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
──上惟下覺大和尚開示于八十叁年八月廿八日全國供佛齋僧大典
無論是出家衆或在家居士,發心修行、學佛的目的,就是希望能得到解脫,能成就道果,圓成佛的智慧。要想圓滿成就這個目標,就必須找到正確的方向,找到對自己能契合的法門,還要有大善知識的引導以及個人切實的信受奉行,才不會繞遠路或是走錯路。
佛法的法門雖然很多,歸納起來有方便法門、感應法門、究竟法門,從修行的方法又可分爲:漸修與頓悟兩個法門。
漸修,就是漸次修證,是漸進的、有次第的修證,所以需要的時間比較長。佛經講,一個人若想超凡入聖,從證到阿羅漢果、緣覺果、菩薩果,一直到圓成佛道,圓成佛的智慧,修證的過程與時間各不相同:
證到阿羅漢果位,最快是叁生,最慢是六十小劫;
證到緣覺果位最快是四生,最慢是一百劫;
證到菩薩果位就有種種層次上的差別;從「初發心菩薩」發大願、起大行,由凡夫位不斷的修六波羅蜜,修到有一些相應,稱之爲「賢位菩薩」;由賢位菩薩再繼續不斷的修,一直到登地,稱之爲「登地菩薩」;登地菩薩從初地繼續不斷的修,一直到十地,他的願行與功德已經與「佛」相等了,就稱之爲「等覺菩薩」,從等覺菩薩到「妙覺」位,這就圓成佛道了。整個過程漫長而且遙遠,需要叁大阿僧祇劫的時間。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就是「叁祇修福慧,百劫修相好」,修成叁十二相,八十種好。
佛陀非常慈悲,另外告訴我們一個縮短修證時間的方法,而且是最究竟的法門,這個法門就是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是「頓悟」的法門,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的法門。頓悟,悟什麼呢?悟到自己這念心、悟到覺性、悟到人人都有佛性、悟到人人都能成佛。簡而言之,「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」,明心就是明白自己的菩提心,見性就是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,成佛是成法身佛。頓悟了心性,就縮短了修證的時間。
報身與化身是「方便」,法身才是最究竟的
佛法講,佛有叁身--法身、報身、化身;法身好比太陽的光,報身就如太陽的形象,化身像太陽的影子。太陽照到屋子就有屋影,照到樹就有樹影,照到人、石頭、動物…等,都各有其影,就如同佛的千百億化身,隨緣應現。但是,影子是短暫的,因緣過去,影子就沒有了。
佛法上說:「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」,與什麼佛相感應呢?是與法身佛感應。與法身佛感應,就起了報身或化身的作用;報身與化身是佛爲方便度衆生而應緣隨現,因緣過了,化身與報身仍然歸于法身。所以,法身佛才是最真實、最究竟的。修行學佛,最終的目的就是要體悟到最究竟、最真實的,才是道業圓滿。
佛有叁身,法身、報身、化身;修行必須了解什麼是法身?如果不清楚、不明白,就會走遠路,走錯路。法身沒有形象、沒有去來、沒有生滅,法身就是寂然不動、清楚明白的菩提心、涅槃性。契悟了這個道理就是契悟了無上的知見。契悟了這個心性,就是佛、就是道!
「見性成佛」的「見」是指契悟的意思,不是用肉眼所見的見;「成佛」的「成」是形容詞,是指契悟了本具的佛性,契悟了菩提心。佛不是用肉眼而見,如同《金剛經》講:「若以色見我、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。」有能見就有所見,能見、所見的佛就不是真實的。什麼原因呢?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所看見的一切,都是「能見」與「所見」,既然是能見、所見,「能」「所」是相對的,相對的境界就屬于衆生見,不是佛知佛見。真正的「見」是「見見之時,見非是見;見猶離見,見不能及。」,這念心就像一面鏡子,漢來漢現,物去不留影,沒有「能見」、沒有「所見」,這就是本具的菩提心。
佛不是修成的,修成的東西一定會壞掉。佛經上講,心外一切物質都離不開成、住、壞、空,有成一定有壞,這是現象界的軌則。例如:用種種因緣和方法修成的房子,經過一段時間,一定會壞掉。這個世界將來也會壞掉,有成相就有住相、壞相,最後滅掉歸于空性;換句話說,只要是有生成,最終一定會壞滅,這是一種定律。人也離不開這個軌則,有生就有死;從母親肚子裏的胚胎到出生,無論活多少歲,七十歲、一百歲、一千歲、一萬歲,最後還是難免一死。就如同古代的彭祖活到八百多歲,最後還是會死亡、滅掉歸空。
