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来,老和尚心想,山下一定有特殊的事情,于是就下山去观看,结果看到一间小茅篷里,有一位老太太在修行,老和尚就问她:「这位老菩萨,你在这里住了多久?」老太太就回答:「师父,我在这里修行有二十年了。」老和尚又问:「你修行是怎么用功的?」老太太就说:「我专门持六字大明咒。」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十四)
六字大明咒的公案2
于自由时报89.08.22(二)刊载
老和尚说:「老菩萨,请你念六字大明咒给我听看看!」老太太就念:「嗡嘛尼叭咪牛」,老和尚一听就说:「老菩萨,你念错了,应该念『嗡嘛尼叭咪吽』,最后一个字不能念成『牛』!」老菩萨听到师父说她念错了,心里觉得非常懊恼,就说:「唉呀,糟了,我修了二十年都白修了!」后来老和尚离开之后,再往山脚一看,原来从老太太住处发出来的光明不见了,就知道因为他的一番话,让老太太失去信心,所以持咒不再有感应。老和尚就马上回去向老太太说:「老菩萨,我刚才是考验你的,其实念『嗡嘛尼叭哩牛』才是对的。」老太太一听非常高兴,就又很欢喜的开始持咒了。老和尚再回头一看,老太太屋顶的虹光又现前了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十五)
六字大明咒的启示
于自由时报89.08.24(四)刊载
六字大明咒的公案就是告诉我们,只有信心而没有智慧,就容易因为他人的一句话而对佛法产生怀疑。所以,静坐或念佛、持咒,假使没有智慧,被他人或外道一破坏,马上就易失去信心,心中产生怀疑,打坐时就无法安住,念佛、持咒也没有灵感,这就是因为失去信心的缘故。
修行一定要有智慧,要相信人人本具的佛性,也就是师父说法,诸位听法这念心,每个人都有;既然每个人都有本具佛性,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有灵感呢?因为众生的心当中有烦恼,所以没有灵感;修行就是要把心中的烦恼化除,烦恼化除,这念心就清净了,清净的心,自然就有光明,就有灵感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十六)
修行的第一步功夫
于自由时报89.08.26(六)刊载
佛经云:「净极光通达,寂照含虚空。」假使这念心绝对清净,马上就有灵感。这念心就像一杯水,众生有这一杯水,佛菩萨也有这一杯水;但佛菩萨这一杯水,可以遍洒三千大千世界,普润众生,众生这一杯水却没有作用。为什么?因为众生的心水中,有无明、有烦恼,所以,修行就是要澄清当下这一杯心水。
如何澄清?第一,不要让这杯心水起波浪。波浪代表烦恼,即这念心患得患失、想东想西,想过去、现在、未来、人我是非…等等,念念迁流,这就是波浪未了。
这些波浪从什么地方产生出来的?一方面是自心中的无明烦恼,一方面是从外面的境界引发出来的。例如,看到人家都有高楼大厦、汽车洋房、高官厚禄,自己却什么都没有,心中就产生贫穷、卑贱的想法,如此就失去了自我,这个烦恼一来,看到人家有美食,也要学人家,看到人家有部车子,也想去买部车子,种种境界一现前,就六神无主,波浪就层层翻涌而来。所以,现在要把波浪及外面的境界看破,使这念心忍心不动,波浪就慢慢停止下来了,这是修行的第一步功夫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十七)
修行第二步功夫1
于自由时报89.08.29(二)刊载
第一步功夫做到了,第二步,我们要打坐,使我们心当中不动,或修数息,或参话头,或中道实相观,或持咒,或诵经,无非就是在澄清我们的心。
假使不知道这个道理,修行就没有一个方向。为什么?你身体有病了,向师父讲:「师父我有病了,修什么法门呢?」师父就告诉你应该诵药师经,药师经是专门消除病苦的。或是你说:「师父我现在运气不好,家庭呢,是很乱!孩子也不听话,那么修什么法门?」师父就告诉你诵普门品,求观世音菩萨,大慈大悲、救苦救难。好!你又诵普门品。
或是你觉得做什么事,都不顺利,晚上心也不清净了。一有风吹草动,就怀疑可能有阴的东西来了!于是疑神疑鬼的,吓得不得了:「师父啊!怎么办呢?」师父就告诉你要诵地藏经,你又诵地藏经了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十八)
修行第二步功夫2
于自由时报89.08.31(四)刊载
诵地藏经以后,觉得人生有生苦、有老苦、有病苦,有家庭这么多烦恼,「师父啊!我要想成道,有什么办法啊?」师父就告诉你要诵金刚经,你又开始诵金刚经。
你看看,诵这么多经,还多的很呢!还有要你诵咒呢!你这一来,又是地藏经,又是普门品,又是金刚经,乃至于又是药师经。一下诵这么多卷,一个早上,那有这么多时间?
