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──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

  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

  ──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

  

  想成就修行的目的就是要精进用功,但是精进用功的方法要正确,不能走远路,更不能走错路。在佛法中,没有在心性上用功,就是走远路;虽然天天口在说「道」,其实「道」已经离自己很远了。为什么?因为根本不明白道在哪里。

  

  「明心」,是明白当下这念觉性、灵知灵觉,觉性就是指自己的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觉悟的这念心。修行,先要明白心在哪里?人人本具的灵明妙觉,就是自己的本心。这念心人人本具、个个都有,也就是我们知善知恶的这念心,所以「知」很重要。修行不能像木头一样,什么都不知道;坐在这里什么都不想、都不了解,这就错误了。「坐」只是一种方法,行、住、坐、卧,以打坐最能与清净心相应,所以静坐是最殊胜的助缘。明白了「道」,行、住、坐、卧都是道。行进时这念心必须要存在,才知道路面的高低、宽窄,或是否有危险。「知」时刻都存在,这就是道。走路时,除了「知」要存在,还要注意有没有虫子、蚂蚁,不要伤到它们,这也是道,是慈心大道。所以,「知」存在就是道;「知」,指的就是我们本具的这念心。

  

  「明心」,先要知道心究竟在哪里,如果不了解这念心在哪里,就是迷糊。以前,印度有一位异见王,达磨祖师的弟子波罗提尊者去度化异见王时,异见王问:「我们在家众可不可以修道呢?我想知道『道』在哪里?」这时波罗提尊者回答道:「『道』非关在家、出家,『道』是平等、平等。」异见王再问:「既然是平等、平等,我的道在哪里?」尊者再答:「道不离心,出家众有心,在家众也有心;出家众有灵知灵觉,在家众也有灵知灵觉,灵知灵觉就是自己的觉性,人人都有觉性,所以说是平等、平等。」王又问:「『道』究竟在哪里?我还是不了解。」波罗提尊者答:「『道』,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辨香,在口谈论,在手执捉,在足运奔,遍现俱该沙界,收摄在一微尘。」这么一说,异见王就明白心在哪里了。心就是自己的觉性,离开了觉性,找不出一个道。

  

  我们天天讲求道,就得知道「求道」是代表努力的方向;道如果用求的,道就不存在了。经云:「有求皆苦,无求乃乐。」如果不了解什么是「道」,如何「求道」?犹如在太阳底下,只见到太阳的影子,并没有见到太阳;天天都在运用这念心,却不知道心在哪里,道理是一样的,所以明白这念心很重要。佛经云:「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下种。」一般人只知道恭敬、供养三宝,修大福报;但是,除了这些福德因缘,更要进一步「明心」,明白这念心就能增长智慧。福德圆满、心性圆满,就是如来佛,所谓「福慧两足尊」。

  

  所以,修行先要「明心」,明白这念心,「心即是道,心即是佛」。什么是心?心就是觉性。心者,空也;这念灵知灵觉是空性,但这个空不是「顽空」,觉性的空能生出妙有。如何知道这念心是空?这念心有形相吗?能拿得出来吗?受了戒的出家众,这念心有出家的形相吗?在家居士的觉性有在家的形相吗?都没有形相。男众,心没有男众相;女众,心也没有女众的形相,为什么?因为这念心是空性。所以「明心见性」是见空性,心、性本来就是一体的;虽然这念心、这念觉性是空性,但是又能生妙有,是真空妙有。悟,就是悟这个道理。何谓真空妙有?打坐时,心里一念不生,这不就是真空吗?不说话的时候,心里一个字也没有;要说就能洋洋洒洒的说出一大篇,这洋洋洒洒的一大篇就是妙有。大众能够看经、背经,能够写字、计画,乃至于写文章、设计工程,做各种事,这不就是妙有吗?「妙有非有」,「妙有」也不要执着;要用的时候就有,不用的时候这念心又成了真空,所以「妙有」和「真空」是同时俱存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二)940904

  

  

  

  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,大彻大悟后说:「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、执着而不证得。」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如来的智慧、如来的德性,都有如如不动的这念清净心,因为这些都是本来具足。

  

