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一)
于自由時報89.07.20 (四)刊載
佛法中,修行的法門,可略分爲叁種:第一、感應法門,第二、方便法門,第叁、究竟法門。無論是在家或出家,如果不知道這些道理,這一生就不容易契悟佛法。
何謂感應法門?就是剛開始修行學佛,希望佛菩薩保佑、加持、希望在佛法中獲得一些靈感,乃至于得神通,這些就屬于感應法門。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,信了佛教以後,家庭很平安,事業也很順利,求什麼就能得到什麼,這就是所謂的感應法門。
第二、方便法門,如持咒、誦經、禮佛…等種種加行,這些都屬于方便法門。
第叁、究竟法門,即是中道實相、無念、無住、無相之法。衆生皆有佛性,皆能成佛,修行的目的即是在脫離生老病死苦,若自利、利他圓滿,叁覺圓滿,就能證得無上菩提,此即是究竟法門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二)
于自由時報89.07.22 (六)刊載
佛法的究竟法門能使衆生得到究竟解脫。解脫又可分成叁種:第一種屬于聲聞道,第二種屬于緣覺法,第叁種屬于菩薩道,此叁乘道都能得到解脫,所以我們先要了解,佛法中所謂的究竟法門就是屬于解脫道,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能成佛,都能成菩薩。
例如,爲什麼要靜坐?因爲靜坐能定心、淨心、明心、悟心,目的是在契悟本心,本心就是道,本心就是佛,這一念心性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寂照一如、有止有觀、有定有慧、定慧不二,在這念心上用功,這一生就能得到解脫,就能夠了生死、證菩提,這就是屬于究竟法門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叁)
于自由時報89.07.25 (二)刊載
淨土法門從表面上看,是屬于方便法門,但在究竟上,它也是一種究竟的法門,這就要看從那個角度來解釋。假使說心外有西方,心外有淨土,臨終會往生西方,有這個希望存在,這就是屬于方便法門。但從另一個立場來看,淨土也是一個究竟法門。
什麼原因呢?所謂淨土就是淨心,心清淨,佛土就清淨,西方是未來的果報,現在種因,將來感果,因能感果,因果是不二的,從這個立場來講,淨土法門也就屬于究竟法門。
此外,淨土有四種:一是凡聖同居土,二是方便有余土,叁是實報莊嚴土,四是常寂光淨土。如果從這四個淨土來看,淨土法門也是一種究竟法門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四)
真正的淨土
于自由時報89.07.27 (四)刊載
淨土法門從表面上來看,也是一種方便。爲什麼是方便呢?因爲如果不知道了生死,只知道念佛求往生,這樣就是一種方便;如果知道人人都能成佛,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,都在當下這一念心當中,這就是究竟。
例如,人類認爲下午十點是晚上,假使沒有燈光,就是一片漆黑;可是有很多動物在晚上才看得到,人類的晚上,反而是這些動物的白天,所以,究竟是白天還是晚上?
倘若真正契悟到佛性,就知道白天和晚上都是虛幻不實的,因爲六根歸一、清淨了,此時就沒有白天也沒有晚上,白天是光明的,晚上也是光明的,時時刻刻都是光明的,超越時間、超越空間,這一念心就是真正的淨土,就是菩提、涅槃,是我們的本心本性,這就是究竟法門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五)
真正的淨土
于自由時報89.07.29 (六)刊載
何謂「感應」?一般人說:「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」。最初開始修行學佛,通常都希望佛菩薩的靈感,專門去求菩薩。以觀音來講,有滴水觀音、馬頭觀音、送子觀音、水月觀音…等,觀音有叁十二應身,那一種觀音有靈感,就信仰他。一般人剛開始學佛都有這種心境。所以,可以反觀自己屬于那一種心境,屬于感應法門來修行學佛?或是方便法門、究竟法門來修行學佛?