有时居士到山上问:「师父啊!我不诵经还没有压力,还没有烦恼,愈诵压力愈大,烦恼愈来愈多,究竟我是诵那一部经好呢?」这样子拼命去诵经,拼命去赶,这一个钟头要诵多少经,要念多少佛,这样子是没有什么效的。一旦起了「赶」这个心,就不灵了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十九)
修行第二步功夫3
于自由时报89.09.02(六)刊载
我们要知道无论是什么经,法法皆是平等。我们的心清净了,所谓心宁福至,诵金刚经也好,诵地藏经也好,诵普门品也好,不要去分别,就是这一念心在诵,哪一念心?我在这里说法,诸位在这里听法的这一个心,保持这一念心的安详、自在、平静。其实你诵一部金刚经就好了,天天早上、晚上都是这么诵,最后心清净了,心定了,就能心想事成。
所以我们修行要明白这个道理;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,修行就容易走远路,佛说八万四千个法门,不过是来对治我们这一念心的,这念心妄想没有了,烦恼没有了,执着没有了,经也不用诵了!什么原因呢?我们这个心里面,就具足有大智慧、大神通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二十)
修行第二步功夫4
于自由时报89.09.05(二)刊载
古人说:「诵经有一部无字经,念佛有一个自性佛。」要明白,我们念佛的目的是什么?是所谓以毒攻毒,这句佛号是来对治我们贪心、痴心、慢心、疑心的,你心当中起了烦恼,念一句「阿弥陀佛」!观照起烦恼的那个心,转他一下,念他一下,如此无论你念佛也好,持咒也好,诵经也好,法法平等。如此,达到这个心没有波浪,心当中的浊水也澄清了。
所以打坐就是在静中来养成,静中养成以后,还要在动当中来磨炼,这样就把我们当下这浑水的沙子沉淀下去了,这是第二个功夫。有了第二个功夫,心有了感应,这个时候就要用第三个功夫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二十一)
修行第三步功夫
于自由时报89.09.07(四)刊载
第三个功夫是什么?破无始无明、断烦恼。破一分无明,就证一分法身。将心中的烦恼,如浊水中的泥沙,沉到杯子底,并且把它化掉,等于是「化腐朽为神奇」。把烦恼转的干干净净,连一粒泥沙都没有,就是究竟成道了,就是圣人的果位,这就是了生死了。有了这种认识,我们这一生就能究竟成就,也就是所谓「人人都有佛性」。
有了这种认识与信心,然后再来修一些法门。因为我们心当中烦恼太多。等于吃菜一样,桌子上要有好几道菜,换换口味。修行也是一样的,你是上上根机,就是觉性一直到底,什么都不要念,打坐就是一念不生。契悟了这个心,就是一条直路,那什么法门都不要修。我在这里说法,诸位听法的这个心,就是保持清楚明白,没有妄想,没有昏沉,能够作主,一直保持下去,直了本心,就能成佛道。就是这么简单!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二十二)
修道
于自由时报89.09.09(六)刊载
说是容易,诸位也不要认为很简单,你可以试着保持这个心,不想过去,不想现在,不想未来五分钟,看看做不做得到?做到了以后,再进一步,就是我们这个心要能作主,要能清楚,要能明白,虽然是不打妄想,可能马上瞌睡就来了,这又不对了!或者是没有念头,没有瞌睡,你坐在这里却感觉到无聊,这也是不对了。这是三个毛病。我们有这三个心态,就属于众生,所以修行若是明白这个道理,那这条路就找到了。
我们打坐的时候就是不要打妄想,没有妄想,智慧就自然显现出来了,不要另外去求智慧。打坐的时候没有昏沉,心清清楚楚,是智慧。没有妄想,心不动就是定力,所以说定慧不二这念心就是道,这不是修出来的,所以修道、修道,不是把道修出来的,是契悟我们这一念本心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二十三)
悲智愿行1
于自由时报89.09.12(二)刊载
修道是属于修加行,怎么样使自己不要起烦恼,怎么样使我们自己这个心保持平静、保持宁静,修行才能成就,这就是一条大路,就是一条直路。
明白了以后,就要发长远心了。看到我们这个心几十年来都在妄想当中、都在昏沉当中,作不了主。要如何对治呢?那就要发大愿,修大行,起大悲,修大智慧。
什么叫做智慧?了达一切法空性,这个就是智慧。
了达一切法空性还不算,还要有大愿行,像地藏王菩萨:「地狱不空誓不成佛,众生度尽方证菩提。」这就是大愿,有了愿行、有了大悲、观众生苦,发菩提心。「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亲眷」,我们要度众生。那么要如何实践「悲智愿行」这四个菩萨的愿行?就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上修一切善,断一切恶,如此你现在就和普贤菩萨这个心相感应。假使没有愿行,今天做一做,明天就退失掉了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二十四)