  觉性是人人本具的,觉性就是「知」。每一个人都有「知」,眼能见到外面青、黄、赤、白、黑,耳朵能听到歌声、风声、汽车声、人声、马声……种种声音,口能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,这就是「知」,假使没有这个知觉,如何见、如何听、如何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?《楞严经》云:「知见无见,斯即涅槃。」无见才是涅槃心。何谓无见?无见是无能见、无所见,这念心是绝对的、超然的,只有当下这念觉性,没有第二念,只知道酸、甜、苦、辣这一念,没有相续的第二念。如果有第二念就是妄想、就是分别,就属于众生。所谓「一念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」,老子也讲:「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。」这念心没有觉悟,没有坚住正念,起了一念又立刻起第二念,接着第三念……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十八界通通现前,就是我们这个世界、就是众生境界。「知见无见」,是只有这念灵知灵觉,没有能知、没有所知,心不攀缘就是。有能知、有所知,心就在缘虑当中,这是凡夫的妄想心。修行,无论是说话、看经、做一切事,最后都要销归自性。自性就是空性、就是觉性,这当中是一无所有,一无所有就是「知见无见」,一无所有就是真空、就是涅槃,一无所有却能出生万法。

  

  明心见性,见性是见到空性,这个空性是绝对的空。佛法里有一句对联:「万法皆空明佛性,一尘不染证禅心。」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开悟,然而开悟只是找到路头,悟了以后还要去走这条路,这是自己的事,不走就到不了实相之家。怎么走呢?时时刻刻不离当念、坚住正念、随顺觉性,禅宗称之为「保养圣胎」、称之为「静中养成」,但是还得在动中磨炼。

  

  修行的过程中,开悟是一件大事,悟后起修又是一件大事。能不能修成功,就看自己的恒心、愿心,以及自己的功夫。所谓「十字街头叉路多」,修行修到一个阶段就有种种境界出现,看到什么、听到什么,这些都不是真实;如果执着所看到、听到的境界,执着幻觉,以为是菩萨来说法,这就落入五阴境界,就着魔了。禅宗祖师说:「宁可千年不悟,不可一日错路。」所以修行要依止大善知识,大善知识才知道心路的历程,否则在十字街头就迷失了本性。

  

  世间的修行人多如牛毛,真正成道的人却非常稀有,为什么这么多人修道却不能成道?因为理路弄不清楚。道理不清楚,即便是很精进用功,在半路上就走了错路、走了远路,看到小路就迷失了大路,所以古人说:「歧路亡羊」,羊就是指自己的本心;看到外面这么多道路,哪一条路才是正确的路?没有智慧就无法分辨。所以,悟了以后,还要起修。悟后起修,就要依止清净的道场、依止大善知识,才不会走错路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三)940911

  

  

  

  「明心见性」,「见性」就是见佛。但是佛没有形相,如何见?《金刚经》云:「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」如来就是人人本具的心性,心性就是如来。所以,契悟到自己本具的觉性,契悟到当下这念空性就是见如来,就是见道。大众要彻底了解「如来」的意义,所谓「如来者,如如不动;如来者,无所从来、无所从去。」如来,就是如如不动、不去不来、不生不灭,就是指这念心性。有去就有来,有生就有死,不管生到何处,是转世到人间、是生到净土,只要有生就一定有死,只不过净土世界的寿命较长远而已,但寿命尽时还是要死。唯有明心见性,才是不死之道。

  

  所以,修行、学佛、求佛、成佛,要知道究竟之处。释迦牟尼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「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修成的「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」现在在哪里呢?现在看得到吗?因为是修成的,有成就有坏,不论是谁都一样。所以,修行要依不生不灭修,否则就会走远路、走错路。这念心「一念不生」,就是不灭,不要另外求一个不生不灭。大众这念心没有生灭,所成的道就不是生灭果报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前念不生,后念不灭」,所谓「前念不生」,这念心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什么都不想,一想就是攀缘,一想就失定。可是,还得「后念不灭」才对,如果前念不想,后念却灭掉了,那就成了枯木死灰。所以,前念不生,后面这念「无住心」要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,只有「知」存在。「知」,就是当下这念一无所住的觉性,要悟到这个道理。「明心」就是明白这念绝对、超然的菩提心,明心才能增长般若之智。

  

  「六波罗蜜」中的每一波罗蜜,都要配合「般若波罗蜜」。为什么呢?譬如布施波罗蜜,如果行布施却没有般若波罗蜜,布施修福将来生到天上,天福享尽就没有了。以般若行布施就不同,知道布施要「三轮体空」、要修观行。「三轮」,指布施的自己、被布施的对象、所布施的财物;布施以后,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,当体即空,就是「三轮体空」,这就是「般若」。三轮体空的目的在——「空而无空」:修了三轮体空,空不作空想,这念心安住在觉性上,如此修行,这一生就能契悟无上道。持戒也是如此——「持而无持」:持戒这念心、所持的戒条、这些境界,能所俱空,空亦不作空想,坚住觉性。「忍辱」,没有能忍之心和所忍之境,当体即空,空也不执着,坚…

《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──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