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菩提心(一)
于自由时报89.05.16 (二)刊载
佛法八万四千个法门,都是加行,目的皆在使我们发起菩提心,菩提心就是道。因为加功用行---持戒、修善、忏悔、诵经、持咒、三皈…等,都是修行的初门,经过这些初门,业障减轻了,要进一步向上提升,就要发菩提心。
华严经云:「若令众生生欢喜者,则令一切如来欢喜。何以故?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,因于众生而起大悲,因于大悲,生菩提心,因菩提心成等正觉。」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无上正等正觉。希望成无上正等正觉,就要发菩提心,故经云:「修行不发菩提心,犹如耕田不下种」。所以,发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。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之处,最显著的差别,就是发菩提心。
发菩提心(二)
于自由时报89.05.18 (四)刊载
其他的宗教,为什么不能成就正觉?就是没有发菩提心,再其次就是不知道持戒。这二点如果做不到,就是走了远路。所以发菩提心,是最重要一件事情。
弘扬佛法,护持三宝,都是发菩提心的前方便,是大慈悲心的表现。为什么要弘扬佛法?就是本着慈悲的精神,不仅自己能得到利益,也希望所有一切众生都能得到解脱,跟佛法结善缘、结出世的缘,这些都是基于慈悲心的关系,所以要观众生苦,发菩提心。
众生都是在生、老、病、死苦当中,没有办法接近正法,所以我们要想办法,使众生都能接近正法,接近了正法,慢慢地就会发菩提心。
发菩提心(三)
于自由时报89.05.20 (六)刊载
何谓「菩提心」?菩提心即是清净心,亦即金刚经所说的「无住心」、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
大家在名相上,虽然知道清净心、觉悟的心,可是却不容易体悟,为什么呢?因为没有前方便及良好的基础。现在知道「诸佛菩萨,以大悲心为根本」,所以第一步就要养成大悲心,有了大悲心,将来就会圆成佛智。
大慈悲的养成,就是发菩提心的前方便。要养成慈悲心,第一要戒杀,第二要救生、放生、爱护生命,第三要吃素,不吃众生肉。由这三种方便,大悲心就会慢慢成长。
发菩提心(四)
于自由时报89.05.23 (二)刊载
要养成慈悲心,先要受持五戒,假使持戒的功夫没有做好,没有大慈悲心,禅定就不容易生根,所以佛经中讲:「尸罗不清净,三昧不现前」,尸罗就是戒行。戒法当中,以五戒为根本,五戒的第一条戒就是不杀生,这就是表示一种大慈悲心。
不但对人要慈悲,而且对于动物也要慈悲,如果再将心量扩大,对植物也要慈悲;假使我们有这种心境,身、心就能够平静、安详,真正是所谓「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」,这一念心,现在就和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感应道交。
发菩提心(五)
于自由时报89.05.25 (四)刊载
怎么样培养我们的慈悲心?第一是不杀生,不杀生就是慈悲心的展现。不仅佛法讲不杀生,儒家也讲:「君子之于禽兽也,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;闻其声,不忍食其肉。」如果听到杀猪宰羊、非常悲惨的声音,不但见死不救,还吃它的肉,这就是没有慈悲心。
为什么不要杀害动物?因为人生有三世因果,现在的动物,说不定就是自己过去世的亲眷,吃了它的肉,不就等于吃了过去的六亲眷属吗?此外,一切众生都有佛性,吃了众生肉,就等于吃了未来的佛菩萨。基于这些道理,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杀生,不要吃众生肉。
发菩提心(六)
于自由时报89.05.27 (六)刊载
不吃众生肉,除了是慈悲心的养成之外,也是因为希望成就佛道。要成就佛道,就要和众生结善缘,所谓「未成佛道,先结人缘」,吃了众生肉,就跟众生结了恶缘,如果自己将来要说法度众生,就不容易达到目的。
大乘经典如楞严经、菩萨戒经等,都讲不吃众生肉的道理;但因为每个人的因缘不一样,学佛、修行的程度深浅不同,如果坚持一定要吃素,才可以学佛、修行,就会有一些有缘的人,不敢学佛修行。所以佛陀就慈悲开一些方便,例如有人吃众生肉习惯了,突然要他不吃肉,心当中就放不下、很难受,所以佛就讲,可以吃三净肉,以方便接引其进入佛法堂奥。
发菩提心(七)
于自由时报89.05.30 (二)刊载
佛经云,要想修行学佛,须具足两个条件:一是智慧,一是信心。
现在一般学术界,对于佛法也开始在深入研究,但用学术的眼光来探讨、考证佛法,与真正修行学佛,是不一样的;因为纯粹学术研究,完全是用自己的想法来研究佛法,虽然是有智慧,却没有信心,如此就会产生邪知邪见,容易走错路。