悲智愿行2
于自由时报89.09.14(四)刊载
不但要发大愿,而且要有大慈悲心,我们的愿行才能落实。什么是大慈悲心?就是明白三世因果,进而明白一切众生都是我们过去的亲眷。所以,我们自己相信了佛法,还要普度众生。
发了大愿普度众生,修了一切大行,还要了达「修无修修,念无念念,修了善法,不执着善法」之理,才不会起我慢,为什么呢?假若起了执着心,生了我慢,我们的心又是一个障碍。本这个原则来修行,我们这一生所做所为就是菩萨,你不要另外去找菩萨了。你精进用功这个心就是菩萨。与菩萨法界相感应,你到那里去,都有龙天护持。能和佛菩萨感应到,就清净落实了,这个就是一条正路,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开始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二十五)
什么叫做进步
于自由时报89.09.16(六)刊载
以上提供这些道理给诸位做参考。最重要的,要发长远心,要有智慧,要有信心,我们在因中修行,就是菩萨行。时常自己看看我们有没有进步?
佛法上所谓进步,不是有神通、有感应叫做进步,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,看看这个心清不清净?心定不定?有没有智慧?有没有定力?有没有慈悲?能安住在定力、慈悲心、平等心上,就是进步。所以我们修行烦恼慢慢减少了,我慢心减少了,这念心好象有点清凉了。这个心以前心浮气躁,现在这个心落实了,这个就是进步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二十六)
关于感应
于自由时报89.09.19(二)刊载
其实感应本来就是具足的,假设我们这个心真正达到清净了,你想什么,就能得到什么。为什么?心想事成。从这上面去努力,那什么自然都能得到。神通、智慧、感应是我们本具的,不要去求。这些不现前,就表示我们这一念心还不够清净,功德还不够,戒还不清净。但是有感应时也不要执着。为什么不要执着?这只表示我们修行没有走错路,没有走远路,不要执着这种感应,继续保持这一念定力、智慧和慈悲。
但是佛法也不是说不要感应,有很多人听师父讲佛法,以为「师父是禅宗的,不谈神通,不要神通,不要感应」。这话就不正确了!禅是什么?禅就是心,我们心清净了、心定了,那自然而然就有感应,自然而然就有神通妙用了。历代祖师讲的很清楚,「挑柴运米无非是神通妙用」。我们契悟到这一念本心本性以后,这个心经常都有定力、都有智慧。起个心、动个念,就是神通、感应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二十七)
及早修行
于自由时报89.09.21(四)刊载
佛经中记载,释迦牟尼佛曾提到:众生的心和佛的心本来是相同,可是由于修行仍然相差很远,如来起心动念都是智慧、神通、三昧,而众生起心动念却是烦恼、妄想。地藏经里也说:「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,无不是业,无不是罪。」这是什么原因?因为众生没经过一番修行与沉淀。
明白这个道理,就知道一定要修行,人人都有佛性,我为什么不修?修行不是为师父,也不是为菩萨修,是为自己而修。如果这一生修不成,来生还是在受轮回。不要说来生,我们现在修不好,生老病死苦现前了,到那个时候,你再来想修,那就很难了!业障已经现前了,我们就要去受报,再想修也来不及了。
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(二十八)
安住正念正定
于自由时报89.09.23(六)刊载
修行在平时,现在就要修一切善、断一切恶,这就是福德资粮。修善法不执着善法,这一念心时时要保持平静、宁静,就能解脱,如此简单!金刚经云:「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」「以无我、无人、无众生、无寿者,修一切善法,即得阿罗多罗三藐三菩提。」若能持之以恒,保证不需多久,心自然就宁静下来了,立刻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──正念现前。有正念就能得正定,有了正定就永不退转。
所以修行无论出家、在家,修习任何法门,都是帮助我们产生正知见以及得到正定,这就是修行的最高目标。
六祖坛经里讲的很清楚:「正见名出世,邪见名世间。」不须要另外找极乐净土,或是找佛、找菩萨。能够经常在正念、正定上,就是和佛菩萨在一起了。想什么,自然能办得到,心想事成,事业成就,道业成就。
《感应法门、方便法门与究竟法门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