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發菩提心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伏心菩提」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十四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15 (四)刊載

  「伏心」,不只是凡夫要做,菩薩也要落實這個功夫,如金剛經雲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

  「應如是住」即是時刻安住在菩提心,心不攀緣、不打妄想,但不是什麼都不知道,而是要「無住生心」,如金剛經雲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
  何謂「應無所住」?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不住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,「住」即是執著的意思。譬如一般人看到前面一個很可愛的東西,就會忍不住去看一看、摸一摸,這就是「有住」;若于一切境界,能夠不生貪著,就是「無住」,心就定下來了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十五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17 (六)刊載

  若于一切境界,能夠不生貪著,就是「無住」,心就定下來了。「無住」屬于定境,還要「生心」,才與菩提心相應。「生心」不是起一個念頭,而是這念心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、自在。

  無住就是定,生心就是智慧。所以「無住生心」不但是對任何東西不起貪愛,而且當下這念心,還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了了分明、處處作主。

  要達到此一境界,要先有前方便,例如修一切善、斷一切惡,誦經、持咒、靜坐等等。沒有前方便,對于佛法的道理,不容易聽得懂,即使聽得懂,也不一定做得到;沒有前方便的加功用行,不容易真正落實佛法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十六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20 (二)刊載

  希望契悟菩提心,須在日常生活上,在動中、靜中磨煉、熏修。例如要固定早晚課誦,早、晚都要靜坐,這屬于靜中專修,目的就是要使菩提心現前。

  有些人誤解靜坐的道理,以爲雙腿盤坐,就是道、就是禅,這是偏頗的看法;靜坐時,要修心地法門,才是道。靜坐是一種方便,因爲不靜坐,心不容易收攝、安定;走路、睡眠、吃飯,雖然也可以修,可是並不容易。

  所以,靜坐是一種助道因緣,尤其到最後要成金剛喻定,要破生相無明,就必須靜坐,入甚深禅定---金剛喻定,才真正能夠成正覺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十七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22 (四)刊載

  有些人認爲學佛不一定要打坐,只要這念心不起貪心就好了。這是偏執的觀念,如果不用靜坐,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前,爲什麼要在菩提樹下靜坐?而且在成道前的六年苦行,也都是在禅坐當中?由此可知,禅坐是圓成佛果的重要助緣。

  爲什麼要禅坐?因爲禅坐較容易使我們的心安定下來,禅坐有了定境,身心馬上就能得到一種輕安、愉悅、安詳的感受,這念心就能落實、安住。

  靜中養成之後,還要在動中磨煉,將靜中的定境,延伸到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當中,如此,在行、住、坐、臥、上班、下班都可以修行。

  在日常生活中,只起善念,不起惡念;做事、讀書、煮飯、打掃…等一切行爲舉止,都是善念,則家庭、社會、辦公室等任何地方,皆是清淨道場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十八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24 (六)刊載

  同樣一件事情,如果發心正確,世間法就是佛法;發心不正確,即使天天打坐、誦經,也不一定與佛法相應,佛法就成了世間法。例如,有很多學打坐的人,不是爲了要定心、淨心、悟心,而是爲了求神通、感應,這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。

  又如有些人組織誦經團,專門爲往生的人誦經,但不是本著慈悲心、清淨心在做法事,而是爲了要賺錢。誦經本來是出世法,是幫助我們悟道、得解脫的法門,如果只是爲了賺錢,就與佛法的道理不相應,出世法就成了世間法。

  具足正知見,世間法就是佛法。本著佛法慈悲濟世的精神,無人相、無我相,做任何事情,取之社會、回饋社會,來自十方,用之十方,就是菩薩行。

  

  發菩提心(十九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27 (二)刊載

  身心的平靜與安樂,是每個人所希望的,這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實佛法的道理,方能達到。動的時候,隨緣修,修一切善、斷一切惡,時刻覺察、覺照;靜的時候專修,如早晚課誦、打坐…等。無論動或靜,都能調伏己心,保持平靜、安詳,這念心就能漸漸地調和柔順。如此繼續精進不懈,待因緣成熟,即能開悟見道,契悟本自真心。