相反地,如果不研究佛法、了解佛法的道理,只是有信心,也会产生矛盾。例如有些人不了解佛法的道理,只知道拜菩萨、拜佛,正所谓:「见庙烧香,见像磕头。」见到寺庙、看到神像,也不管是正或邪,就赶快去拜一拜,认为礼多人不怪,拜总比不拜好,不拜恐怕得罪神明。这就是属于情感的,有信心却没有智慧。
修行学佛,要具备信心与智慧,方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。
发菩提心(八)
于自由时报89.06.01 (四)刊载
修行学佛须具备信心与智慧,才能与佛法的道理相应;就如鸟之双翼,有健全之双翼,才可飞翔。如果只有信心没有智慧,就容易产生烦恼、无明,例如,认为自己到处拜佛或求神明保佑,为什么身体的病还不好?运气也不顺邃?于是就慢慢产生退心,产生障碍。
所以,修行学佛要有信心、有智慧,还要有大慈悲心,这些都是发菩提心的前方便。有了这些方便,渐渐地福德增长、业障消除,戒行、慈悲心都到达一定的程度了,进一步就要发菩提心,才能更上一层楼,圆成佛道。
发菩提心(九)
于自由时报89.06.03 (六)刊载
行度化众生、吃素、护生等善法,起初是因为知道因缘果报的道理,是一种慈悲心的展现;若能更进一步,将心量扩大,心行平等,知道诸法缘起性空、三轮体空的道理,就从有相达到无相,与佛法究竟了义相应。
例如:虽然自己持戒清净,也能够不生骄傲,不会看不起不持戒的人,持而无持;修善、发了大慈悲心的人,不会看不起没有发慈悲心的人;知道所做的一切福德,都是缘起性空、三轮体空,只有付出,不贪求回馈,能所俱空,如此,这念心就能得到解脱,即是无相、无住,自利又利他。
发菩提心(十)
于自由时报89.06.06 (二)刊载
一般人往往在布施之后,执着布施的福德,这种福德终究属于人道、天道,修行学佛则要进一步提升、超越。怎么样超越?要在心念上超越,没有能所,修善不执着善,由慈悲心慢慢增长清净心,就能够向上提升、超越。
例如六波罗蜜中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等五度,必须要配合般若,般若就是缘起性空、三轮体空的道理。假使不配合般若的智慧,所修的善法就只是一种福德。有福德当然也是好事,但要得解脱、要成就佛的智慧、要发菩提心,就必须知道缘起性空、三轮体空的道理,并且要慈悲平等,心量广大,具足般若智慧,达到无念、无住、无为,如此,这念心就是无上的清净心,就能够究竟解脱、圆满佛智。
发菩提心(十一)
于自由时报89.06.08 (四)刊载
修一切善法,心不生执着,三轮体空,并能明白本心本性的道理,这就是修行。
禅宗有一则公案:人称「佛心天子」的梁武帝,修布施、供养,修了很多善法,他曾经四次舍身同泰寺,出家修行,并告知文武百官、亲属等,如果希望他继续治理国家,就要布施供养三宝。梁武帝的目的,就是希望大众发善心、慈悲心,及藉此因缘修建道场,这是大慈悲心的显现,因而修建了很多寺院,度化了很多人出家修行。
当达摩祖师到中国来,与梁武帝见面的时候,梁武帝就问达摩祖师:「我修了这么多的善法,有没有功德?」达摩祖师回答说:「没有功德!这只是人天小果,属于福报。」梁武帝听了,觉得很奇怪,为什么说没有功德呢?马上又问:「这样不是功德,什么才是真功德?」达摩祖师就讲:「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」这才是真功德。
发菩提心(十二)
于自由时报89.06.10 (六)刊载
达摩祖师对梁武帝讲:「净智妙圆,体自空寂,如是功德,不以世求。」才是真功德。这是因为达摩祖师看到梁武帝修了这么多的善法,希望他能够不要执着这些福德,才能够提升、进步,这实在是达摩祖师的大慈悲、大智慧。
有些人看到这则公案,就认为既然福德不能成道,那就不要修善了;这就是对佛法的道理不了解,对空的道理产生误解。般若的智慧,是修善不着善,不是告诉我们连善法都不要修,如金刚经所说:「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菩萨就是懂得缘起、性空,还要修一切善法,如此才能圆满菩提。
发菩提心(十三)
于自由时报89.06.13 (二)刊载
慈悲心有不同的层次,须要经过一番长养,才能慈心广大;所以不是没有大慈悲心,就不能吃素、不能学佛了。修行学佛就如在学校修习学分,学分没有圆满,今生再来补修,慢慢练习、提升。慈悲心须长久不断地熏修,过去没有熏修,现在继续再修,慈悲心就能增长。
菩提心的层次,第一是「发心菩提」,希望契悟菩提心,并且发成就无上佛果的心愿,这就是殊胜的愿行、希望;有了希望以后,依据佛法的道理来实践,心就能慢慢清净。
第二是「伏心菩提」,「伏」就是降伏。众生的心念有时候清净,有时候不清净,慢慢降伏自己不清净的心念,知道观心返照,心当中有烦恼时,就要检讨反省、惭愧忏悔,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念头的活动,起了恶念,马上就要降伏,起善念,就要保持,这就是…
《发菩提心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