如果是爲了了生死、自利利他、弘揚佛法、護持叁寶,現在就是菩薩行,就是正因,因正,果就正,做十分得十分,煩惱分分破,真如分分現,就能由凡夫位到賢位菩薩,達到地上菩薩的境界,這就是一條正路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六)
自力與他力
于自由時報89.08.01 (二)刊載
通常一般人對于即心即佛的究竟法門信心不夠,認爲成佛之道若要靠自己,還不如靠他力---念佛求生西方。有很多人認爲修行學佛要靠他力,不要靠自己,自己是靠不住的,自力是不容易的,這種觀念是錯誤的。
想想看,諸位在社會上做事是靠誰呢?要靠自己才有成就,靠自己強健的身體,靠自己的智慧、學識、技能…等等,假使這些都沒有,怎麼在社會上生存?即使有很好的朋友介紹工作,有很好的親戚關照,都靠不住,爲什麼?因爲沒有道德、智慧、學識,即使有很好的職位,也無法勝任。所以,希望學業、事業或道業有所成就,自己的努力是很重要的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七)
自力的重要
于自由時報89.08.03 (四)刊載
佛法講因緣果報的道理,因就是自己的努力,緣就是外緣,有外面的助緣,事業就容易成就。助緣從什麼地方來?也是自己過去結緣、修福來的,所以佛法言:「未成佛道,先結人緣」。結人緣,還是要靠自己努力,自己不努力,也不會得到好的助緣。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,是不是一切都要靠自己?因爲有自己種的善因,外面又廣結善緣,因緣和合,事業就能成就。
修道也是如此,先要靠自己努力,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,修福德、智慧、定力、慈悲,這些都做到了,自然而然心就安定,現在就是菩薩行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八)
內外本是一體
于自由時報89.08.05(六)刊載
修行學佛要靠自己努力,以自己的力量來斷除煩惱,修福德、智慧、定力、慈悲,這些都做到了,自然而然心就安定。例如念佛也是要靠自力,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,誰也幫不上忙,即使十方諸佛也沒有辦法幫忙,所以,念佛要自己念,自己觀照自心,自己修定,自己念到一心不亂;自己不念佛,誰來幫你念佛?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念佛還是要靠自己,他力就是自力的轉變。
一般人大多不相信自己,對自己沒有信心,既然對自己沒有信心,那麼不妨相信佛法僧叁寶的力量,等到業障消除,善根增長,福德具足,自己的定慧就現前,如此,藉由外面的境界來轉換自心,以回複本來的面目,因爲內外本來就是一體的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九)
持咒的感應
于自由時報89.08.08(二)刊載
修習究竟法門時,視自己的根器、因緣,也可以配合修方便法門,例如念觀世音菩薩聖號,或誦大悲咒、觀音靈感真言、准提神咒…等。一次只宜修持一種咒,不能修太多種咒,因爲修太多種,心就會雜亂,不會有什麼感應;如果心清淨、心定了,自然就有感應。
以持咒來講,念到一百二十萬遍,心就定下來了,就會有所感應。一般人不了解,以爲不論持幾遍咒都會很靈感;如果是如此,那麼每一個人念咒都應該很靈感才對,爲什麼某甲念咒很靈感,某乙念咒卻不靈感?因爲某甲除了持咒以外,還有功德,還有信心、戒行;而某乙只知道持咒,心有所求,不知道修慈悲,修功德、戒行,這樣來持咒,就沒有多大的靈感,效果當然就不一樣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十)
持咒的感應
于自由時報89.08.10(四)刊載
修行學佛,信心是非常重要的,無論是究竟法門、方便法門或感應法門,最重要的即是信心,所以經雲:「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假使沒有信心,與任何法門都不會産生感應。
例如,修究竟法門更須要信心,才能與無爲心相感應。所謂「無爲」,即是當下這念心無所作爲,不想過去、不想現在、不想未來,定慧等持,這就是最究竟的真道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十一)
持咒的感應
于自由時報89.08.12(六)刊載
修任何法門都要具足信心,信人人都有佛性,信佛法是絕對真實的道理。例如,修淨土法門,要具足「信、願、行」叁資糧,要靠自己努力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必須具備叁個條件:第一,孝順父母、恭敬師長、慈心不殺。第二,正受叁皈、深信因果、具足衆戒。第叁,誦讀大乘經典、發菩提心。這就是淨土的因,因就是靠現在努力實行,有善因,將來一定感淨土的果報。
修感應法門也要有信心,例如求觀音菩薩,就要相信觀音菩薩有大慈悲、大神通,觀音菩薩無所不在,人有誠心,佛有感應;除了相信這些道理以外,還要相信自己本具佛性,能夠如此,就能得到佛法的利益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十二)
信心與智慧
于自由時報89.08.15(二)刊載
修行要有所成就,除了信心之外,還要具備智慧。假使有信心卻沒有智慧,這種信心就容易成爲迷信。
現在有很多學者研究佛法,也可以將佛法講得頭頭是道,可是卻沒有信心,只把佛法當做一種哲理、學理去研究,這種有智慧而沒有信心的結果,就容易因爲憑自己的意識去思惟、檢討、考證,而産生邪見。
例如,有很多佛法的小冊子,裏面的知見不一定很正確,因爲寫作的人對佛法沒有信心。所以,智慧與信心具足,才能入佛法界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十叁)
六字大明咒的公案1
于自由時報89.08.17(叁)刊載
智慧與信心具足,才能入佛法界。有些人信仰佛教,但心中還是有很多煩惱,因爲他的信仰是情感的信仰,沒有智慧的信仰,經不起考驗。所以,修行學佛,信心與智慧就如鳥的雙翼,少了一個翅膀,鳥兒即沒有辦法在空中飛行。
佛典中有一則關于信心的公案:以前有一位老和尚行腳時,忽然看到有一道虹光從山腳射上…
《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