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伏心菩提」。
发菩提心(十四)
于自由时报89.06.15 (四)刊载
「伏心」,不只是凡夫要做,菩萨也要落实这个功夫,如金刚经云:「善男子、善女人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应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」
「应如是住」即是时刻安住在菩提心,心不攀缘、不打妄想,但不是什么都不知道,而是要「无住生心」,如金刚经云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何谓「应无所住」?就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,不住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尘,「住」即是执着的意思。譬如一般人看到前面一个很可爱的东西,就会忍不住去看一看、摸一摸,这就是「有住」;若于一切境界,能够不生贪着,就是「无住」,心就定下来了。
发菩提心(十五)
于自由时报89.06.17 (六)刊载
若于一切境界,能够不生贪着,就是「无住」,心就定下来了。「无住」属于定境,还要「生心」,才与菩提心相应。「生心」不是起一个念头,而是这念心要清楚、明白、作主、自在。
无住就是定,生心就是智慧。所以「无住生心」不但是对任何东西不起贪爱,而且当下这念心,还要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了了分明、处处作主。
要达到此一境界,要先有前方便,例如修一切善、断一切恶,诵经、持咒、静坐等等。没有前方便,对于佛法的道理,不容易听得懂,即使听得懂,也不一定做得到;没有前方便的加功用行,不容易真正落实佛法。
发菩提心(十六)
于自由时报89.06.20 (二)刊载
希望契悟菩提心,须在日常生活上,在动中、静中磨炼、熏修。例如要固定早晚课诵,早、晚都要静坐,这属于静中专修,目的就是要使菩提心现前。
有些人误解静坐的道理,以为双腿盘坐,就是道、就是禅,这是偏颇的看法;静坐时,要修心地法门,才是道。静坐是一种方便,因为不静坐,心不容易收摄、安定;走路、睡眠、吃饭,虽然也可以修,可是并不容易。
所以,静坐是一种助道因缘,尤其到最后要成金刚喻定,要破生相无明,就必须静坐,入甚深禅定---金刚喻定,才真正能够成正觉。
发菩提心(十七)
于自由时报89.06.22 (四)刊载
有些人认为学佛不一定要打坐,只要这念心不起贪心就好了。这是偏执的观念,如果不用静坐,佛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前,为什么要在菩提树下静坐?而且在成道前的六年苦行,也都是在禅坐当中?由此可知,禅坐是圆成佛果的重要助缘。
为什么要禅坐?因为禅坐较容易使我们的心安定下来,禅坐有了定境,身心马上就能得到一种轻安、愉悦、安详的感受,这念心就能落实、安住。
静中养成之后,还要在动中磨炼,将静中的定境,延伸到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当中,如此,在行、住、坐、卧、上班、下班都可以修行。
在日常生活中,只起善念,不起恶念;做事、读书、煮饭、打扫…等一切行为举止,都是善念,则家庭、社会、办公室等任何地方,皆是清净道场。
发菩提心(十八)
于自由时报89.06.24 (六)刊载
同样一件事情,如果发心正确,世间法就是佛法;发心不正确,即使天天打坐、诵经,也不一定与佛法相应,佛法就成了世间法。例如,有很多学打坐的人,不是为了要定心、净心、悟心,而是为了求神通、感应,这样就不是真正的佛法。
又如有些人组织诵经团,专门为往生的人诵经,但不是本着慈悲心、清净心在做法事,而是为了要赚钱。诵经本来是出世法,是帮助我们悟道、得解脱的法门,如果只是为了赚钱,就与佛法的道理不相应,出世法就成了世间法。
