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──九十叁年度結夏開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住覺性,最後連忍辱之相也沒有,達到「寂滅忍」。一般人認爲,今天念幾千聲佛號、持多少咒、誦多少經、做了多少善事,這就是精進。其實,真正的精進沒有精進之相,念佛沒有能念之心、所念之佛;做善事也沒有能做之心、所做的善事,能所俱空,空而無空、不作空想,空也不執著。爲什麼呢?因爲這念覺性是本空、本來就空,再執著空,就是頭上安頭。一念不生,才是大精進、真精進。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安住這念菩提心,目的是要「明心見性」。「禅定」也是一樣,打坐要堅住在覺性上,這才是最高的禅,否則只有定。例如「四禅八定」是定、「百千叁昧」也是定,但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無住生心」是真正最究竟的禅。《六祖壇經》所說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這就是佛心,這念佛心是最究竟的禅、是實相,禅定的目的就是在「明心」。所以,六波羅蜜的每一度都要有「般若」,這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,真正的菩薩行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四)940918

  

  

  

  「明心見性」是佛法當中最究竟、最真實的無上道,明心見性就是佛,不要另外去找佛;另外去找的佛,都是「生滅佛」,是外面的境界,執著外面的境界就迷失自己的佛性。《金剛經》雲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;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見到外面所有的相狀都是虛妄不實,如夢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能見、能聞的這念心堅住在覺性上、堅住在正念上,這就是道,且是無上道。無上道就是佛,就是每個人的無上菩提心。所謂「無上」,除了這念心以外,其他任何東西、任何學問、知識都沒有辦法超過這念心,因爲心是無上的。如果能超過這念心,就不是無上道,它是有限量的。

  

  「明心見性」,心性就是佛、就是道;儒家也了解這個道理,但佛法是專修,且層次分明、段落分明。儒家典籍《中庸》雲:「天命之謂性,率性之謂道,修道之謂教。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;可離,非道也。」很多人不了解「天命」,認爲「天命是上天給自己的生命」,其實並非這個意思。「天」是指本具的,並不是誰創造出來的;這念心也是本具的。「天命之謂性」,每一個生命體都有覺性,法爾如是,這就是天命。

  

  佛法講「天」和儒家講「天」有些不同,佛法是應機施教,針對不同的根機來解釋;對小學生、中學生、大學生、博士、或是菩薩講解「天」,解說方式都不一樣。對根機淺的人講太深,他聽不懂,自己又浪費時間,而且他愈聽愈迷糊。講得太淺,聽者覺得無聊,所以要應機施教:對小學生講,看到虛空,這是天空;今天、明天、後天這也是「天」;小學生聽得懂,找到了答案非常高興。再高一個層次,就要講「天」是天文的天,是先天、後天的天,如果他繼續再問「什麼是先天、後天?」就再進一步解釋,因爲他能提出這個疑問,表示他的智慧已經到達這裏,給他解答是恰到好處;如果沒問就不需再解釋,因爲領悟不到這個程度,再解釋反而讓他摸不著頭緒。

  

  如果他再問何謂先天、後天?一般人說:「先天不足,後天失調」又是什麼意思?「先天」是指過去,「後天」屬于現在。「先天不足」,就是生下來就有缺陷,或是體能、或是智能不足。「先天不足」是一個大障礙,再加上「後天又失調」就更糟糕。生下來智能不足,因爲前世沒有修好,現在努力還可以來得及。但對修行人這麼解釋「天」,他可能覺得不滿足,就要更進一步講,「天」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無色界天。我們現在這個世界,有男女之欲、飲食之欲,屬于欲界。佛經記載,「欲界天」依序向上有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稱之爲「六欲天」,修十善的人才能生到欲界天。色界天與無色界天則需要修「六行觀」:「下厭苦粗障,上欣淨妙離」,所以生到天界也是有這麼多層次。

  

  如果是對修菩薩行的人解釋「天」,就要告訴他叁界都屬于生滅,最高、最究竟的是第一義谛天。佛經中講叁谛,是指: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義谛。第一義谛就是中道實相、就是明心見性;明心見性就是見到自心當中最高的一層天——心性,等于《大學》所說的:「大學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」還是指這念心。《六祖壇經》雲:「不思善、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」「本來面目」就是第一義天,是沒有形相,所以,「明心見性」是最高的一層,是如來佛的境界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五)940925

  

  

  

