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──九十叁年度結夏開示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首偈形容禅師:「煉得身形似鶴形,千株松下兩函經。我來問道無余說,雲在青天水在瓶。」代表他已經悟了這個「道」了。

  

  這個道理很簡單,相信諸位當中有的已經明白了。以前有一位法師開悟,方丈問這位法師:「聽說你開悟了,你悟到什麼?」這位法師回答:「師父,我悟到尼姑是女人做的,我就是悟到這個道理。」這還要悟嗎?尼姑本來就是女衆。這意思是說,我們的本心本來如是,不假絲毫造作。藥山禅師所指的道理也是一樣,「雲在青天水在瓶」,雲當然是在天空,水是裝在瓶裏,本來就如是。這就是指諸位聽法的這念心不假絲毫造作,一切現成,本自具足,這就是「道」。所以說破了,一文不值;雖然一文不值,但迷失了這念心,就差了十萬八千裏。所以古人開悟後說:「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。」就是這念心,法爾如是,一切現成,不假絲毫造作;若是有個想「求道」的心,道就不現前了;想「見佛」,佛也早就不在了,因爲一起心動念,就不是當下這念心了。「以佛求佛、以道求道、騎牛找牛」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「雲在青天水在瓶」,就是指這念心本自具足,法爾如是。雖然是悟了,根機好的會再向上一層的問下一步;如果根機不好,自以爲已經悟了,就不再繼續用功,乃至于認爲「師父講的我都知道了」,覺得佛法太簡單,就再也不想聽了。佛法雖然是簡單,如果沒有下一番功夫,也領受不到當中的利益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)941030

  

  

  

  以前有一位禅師到處參學了幾十年,還是沒有悟道,于是心灰意冷,心裏想:「道實在很難悟,幾十年來到處參訪,至今仍然是悟不到,不修道了!」道修不成,一切都不要了,決定回家休息算了!真正是「通身放下」。

  

  回家途中經過大庾嶺,山嶺上種的是梅樹,禅師翻山越嶺,走得很疲倦,就在梅樹下休息,聞到梅花的香味,忽然就開悟了。爲什麼呢?因爲已經「萬緣放下」,心裏沒有任何事,沒有任何挂礙,就悟到這個本來就有、不假造作的這念心。禅師悟後說了四句話:「終日尋春不見春,芒鞋踏破嶺頭雲,歸來偶把梅花嗅,春到枝頭已十分!」在這裏「春」是指「道」,禅師說我天天都在找道,卻始終不見道。因爲這是騎牛找牛,不可能找得到。爲了訪道,禅師一山又一山的參訪,草鞋都走破了很多雙,「芒鞋踏破嶺頭雲」,是形容參學的辛勤,山頂、山谷,上山、下山,翻越了一座又一座山頭,仍找不到道,感到既傷心又灰心。「歸來偶把梅花嗅」,現在不修道了,道也不要了,回家去做個吃飯、穿衣的人;在歸途上,偶然經過梅樹下,聞到梅花的香味,悟到:原來「道」就是自己這念心,這念心一切現成,本來具足!所以說「春到枝頭已十分」。

  

  大衆這念心本來就是,雖然「本來就是」,但還是需要經過一番保養聖胎,時時刻刻這念心要存在,站得住、站得長,無論動境、靜境、順境、逆境都存在;白天存在、晚上也存在,一個月、兩個月,乃至一年、兩年都存在;更進一步,無病的時候存在、有病時也存在,這才是保養成功;沒死的時候這念心存在、臨死的時候也存在,這就沒有生死了。

  

  道,貴在悟,悟後還要修;修就是保養聖胎,如何保養?《華嚴經》說:「不起凡夫染汙心,必成寂靜菩提果」。所以,「心即是佛,心即是道」,雖然「心即是佛,心即是道」,重要的是得保養這念心。一般人聽了「心即是佛」,不但不去保養這念心,還說:「酒肉穿腸過,佛在心中坐,要吃就吃、要喝就喝、要玩就玩」,說這些嚴重錯誤的話,就造惡業了。

  

