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住觉性,最后连忍辱之相也没有,达到「寂灭忍」。一般人认为,今天念几千声佛号、持多少咒、诵多少经、做了多少善事,这就是精进。其实,真正的精进没有精进之相,念佛没有能念之心、所念之佛;做善事也没有能做之心、所做的善事,能所俱空,空而无空、不作空想,空也不执着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念觉性是本空、本来就空,再执着空,就是头上安头。一念不生,才是大精进、真精进。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安住这念菩提心,目的是要「明心见性」。「禅定」也是一样,打坐要坚住在觉性上,这才是最高的禅,否则只有定。例如「四禅八定」是定、「百千三昧」也是定,但《金刚经》所讲的「无住生心」是真正最究竟的禅。《六祖坛经》所说:「菩提自性,本来清净;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」这就是佛心,这念佛心是最究竟的禅、是实相,禅定的目的就是在「明心」。所以,六波罗蜜的每一度都要有「般若」,这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,真正的菩萨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四)940918
「明心见性」是佛法当中最究竟、最真实的无上道,明心见性就是佛,不要另外去找佛;另外去找的佛,都是「生灭佛」,是外面的境界,执着外面的境界就迷失自己的佛性。《金刚经》云: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;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见到外面所有的相状都是虚妄不实,如梦、如幻、如泡、如影,能见、能闻的这念心坚住在觉性上、坚住在正念上,这就是道,且是无上道。无上道就是佛,就是每个人的无上菩提心。所谓「无上」,除了这念心以外,其他任何东西、任何学问、知识都没有办法超过这念心,因为心是无上的。如果能超过这念心,就不是无上道,它是有限量的。
「明心见性」,心性就是佛、就是道;儒家也了解这个道理,但佛法是专修,且层次分明、段落分明。儒家典籍《中庸》云:「天命之谓性,率性之谓道,修道之谓教。道也者,不可须臾离也;可离,非道也。」很多人不了解「天命」,认为「天命是上天给自己的生命」,其实并非这个意思。「天」是指本具的,并不是谁创造出来的;这念心也是本具的。「天命之谓性」,每一个生命体都有觉性,法尔如是,这就是天命。
佛法讲「天」和儒家讲「天」有些不同,佛法是应机施教,针对不同的根机来解释;对小学生、中学生、大学生、博士、或是菩萨讲解「天」,解说方式都不一样。对根机浅的人讲太深,他听不懂,自己又浪费时间,而且他愈听愈迷糊。讲得太浅,听者觉得无聊,所以要应机施教:对小学生讲,看到虚空,这是天空;今天、明天、后天这也是「天」;小学生听得懂,找到了答案非常高兴。再高一个层次,就要讲「天」是天文的天,是先天、后天的天,如果他继续再问「什么是先天、后天?」就再进一步解释,因为他能提出这个疑问,表示他的智慧已经到达这里,给他解答是恰到好处;如果没问就不需再解释,因为领悟不到这个程度,再解释反而让他摸不着头绪。
如果他再问何谓先天、后天?一般人说:「先天不足,后天失调」又是什么意思?「先天」是指过去,「后天」属于现在。「先天不足」,就是生下来就有缺陷,或是体能、或是智能不足。「先天不足」是一个大障碍,再加上「后天又失调」就更糟糕。生下来智能不足,因为前世没有修好,现在努力还可以来得及。但对修行人这么解释「天」,他可能觉得不满足,就要更进一步讲,「天」有欲界天、色界天、无色界天。我们现在这个世界,有男女之欲、饮食之欲,属于欲界。佛经记载,「欲界天」依序向上有四王天、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、化乐天、他化自在天,称之为「六欲天」,修十善的人才能生到欲界天。色界天与无色界天则需要修「六行观」:「下厌苦粗障,上欣净妙离」,所以生到天界也是有这么多层次。
如果是对修菩萨行的人解释「天」,就要告诉他三界都属于生灭,最高、最究竟的是第一义谛天。佛经中讲三谛,是指:俗谛、真谛、中道第一义谛。第一义谛就是中道实相、就是明心见性;明心见性就是见到自心当中最高的一层天——心性,等于《大学》所说的:「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」还是指这念心。《六祖坛经》云:「不思善、不思恶,正与么时,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。」「本来面目」就是第一义天,是没有形相,所以,「明心见性」是最高的一层,是如来佛的境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五)940925
