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發菩提心

  發菩提心(一)

  于自由時報89.05.16 (二)刊載

  佛法八萬四千個法門,都是加行,目的皆在使我們發起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道。因爲加功用行---持戒、修善、忏悔、誦經、持咒、叁皈…等,都是修行的初門,經過這些初門,業障減輕了,要進一步向上提升,就要發菩提心。

  華嚴經雲:「若令衆生生歡喜者,則令一切如來歡喜。何以故?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,因于衆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,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覺。」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無上正等正覺。希望成無上正等正覺,就要發菩提心,故經雲: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下種」。所以,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。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之處,最顯著的差別,就是發菩提心。 

  

  發菩提心(二)

  于自由時報89.05.18 (四)刊載

  其他的宗教,爲什麼不能成就正覺?就是沒有發菩提心,再其次就是不知道持戒。這二點如果做不到,就是走了遠路。所以發菩提心,是最重要一件事情。

  弘揚佛法,護持叁寶,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,是大慈悲心的表現。爲什麼要弘揚佛法?就是本著慈悲的精神,不僅自己能得到利益,也希望所有一切衆生都能得到解脫,跟佛法結善緣、結出世的緣,這些都是基于慈悲心的關系,所以要觀衆生苦,發菩提心。

  衆生都是在生、老、病、死苦當中,沒有辦法接近正法,所以我們要想辦法,使衆生都能接近正法,接近了正法,慢慢地就會發菩提心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叁)

  于自由時報89.05.20 (六)刊載

  何謂「菩提心」?菩提心即是清淨心,亦即金剛經所說的「無住心」、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
  大家在名相上,雖然知道清淨心、覺悟的心,可是卻不容易體悟,爲什麼呢?因爲沒有前方便及良好的基礎。現在知道「諸佛菩薩,以大悲心爲根本」,所以第一步就要養成大悲心,有了大悲心,將來就會圓成佛智。

  大慈悲的養成,就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。要養成慈悲心,第一要戒殺,第二要救生、放生、愛護生命,第叁要吃素,不吃衆生肉。由這叁種方便,大悲心就會慢慢成長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四)

  于自由時報89.05.23 (二)刊載

  要養成慈悲心,先要受持五戒,假使持戒的功夫沒有做好,沒有大慈悲心,禅定就不容易生根,所以佛經中講:「屍羅不清淨,叁昧不現前」,屍羅就是戒行。戒法當中,以五戒爲根本,五戒的第一條戒就是不殺生,這就是表示一種大慈悲心。

  不但對人要慈悲,而且對于動物也要慈悲,如果再將心量擴大,對植物也要慈悲;假使我們有這種心境,身、心就能夠平靜、安詳,真正是所謂「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」,這一念心,現在就和觀世音菩薩的大慈悲心感應道交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五)

  于自由時報89.05.25 (四)刊載

  怎麼樣培養我們的慈悲心?第一是不殺生,不殺生就是慈悲心的展現。不僅佛法講不殺生,儒家也講:「君子之于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,不忍食其肉。」如果聽到殺豬宰羊、非常悲慘的聲音,不但見死不救,還吃它的肉,這就是沒有慈悲心。

  爲什麼不要殺害動物?因爲人生有叁世因果,現在的動物,說不定就是自己過去世的親眷,吃了它的肉,不就等于吃了過去的六親眷屬嗎?此外,一切衆生都有佛性,吃了衆生肉,就等于吃了未來的佛菩薩。基于這些道理,所以我們絕對不能殺生,不要吃衆生肉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六)

  于自由時報89.05.27 (六)刊載

  不吃衆生肉,除了是慈悲心的養成之外,也是因爲希望成就佛道。要成就佛道,就要和衆生結善緣,所謂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,吃了衆生肉,就跟衆生結了惡緣,如果自己將來要說法度衆生,就不容易達到目的。

  大乘經典如楞嚴經、菩薩戒經等,都講不吃衆生肉的道理;但因爲每個人的因緣不一樣,學佛、修行的程度深淺不同,如果堅持一定要吃素,才可以學佛、修行,就會有一些有緣的人,不敢學佛修行。所以佛陀就慈悲開一些方便,例如有人吃衆生肉習慣了,突然要他不吃肉,心當中就放不下、很難受,所以佛就講,可以吃叁淨肉,以方便接引其進入佛法堂奧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七)

  于自由時報89.05.30 (二)刊載

  佛經雲,要想修行學佛,須具足兩個條件:一是智慧,一是信心。

  現在一般學術界,對于佛法也開始在深入研究,但用學術的眼光來探討、考證佛法,與真正修行學佛,是不一樣的;因爲純粹學術研究,完全是用自己的想法來研究佛法,雖然是有智慧,卻沒有信心,如此就會産生邪知邪見,容易走錯路。

  相反地,如果不研究佛法、了解佛法的道理,只是有信心,也會産生矛盾。例如有些人不了解佛法的道理,只知道拜菩薩、拜佛,正所謂:「見廟燒香,見像磕頭。」見到寺廟、看到神像,也不管是正或邪,就趕快去拜一拜,認爲禮多人不怪,拜總比不拜好,不拜恐怕得罪神明。這就是屬于情感的,有信心卻沒有智慧。