  佛教中有位傅大士說:「夜夜抱佛眠,朝朝還共起;起坐鎮相隨,語默同居止;欲識佛去處,祇這語聲是。」不了解的人就想:「奇怪!佛怎麼跟我們一起睡覺、起床?」他不知道「佛」就是指這念覺性,覺性迷糊,晚上就作惡夢;白天行善,晚上就作好夢;安住在實相上,是無夢。什麼是實相?實相是指這念心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、實實在在的心境。我們心當中有很多境界,哪一個境界才是真正的自己?所以,悟了的人才明白真正是「夜夜抱佛眠,朝朝還共起」、「欲識佛去處,祇這語聲是」,這念覺性、這念心始終是存在的,想知道佛在哪裏?說話、聽法的這念心就是。但是要保養這念心,時時刻刻心要存在,如果這念心隨妄想而生滅,當然就不了解佛在哪裏了。

  

  藥山禅師說:「雲在青天水在瓶。」李刺史一聽就悟到這念心了。悟了以後心裏想:悟了之後,還有什麼事呢?于是就問禅師:「師父,悟了以後還有什麼修行的事嗎?」禅師答:「太守欲得保任此事,直須向高高山頂立,深深海底行。閨閣中物舍不得,便爲滲漏。」悟以後事情更多,要對治妄想,最嚴重的妄想就是「閨中之物」。藥山禅師說得很客氣、很文雅,「閨」是指女孩子的臥房,意指男女之事,對男女欲愛之事要看破、放下。禅宗說:「有一些些,還有一些些。」生死是由男女欲愛、色愛所産生,欲愛、色愛是生死的根本,所謂「有此則有彼,無此則無彼;此生則彼生,此滅則彼滅。」除去男女欲愛、色愛,是最重要的。

  

  儒家說:「食、色,性也。」這是每一個人心當中所本具的。一般人認爲既然是本具,就是理所當然;佛法上說「本具」,是指這些都是本具的無明、煩惱,所以要轉識成智,才能了生脫死。李刺史聽了以後明白:「悟了之後,還要用功保任,才能漏盡煩惱。」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一)941106

  

  

  

  藥山禅師有一夜登山經行,忽然看到雲開月現,就長嘯一聲,聲音響徹山下九十多裏。第二天,李刺史將他聽到響聲的心得寫下來給禅師:「選得幽居惬野情,終年無送亦無迎。有時直上孤峰頂,月下披雲嘯一聲。」 「選得幽居惬野情」,一個是事、一個是理。事上,住山、在山上禅修、靜坐是「幽居」,「惬野情」,看到山野的自然、萬物的自在與真純,自己這念心也要任心自在、保持真誠,不虛僞、不作假,這是就事上來說;理上,是指這念心要安住在中道實相,這念心要幽居、不攀緣,要站得住、站得長。

  

  平常我們藉外境的佛像、禅堂,讓身能夠安居,但最重要的是要知道這念心要安居在哪裏?這念心總要有一個定點,安居在「俗谛」,這念心就放在俗谛,俗谛就是弘揚佛法、普度衆生、建設道場;誦經、持咒、修「假觀」,這也是安居的定點;或是修「空觀」,安住在真空當中;「參話頭」,安住在話頭;修「數息觀」,安住在數息;修「觀行」,安住在觀行。最重要的是,這念心安住在什麼地方?在什麼地方幽居?

  

  藥山禅師「選得幽居」,是在中道實相、菩提心、覺性上來幽居、安住,什麼人都看不見,連如來佛也看不見。「選得幽居惬野情,終年無送亦無迎」,終年,從元月到十二月,這念心都不住兩邊,不送不迎、不取不舍、不即不離、不拒不求,始終如此;一般人的心始終在兩邊,始終在喜、怒、哀、樂當中迎送、取舍,有迎有送、有取有舍,這念心就不平靜。所以,事上雖然是迎賓送客,理上是不送亦不迎,也不歡喜、也不煩惱,就是這個道理。因爲是不送、不迎,所以才不去、不來,如同蘇東坡所說的:「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。」

  

  「有時直上孤峰頂」,修行有時候觀俗谛、有時候觀真谛、有時候觀中道第一義谛。「直上孤峰頂」是最高的境界,所謂「高高山頂立」就是「孤峰頂」、就是第一義谛。不但是「高高山頂立」,還要「深深海底行」,「海底行」就是將「道」運用在日常生活上,看看自己是否能「終年無送亦無迎」,這念心是否能做到「百花叢裏過,片葉不沾身」?所謂「高高山頂立、深深海底行」,這念心沒有高山、海底的形相,這念心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寂照一如,這就是「高高山頂立」;除了靜坐時安住這念心,還要在迎賓送客、弘揚佛法、建設道場、做人做事時,保持這念心始終存在,要調伏自己的妄想,這就是「深深海底行」,也就是「靜中養成,動中磨煉」。

