智慧佛。這念覺心、智慧心能夠破除心中種種幻相、契悟空性,于真空中産生妙有,具足一切神通、智慧;這念覺悟的心就是法身佛。
法身就是佛性、覺性,衆生皆有。明白此理,就能夠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五)
這一念心始終存在;
成佛,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;
未成佛,這念心和佛菩薩比起來,
也不減少一絲一毫。
這念智慧心時時刻刻回光返照,所感的果報就是「報身佛」。具足報身佛、法身佛,就能産生一種神通妙用,即稱之爲「化身佛」,能隨緣變化,度化衆生。化身、報身,皆是以法身爲根本。
每個人也有法、報、化叁身,但是凡夫的法身、報身、化身,和佛菩薩相較之下,仍是千差萬別。例如,在學校時,你是校長、老師;在公司時,是總經理、董事長或員工;回到家裏,又變成子女的爸爸、媽媽,這種種不同的身份,隨著因緣所現的假名假相,即是化身,人人都有。
雖然有老師、佛弟子、董事長、或是爸爸、媽媽等身份上的不同,可是這念心並沒有改變;這念始終未變的心,就是自己的法身,法身雖然看不見,但具足無量的智慧和功德。這一念心始終存在;成佛,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;未成佛,這念心和佛菩薩比起來,也不減少一絲一毫;所謂「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。」,「道」無老少,這一念心是沒有差別的,這就是法身。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六)
法、報、化叁身,若以太陽爲例:
陽光屬于法身;
太陽的本體,就是報身;
陽光照射萬物所産生的影子,就是化身。
衆生的「報身」是什麼意思?「報」就是果報,是過去種的因,現在感的果,所以每個人的報身皆不相同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四肢、五官、美醜、高矮、胖瘦,男相、女相、在家相、出家相…等,都不一樣,這就是報身。
法、報、化叁身,若以太陽爲例:陽光屬于法身;太陽的本體,就是報身;陽光照射萬物所産生的影子,就是化身。
諸佛菩薩已證到空性,所以佛菩薩的法身、報身、化身叁身,具足神通、智慧,能顯諸多妙用,自在無礙;衆生未漏除習氣、煩惱,尚未證悟空性,所以不得自在,無法顯諸神通、妙用。
法身就好比陽光,陽光始終是不會滅的,白天、晚上都存在。這念心也是白天、晚上都存在;白天,這念心在思惟、作用;晚上,色身雖然在休息,但因爲人的意識不容易止息,所以心念並沒有休息,仍在活動、作用;既使心意識沒有在活動、作用,但是能知、能覺的這一念心仍然存在。所以,能知、能覺的這念心是根本,這念心就是法身。這念心清淨無染,即是清淨法身佛,將來所得的果報,就是圓滿報身佛;若這念智慧心和真空的道理、真如法性相應,而顯出種種神通妙用,就是千百億化身佛。
「法身」無始無終、沒有生滅;「報身」是有始無終,屬生滅法;「化身」是有始有終,亦屬生滅幻化。雖然有法、報、化叁身之分別,仍是以法身爲根本,還是離不開這一念心,叁身原是一體的。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七)
腦神經細胞屬于物質,具有新陳代謝的作用,
時時刻刻都在生、滅、死亡當中,
如身上的汗垢,就是細胞死亡後排放出來的物質。
所以腦神經細胞當然不是自己的本心、真心。
「心」有叁種解釋:第一、肉團心。第二、妄想心。第叁真實心,即菩提心,即是法身。
「肉團心」即是心髒的心,是種物質,每一個人都有。在現代醫學的心髒移植手術中,甲的心髒可以換到乙的身上,如果心髒的心代表自己的本心、真心,心換掉了,難道自己過去的任何事情都忘記了嗎﹖或是甲以前所知道的事情,都跟隨心髒轉移到乙的身上,乙能清楚甲的事情嗎﹖事實卻非如此,乙還是記得自己過去的事情,也不知道甲的事情。因此可知心髒的心不是本心、真心。
也有些人認爲腦神經細胞代表本心、真心;但是腦神經細胞也屬于物質,具有新陳代謝的作用,時時刻刻都在生、滅、死亡當中,如身上的汗垢,就是細胞死亡後排放出來的物質。所以腦神經細胞當然不是自己的本心、真心。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八)
「真心」就是
能知能聞、靈知靈覺、寂照一如的這念心,
也就是菩提心。
「妄想心」就是念念遷流、生滅不已的念頭;不是想過去,就是想未來,心始終在患得患失之中,即一般人所雲:「心猿意馬」,念頭如瀑流般生生滅滅、無法止息,這種種的念頭,因爲是生滅、虛妄的,所以不是常住不變的本自真心。
「真心」就是能知能聞、靈知靈覺、寂照一如的這念心,也就是菩提心。要真心現前,則什麼都不能執著;如金剛經雲: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」這念心不執著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當下這念心清楚明白、了了分明,即金剛經所說的「無住心」;契悟了這念心,時時刻刻都在定慧上,這才是自己的本自真心。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(九)
「覺性」就是
人人都具有的靈明妙覺、靈知靈覺的這念心性;
能夠知道是非善惡、改過向善的心。
明心見性的「性」有二種解釋:一、覺性。二、空性。
「覺性」就是人人都具有的靈明妙覺、靈知靈覺的這念心性;能夠知道是非善惡、改過向善的心。覺性分爲叁種層次:一、不覺,二、正覺,叁、無上正等…
《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