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植……等內緣,還需要有陽光、空氣、水份、泥土、熱量這些外緣,因緣具足了樹才會慢慢的成長。人與動物也是如此,即使是人工受孕、複製,也還是因緣和合所産生,所以說,不論是有情無情皆是因緣和合而産生。沒有因緣,或是因緣過去了,一切法與現象也就沒有了,所謂緣去歸空。所以,見性就是見到諸法空無自性的道理。
修行一定要了解心性的道理,所謂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」;不了解心性的道理,盡管拚命的修,修叁大阿僧祇劫,還是講心性,最後還是要歸于自心。古德說:「無始劫來只這個,今日依然又這個;複將這個了那個,這個那個同安樂」。「這個」就是一切衆生本自具足的菩提心、佛性。所以「明心見性」是最究竟、最實在的法門。無論過去、現在、未來諸佛皆是遵循這些道理,而成就道果。
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的道理是有根據的;叁千多年前,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時,上半夜是契悟四谛法門,中半夜契悟十二因緣,下半夜悟到心性、悟到實相。釋尊上半夜證悟聲聞果,中半夜證悟緣覺果,後半夜證悟無上菩提佛果。爲什麼後半夜是「無上菩提佛果」呢?在即將天明時,釋尊擡頭看到天上的那顆明星,就在那一剎那契悟了心性,悟到能看的這念心就是自己本具的佛性!悟到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能成佛,只因這念心起了妄想、分別、執著而墮入衆生境界。
釋尊大徹大悟,隨即歎道:「奇哉!奇哉!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!」智慧德相就是人人都有的本心本性,因爲有妄想、執著,所以看不見自己寶貴的心性。只要不打妄想、不執著,入道、成佛並非遙不可及,因爲心性本具,是現成的。
在靈山會上,「釋尊拈花示衆」也是在曉示大衆明心見性的法門。佛的言行舉止皆有深意,並非無意而爲;契悟本心的人不隨便講話,也不無意動作,佛說的每一句話都是佛法,一舉一動都是我們修行的規則,儒家也講:「一言而爲天下法,一行而爲天下則。」明白了這個道理,佛的言行舉止與佛製戒律皆有其深義。
釋尊無言無說,以拈花示意「能起作用的這念心」就是佛性,大衆都有;當時會場聽法的大衆不明義理,只有迦葉尊者與釋尊心靈相通,會意微笑。拈花是心之用,微笑也是心之用,拈花的心與微笑的心,彼此平等,無二無別。大迦葉尊者契悟了菩提心,所以釋尊講:「我有正法眼藏、涅槃妙心、實相無相,付囑摩诃迦葉」,以此印證迦葉尊者,並傳法予迦葉尊者,這就稱之爲「以心印心」,開頓悟法門之始。迦葉尊者再傳阿難尊者,一直到達摩祖師共二十八傳;達摩祖師到中國再傳二祖,一脈相傳到六祖,祖祖都是單傳,傳承以心印心的法門。頓悟自心之後,還要繼續修行、養道;古德說:「悟後起修才是真修」,悟了這念心之後,要時時刻刻保任才是真修。
大部分人認爲修行就是修六波羅蜜、修戒定慧、修善斷惡、念佛、持咒、禮誦、拜忏…等等,這些都屬于「加行」;「加行」就是「加功用行」。不斷的加功用行,待福德因緣成熟、業障消除,時節因緣成熟了,在看經、聽法時,「剎那」就契悟了本心。古德也說:「修行一萬年,悟在剎那間」,剎那就是師父在說法,諸位在聽法的這念心,當下即是,動念乖真。契悟了本心,這念心就是道,這時候才知道「原來道不是修出來的!」。這念心人人都有,悟了以後才知道原來一切都是現成。
在達摩祖師未到中國之前,曾派佛陀跋陀羅和耶舍兩位弟子先到中國來。當時的佛教界還不知道有頓悟法門,聽兩位尊者宣說「頓悟自心、直了成佛」,人人都可以成佛的法門,不相信也不認同,要將兩位尊者驅逐出境。當時的廬山有位慧遠大師,德行很高,修行很好,備受朝廷尊祟;朝廷特別下令,所有政治、軍事都不可以幹擾廬山的清淨地。于是兩位尊者就到了廬山。慧遠大師早先已得知尊者被驅逐出境的消息,兩位尊者上山時,慧遠大師就問:「兩位尊者到中土,所傳的是什麼大法,以致遭到驅逐出境呢?」