修行學佛,就是要在生滅當中體悟到不生不滅的道理,什麼是「不生不滅」呢?世上一切形形色色都離不開生滅的現象,只有這念心性才是不生不滅。悟了這念心,依據這個道理去用功、修行,才知道行、住、坐、臥、穿衣、吃飯、起心動念都是道,時時刻刻都在「道」當中;「道」就是菩提心。古德說:「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」,因爲道就在日用之間。修行,離不開日常生活,更離不開四大、離不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悟了以後,凡夫心就是佛心;沒有契悟,心是生滅、是煩惱,身體是四大、五蘊的假合,生滅變異;契悟了,才知道四大本空,煩惱心就是菩提心,菩提心是最寶貴的,這個才是我們的真生命。
不論是世間法、出世間法都離不開我們的「身心」;離開了「身體」就沒有辦法修行,離開這個「心」就更沒有辦法用功。未悟時,這個身心離不開四大、五蘊生滅變異的現象,這就是衆生;契悟了心性,四大是空,煩惱心就是菩提心。同樣的心性,「悟」時與「未悟」時的作用,就是不一樣。人人都有的這念心,人人隨時都在運用這念心,時時刻刻、分分秒秒;剎那、剎那都在起心動念,都在生滅。雖然在用,卻始終未曾體悟到這念心。
什麼是「生滅心」?例如早上起床,起床的念頭生起;起床後穿衣服,穿衣服的念頭生起,起床的念頭便滅了;穿衣服後又穿襪子、鞋子,穿衣服的念頭又滅了;依此類推,從早到晚,念頭一個一個不斷的在活動、不斷的生生滅滅。我們不妨仔細觀察,便會發現,從早到晚,心裏的念頭像波浪一樣不停的生滅,即使睡著了,心念還在活動,否則怎麼會做夢呢?晚上的夢來自于白天的起心動念,所謂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。白天的種種妄想,也是由攀緣外境而來,由于種種攀緣而有貪、瞋、癡的現行。修行,就要做「不做夢的人」,不做惡夢,好夢也不做;白天不做夢,晚上也不做夢,不僅一日一夜不做夢,還要一年、十年也不做夢。能做到,就是如來住世、活佛住世,佛與如來不是心外求得,這念心本自具足。能了解這個道理,就能體悟到自性的菩提心。
佛經上說,人從早到晚共有八億四千個念頭,也就是說有八億四千個生滅,「人生」就是衆多的生滅所累積而成的,所以稱爲衆生。既然是生滅累積而成,一切的念頭、事相生起又滅掉了,滅掉了以後現狀就不存在了,看不到、摸不著;古人說「人生如夢」,人生的的確就是個夢境。
我們不妨仔細的觀察,從早到晚,心念就像波浪一樣不停的活動、不停的生滅?這念心何嘗停息過呢?即使睡著了,這個心還是在活躍、生滅,否則怎麼會做夢呢?晚上的夢來自于白天的起心動念,所謂「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」。白天的夢則是由攀緣外境而來,由貪、瞋、癡種種攀緣所現形。例如:貪財的,拚命賺錢,做發財的夢;貪名的,藉由種種方式打知名度,做成名的夢;想要房子,就做買房子的夢;想買車子,就做買車子的夢。如果不知覺察,人生往往就是這樣一個夢接一個夢,不斷的輪轉生滅……。所以「人生如夢」並不是形容詞,是實實在在的狀況;因爲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,念頭生滅就猶如夢境一般。
修行,就是要成爲「不做夢的人」,不做惡夢,好夢也不做;白天不做夢,晚上也不做夢,不僅一日一月不做夢,還要一年、十年也不做夢。真正能夠做到這樣,就是如來住世、活佛住世,佛與如來不是從心外去求得的。你能了解、明白這個道理,就是明明白白的菩提心。菩提心又是什麼呢?《金剛經》講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個「無住心」就是菩提心。
那「無住心」又是什麼呢?「住」是指攀緣、想念、執著。這念心想到過去就住于過去,想到現在就住于現在,想到未來就住于未來,想到美國就住于美國……,想,就是有所住、有執著,有所住就有生滅。「無住心」就是心無所住,無所住就是這念心不攀緣、不執著。
有人會覺得很奇怪,《金剛經》不是告訴我們「不要生心」嗎?爲什麼無住還要生心?生心不就是生滅嗎?這不是矛盾嗎?産生這種疑惑是因爲對這句話還沒有契悟的關系。《金剛經》講,佛的心是無所住的,不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…,什麼都不想,這念心達到無想的境界。無想,就是心不攀緣,心不攀緣,心自然而然就「定」下來了。但是,在無想當中這念心如果感到無聊、打瞌睡,那就不是「正定」,真正的定是這念心不但無所住,還要清楚、明白、處處做主,沒有昏沈、無聊、無記,這當中就能啓發本有的智慧。「生心」指的是慧。「無所住生其心」,就是定中有慧,慧中有定,定慧不二的這念心,簡稱爲「無住心」,無住心就是菩提心。
「明心見性」是悟到本具的佛性,佛性就是覺性,覺性是本性本空、不生不滅。這個本性本空,不是虛空、空洞的空;在本性本空當中能生萬有,具足一切功德、智慧、妙用。這個不生不滅的覺性、心性,人人本具,只因爲有妄想、執著、有所住,所以念念遷流,不生不滅的佛性成了生滅的衆生性,以致生死輪回不止。明白這些道理,才知道心性的真實、珍貴、與無窮盡。心以外的一切,皆是緣起性空,一切法也是緣起性空;因爲一切法是空無自性,仗因托緣而有。
譬如樹木的生長,除了插枝、壓條、種子種…
《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