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植……等内缘,还需要有阳光、空气、水份、泥土、热量这些外缘,因缘具足了树才会慢慢的成长。人与动物也是如此,即使是人工受孕、复制,也还是因缘和合所产生,所以说,不论是有情无情皆是因缘和合而产生。没有因缘,或是因缘过去了,一切法与现象也就没有了,所谓缘去归空。所以,见性就是见到诸法空无自性的道理。

  

  修行一定要了解心性的道理,所谓「不识本心,学法无益」;不了解心性的道理,尽管拚命的修,修三大阿僧祇劫,还是讲心性,最后还是要归于自心。古德说:「无始劫来只这个,今日依然又这个;复将这个了那个,这个那个同安乐」。「这个」就是一切众生本自具足的菩提心、佛性。所以「明心见性」是最究竟、最实在的法门。无论过去、现在、未来诸佛皆是遵循这些道理,而成就道果。

  

  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的道理是有根据的;三千多年前,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时,上半夜是契悟四谛法门,中半夜契悟十二因缘,下半夜悟到心性、悟到实相。释尊上半夜证悟声闻果,中半夜证悟缘觉果,后半夜证悟无上菩提佛果。为什么后半夜是「无上菩提佛果」呢?在即将天明时,释尊抬头看到天上的那颗明星,就在那一剎那契悟了心性,悟到能看的这念心就是自己本具的佛性!悟到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能成佛,只因这念心起了妄想、分别、执着而堕入众生境界。

  

  释尊大彻大悟,随即叹道:「奇哉!奇哉!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!」智慧德相就是人人都有的本心本性,因为有妄想、执着,所以看不见自己宝贵的心性。只要不打妄想、不执着,入道、成佛并非遥不可及,因为心性本具,是现成的。

  

  在灵山会上,「释尊拈花示众」也是在晓示大众明心见性的法门。佛的言行举止皆有深意,并非无意而为;契悟本心的人不随便讲话,也不无意动作,佛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佛法,一举一动都是我们修行的规则,儒家也讲:「一言而为天下法,一行而为天下则。」明白了这个道理,佛的言行举止与佛制戒律皆有其深义。

  

  释尊无言无说,以拈花示意「能起作用的这念心」就是佛性,大众都有;当时会场听法的大众不明义理,只有迦叶尊者与释尊心灵相通,会意微笑。拈花是心之用,微笑也是心之用,拈花的心与微笑的心,彼此平等,无二无别。大迦叶尊者契悟了菩提心,所以释尊讲:「我有正法眼藏、涅槃妙心、实相无相,付嘱摩诃迦叶」,以此印证迦叶尊者,并传法予迦叶尊者,这就称之为「以心印心」,开顿悟法门之始。迦叶尊者再传阿难尊者,一直到达摩祖师共二十八传;达摩祖师到中国再传二祖,一脉相传到六祖,祖祖都是单传,传承以心印心的法门。顿悟自心之后,还要继续修行、养道;古德说:「悟后起修才是真修」,悟了这念心之后,要时时刻刻保任才是真修。

  

  大部分人认为修行就是修六波罗蜜、修戒定慧、修善断恶、念佛、持咒、礼诵、拜忏…等等,这些都属于「加行」;「加行」就是「加功用行」。不断的加功用行,待福德因缘成熟、业障消除,时节因缘成熟了,在看经、听法时,「剎那」就契悟了本心。古德也说:「修行一万年,悟在剎那间」,剎那就是师父在说法,诸位在听法的这念心,当下即是,动念乖真。契悟了本心,这念心就是道,这时候才知道「原来道不是修出来的!」。这念心人人都有,悟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一切都是现成。

  

  在达摩祖师未到中国之前,曾派佛陀跋陀罗和耶舍两位弟子先到中国来。当时的佛教界还不知道有顿悟法门,听两位尊者宣说「顿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,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法门,不相信也不认同,要将两位尊者驱逐出境。当时的庐山有位慧远大师,德行很高,修行很好,备受朝廷尊祟;朝廷特别下令,所有政治、军事都不可以干扰庐山的清净地。于是两位尊者就到了庐山。慧远大师早先已得知尊者被驱逐出境的消息,两位尊者上山时,慧远大师就问:「两位尊者到中土,所传的是什么大法,以致遭到驱逐出境呢?」

  

  两位尊者回答:「我们到中土是要传佛的心印。」

  

  慧远大师问:「什么是佛的心印?请两位说一说。」

  

  佛陀跋陀罗尊者说道:「请大师仔细看!」

  

  于是尊者伸出右手握成拳状,「大师,这是拳头。」尊者又放开拳头,手心朝上,「大师,这是手掌。」手掌又翻转,「大师,这是手背。」然后又握成拳头,这几个动作在瞬间一气呵成。

  

  尊者问:「请问大师,这够不够快?」慧远大师很有修行,知道尊者必有所指,回答道:「确实很快!」

  

  佛陀跋陀罗说:「还有比这更快的,大师想不想知道?」尊者说:「烦恼即菩提!」

  

  慧远大师当下豁然开悟,不禁赞叹:「这实在是太了不起的法门!」于是挽留两位尊者在庐山住下,并请两位尊者翻译「禅门经」。两位尊者合力将「禅门经」翻译成中文完毕,同一日、同一时辰在打坐中「坐脱立亡」,生死自在。

  

  顿悟法门自六祖大师以后,开始普传;不只传出家众,也传在家众,所传的就是这念心性。心性无男女相,无出家相、无在家相,契悟了心性就与释迦牟尼佛、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。

  

  过去,曾有位女众居士提出一个疑问,说道:「师父,弟子曾听某位法师讲经时说,女人不能成佛,请问是真的吗?我们女众天天在做功德、供养三宝、精进用功,为什么会这样呢?」