  出家修行,要有成佛的願心,所謂「取法乎上,適得其中」。這裏所講的成佛,是指成法身佛。如果發願成「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」的佛也可以,但是很不容易。因爲要修六波羅蜜,修叁大阿僧祇劫,每一波羅蜜都要修圓滿,最後一百劫專門修相好,才能修成「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」的佛。很多人聽了,覺得「要這麼長的時間!」就心生退悔。而且,這是修成的佛,有成就有壞。佛經記載得很清楚,釋迦牟尼佛就是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而成就。釋迦牟尼佛很慈悲,恐怕大衆落入生滅的境界,所以特別開出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的法門,稱之爲「教外別傳」、「以心傳心」,也就是傳佛的心燈,還是指這念心。

  

  靈山會上,大梵天王用金色波羅花供養釋迦牟尼佛,佛拈起這朵花來曉示大衆,給大衆看,當時百萬人天不知所以。在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,動辄百萬以上的人天來聽法;我們現在還不到一千人,就需要這麼大的空間,還要使用麥克風,一百萬人天要用多大的空間?那時又沒有麥克風,這一百萬人卻都聽得見,佛經中有很多微細的地方,一般人可曾透徹地想過?這些都是佛的神通妙用。因爲釋迦牟尼佛是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來的,所以具足種種神通妙用。佛雖然有種種神通妙用,但是佛不執著神通妙用。在《四十二章經》裏,佛說:「吾視王侯之位,如過隙塵。視金玉之寶,如瓦礫。視纨素之服,如敝帛。視大千界,如一诃子。視阿耨池水,如塗足油。視方便門,如化寶聚。視無上乘,如夢金帛。」如來佛不執著這一切種種,如來佛觀叁界的種種如夢一樣。所以,要徹底了解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」,目的就是要「明心見性」。只有這念心才是真實,這念心是「無得無失」。「頓悟自心」就是「明心見性」,人人都有心性,心性是本具的,本來就具足,法爾如是,不需要去求;有求就是虛妄、不實在的。這個法門要上上根機才會相信。

  

  無始以來,這念心沒有差異。「明心見性」成了佛,這念心不增加一絲一毫;雖然大衆沒有成佛,這念心也不減少一絲一毫。大衆與如來佛的心性之用,好比光明遍照大地的太陽,如來佛的光明照滿大地,大衆也能光照大地,可是現在爲何大衆的光明無法照滿大地?因爲被雲遮了,並不是失去光明,每個人的自性光明並沒有減少一絲一毫。什麼是雲?雲就是我們的妄想、惡業。現在明白了,不再打妄想、造惡業,而是營造功德。可是,「營造功德」還是把自性的光明給遮住了。因爲「功德」雖然是善法,是善的果報,是淨土、天堂,乃至于在人間享大福報,可是善的果報仍然是遮住自性光明的白雲。「惡業」,是惡的果報,是地獄、畜生、餓鬼、愚癡衆生的果報,是遮住自性光明的烏雲。白雲、黑雲都是雲,都會遮蔽日光。如果不知道修心,黑雲會遮住這念心,白雲也會遮住這念心性的光明。古德說:「一片白雲橫谷底,幾多歸鳥盡迷巢。」白雲是功德,黑雲是業障、罪過,學佛的人容易執著善法而遮蔽了自己的本心,這就是「一片白雲橫谷底」。但是,這不是說不要修善法、功德,而是做了功德不作功德想,修一切善法卻不執著一切善法;不執著一切善法卻又修一切善法,能所俱空,這就是「般若波羅蜜」。《金剛經》雲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以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所以要修善不執著善,才是真正的菩薩行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六)941002

  

  

  

  明心見性,見性才是見佛,這個佛是本具的、是無始無終,無始無終就是無量壽,生命就是無窮盡的。佛法稱本具的心性爲「法身佛」,「法身佛」是無始無終,「報身佛」是有始無終,「化身佛」是有始有終。現在以佛教著名的「辯珠公案」來說明這個道理。

  

  《景德傳燈錄‧第二卷》:「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,東印度人也。既得法已,行化至南印度。彼王名香至,崇奉佛乘,尊重供養,度越倫等,又施無價寶珠。」般若多羅尊者是禅宗第二十七祖,尊者得法以後到處行化,度化衆生,有一回行化到南印度。當時南印度有一個國家的國王,稱爲香至王。「崇奉佛乘,尊重供養」,這位國王是叁寶弟子,看到般若多羅尊者行化到國內,特別尊重、供養尊者。「度越倫等,又施無價寶珠」,不但請尊者到皇宮應供,度化宮裏的大臣,還供養尊者無價的珠寶。

  

  「時王有叁子,其季開士也。尊者欲試其所得,乃以所施珠,問叁王子曰:『此珠圓明,有能及此否?』第一子目淨多羅、第二子功德多羅,皆曰:『此珠七寶中,尊固無逾也,非尊者道力…

《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──九十叁年度結夏開示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