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孰能受之?』」当时,香至王有三个儿子,最小的王子不是普通人,是觉悟的修道之士。尊者想测验这三位王子的根机,就以香至王所供养的宝珠为话题,请三位王子说出他们的见解。尊者问:「此珠圆明,有能及此否?」大王子目净多罗与二王子功德多罗的答复是:「这颗宝珠非常珍贵,在七宝当中,没有一件能超越这颗宝珠的名贵与珍贵,只有尊者您有这种功德、道行堪受这样的供养,是当之无愧;没有尊者您这种德行的人,是堪受不起这颗宝珠的。」
「第三子菩提多罗曰:『此是世宝,未足为上;于诸宝中,法宝为上。』」第三位王子菩提多罗的回答就不一样,菩提多罗回答:「这颗宝珠虽然珍贵,但是它只是世间上的宝贝,毕竟不是最珍贵的;所有的珍宝当中只有法宝是至高无上的。」菩提多罗为何这样说呢?因为世间上的宝有生有灭,是有限度的,法宝告诉我们脱离苦海、增长福慧,能使我们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,没有福德的人很难听闻到法宝,有福德的人才能真正了解佛法。所以「法宝为上」,法宝是最珍、最贵、最无上的。
「此是世光,未足为上;于诸光中,智光为上。」这颗宝珠不但透明而且会发光,能够让整个室内充满光芒,真正是稀有难得。但是菩提多罗接着就破人们对珠光的执着,说:「这颗宝珠的光,只是世间珠宝所发出来的光,未足为上;真正的光明是智慧,智慧之光才是至高无上的光。」如果这颗宝珠在智慧迟钝的人手上,他根本就不知道这是宝珠;要有智慧才能辨识这是宝珠,有了智慧的光明才不会走远路、走错路,所以智慧之光才是至高无上的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七)941009
「此是世明,未足为上;于诸明中,心明为上。此珠光明,不能自照,要假智光,光辨于此。既辨此已,即知是珠,既知是珠,即明其宝。」这宝珠剔透通明,大家都很喜欢,但它也只是世间的明亮,心地的清明才是最上。因为宝珠虽然光明,如果没有智慧、不认识它,就当它是普通的石头、普通的珠子,不知道它的宝贵。所以,有智慧才能辨别它不是普通的石头,而是宝珠。如同中国的「伯乐和千里马」公案,是先有千里马再有伯乐,或是先有伯乐才有千里马?其实如果没有伯乐,哪里找得到千里马?伯乐有识马的智慧,能辨识马的好坏,知道这匹马是良马、是驴马、是恶马,或是千里马;如果没有伯乐,就会把千里马当做普通马而糟蹋了。这个公案的伯乐就代表智慧,因此,智光才是最重要的,心明才是最光明的。儒家也讲「清明在躬」,所以要明心见性,心要清明,「心明」才是最高、最上,不是世间上的珠宝所能比拟。
「珠不自珠者,要假智珠,而辨世珠。宝不自宝者,要假智宝,以明法宝。然则师有其道,其宝即现;众生有道,心宝亦然。」珠与宝本身并不能突显自己的珍贵,需要有智慧的人才能明辨它是珠宝;如果无人认识,它也只是一颗石头。所以说,珠不自珠、宝不自宝,珠与宝,它没有办法突显自己是珠、是宝,要假智珠、智宝来分辨,所以智慧才是真正的宝。明心见性的人,自性的宝光自然就会显现;大众如果能够心地清明,自己的心光自然会朗朗晃耀。
「尊者叹其辩慧,乃复问曰:『于诸物中,何物无相?』曰:『于诸物中,不起无相。』又问:『于诸物中,何物最高?』曰:『于诸物中,人我最高。』又问:『于诸物中,何物最大?』曰:『于诸物中,法性最大。』」般若多罗尊者又问:「在所有东西当中,什么东西是没有相状的?」菩提多罗回答:「这念心一念不生就是无相」。「不起无相」就是不起心动念,这念心一起心动念就是有相、有为,所以不要在心外去找、去求;一念不生就是无相,大家要在这个地方来认识自己。般若多罗尊者又问:「所有东西当中,什么东西最高?」菩提多罗回答:「人的欲望和我慢最高。」中国有一句名言:「天高不算高,人心比天高。」一个是欲、一个是贡高我慢,这两者是最高的。般若多罗尊者又问:「于诸物中,何物最大?」什么东西最大呢?菩提多罗回答:「于诸物中,法性最大。」一般人可能认为喜马拉雅山最大,四大海最大,都不是的;法性才是最大,法性空寂、法界圆明,没有边际。每一个人都有法性,心当中都有一个法界,这个法界无有边际,法性就是这念心的空性,是没有边际,所以法性才是最大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八)941016
「尊者知是法嗣,以时尚未至,且默而混之。及香至王厌世,众皆号绝。」般若多罗尊者知道三王子是个法器,可以承担如来心法,虽然如此,但因为时节因缘未到,所以不能讲。菩提多罗也就「默而混之」,暂且混迹于世人当中。因此,任何事情都要看清时节因缘,才能免于是非、烦恼、危险。
