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,老和尚心想,山下一定有特殊的事情,于是就下山去觀看,結果看到一間小茅篷裏,有一位老太太在修行,老和尚就問她:「這位老菩薩,你在這裏住了多久?」老太太就回答:「師父,我在這裏修行有二十年了。」老和尚又問:「你修行是怎麼用功的?」老太太就說:「我專門持六字大明咒。」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十四)
六字大明咒的公案2
于自由時報89.08.22(二)刊載
老和尚說:「老菩薩,請你念六字大明咒給我聽看看!」老太太就念:「嗡嘛尼叭咪牛」,老和尚一聽就說:「老菩薩,你念錯了,應該念『嗡嘛尼叭咪吽』,最後一個字不能念成『牛』!」老菩薩聽到師父說她念錯了,心裏覺得非常懊惱,就說:「唉呀,糟了,我修了二十年都白修了!」後來老和尚離開之後,再往山腳一看,原來從老太太住處發出來的光明不見了,就知道因爲他的一番話,讓老太太失去信心,所以持咒不再有感應。老和尚就馬上回去向老太太說:「老菩薩,我剛才是考驗你的,其實念『嗡嘛尼叭哩牛』才是對的。」老太太一聽非常高興,就又很歡喜的開始持咒了。老和尚再回頭一看,老太太屋頂的虹光又現前了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十五)
六字大明咒的啓示
于自由時報89.08.24(四)刊載
六字大明咒的公案就是告訴我們,只有信心而沒有智慧,就容易因爲他人的一句話而對佛法産生懷疑。所以,靜坐或念佛、持咒,假使沒有智慧,被他人或外道一破壞,馬上就易失去信心,心中産生懷疑,打坐時就無法安住,念佛、持咒也沒有靈感,這就是因爲失去信心的緣故。
修行一定要有智慧,要相信人人本具的佛性,也就是師父說法,諸位聽法這念心,每個人都有;既然每個人都有本具佛性,爲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靈感呢?因爲衆生的心當中有煩惱,所以沒有靈感;修行就是要把心中的煩惱化除,煩惱化除,這念心就清淨了,清淨的心,自然就有光明,就有靈感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十六)
修行的第一步功夫
于自由時報89.08.26(六)刊載
佛經雲:「淨極光通達,寂照含虛空。」假使這念心絕對清淨,馬上就有靈感。這念心就像一杯水,衆生有這一杯水,佛菩薩也有這一杯水;但佛菩薩這一杯水,可以遍灑叁千大千世界,普潤衆生,衆生這一杯水卻沒有作用。爲什麼?因爲衆生的心水中,有無明、有煩惱,所以,修行就是要澄清當下這一杯心水。
如何澄清?第一,不要讓這杯心水起波浪。波浪代表煩惱,即這念心患得患失、想東想西,想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、人我是非…等等,念念遷流,這就是波浪未了。
這些波浪從什麼地方産生出來的?一方面是自心中的無明煩惱,一方面是從外面的境界引發出來的。例如,看到人家都有高樓大廈、汽車洋房、高官厚祿,自己卻什麼都沒有,心中就産生貧窮、卑賤的想法,如此就失去了自我,這個煩惱一來,看到人家有美食,也要學人家,看到人家有部車子,也想去買部車子,種種境界一現前,就六神無主,波浪就層層翻湧而來。所以,現在要把波浪及外面的境界看破,使這念心忍心不動,波浪就慢慢停止下來了,這是修行的第一步功夫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十七)
修行第二步功夫1
于自由時報89.08.29(二)刊載
第一步功夫做到了,第二步,我們要打坐,使我們心當中不動,或修數息,或參話頭,或中道實相觀,或持咒,或誦經,無非就是在澄清我們的心。
假使不知道這個道理,修行就沒有一個方向。爲什麼?你身體有病了,向師父講:「師父我有病了,修什麼法門呢?」師父就告訴你應該誦藥師經,藥師經是專門消除病苦的。或是你說:「師父我現在運氣不好,家庭呢,是很亂!孩子也不聽話,那麼修什麼法門?」師父就告訴你誦普門品,求觀世音菩薩,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難。好!你又誦普門品。
或是你覺得做什麼事,都不順利,晚上心也不清淨了。一有風吹草動,就懷疑可能有陰的東西來了!于是疑神疑鬼的,嚇得不得了:「師父啊!怎麼辦呢?」師父就告訴你要誦地藏經,你又誦地藏經了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十八)
修行第二步功夫2
于自由時報89.08.31(四)刊載
誦地藏經以後,覺得人生有生苦、有老苦、有病苦,有家庭這麼多煩惱,「師父啊!我要想成道,有什麼辦法啊?」師父就告訴你要誦金剛經,你又開始誦金剛經。
你看看,誦這麼多經,還多的很呢!還有要你誦咒呢!你這一來,又是地藏經,又是普門品,又是金剛經,乃至于又是藥師經。一下誦這麼多卷,一個早上,那有這麼多時間?