  雖然開悟,但是幾十年、乃至無始以來的習氣還是存在,所以還要悟後起修,悟後起修才是真修。從開悟到圓成佛果,就如農曆初一到十五的月亮,圓缺不同,層次深淺有別。開悟就如見到初一的月亮,還沒有圓滿,所以仍要發長遠心,在日常生活、動靜閑忙中,始終要使這念心不懈怠、不顛倒,不斷精進,到最後見到十五的月亮,煩惱漏盡,才是功行圓滿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二十)

  于自由時報89.06.29 (四)刊載

  道是現成的,向外執求,是求不到的。如祖師所雲:「離道別尋道,終生不見道,波波度一生,到頭還自懊。」離開我們當下這一念心,另外求成佛、成菩薩,是不可能的。當下這一念心,就是無住心、就是佛;無住心即是道,若起了執求,就變成衆生了。

  要達到無住心,就要先修加行,轉化習氣,如古德所言:「生處轉熟,熟處轉生」。「生處轉熟」,即是將平常陌生的善法、善念,不斷的實踐,轉爲熟悉的;「熟處轉生」即是將平常熟悉的惡法、惡念去除,轉爲陌生的。如此,身心即能日益清淨,生活愈加光明、安樂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二十一)

  于自由時報89.07.01 (六)刊載

  佛法言,無住心即是道,若起了執求,就變成衆生;此是以究竟了義的立場來講。另一方面,佛法當中,爲了度化不同機緣的衆生,也可以有所求,有所求是一種方便。例如遇到大災大難,不是自己能力可以挽救的時候,就可以求觀世音菩薩,一心專注系念,至誠禱告,便能逢凶化吉、遇難呈祥。這是屬于有所求、方便感應的法門。

  現在一般人都是求的多、修的少,甚至根本就不修,只想求福報、求保佑、求多子多孫…等等,如此,只是一味的執求,卻不知修福德、修智慧,反而會沒有感應。

  所以修行學佛,平時就要熏修,動靜閑忙都要落實修行,才能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,得獲殊勝妙果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二十二)

  于自由時報89.07.04 (二)刊載

  古德言:「有求爲苦,無求乃樂。」沒有執求,心就很安定;若有所求,求不到時,就會感到痛苦。衆生時時刻刻向佛菩薩求,聖人則反求諸己;凡夫是「求佛不求己」,聖人是「求己不求佛」。時時刻刻檢討、反省自己,寬以待人、嚴以克己,心才會安定下來,煩惱才會漸漸斷除,所謂煩惱分分斷,真如分分現,這就是分證菩提,證一分真如,即見一分法身,現在就是菩薩。

  菩薩也是由凡夫起修,而證入賢位菩薩,由賢位菩薩到登地菩薩;登地菩薩分成十種階位: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……到十地;十地菩薩上面還有等覺、妙覺,妙覺果位即是菩薩道圓滿,真正契入佛的智慧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二十叁)

  于自由時報89.07.06 (四)刊載

  一般人從早到晚,心都是在喜怒哀樂、在取舍當中,所以,始終是患得患失,無法平靜。如果能夠不生取舍、執著,這念心時時覺照,保持平靜,則隨時隨處都是安樂淨土;這就要在平時下功夫,時時刻刻檢討、反省,才能做得到。平時不下功夫,只是到處攀緣、湊熱鬧,結果什麼都得不到,修行也沒有進步,這就是沒有真實下功夫的緣故。

  所以,參禅要真參、要實悟;修行也是一樣,不能投機、取巧,不能馬虎應付,要將自己不好的習氣改過,要在心上用功,持之以恒,精進不懈,才能夠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二十四)

  于自由時報89.07.08 (六)刊載

  常言道:「禍從口出,病從口入。」說話當中,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造惡業,例如講他人的是非,或妄語、惡口…等,這都是一種習氣。

  《楞嚴經》中記載一位已經證得羅漢果的畢陵伽婆蹉尊者,即因爲口業的習氣,而遭受誤會的公案:畢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要渡過恒河去托缽化緣,當他一到恒河邊時,他就會向恒河的水神說:「小婢,我要過河了,給我開路!」恒河的水神看到羅漢聖人,馬上就開出一條路,讓尊者從恒河上走過去。後來這位水神天天都聽到尊者這麼不客氣地叫他小婢,感到很不服氣,心想:「我替你開路,你不但不感謝我,還罵我是小婢,這口氣實在咽不下去!」所以有一天,水神就去向佛陀告狀說:「世尊!你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尊者,他每天過路,我都爲他開道,他不但不感謝我,還罵我是小婢,請世尊要爲我主持公道!」釋迦牟尼佛一聽,就講:「對啊!你每天爲他開路,他怎麼還罵你是小婢?我叫他來問問看!」

