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
──上惟下觉大和尚开示于八十三年八月廿八日全国供佛斋僧大典
无论是出家众或在家居士,发心修行、学佛的目的,就是希望能得到解脱,能成就道果,圆成佛的智慧。要想圆满成就这个目标,就必须找到正确的方向,找到对自己能契合的法门,还要有大善知识的引导以及个人切实的信受奉行,才不会绕远路或是走错路。
佛法的法门虽然很多,归纳起来有方便法门、感应法门、究竟法门,从修行的方法又可分为:渐修与顿悟两个法门。
渐修,就是渐次修证,是渐进的、有次第的修证,所以需要的时间比较长。佛经讲,一个人若想超凡入圣,从证到阿罗汉果、缘觉果、菩萨果,一直到圆成佛道,圆成佛的智慧,修证的过程与时间各不相同:
证到阿罗汉果位,最快是三生,最慢是六十小劫;
证到缘觉果位最快是四生,最慢是一百劫;
证到菩萨果位就有种种层次上的差别;从「初发心菩萨」发大愿、起大行,由凡夫位不断的修六波罗蜜,修到有一些相应,称之为「贤位菩萨」;由贤位菩萨再继续不断的修,一直到登地,称之为「登地菩萨」;登地菩萨从初地继续不断的修,一直到十地,他的愿行与功德已经与「佛」相等了,就称之为「等觉菩萨」,从等觉菩萨到「妙觉」位,这就圆成佛道了。整个过程漫长而且遥远,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。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就是「三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修成三十二相,八十种好。
佛陀非常慈悲,另外告诉我们一个缩短修证时间的方法,而且是最究竟的法门,这个法门就是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是「顿悟」的法门,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的法门。顿悟,悟什么呢?悟到自己这念心、悟到觉性、悟到人人都有佛性、悟到人人都能成佛。简而言之,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,见性就是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成佛是成法身佛。顿悟了心性,就缩短了修证的时间。
报身与化身是「方便」,法身才是最究竟的
佛法讲,佛有三身--法身、报身、化身;法身好比太阳的光,报身就如太阳的形象,化身像太阳的影子。太阳照到屋子就有屋影,照到树就有树影,照到人、石头、动物…等,都各有其影,就如同佛的千百亿化身,随缘应现。但是,影子是短暂的,因缘过去,影子就没有了。
佛法上说:「人有诚心,佛有感应」,与什么佛相感应呢?是与法身佛感应。与法身佛感应,就起了报身或化身的作用;报身与化身是佛为方便度众生而应缘随现,因缘过了,化身与报身仍然归于法身。所以,法身佛才是最真实、最究竟的。修行学佛,最终的目的就是要体悟到最究竟、最真实的,才是道业圆满。
佛有三身,法身、报身、化身;修行必须了解什么是法身?如果不清楚、不明白,就会走远路,走错路。法身没有形象、没有去来、没有生灭,法身就是寂然不动、清楚明白的菩提心、涅槃性。契悟了这个道理就是契悟了无上的知见。契悟了这个心性,就是佛、就是道!
「见性成佛」的「见」是指契悟的意思,不是用肉眼所见的见;「成佛」的「成」是形容词,是指契悟了本具的佛性,契悟了菩提心。佛不是用肉眼而见,如同《金刚经》讲:「若以色见我、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」有能见就有所见,能见、所见的佛就不是真实的。什么原因呢?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所看见的一切,都是「能见」与「所见」,既然是能见、所见,「能」「所」是相对的,相对的境界就属于众生见,不是佛知佛见。真正的「见」是「见见之时,见非是见;见犹离见,见不能及。」,这念心就像一面镜子,汉来汉现,物去不留影,没有「能见」、没有「所见」,这就是本具的菩提心。
佛不是修成的,修成的东西一定会坏掉。佛经上讲,心外一切物质都离不开成、住、坏、空,有成一定有坏,这是现象界的轨则。例如:用种种因缘和方法修成的房子,经过一段时间,一定会坏掉。这个世界将来也会坏掉,有成相就有住相、坏相,最后灭掉归于空性;换句话说,只要是有生成,最终一定会坏灭,这是一种定律。人也离不开这个轨则,有生就有死;从母亲肚子里的胚胎到出生,无论活多少岁,七十岁、一百岁、一千岁、一万岁,最后还是难免一死。就如同古代的彭祖活到八百多岁,最后还是会死亡、灭掉归空。