  

  其实,那位法师并没有说错,只是没有交代清楚。那位法师所讲的女众不能成佛,指的是如同释迦牟尼佛一样,有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、丈六金身的圆满报身,那是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、百劫修相好,历经很长的时间才成就的圆满佛相、圆满报身,成就法、报、化三身如来。不止是女众,就是男众或出家众也无法在此世成就。虽然如此,释尊仍然慈悲的告诉我们「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」的顿悟法门;只要契悟了心性,这一生就可以成就如来的法身。

  

  俗语说: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这不是形容词,立地成佛还不算快,最快的是这念心寂然不动,当下即是佛。悟到这个道理,就是禅宗所说的「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」;就是密宗所说的「即身成佛」;就是净土宗说的「花开见佛悟无生」;当中所指的「佛」,都是这念心。

  《起信论》讲:「一念不觉生三细,境界为缘长六粗」。当下这念心没照顾好,有了「能」、「所」的相对境界,心中产生分别,「心意识」就落入众生境界。相反的,这念心丝毫不染尘境,就是《金刚经》所讲的「无住生心」。如同佛法中提到「花开见佛悟无生」「花」是指莲花,譬喻这念心要如莲花一般出污泥而不染;这个五浊世界如同污泥,我们虽然生活于这个世界,但是心不染着任何境界,这就是出污泥;这个不染着的心便称为白莲花。花开见佛悟无生,是指这念心开悟了,见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见到本来清净、本无生灭的心性。

  

  佛经中提到:「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」,佛法中一切法门都是为了契悟心源,都要回归到心性;所以,明心见性是最高、最真实、最究竟的境界,没有第二条捷径可以到达。「万法归一」「一」就是指这个寂然不动、了了常知的心性,见到本心本性就是佛,就是「不二法门」。任何法门都是讲这个道理。佛性本具,人人都能成佛,千万不要小看自己!

  

  平常心是如如不动,智慧心是了了分明,禅所讲的就是这念心性,禅告诉我们不论得意、失意,好境界、坏境界,这念心丝毫不动,随时都保持平常心、智慧心便能得到解脱。不只学禅要如此,学净、学密也要如此。任何时刻都保持正念、清楚、明白、如如不动、处处作主,就是佛。

  

  打坐时,看到好境界不要执着,看到坏境界也无需害怕,因为一害怕心就散掉了。这些境界都不是外来的,是我们心意识的贪瞋痴所转变,是一种幻境,不理它,用平常心去对待,这些境界都会过去。不仅打坐如此,世间事业也要如此;事业成功,不要得意忘形;失败也不要灰心、懊恼,要向内检讨、反省。不要怨天尤人,要从失败的经验当中记取教训,增长智慧。除了检讨、反省、改进之外,还要保持身体健康与心灵的平静。了解这些道理而且能做到,无论是道业、学业、事业一定都会有成就。明白这些道理,更要广传「明心见性、见性成佛」的顿悟法门,使大众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。

  

  身体是物质所构成,人的身体时时都在变异和老化;细胞时时在生灭变异,生灭的过程,医学上称之为新陈代谢、细胞老化。仔细思惟,我们从念小学、中学、高中、大学、研究所,乃至于在社会上就业、结婚,身体的高矮、形状、脸孔,甚至于内在的想法,都在变化。在这些变化当中,那一个阶段能完全代表自己?那一个阶段是真实不变的自己?更何况身体会坏掉、灭掉,坏灭以后身体就不存在了,自己又在那里?所以由此可知身体只是暂时假合的物质,唯有这念心才是真实的;但是,为何这念心才是真实的呢?

  

  想想看,小时候能看、能听的心与年老时能看、能听的心,是一个还是很多个?如果是多个,每个阶段中见性与闻性应该会变异生灭?但是,从小到大能见、能闻的心始终都存在,所以我们每个阶段都能见、能闻,也会记得每一个阶段所学的知识,乃至于更远的儿时趣事。明白这些道理,便能体悟到心的不生灭性,这念心是我们的真生命,认识这念心才知道生命是无穷尽的。

  

  契悟了禅心,便知道真正的生命是无量寿、无量光,具足无量的智慧和神通,这念本心本性就是我们的如意珠,人人都有,不需要外求。佛法中提到:「众生只因妄想、执着不能证得」这念心虽然人人都有,但是误认四大假合的形体为实有,执着房屋、田地、名利、六亲眷属……。这些妄想、执着、如同尘境蒙敝了心性,令清净心不现前。所以,契悟了这念心,就能从烦恼中解脱,体悟到清净自性,便是禅宗讲的「本来面目」,净土宗讲的「常寂光净土」,教下讲的「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」。

   但是,悟到这念心不是就了了,还要保任;古德说:「悟后起修方是真修」。在水边林下保养圣胎,或是在大众当中行利他之六度万行,藉事练心,静中养成,动中磨炼,动静闲忙不离当念,从利他当中完自利;时时刻刻保持这念心,不起分别、妄想,就是保任。

  

  《华严经》讲:「不起凡夫污染心,即是无上菩提道。」经上又说:「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下种。」不论是修禅、净、密、律、教,修行学佛就是要成就无上菩提,任何法门在「因地」如果不能契悟菩提心,修行就会绕远路,甚至走错路,以至无法成就。菩提心是什么呢?菩提心在那里呢?要如何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?

  

  不用外求!菩提心就是「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」的心,师父在这里说法,各位听法的这念心就是,不用另外去找!人人都有菩提心,菩提心是本具的。只要有信心,直下承当,这一生就能得解脱,就能契悟无上道!

  

  

《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中庸之道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