  

  發菩提心(二十五)

  于自由時報89.07.11 (二)刊載

  世尊問畢陵伽婆蹉尊者:「你每天到恒河對岸去化緣托缽,水神爲你開路,你爲什麼不但感激他,還罵他是小婢?你應該要向水神道歉!」畢陵伽婆蹉尊者一聽,覺得世尊的話很有道理,就說:「對啊!水神爲我開路,我怎麼還罵他是小婢,實在是不對,我應該要向水神道歉!」于是畢陵伽婆蹉尊者馬上就跟水神講:「小婢!這件事的確是我不對,我向你道歉,請你原諒!」結果,尊者向水神道歉,還是稱水神爲小婢。釋迦牟尼佛就對水神講:「其實畢陵伽婆蹉尊者不是在罵你,那是他的習氣使然所致;因爲尊者前五百世都身爲皇太子,而你都是他的小婢,所以他一看到你,還是習慣叫你小婢!」

  由此公案可知,證到羅漢果,習氣仍不容易完全改過,必須證到緣覺果,才能完全化除習氣。所以,修行沒有別的,就是要改除自己的習氣,若將所有的習氣、煩惱都漏盡,就超凡入聖了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二十六)

  于自由時報89.07.13 (四)刊載

  希望將自己的習氣、煩惱漏盡,超凡入聖,這須要發長遠心,不是短時間內就可以做得到的,《楞嚴經》雲:「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。」就是告訴我們,對于心中的煩惱、無明,現在起就要回光返照,經常檢討、反省,並且要發長遠心,煩惱無明就能次第漏盡。

  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在沒有學佛之前,似乎沒有這麼多煩惱、妄想,修行學佛之後,反而有很多煩惱妄想,就懷疑自己是不是退步了?其實並沒有退步,這是因爲在沒有學佛以前,不知道自己的煩惱無明深重,現在開始修行,心比較細了,就會慢慢覺察到自己的習氣、煩惱,也因爲知道自己的缺點、習氣所在,才能改過、提升。所以這不是退步,反而是一種進步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二十七)

  于自由時報89.07.15 (六)刊載

  一般人都有貪心、瞋心、慢心等煩惱習氣,貪著錢財越多越好,或遇到違逆己意的人事物,就發脾氣,甚至還認爲發脾氣是應該的;或者明明知道發脾氣不是好事情,但還是作不了主。這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太深厚,要下一番決心才能改得過來。

  懂得修行觀心的人,當煩惱一起時,就知道要馬上回光返照,例如:參禅的人,煩惱一動,就在起心動念處參「『誰』在起煩惱」?念佛的人,在煩惱的當下,就念一聲「阿彌陀佛」;如此,煩惱就發生不了作用,也就不會再進一步造就更多身、口的惡業。相反地,如果不知道覺照,不在這念心上用功,就會被煩惱所轉,造就身、口、意等惡業,而招感未來的苦報。

  

  發菩提心(二十八)

  于自由時報89.07.18 (二)刊載

  從發心菩提到伏心菩提、明心菩提、分證菩提,到最後要將所有的煩惱全都漏盡,就要打坐、入金剛喻定,這念心當中沒有夾雜任何妄想,始終無念、無住、無爲、常寂常照,如香的煙一樣,沒有夾雜,沒有一點空隙,如果起一個心、動一個念,這念心當中就有夾雜、就有間斷,所以要用金剛定、無間定,將無始無明破除,就能成就無上菩提。希望從發心菩提獲證無上菩提,則須精進不懈,這條菩提路是現成的,做一分,得一分,做十分,就得十分。

  今生能夠修行學佛,是過去熏修而來的善根、資糧,所以現在更要廣集定慧、福德資糧,煩惱慢慢減少,清淨心就現前。

  

  

《發菩提心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禅與智慧人生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