修行学佛,就是要在生灭当中体悟到不生不灭的道理,什么是「不生不灭」呢?世上一切形形色色都离不开生灭的现象,只有这念心性才是不生不灭。悟了这念心,依据这个道理去用功、修行,才知道行、住、坐、卧、穿衣、吃饭、起心动念都是道,时时刻刻都在「道」当中;「道」就是菩提心。古德说:「挑柴运米都是神通妙用」,因为道就在日用之间。修行,离不开日常生活,更离不开四大、离不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悟了以后,凡夫心就是佛心;没有契悟,心是生灭、是烦恼,身体是四大、五蕴的假合,生灭变异;契悟了,才知道四大本空,烦恼心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是最宝贵的,这个才是我们的真生命。
不论是世间法、出世间法都离不开我们的「身心」;离开了「身体」就没有办法修行,离开这个「心」就更没有办法用功。未悟时,这个身心离不开四大、五蕴生灭变异的现象,这就是众生;契悟了心性,四大是空,烦恼心就是菩提心。同样的心性,「悟」时与「未悟」时的作用,就是不一样。人人都有的这念心,人人随时都在运用这念心,时时刻刻、分分秒秒;剎那、剎那都在起心动念,都在生灭。虽然在用,却始终未曾体悟到这念心。
什么是「生灭心」?例如早上起床,起床的念头生起;起床后穿衣服,穿衣服的念头生起,起床的念头便灭了;穿衣服后又穿袜子、鞋子,穿衣服的念头又灭了;依此类推,从早到晚,念头一个一个不断的在活动、不断的生生灭灭。我们不妨仔细观察,便会发现,从早到晚,心里的念头像波浪一样不停的生灭,即使睡着了,心念还在活动,否则怎么会做梦呢?晚上的梦来自于白天的起心动念,所谓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」。白天的种种妄想,也是由攀缘外境而来,由于种种攀缘而有贪、瞋、痴的现行。修行,就要做「不做梦的人」,不做恶梦,好梦也不做;白天不做梦,晚上也不做梦,不仅一日一夜不做梦,还要一年、十年也不做梦。能做到,就是如来住世、活佛住世,佛与如来不是心外求得,这念心本自具足。能了解这个道理,就能体悟到自性的菩提心。
佛经上说,人从早到晚共有八亿四千个念头,也就是说有八亿四千个生灭,「人生」就是众多的生灭所累积而成的,所以称为众生。既然是生灭累积而成,一切的念头、事相生起又灭掉了,灭掉了以后现状就不存在了,看不到、摸不着;古人说「人生如梦」,人生的的确就是个梦境。
我们不妨仔细的观察,从早到晚,心念就像波浪一样不停的活动、不停的生灭?这念心何尝停息过呢?即使睡着了,这个心还是在活跃、生灭,否则怎么会做梦呢?晚上的梦来自于白天的起心动念,所谓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梦」。白天的梦则是由攀缘外境而来,由贪、瞋、痴种种攀缘所现形。例如:贪财的,拚命赚钱,做发财的梦;贪名的,藉由种种方式打知名度,做成名的梦;想要房子,就做买房子的梦;想买车子,就做买车子的梦。如果不知觉察,人生往往就是这样一个梦接一个梦,不断的轮转生灭……。所以「人生如梦」并不是形容词,是实实在在的状况;因为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灭,念头生灭就犹如梦境一般。
修行,就是要成为「不做梦的人」,不做恶梦,好梦也不做;白天不做梦,晚上也不做梦,不仅一日一月不做梦,还要一年、十年也不做梦。真正能够做到这样,就是如来住世、活佛住世,佛与如来不是从心外去求得的。你能了解、明白这个道理,就是明明白白的菩提心。菩提心又是什么呢?《金刚经》讲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个「无住心」就是菩提心。
那「无住心」又是什么呢?「住」是指攀缘、想念、执着。这念心想到过去就住于过去,想到现在就住于现在,想到未来就住于未来,想到美国就住于美国……,想,就是有所住、有执着,有所住就有生灭。「无住心」就是心无所住,无所住就是这念心不攀缘、不执着。
有人会觉得很奇怪,《金刚经》不是告诉我们「不要生心」吗?为什么无住还要生心?生心不就是生灭吗?这不是矛盾吗?产生这种疑惑是因为对这句话还没有契悟的关系。《金刚经》讲,佛的心是无所住的,不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…,什么都不想,这念心达到无想的境界。无想,就是心不攀缘,心不攀缘,心自然而然就「定」下来了。但是,在无想当中这念心如果感到无聊、打瞌睡,那就不是「正定」,真正的定是这念心不但无所住,还要清楚、明白、处处做主,没有昏沉、无聊、无记,这当中就能启发本有的智慧。「生心」指的是慧。「无所住生其心」,就是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不二的这念心,简称为「无住心」,无住心就是菩提心。
「明心见性」是悟到本具的佛性,佛性就是觉性,觉性是本性本空、不生不灭。这个本性本空,不是虚空、空洞的空;在本性本空当中能生万有,具足一切功德、智慧、妙用。这个不生不灭的觉性、心性,人人本具,只因为有妄想、执着、有所住,所以念念迁流,不生不灭的佛性成了生灭的众生性,以致生死轮回不止。明白这些道理,才知道心性的真实、珍贵、与无穷尽。心以外的一切,皆是缘起性空,一切法也是缘起性空;因为一切法是空无自性,仗因托缘而有。
譬如树木的生长,除了插枝、压条、种子种…
《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