有時居士到山上問:「師父啊!我不誦經還沒有壓力,還沒有煩惱,愈誦壓力愈大,煩惱愈來愈多,究竟我是誦那一部經好呢?」這樣子拼命去誦經,拼命去趕,這一個鍾頭要誦多少經,要念多少佛,這樣子是沒有什麼效的。一旦起了「趕」這個心,就不靈了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十九)
修行第二步功夫3
于自由時報89.09.02(六)刊載
我們要知道無論是什麼經,法法皆是平等。我們的心清淨了,所謂心甯福至,誦金剛經也好,誦地藏經也好,誦普門品也好,不要去分別,就是這一念心在誦,哪一念心?我在這裏說法,諸位在這裏聽法的這一個心,保持這一念心的安詳、自在、平靜。其實你誦一部金剛經就好了,天天早上、晚上都是這麼誦,最後心清淨了,心定了,就能心想事成。
所以我們修行要明白這個道理;假使不明白這個道理,修行就容易走遠路,佛說八萬四千個法門,不過是來對治我們這一念心的,這念心妄想沒有了,煩惱沒有了,執著沒有了,經也不用誦了!什麼原因呢?我們這個心裏面,就具足有大智慧、大神通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二十)
修行第二步功夫4
于自由時報89.09.05(二)刊載
古人說:「誦經有一部無字經,念佛有一個自性佛。」要明白,我們念佛的目的是什麼?是所謂以毒攻毒,這句佛號是來對治我們貪心、癡心、慢心、疑心的,你心當中起了煩惱,念一句「阿彌陀佛」!觀照起煩惱的那個心,轉他一下,念他一下,如此無論你念佛也好,持咒也好,誦經也好,法法平等。如此,達到這個心沒有波浪,心當中的濁水也澄清了。
所以打坐就是在靜中來養成,靜中養成以後,還要在動當中來磨煉,這樣就把我們當下這渾水的沙子沈澱下去了,這是第二個功夫。有了第二個功夫,心有了感應,這個時候就要用第叁個功夫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二十一)
修行第叁步功夫
于自由時報89.09.07(四)刊載
第叁個功夫是什麼?破無始無明、斷煩惱。破一分無明,就證一分法身。將心中的煩惱,如濁水中的泥沙,沈到杯子底,並且把它化掉,等于是「化腐朽爲神奇」。把煩惱轉的幹幹淨淨,連一粒泥沙都沒有,就是究竟成道了,就是聖人的果位,這就是了生死了。有了這種認識,我們這一生就能究竟成就,也就是所謂「人人都有佛性」。
有了這種認識與信心,然後再來修一些法門。因爲我們心當中煩惱太多。等于吃菜一樣,桌子上要有好幾道菜,換換口味。修行也是一樣的,你是上上根機,就是覺性一直到底,什麼都不要念,打坐就是一念不生。契悟了這個心,就是一條直路,那什麼法門都不要修。我在這裏說法,諸位聽法的這個心,就是保持清楚明白,沒有妄想,沒有昏沈,能夠作主,一直保持下去,直了本心,就能成佛道。就是這麼簡單!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二十二)
修道
于自由時報89.09.09(六)刊載
說是容易,諸位也不要認爲很簡單,你可以試著保持這個心,不想過去,不想現在,不想未來五分鍾,看看做不做得到?做到了以後,再進一步,就是我們這個心要能作主,要能清楚,要能明白,雖然是不打妄想,可能馬上瞌睡就來了,這又不對了!或者是沒有念頭,沒有瞌睡,你坐在這裏卻感覺到無聊,這也是不對了。這是叁個毛病。我們有這叁個心態,就屬于衆生,所以修行若是明白這個道理,那這條路就找到了。
我們打坐的時候就是不要打妄想,沒有妄想,智慧就自然顯現出來了,不要另外去求智慧。打坐的時候沒有昏沈,心清清楚楚,是智慧。沒有妄想,心不動就是定力,所以說定慧不二這念心就是道,這不是修出來的,所以修道、修道,不是把道修出來的,是契悟我們這一念本心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二十叁)
悲智願行1
于自由時報89.09.12(二)刊載
修道是屬于修加行,怎麼樣使自己不要起煩惱,怎麼樣使我們自己這個心保持平靜、保持甯靜,修行才能成就,這就是一條大路,就是一條直路。
明白了以後,就要發長遠心了。看到我們這個心幾十年來都在妄想當中、都在昏沈當中,作不了主。要如何對治呢?那就要發大願,修大行,起大悲,修大智慧。
什麼叫做智慧?了達一切法空性,這個就是智慧。
了達一切法空性還不算,還要有大願行,像地藏王菩薩:「地獄不空誓不成佛,衆生度盡方證菩提。」這就是大願,有了願行、有了大悲、觀衆生苦,發菩提心。「一切衆生都是我們的親眷」,我們要度衆生。那麼要如何實踐「悲智願行」這四個菩薩的願行?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,斷一切惡,如此你現在就和普賢菩薩這個心相感應。假使沒有願行,今天做一做,明天就退失掉了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二十四)