后来,香至王离开人世,「众皆号绝」,上上下下、里里外外的人都悲痛、号啕大哭。「唯第三子菩提多罗于柩前入定,经七日而出,乃求出家。既受具戒,尊者告曰:『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,如是展转乃至于我,我今嘱汝。』」只有三王子菩提多罗不但没有哭,还在父亲的棺木前打坐入定,经过七天才出定,出定以后,即向般若多罗尊者求出家。菩提多罗出家、受具足戒之后,般若多罗尊者就诉说了付法缘起:释迦牟尼佛将如来正法眼藏付予大迦叶尊者,「正法眼藏」就是如来的智慧德相、当下这念心;迦叶尊者再传给阿难尊者……一直传到我般若多罗;我现在将如来心法再嘱咐予你。
「听吾偈曰:『心地生诸种,因事复生理,果满菩提圆,华开世界起。』尊者付法已,即于座上起立,舒左右手,各放光明,二十七道五色光耀。又踊身虚空,高七多罗树。化火自焚,空中舍利如雨,收以建塔。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丁酉岁也。」般若多罗尊者讲了这四句偈后,也就是传法以后,就从座位上站起,将左右手舒展开来,两手放出二十七道五色光辉。随即又飞身于有七棵多罗树这么高的虚空中,在空中示现神通之后,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的色身烧掉,入到涅槃境界。当时,般若多罗尊者的舍利像众多雨滴般从空中落下。留下舍利的目的是给大众起塔供养,增长善根,证明佛法的真实。这是在宋孝武帝大明元年所作的记载。
在佛法上,凡是证到阿罗汉果位的尊者都有这种功夫。阿难尊者也是如此,付法以后,就飞到恒河上空,显现神通,然后用三昧真火把色身烧掉,入灭尽定,这就是「入灭」。
讲这篇的目的,主要是说明「辩珠公案」的意义,意义就是「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」。如果希望将来得神通、证三昧,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找到这一条路,明心见性就是这一条道路,然后在这条道路上用功、修行、保养圣胎,保养成功才能成就这些功德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(九)941023
佛法中有很多开悟的公案,再举一个公案让大家更进一步地了解。唐朝有一位药山禅师,禅师开悟以后,道风远播。有一次,刺史李翱向药山禅师问「道」,「刺史」就相当于现在的市长。李刺史对佛法有些研究,所以才会来问道;如果不明白「道」是什么,甚至于根本就不相信「道」,要从何问起?《老子》讲:「上士闻道,勤而行之;中士闻道,若存若亡;下士闻道,大笑之。」有些人认为,没有饭吃,谈什么都没有用,因为一般人不知道「道」的可贵,所以不知道珍惜「道」。
当时,李刺史对药山禅师的道行很向往,所以亲自参访药山禅师。李刺史来到道场,见到禅师的侍者就说:「我来参访药山禅师,请赶快通报。」侍者知道是刺史大人来见师父,感觉这是很大的殊荣,就赶快去禀报师父。这位李刺史跟在侍者身后往里走,但侍者并不知道。侍者见到药山禅师就说:「师父,外面有位李刺史要来求见师父。」药山禅师正在看经,听到也只是点点头:「喔!好!」李刺史跟在侍者后面,看到药山禅师的反应,心想:居然把我李刺史当做一般普通人看待,动都不动,只是点点头应一声,真是太我慢了。李刺史很气愤,就说:「见面不如闻名。」认为平时听到禅师大名鼎鼎、道风远播,以为看到的将是一位道气凛然的高僧,没想到却见到禅师坐在原位动也不动、老气横秋。
李刺史说完「见面不如闻名」之后,禅师平和的回答:「刺史大人,你怎么贵耳贱目呢?」「闻」是耳朵闻,耳朵听到药山禅师是有道的高僧,所以觉得耳朵所听到的很珍贵;今天见到以后却说「见面不如闻名」,反倒看轻了自己的眼睛。李刺史听到药山禅师这两句话,好象有所契悟,立刻检讨反省:这句话实在是讲错了,是自己太我慢;说人家没有道理、没用礼节来对待自己,自己所说的话是更没有道理、更没有礼节。禅师对待像自己这种地位的人来访,也是平等一如、如如不动,其实真是一位有道的和尚。李刺史觉得很惭愧,就谦虚、恭敬地请教禅师:「道在哪里?什么才是道?」
禅师以手指上指下,问:「懂了吗?」刺史说:「我还是不明白道在哪里?」禅师看到桌前有一个装了水的净水瓶,就回答:「云在青天水在瓶。」李刺史一听就开悟了,随即向禅师顶礼,于是作了…
《明心见性 见性成佛──九十三年度结夏开示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