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──九十叁年度結夏開示

  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

  ──九十叁年度結夏開示

  

  想成就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精進用功,但是精進用功的方法要正確,不能走遠路,更不能走錯路。在佛法中,沒有在心性上用功,就是走遠路;雖然天天口在說「道」,其實「道」已經離自己很遠了。爲什麼?因爲根本不明白道在哪裏。

  

  「明心」,是明白當下這念覺性、靈知靈覺,覺性就是指自己的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覺悟的這念心。修行,先要明白心在哪裏?人人本具的靈明妙覺,就是自己的本心。這念心人人本具、個個都有,也就是我們知善知惡的這念心,所以「知」很重要。修行不能像木頭一樣,什麼都不知道;坐在這裏什麼都不想、都不了解,這就錯誤了。「坐」只是一種方法,行、住、坐、臥,以打坐最能與清淨心相應,所以靜坐是最殊勝的助緣。明白了「道」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是道。行進時這念心必須要存在,才知道路面的高低、寬窄,或是否有危險。「知」時刻都存在,這就是道。走路時,除了「知」要存在,還要注意有沒有蟲子、螞蟻,不要傷到它們,這也是道,是慈心大道。所以,「知」存在就是道;「知」,指的就是我們本具的這念心。

  

  「明心」,先要知道心究竟在哪裏,如果不了解這念心在哪裏,就是迷糊。以前,印度有一位異見王,達磨祖師的弟子波羅提尊者去度化異見王時,異見王問:「我們在家衆可不可以修道呢?我想知道『道』在哪裏?」這時波羅提尊者回答道:「『道』非關在家、出家,『道』是平等、平等。」異見王再問:「既然是平等、平等,我的道在哪裏?」尊者再答:「道不離心,出家衆有心,在家衆也有心;出家衆有靈知靈覺,在家衆也有靈知靈覺,靈知靈覺就是自己的覺性,人人都有覺性,所以說是平等、平等。」王又問:「『道』究竟在哪裏?我還是不了解。」波羅提尊者答:「『道』,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辨香,在口談論,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,遍現俱該沙界,收攝在一微塵。」這麼一說,異見王就明白心在哪裏了。心就是自己的覺性,離開了覺性,找不出一個道。

  

  我們天天講求道,就得知道「求道」是代表努力的方向;道如果用求的,道就不存在了。經雲:「有求皆苦,無求乃樂。」如果不了解什麼是「道」,如何「求道」?猶如在太陽底下,只見到太陽的影子,並沒有見到太陽;天天都在運用這念心,卻不知道心在哪裏,道理是一樣的,所以明白這念心很重要。佛經雲: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下種。」一般人只知道恭敬、供養叁寶,修大福報;但是,除了這些福德因緣,更要進一步「明心」,明白這念心就能增長智慧。福德圓滿、心性圓滿,就是如來佛,所謂「福慧兩足尊」。

  

  所以,修行先要「明心」,明白這念心,「心即是道,心即是佛」。什麼是心?心就是覺性。心者,空也;這念靈知靈覺是空性,但這個空不是「頑空」,覺性的空能生出妙有。如何知道這念心是空?這念心有形相嗎?能拿得出來嗎?受了戒的出家衆,這念心有出家的形相嗎?在家居士的覺性有在家的形相嗎?都沒有形相。男衆,心沒有男衆相;女衆,心也沒有女衆的形相,爲什麼?因爲這念心是空性。所以「明心見性」是見空性,心、性本來就是一體的;雖然這念心、這念覺性是空性,但是又能生妙有,是真空妙有。悟,就是悟這個道理。何謂真空妙有?打坐時,心裏一念不生,這不就是真空嗎?不說話的時候,心裏一個字也沒有;要說就能洋洋灑灑的說出一大篇,這洋洋灑灑的一大篇就是妙有。大衆能夠看經、背經,能夠寫字、計畫,乃至于寫文章、設計工程,做各種事,這不就是妙有嗎?「妙有非有」,「妙有」也不要執著;要用的時候就有,不用的時候這念心又成了真空,所以「妙有」和「真空」是同時俱存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)940904

  

  

  

  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,大徹大悟後說:「奇哉!奇哉!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、執著而不證得。」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有如來的智慧、如來的德性,都有如如不動的這念清淨心,因爲這些都是本來具足。

  