出家修行,要有成佛的愿心,所谓「取法乎上,适得其中」。这里所讲的成佛,是指成法身佛。如果发愿成「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」的佛也可以,但是很不容易。因为要修六波罗蜜,修三大阿僧祇劫,每一波罗蜜都要修圆满,最后一百劫专门修相好,才能修成「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」的佛。很多人听了,觉得「要这么长的时间!」就心生退悔。而且,这是修成的佛,有成就有坏。佛经记载得很清楚,释迦牟尼佛就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而成就。释迦牟尼佛很慈悲,恐怕大众落入生灭的境界,所以特别开出「顿悟自心,直了成佛」的法门,称之为「教外别传」、「以心传心」,也就是传佛的心灯,还是指这念心。
灵山会上,大梵天王用金色波罗花供养释迦牟尼佛,佛拈起这朵花来晓示大众,给大众看,当时百万人天不知所以。在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,动辄百万以上的人天来听法;我们现在还不到一千人,就需要这么大的空间,还要使用麦克风,一百万人天要用多大的空间?那时又没有麦克风,这一百万人却都听得见,佛经中有很多微细的地方,一般人可曾透彻地想过?这些都是佛的神通妙用。因为释迦牟尼佛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来的,所以具足种种神通妙用。佛虽然有种种神通妙用,但是佛不执着神通妙用。在《四十二章经》里,佛说:「吾视王侯之位,如过隙尘。视金玉之宝,如瓦砾。视纨素之服,如敝帛。视大千界,如一诃子。视阿耨池水,如涂足油。视方便门,如化宝聚。视无上乘,如梦金帛。」如来佛不执着这一切种种,如来佛观三界的种种如梦一样。所以,要彻底了解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」,目的就是要「明心见性」。只有这念心才是真实,这念心是「无得无失」。「顿悟自心」就是「明心见性」,人人都有心性,心性是本具的,本来就具足,法尔如是,不需要去求;有求就是虚妄、不实在的。这个法门要上上根机才会相信。
无始以来,这念心没有差异。「明心见性」成了佛,这念心不增加一丝一毫;虽然大众没有成佛,这念心也不减少一丝一毫。大众与如来佛的心性之用,好比光明遍照大地的太阳,如来佛的光明照满大地,大众也能光照大地,可是现在为何大众的光明无法照满大地?因为被云遮了,并不是失去光明,每个人的自性光明并没有减少一丝一毫。什么是云?云就是我们的妄想、恶业。现在明白了,不再打妄想、造恶业,而是营造功德。可是,「营造功德」还是把自性的光明给遮住了。因为「功德」虽然是善法,是善的果报,是净土、天堂,乃至于在人间享大福报,可是善的果报仍然是遮住自性光明的白云。「恶业」,是恶的果报,是地狱、畜生、饿鬼、愚痴众生的果报,是遮住自性光明的乌云。白云、黑云都是云,都会遮蔽日光。如果不知道修心,黑云会遮住这念心,白云也会遮住这念心性的光明。古德说:「一片白云横谷底,几多归鸟尽迷巢。」白云是功德,黑云是业障、罪过,学佛的人容易执着善法而遮蔽了自己的本心,这就是「一片白云横谷底」。但是,这不是说不要修善法、功德,而是做了功德不作功德想,修一切善法却不执着一切善法;不执着一切善法却又修一切善法,能所俱空,这就是「般若波罗蜜」。《金刚经》云:「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以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所以要修善不执着善,才是真正的菩萨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六)941002
明心见性,见性才是见佛,这个佛是本具的、是无始无终,无始无终就是无量寿,生命就是无穷尽的。佛法称本具的心性为「法身佛」,「法身佛」是无始无终,「报身佛」是有始无终,「化身佛」是有始有终。现在以佛教著名的「辩珠公案」来说明这个道理。
《景德传灯录‧第二卷》:「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,东印度人也。既得法已,行化至南印度。彼王名香至,崇奉佛乘,尊重供养,度越伦等,又施无价宝珠。」般若多罗尊者是禅宗第二十七祖,尊者得法以后到处行化,度化众生,有一回行化到南印度。当时南印度有一个国家的国王,称为香至王。「崇奉佛乘,尊重供养」,这位国王是三宝弟子,看到般若多罗尊者行化到国内,特别尊重、供养尊者。「度越伦等,又施无价宝珠」,不但请尊者到皇宫应供,度化宫里的大臣,还供养尊者无价的珠宝。
「时王有三子,其季开士也。尊者欲试其所得,乃以所施珠,问三王子曰:『此珠圆明,有能及此否?』第一子目净多罗、第二子功德多罗,皆曰:『此珠七宝中,尊固无逾也,非尊者道力…
《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──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