悲智願行2
于自由時報89.09.14(四)刊載
不但要發大願,而且要有大慈悲心,我們的願行才能落實。什麼是大慈悲心?就是明白叁世因果,進而明白一切衆生都是我們過去的親眷。所以,我們自己相信了佛法,還要普度衆生。
發了大願普度衆生,修了一切大行,還要了達「修無修修,念無念念,修了善法,不執著善法」之理,才不會起我慢,爲什麼呢?假若起了執著心,生了我慢,我們的心又是一個障礙。本這個原則來修行,我們這一生所做所爲就是菩薩,你不要另外去找菩薩了。你精進用功這個心就是菩薩。與菩薩法界相感應,你到那裏去,都有龍天護持。能和佛菩薩感應到,就清淨落實了,這個就是一條正路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開始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二十五)
什麼叫做進步
于自由時報89.09.16(六)刊載
以上提供這些道理給諸位做參考。最重要的,要發長遠心,要有智慧,要有信心,我們在因中修行,就是菩薩行。時常自己看看我們有沒有進步?
佛法上所謂進步,不是有神通、有感應叫做進步,而是在日常生活當中,看看這個心清不清淨?心定不定?有沒有智慧?有沒有定力?有沒有慈悲?能安住在定力、慈悲心、平等心上,就是進步。所以我們修行煩惱慢慢減少了,我慢心減少了,這念心好象有點清涼了。這個心以前心浮氣躁,現在這個心落實了,這個就是進步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二十六)
關于感應
于自由時報89.09.19(二)刊載
其實感應本來就是具足的,假設我們這個心真正達到清淨了,你想什麼,就能得到什麼。爲什麼?心想事成。從這上面去努力,那什麼自然都能得到。神通、智慧、感應是我們本具的,不要去求。這些不現前,就表示我們這一念心還不夠清淨,功德還不夠,戒還不清淨。但是有感應時也不要執著。爲什麼不要執著?這只表示我們修行沒有走錯路,沒有走遠路,不要執著這種感應,繼續保持這一念定力、智慧和慈悲。
但是佛法也不是說不要感應,有很多人聽師父講佛法,以爲「師父是禅宗的,不談神通,不要神通,不要感應」。這話就不正確了!禅是什麼?禅就是心,我們心清淨了、心定了,那自然而然就有感應,自然而然就有神通妙用了。曆代祖師講的很清楚,「挑柴運米無非是神通妙用」。我們契悟到這一念本心本性以後,這個心經常都有定力、都有智慧。起個心、動個念,就是神通、感應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二十七)
及早修行
于自由時報89.09.21(四)刊載
佛經中記載,釋迦牟尼佛曾提到:衆生的心和佛的心本來是相同,可是由于修行仍然相差很遠,如來起心動念都是智慧、神通、叁昧,而衆生起心動念卻是煩惱、妄想。地藏經裏也說:「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,無不是業,無不是罪。」這是什麼原因?因爲衆生沒經過一番修行與沈澱。
明白這個道理,就知道一定要修行,人人都有佛性,我爲什麼不修?修行不是爲師父,也不是爲菩薩修,是爲自己而修。如果這一生修不成,來生還是在受輪回。不要說來生,我們現在修不好,生老病死苦現前了,到那個時候,你再來想修,那就很難了!業障已經現前了,我們就要去受報,再想修也來不及了。
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(二十八)
安住正念正定
于自由時報89.09.23(六)刊載
修行在平時,現在就要修一切善、斷一切惡,這就是福德資糧。修善法不執著善法,這一念心時時要保持平靜、甯靜,就能解脫,如此簡單!金剛經雲:「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「以無我、無人、無衆生、無壽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羅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若能持之以恒,保證不需多久,心自然就甯靜下來了,立刻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──正念現前。有正念就能得正定,有了正定就永不退轉。
所以修行無論出家、在家,修習任何法門,都是幫助我們産生正知見以及得到正定,這就是修行的最高目標。
六祖壇經裏講的很清楚:「正見名出世,邪見名世間。」不須要另外找極樂淨土,或是找佛、找菩薩。能夠經常在正念、正定上,就是和佛菩薩在一起了。想什麼,自然能辦得到,心想事成,事業成就,道業成就。
《感應法門、方便法門與究竟法門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