  覺性是人人本具的,覺性就是「知」。每一個人都有「知」,眼能見到外面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,耳朵能聽到歌聲、風聲、汽車聲、人聲、馬聲……種種聲音,口能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,這就是「知」,假使沒有這個知覺,如何見、如何聽、如何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?《楞嚴經》雲:「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。」無見才是涅槃心。何謂無見?無見是無能見、無所見,這念心是絕對的、超然的,只有當下這念覺性,沒有第二念,只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這一念,沒有相續的第二念。如果有第二念就是妄想、就是分別,就屬于衆生。所謂「一念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」,老子也講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叁。」這念心沒有覺悟,沒有堅住正念,起了一念又立刻起第二念,接著第叁念……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十八界通通現前,就是我們這個世界、就是衆生境界。「知見無見」,是只有這念靈知靈覺,沒有能知、沒有所知,心不攀緣就是。有能知、有所知,心就在緣慮當中,這是凡夫的妄想心。修行,無論是說話、看經、做一切事,最後都要銷歸自性。自性就是空性、就是覺性,這當中是一無所有,一無所有就是「知見無見」,一無所有就是真空、就是涅槃,一無所有卻能出生萬法。

  

  明心見性,見性是見到空性,這個空性是絕對的空。佛法裏有一句對聯:「萬法皆空明佛性,一塵不染證禅心。」明白這個道理就是開悟,然而開悟只是找到路頭,悟了以後還要去走這條路,這是自己的事,不走就到不了實相之家。怎麼走呢?時時刻刻不離當念、堅住正念、隨順覺性,禅宗稱之爲「保養聖胎」、稱之爲「靜中養成」,但是還得在動中磨煉。

  

  修行的過程中,開悟是一件大事,悟後起修又是一件大事。能不能修成功,就看自己的恒心、願心,以及自己的功夫。所謂「十字街頭叉路多」,修行修到一個階段就有種種境界出現,看到什麼、聽到什麼,這些都不是真實;如果執著所看到、聽到的境界,執著幻覺,以爲是菩薩來說法,這就落入五陰境界,就著魔了。禅宗祖師說:「甯可千年不悟,不可一日錯路。」所以修行要依止大善知識,大善知識才知道心路的曆程,否則在十字街頭就迷失了本性。

  

  世間的修行人多如牛毛,真正成道的人卻非常稀有,爲什麼這麼多人修道卻不能成道?因爲理路弄不清楚。道理不清楚,即便是很精進用功,在半路上就走了錯路、走了遠路,看到小路就迷失了大路,所以古人說:「歧路亡羊」,羊就是指自己的本心;看到外面這麼多道路,哪一條路才是正確的路?沒有智慧就無法分辨。所以,悟了以後,還要起修。悟後起修,就要依止清淨的道場、依止大善知識,才不會走錯路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叁)940911

  

  

  

  「明心見性」,「見性」就是見佛。但是佛沒有形相,如何見?《金剛經》雲: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如來就是人人本具的心性,心性就是如來。所以,契悟到自己本具的覺性,契悟到當下這念空性就是見如來,就是見道。大衆要徹底了解「如來」的意義,所謂「如來者,如如不動;如來者,無所從來、無所從去。」如來,就是如如不動、不去不來、不生不滅,就是指這念心性。有去就有來,有生就有死,不管生到何處,是轉世到人間、是生到淨土,只要有生就一定有死,只不過淨土世界的壽命較長遠而已,但壽命盡時還是要死。唯有明心見性,才是不死之道。

  

  所以,修行、學佛、求佛、成佛,要知道究竟之處。釋迦牟尼佛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「叁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修成的「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」現在在哪裏呢?現在看得到嗎?因爲是修成的,有成就有壞,不論是誰都一樣。所以,修行要依不生不滅修,否則就會走遠路、走錯路。這念心「一念不生」,就是不滅,不要另外求一個不生不滅。大衆這念心沒有生滅,所成的道就不是生滅果報。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前念不生,後念不滅」,所謂「前念不生」,這念心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什麼都不想,一想就是攀緣,一想就失定。可是,還得「後念不滅」才對,如果前念不想,後念卻滅掉了,那就成了枯木死灰。所以,前念不生,後面這念「無住心」要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只有「知」存在。「知」,就是當下這念一無所住的覺性,要悟到這個道理。「明心」就是明白這念絕對、超然的菩提心,明心才能增長般若之智。

  

  「六波羅蜜」中的每一波羅蜜,都要配合「般若波羅蜜」。爲什麼呢?譬如布施波羅蜜,如果行布施卻沒有般若波羅蜜,布施修福將來生到天上,天福享盡就沒有了。以般若行布施就不同,知道布施要「叁輪體空」、要修觀行。「叁輪」,指布施的自己、被布施的對象、所布施的財物;布施以後,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緣和合,當體即空,就是「叁輪體空」,這就是「般若」。叁輪體空的目的在——「空而無空」:修了叁輪體空,空不作空想,這念心安住在覺性上,如此修行,這一生就能契悟無上道。持戒也是如此——「持而無持」:持戒這念心、所持的戒條、這些境界,能所俱空,空亦不作空想,堅住覺性。「忍辱」,沒有能忍之心和所忍之境,當體即空,空也不執著,堅…

《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──九十叁年度結夏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