  

  「月下披雲嘯一聲」,「月」是指心月,「月下披雲」是心月被烏雲遮住了。「嘯一聲」,「嘯」是呵斥,返照這念心,照破烏雲,「月下披雲嘯一聲」就是功夫。

  

  日常運用這念心,要有這種功夫,「選得幽居惬野情」,安住在中道第一義谛上,安住以後,還要站得住、站得長,要「終年無送亦無迎」,始終這念心要存在、不住兩邊;起了煩惱、心被烏雲遮住了,自己要有「月下披雲嘯一聲」的功夫。

  

  這是古人從開悟到修行,最後用功成就的叁個心路曆程,與禅宗祖師所說的破叁關:「破初關、破重關、破生死牢關」是一樣的道理。要想用功成就,端視自己的慧根與福德因緣,所以要從福慧雙修、定慧等持這方向去努力。

  

  

  

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  

  (十二)941113

  

  

  

  一般人都想開悟,但因緣沒有成熟也不容易契悟;不容易契悟就要漸修,先從事上修。神秀大師說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;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這是漸修,每一個人都應該朝這個方向去修。修了以後,還要回歸「修無修修」,就是六祖大師所說: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;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修了以後要歸于般若,一切法歸于空寂。「般若」就是空,要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,最後契悟實相般若,所以每一個法門都要「銷歸自性」。若是住在「空」當中,還是不究竟,所以六祖大師最後不住空,也不住有,不執著空有兩邊,就是「中道第一義谛」,就是自性。六祖大師講: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」這就是中道第一義谛。這些都是修行的過程,希望大衆多體悟。

  

  修行就是「腳踏實地」,明心見性沒有別的,就是「直下承擔」。明白以後,就要步步爲營,每一步這念心都要現前,就這麼簡單。雖然說起來簡單,要做到卻必須下一番功夫,還要有恒心、信心。有少數人認爲自己學佛一段時間以後,反而不如以前,因爲以前初學佛時很精進,現在覺得心當中煩惱、無明一大堆。這是因爲學佛之後,知道要做功德、誦經、恭敬叁寶,發心護法、護教,然而這些都只是加行。再繼續精進用功一段時間,不斷的檢討、反省,覺察到自己心當中的煩惱、妄想、無明很多,就以爲自己退步了;其實這不算是退步,而是進步。因爲修行就是要找出自心當中的賊,每個人的心當中有很多小偷、強盜,過去在精進當中並沒有找到賊,現在發現心當中有很多賊人,這就是進步。

  

  賊人找到了,就要轉識成智,把賊人變成好人,由好人變成賢人,由賢人變成聖人。由此可知,凡夫心當中本來就有很多煩惱,如果沒有煩惱就不需要修行,因爲都已經成爲聖人了。所以,要時時刻刻檢討、反省,佛法稱之爲「觀照」,儒家稱之爲「檢討反省」,這是最重要的。「觀照」,「觀」是返觀,「照」是照破煩惱,照到自己不生不滅的這念心。「照」就是慧,所謂「不怕念起,只怕覺遲」。所以先要「明心見性」,明白什麼是心、什麼是性,自己見到心性才算是修道的開始,這是心路曆程。

  

  現在明白人人都有菩提自性,既然有,就是找到了寶山,找到寶山就要挖寶、取寶,取了寶還要得到受用,這是最重要的。一個是見道、開悟,一個是修道,一個是成道,沒有見道以前就要修加行,加功用行。只要有信心、恒心、願心,自己這一生就不會虛度光陰,不會浪費一生、糟蹋自己的生命。明白了這念心,人生就會很有意義、很有價值,就不會虛度這一生。

  

  希望每一位把「辯珠公案」多看幾遍,每次所看的感受都會不一樣。「悟」也有深淺,就像之前講的「天」字一樣。以前聽到和現在聽到的感受是不一樣的,以前心很粗、很浮躁,所以聽的道理只是表皮;現在重新再聽,心比較細、比較定,聽這些道理的體會就又更上一層樓。所以佛法的道理需要天天不斷地熏修,這念心才會由粗到細、由細再細。

  

  

《明心見性 見性成佛──九十叁年度結夏開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