  修行學佛,要具備信心與智慧,方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八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01 (四)刊載

  修行學佛須具備信心與智慧,才能與佛法的道理相應;就如鳥之雙翼,有健全之雙翼,才可飛翔。如果只有信心沒有智慧,就容易産生煩惱、無明,例如,認爲自己到處拜佛或求神明保佑,爲什麼身體的病還不好?運氣也不順邃?于是就慢慢産生退心,産生障礙。

  所以,修行學佛要有信心、有智慧,還要有大慈悲心,這些都是發菩提心的前方便。有了這些方便,漸漸地福德增長、業障消除,戒行、慈悲心都到達一定的程度了,進一步就要發菩提心,才能更上一層樓,圓成佛道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九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03 (六)刊載

  行度化衆生、吃素、護生等善法,起初是因爲知道因緣果報的道理,是一種慈悲心的展現;若能更進一步,將心量擴大,心行平等,知道諸法緣起性空、叁輪體空的道理,就從有相達到無相,與佛法究竟了義相應。

  例如:雖然自己持戒清淨,也能夠不生驕傲,不會看不起不持戒的人,持而無持;修善、發了大慈悲心的人,不會看不起沒有發慈悲心的人;知道所做的一切福德,都是緣起性空、叁輪體空,只有付出,不貪求回饋,能所俱空,如此,這念心就能得到解脫,即是無相、無住,自利又利他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十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06 (二)刊載

  一般人往往在布施之後,執著布施的福德,這種福德終究屬于人道、天道,修行學佛則要進一步提升、超越。怎麼樣超越?要在心念上超越,沒有能所,修善不執著善,由慈悲心慢慢增長清淨心,就能夠向上提升、超越。

  例如六波羅蜜中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等五度,必須要配合般若,般若就是緣起性空、叁輪體空的道理。假使不配合般若的智慧,所修的善法就只是一種福德。有福德當然也是好事,但要得解脫、要成就佛的智慧、要發菩提心,就必須知道緣起性空、叁輪體空的道理,並且要慈悲平等,心量廣大,具足般若智慧,達到無念、無住、無爲,如此,這念心就是無上的清淨心,就能夠究竟解脫、圓滿佛智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十一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08 (四)刊載

  修一切善法,心不生執著,叁輪體空,並能明白本心本性的道理,這就是修行。

  禅宗有一則公案:人稱「佛心天子」的梁武帝,修布施、供養,修了很多善法,他曾經四次舍身同泰寺,出家修行,並告知文武百官、親屬等,如果希望他繼續治理國家,就要布施供養叁寶。梁武帝的目的,就是希望大衆發善心、慈悲心,及藉此因緣修建道場,這是大慈悲心的顯現,因而修建了很多寺院,度化了很多人出家修行。

  當達摩祖師到中國來,與梁武帝見面的時候,梁武帝就問達摩祖師:「我修了這麼多的善法,有沒有功德?」達摩祖師回答說:「沒有功德!這只是人天小果,屬于福報。」梁武帝聽了,覺得很奇怪,爲什麼說沒有功德呢?馬上又問:「這樣不是功德,什麼才是真功德?」達摩祖師就講:「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」這才是真功德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十二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10 (六)刊載

  達摩祖師對梁武帝講:「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」才是真功德。這是因爲達摩祖師看到梁武帝修了這麼多的善法,希望他能夠不要執著這些福德,才能夠提升、進步,這實在是達摩祖師的大慈悲、大智慧。

  有些人看到這則公案,就認爲既然福德不能成道,那就不要修善了;這就是對佛法的道理不了解,對空的道理産生誤解。般若的智慧,是修善不著善,不是告訴我們連善法都不要修,如金剛經所說: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菩薩就是懂得緣起、性空,還要修一切善法,如此才能圓滿菩提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十叁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13 (二)刊載

  慈悲心有不同的層次,須要經過一番長養,才能慈心廣大;所以不是沒有大慈悲心,就不能吃素、不能學佛了。修行學佛就如在學校修習學分,學分沒有圓滿,今生再來補修,慢慢練習、提升。慈悲心須長久不斷地熏修,過去沒有熏修,現在繼續再修,慈悲心就能增長。

  菩提心的層次,第一是「發心菩提」,希望契悟菩提心,並且發成就無上佛果的心願,這就是殊勝的願行、希望;有了希望以後,依據佛法的道理來實踐,心就能慢慢清淨。

  第二是「伏心菩提」,「伏」就是降伏。衆生的心念有時候清淨,有時候不清淨,慢慢降伏自己不清淨的心念,知道觀心返照,心當中有煩惱時,就要檢討反省、慚愧忏悔,時時刻刻注意自己念頭的活動,起了惡念,馬上就要降伏,起善念,就要保持,這就是…

《發菩提心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與智慧人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