兩位尊者回答:「我們到中土是要傳佛的心印。」
慧遠大師問:「什麼是佛的心印?請兩位說一說。」
佛陀跋陀羅尊者說道:「請大師仔細看!」
于是尊者伸出右手握成拳狀,「大師,這是拳頭。」尊者又放開拳頭,手心朝上,「大師,這是手掌。」手掌又翻轉,「大師,這是手背。」然後又握成拳頭,這幾個動作在瞬間一氣呵成。
尊者問:「請問大師,這夠不夠快?」慧遠大師很有修行,知道尊者必有所指,回答道:「確實很快!」
佛陀跋陀羅說:「還有比這更快的,大師想不想知道?」尊者說:「煩惱即菩提!」
慧遠大師當下豁然開悟,不禁贊歎:「這實在是太了不起的法門!」于是挽留兩位尊者在廬山住下,並請兩位尊者翻譯「禅門經」。兩位尊者合力將「禅門經」翻譯成中文完畢,同一日、同一時辰在打坐中「坐脫立亡」,生死自在。
頓悟法門自六祖大師以後,開始普傳;不只傳出家衆,也傳在家衆,所傳的就是這念心性。心性無男女相,無出家相、無在家相,契悟了心性就與釋迦牟尼佛、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。
過去,曾有位女衆居士提出一個疑問,說道:「師父,弟子曾聽某位法師講經時說,女人不能成佛,請問是真的嗎?我們女衆天天在做功德、供養叁寶、精進用功,爲什麼會這樣呢?」
其實,那位法師並沒有說錯,只是沒有交代清楚。那位法師所講的女衆不能成佛,指的是如同釋迦牟尼佛一樣,有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丈六金身的圓滿報身,那是釋迦牟尼佛叁祇修福慧、百劫修相好,曆經很長的時間才成就的圓滿佛相、圓滿報身,成就法、報、化叁身如來。不止是女衆,就是男衆或出家衆也無法在此世成就。雖然如此,釋尊仍然慈悲的告訴我們「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」的頓悟法門;只要契悟了心性,這一生就可以成就如來的法身。
俗語說:「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」,這不是形容詞,立地成佛還不算快,最快的是這念心寂然不動,當下即是佛。悟到這個道理,就是禅宗所說的「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」;就是密宗所說的「即身成佛」;就是淨土宗說的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;當中所指的「佛」,都是這念心。
《起信論》講:「一念不覺生叁細,境界爲緣長六粗」。當下這念心沒照顧好,有了「能」、「所」的相對境界,心中産生分別,「心意識」就落入衆生境界。相反的,這念心絲毫不染塵境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講的「無住生心」。如同佛法中提到「花開見佛悟無生」「花」是指蓮花,譬喻這念心要如蓮花一般出汙泥而不染;這個五濁世界如同汙泥,我們雖然生活于這個世界,但是心不染著任何境界,這就是出汙泥;這個不染著的心便稱爲白蓮花。花開見佛悟無生,是指這念心開悟了,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見到本來清淨、本無生滅的心性。
佛經中提到:「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」,佛法中一切法門都是爲了契悟心源,都要回歸到心性;所以,明心見性是最高、最真實、最究竟的境界,沒有第二條捷徑可以到達。「萬法歸一」「一」就是指這個寂然不動、了了常知的心性,見到本心本性就是佛,就是「不二法門」。任何法門都是講這個道理。佛性本具,人人都能成佛,千萬不要小看自己!