具足正知见,世间法就是佛法。本着佛法慈悲济世的精神,无人相、无我相,做任何事情,取之社会、回馈社会,来自十方,用之十方,就是菩萨行。
发菩提心(十九)
于自由时报89.06.27 (二)刊载
身心的平静与安乐,是每个人所希望的,这要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佛法的道理,方能达到。动的时候,随缘修,修一切善、断一切恶,时刻觉察、觉照;静的时候专修,如早晚课诵、打坐…等。无论动或静,都能调伏己心,保持平静、安详,这念心就能渐渐地调和柔顺。如此继续精进不懈,待因缘成熟,即能开悟见道,契悟本自真心。
虽然开悟,但是几十年、乃至无始以来的习气还是存在,所以还要悟后起修,悟后起修才是真修。从开悟到圆成佛果,就如农历初一到十五的月亮,圆缺不同,层次深浅有别。开悟就如见到初一的月亮,还没有圆满,所以仍要发长远心,在日常生活、动静闲忙中,始终要使这念心不懈怠、不颠倒,不断精进,到最后见到十五的月亮,烦恼漏尽,才是功行圆满。
发菩提心(二十)
于自由时报89.06.29 (四)刊载
道是现成的,向外执求,是求不到的。如祖师所云:「离道别寻道,终生不见道,波波度一生,到头还自懊。」离开我们当下这一念心,另外求成佛、成菩萨,是不可能的。当下这一念心,就是无住心、就是佛;无住心即是道,若起了执求,就变成众生了。
要达到无住心,就要先修加行,转化习气,如古德所言:「生处转熟,熟处转生」。「生处转熟」,即是将平常陌生的善法、善念,不断的实践,转为熟悉的;「熟处转生」即是将平常熟悉的恶法、恶念去除,转为陌生的。如此,身心即能日益清净,生活愈加光明、安乐。
发菩提心(二十一)
于自由时报89.07.01 (六)刊载
佛法言,无住心即是道,若起了执求,就变成众生;此是以究竟了义的立场来讲。另一方面,佛法当中,为了度化不同机缘的众生,也可以有所求,有所求是一种方便。例如遇到大灾大难,不是自己能力可以挽救的时候,就可以求观世音菩萨,一心专注系念,至诚祷告,便能逢凶化吉、遇难呈祥。这是属于有所求、方便感应的法门。
现在一般人都是求的多、修的少,甚至根本就不修,只想求福报、求保佑、求多子多孙…等等,如此,只是一味的执求,却不知修福德、修智慧,反而会没有感应。
所以修行学佛,平时就要熏修,动静闲忙都要落实修行,才能与诸佛如来感应道交,得获殊胜妙果。
发菩提心(二十二)
于自由时报89.07.04 (二)刊载
古德言:「有求为苦,无求乃乐。」没有执求,心就很安定;若有所求,求不到时,就会感到痛苦。众生时时刻刻向佛菩萨求,圣人则反求诸己;凡夫是「求佛不求己」,圣人是「求己不求佛」。时时刻刻检讨、反省自己,宽以待人、严以克己,心才会安定下来,烦恼才会渐渐断除,所谓烦恼分分断,真如分分现,这就是分证菩提,证一分真如,即见一分法身,现在就是菩萨。
菩萨也是由凡夫起修,而证入贤位菩萨,由贤位菩萨到登地菩萨;登地菩萨分成十种阶位: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……到十地;十地菩萨上面还有等觉、妙觉,妙觉果位即是菩萨道圆满,真正契入佛的智慧。
发菩提心(二十三)
于自由时报89.07.06 (四)刊载
一般人从早到晚,心都是在喜怒哀乐、在取舍当中,所以,始终是患得患失,无法平静。如果能够不生取舍、执着,这念心时时觉照,保持平静,则随时随处都是安乐净土;这就要在平时下功夫,时时刻刻检讨、反省,才能做得到。平时不下功夫,只是到处攀缘、凑热闹,结果什么都得不到,修行也没有进步,这就是没有真实下功夫的缘故。
所以,参禅要真参、要实悟;修行也是一样,不能投机、取巧,不能马虎应付,要将自己不好的习气改过,要在心上用功,持之以恒,精进不懈,才能够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发菩提心(二十四)
于自由时报89.07.08 (六)刊载
常言道:「祸从口出,病从口入。」说话当中,一不小心就很容易造恶业,例如讲他人的是非,或妄语、恶口…等,这都是一种习气。
《楞严经》中记载一位已经证得罗汉果的毕陵伽婆蹉尊者,即因为口业的习气,而遭受误会的公案:毕陵伽婆蹉尊者每天都要渡过恒河去托钵化缘,当他一到恒河边时,他就会向恒河的水神说:「小婢,我要过河了,给我开路!」恒河的水神看到罗汉圣人,马上就开出一条路,让尊者从恒河上走过去。后来这位水神天天都听到尊者这么不客气地叫他小婢,感到很不服气,心想:「我替你开路,你不但不感谢我,还骂我是小婢,这口气实在咽不下去!」所以有一天,水神就去向佛陀告状说:「世尊!你的弟子毕陵伽婆蹉尊者,他每天过路,我都为他开道,他不但不感谢我,还骂我是小婢,请世尊要为我主持公道!」释迦牟尼佛一听,就讲:「对啊!你每天为他开路,他怎么还骂你是小婢?我叫他来问问看!」
发菩提心(二十五)
于自由时报89.07.11 (二)刊载
世尊问毕陵伽婆蹉尊者:「你每天到恒河对岸去化缘托钵,水神为你开路,你为什么不但感激他,还骂他是小婢?你应该要向水神道歉!」毕陵伽婆蹉尊者一听,觉得世尊的话很有道理,就说:「对啊!水神为我开路,我怎么还骂他是小婢,实在是不对,我应该要向水神道歉!」于是毕陵伽婆蹉尊者马上就跟水神讲:「小婢!这件事的确是我不对,我向你道歉,请你原谅!」结果,尊者向水神道歉,还是称水神为小婢。释迦牟尼佛就对水神讲:「其实毕陵伽婆蹉尊者不是在骂你,那是他的习气使然所致;因为尊者前五百世都身为皇太子,而你都是他的小婢,所以他一看到你,还是习惯叫你小婢!」
由此公案可知,证到罗汉果,习气仍不容易完全改过,必须证到缘觉果,才能完全化除习气。所以,修行没有别的,就是要改除自己的习气,若将所有的习气、烦恼都漏尽,就超凡入圣了。
发菩提心(二十六)
于自由时报89.07.13 (四)刊载
希望将自己的习气、烦恼漏尽,超凡入圣,这须要发长远心,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得到的,《楞严经》云:「事非顿除,因次第尽。」就是告诉我们,对于心中的烦恼、无明,现在起就要回光返照,经常检讨、反省,并且要发长远心,烦恼无明就能次第漏尽。
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在没有学佛之前,似乎没有这么多烦恼、妄想,修行学佛之后,反而有很多烦恼妄想,就怀疑自己是不是退步了?其实并没有退步,这是因为在没有学佛以前,不知道自己的烦恼无明深重,现在开始修行,心比较细了,就会慢慢觉察到自己的习气、烦恼,也因为知道自己的缺点、习气所在,才能改过、提升。所以这不是退步,反而是一种进步。
发菩提心(二十七)
于自由时报89.07.15 (六)刊载
一般人都有贪心、瞋心、慢心等烦恼习气,贪着钱财越多越好,或遇到违逆己意的人事物,就发脾气,甚至还认为发脾气是应该的;或者明明知道发脾气不是好事情,但还是作不了主。这就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太深厚,要下一番决心才能改得过来。
懂得修行观心的人,当烦恼一起时,就知道要马上回光返照,例如:参禅的人,烦恼一动,就在起心动念处参「『谁』在起烦恼」?念佛的人,在烦恼的当下,就念一声「阿弥陀佛」;如此,烦恼就发生不了作用,也就不会再进一步造就更多身、口的恶业。相反地,如果不知道觉照,不在这念心上用功,就会被烦恼所转,造就身、口、意等恶业,而招感未来的苦报。
发菩提心(二十八)
于自由时报89.07.18 (二)刊载
从发心菩提到伏心菩提、明心菩提、分证菩提,到最后要将所有的烦恼全都漏尽,就要打坐、入金刚喻定,这念心当中没有夹杂任何妄想,始终无念、无住、无为、常寂常照,如香的烟一样,没有夹杂,没有一点空隙,如果起一个心、动一个念,这念心当中就有夹杂、就有间断,所以要用金刚定、无间定,将无始无明破除,就能成就无上菩提。希望从发心菩提获证无上菩提,则须精进不懈,这条菩提路是现成的,做一分,得一分,做十分,就得十分。
今生能够修行学佛,是过去熏修而来的善根、资粮,所以现在更要广集定慧、福德资粮,烦恼慢慢减少,清净心就现前。
《发菩提心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