平常心是如如不動,智慧心是了了分明,禅所講的就是這念心性,禅告訴我們不論得意、失意,好境界、壞境界,這念心絲毫不動,隨時都保持平常心、智慧心便能得到解脫。不只學禅要如此,學淨、學密也要如此。任何時刻都保持正念、清楚、明白、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,就是佛。
打坐時,看到好境界不要執著,看到壞境界也無需害怕,因爲一害怕心就散掉了。這些境界都不是外來的,是我們心意識的貪瞋癡所轉變,是一種幻境,不理它,用平常心去對待,這些境界都會過去。不僅打坐如此,世間事業也要如此;事業成功,不要得意忘形;失敗也不要灰心、懊惱,要向內檢討、反省。不要怨天尤人,要從失敗的經驗當中記取教訓,增長智慧。除了檢討、反省、改進之外,還要保持身體健康與心靈的平靜。了解這些道理而且能做到,無論是道業、學業、事業一定都會有成就。明白這些道理,更要廣傳「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」的頓悟法門,使大衆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。
身體是物質所構成,人的身體時時都在變異和老化;細胞時時在生滅變異,生滅的過程,醫學上稱之爲新陳代謝、細胞老化。仔細思惟,我們從念小學、中學、高中、大學、研究所,乃至于在社會上就業、結婚,身體的高矮、形狀、臉孔,甚至于內在的想法,都在變化。在這些變化當中,那一個階段能完全代表自己?那一個階段是真實不變的自己?更何況身體會壞掉、滅掉,壞滅以後身體就不存在了,自己又在那裏?所以由此可知身體只是暫時假合的物質,唯有這念心才是真實的;但是,爲何這念心才是真實的呢?
想想看,小時候能看、能聽的心與年老時能看、能聽的心,是一個還是很多個?如果是多個,每個階段中見性與聞性應該會變異生滅?但是,從小到大能見、能聞的心始終都存在,所以我們每個階段都能見、能聞,也會記得每一個階段所學的知識,乃至于更遠的兒時趣事。明白這些道理,便能體悟到心的不生滅性,這念心是我們的真生命,認識這念心才知道生命是無窮盡的。
契悟了禅心,便知道真正的生命是無量壽、無量光,具足無量的智慧和神通,這念本心本性就是我們的如意珠,人人都有,不需要外求。佛法中提到:「衆生只因妄想、執著不能證得」這念心雖然人人都有,但是誤認四大假合的形體爲實有,執著房屋、田地、名利、六親眷屬……。這些妄想、執著、如同塵境蒙敝了心性,令清淨心不現前。所以,契悟了這念心,就能從煩惱中解脫,體悟到清淨自性,便是禅宗講的「本來面目」,淨土宗講的「常寂光淨土」,教下講的「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」。
但是,悟到這念心不是就了了,還要保任;古德說:「悟後起修方是真修」。在水邊林下保養聖胎,或是在大衆當中行利他之六度萬行,藉事練心,靜中養成,動中磨煉,動靜閑忙不離當念,從利他當中完自利;時時刻刻保持這念心,不起分別、妄想,就是保任。
《華嚴經》講:「不起凡夫汙染心,即是無上菩提道。」經上又說: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下種。」不論是修禅、淨、密、律、教,修行學佛就是要成就無上菩提,任何法門在「因地」如果不能契悟菩提心,修行就會繞遠路,甚至走錯路,以至無法成就。菩提心是什麼呢?菩提心在那裏呢?要如何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呢?
不用外求!菩提心就是「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」的心,師父在這裏說法,各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,不用另外去找!人人都有菩提心,菩提心是本具的。只要有信心,直下承當,這一生就能得解脫,就能契悟無上道!
《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