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又入煙雲深處居。
竭盡神通獲得渠
第四境界是「得牛」,此時不但是悟了這念心,而且已深信不疑,但還不太能完全掌握住這念心。
「渠」是指能見、能聞的這念真心。「神通」,指這念心的作用。所以不必將神通想得很高遠、很玄妙,它不一定專指阿羅漢的六種神通,或是佛所具有十力、四無畏、十八不共法的神通。因爲日常中的揚眉、瞬目這些心的作用,也屬于神通。所以古德雲:悟了這念心,挑柴運米都是神通妙用。「竭盡神通獲得渠」,指專注、竭盡精神心力,不斷的提念、照念、參,最後終于悟到了這念真心。悟了這念心,就能産生感通。此時,隨便起個心、動個念,就是神通妙用。
十牛圖頌(十二)
得牛2
于自由時報90.02.01(四)刊載
竭盡神通獲得渠,心強力壯卒難除。
有時纔到高原上,又入煙雲深處居。
心強力壯卒難除
「從來真是妄,今日妄皆真」,悟了這念心,才明白難調難除的妄想心原來就是真心;把牛找到了,講話的這個就是、聽法的這個就是,一切都是現成的。
了解一切都是現成的,這念心就如同牛一般壯碩,從朝至暮,不論穿衣吃飯、挑柴運米,始終是如如不動,任你怎麼用力,也揮之不去,所以說「心強力壯」。「卒」,是終究之義。「卒難除」則是指這念心非天地、非父母所給予,本自具足,所以用盡任何辦法,終究是除不去的。
古德雲:「斷除煩惱重增病,趣向真如亦是邪。」未悟時,費盡心機想除去煩惱,反而煩惱愈增,愈除愈除不了,猶如蠻牛愈打愈狂;一心一意想離開煩惱去找個真心、真如,反而離真如愈遠。契悟了之後,才明白原來煩惱即菩提,這念心始終存在,寂照如如,不送不迎,除也除不去,求也求不來。
十牛圖頌(十叁)
得牛3
于自由時報90.02.03(六)刊載
竭盡神通獲得渠,心強力壯卒難除。
有時纔到高原上,又入煙雲深處居。
有時纔到高原上,又入煙雲深處居。
雖然已得到了這頭牛,但是牛未經放牧、馴伏的過程,所以還是會亂跑,有時跑到高原上,有時又縱入煙雲深處,始終是不穩定。
「有時纔到高原上」,形容悟了的這念心,猶如打坐坐了一支好香,這念心清清朗朗、明明白白,一片寂靜,亦如站在平坦的高原上,一眼望去,晴空萬裏。「又入煙雲深處居」,指雖然悟了,但這念心還不能站得久、站得長,有時好境界才現前,一剎那間又不免爲煩惱所覆,心又沈下去了,迷迷糊糊的,如同煙雲密布,頓時一片朦胧,什麼也看不清楚。
這念心,時而清楚明白,時而迷糊不清,還不是很穩定,這就是「得牛」的境界。所以還要進一步「牧牛」,使這念心慢慢安住、平穩下來。
十牛圖頌(十四)
牧牛1
于自由時報90.02.06(二)刊載
鞭索時時不離身,恐伊縱步入埃塵。
相將牧得純和也,羁鎖無抑自逐人。
第五境界「牧牛」,就是時時刻刻回光返照,有能觀、所觀,等于《心經》所說的觀照般若;要保持這念覺照、覺察、覺悟的心,看住這頭牛,不要讓它跑了。
前面的「得牛」屬于見道位,此處「牧牛」則屬于「修道」的階段。「修道」要在靜中養成、動中磨煉,無論白天、晚上,動靜之間,都要護念這念心,使其臻至純熟。
叁十七助道品中的「四正勤」──「已生善念令增長,未生善念令速生;已生惡念令滅除,未生惡念令不生。」是屬于「牧牛」的前方便法門,因爲「四正勤」還是落入善、惡兩邊,尚未契入中道實相,還沒找到這念心。而「牧牛」則是已找到這念心,並用覺照的方法,直截了當從這念心上來用功,不假任何方便。雖然「四正勤」是方便法門,但也不妨礙使用它,只要不執著,最後功夫純熟了,還是可以真正達到「牧牛」的目的與境界。
十牛圖頌(十五)
牧牛2
于自由時報90.02.08(四)刊載
鞭索時時不離身,恐伊縱步入埃塵。
相將牧得純和也,羁鎖無抑自逐人。
鞭索時時不離身(1)
「鞭」,指能觀之智,也就是這念能覺察、覺照的智慧心。「索」,指返照,如懈怠時,知道發一個慚愧心、精進心,這就是返照。「身」,指本具的這念心性。所謂「法身」,即以心性爲身。這念心牧純熟了,達到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、處處作主,法身就現前了。
菩薩即是以「法身」爲身,修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,隨緣自在,處處作主,所以稱爲「法身菩薩」。凡夫則以四大和合之色身爲「身」,因此産生我執,而有「我」、「我所」等妄想分別。「我」,即認五蘊假合之身就是自己;「我所」,指我之所有、我之所屬,認爲自身以外之物皆爲自己所有,例如,這是我的親人、房子、車子……。有了我、我所,真心就被遮蔽,不能現前。所以修行,最重要的是須了解這念心才是自己的「真身」,也就是要以「法身」爲身。
「不離身」,就是不離開這念心。牧牛,就是時時刻刻把牛看住,不要讓它跑了;若牛跑了,就要用鞭子、繩索將它拉回來。「拉回來」就是發覺這念心跑掉了,立刻發慚愧心、精進心,用覺察、覺照的工夫,把心安住下來,這樣子就稱爲「鞭索時時不離身」。
十牛圖頌(十六)
牧牛3
于自由時報90.02.10(六)刊載
鞭索時時不離身,恐伊縱步入埃塵。
相將牧得純和也,羁鎖無抑自逐人。
鞭索時時不離身(2)
這念心存在,法身慧命就存在;若是這念心跑掉了,則徒有色身,只會起惑造業。所以古德雲:「智者調心不調身,愚者調身不調心。」並非要舍棄色身,而是講色身之健康與否,主要的症結在于這念心。《晉書.樂廣傳》記載:一日,樂廣宴請朋友,其中一人飲酒時,誤將牆上反射在杯中的弓影認爲是蛇,喝完酒後,即一病不起。後來明白蛇原來只是弓影罷了,病即痊愈。所以,「心」才是根本,色身只是一個附屬品,如同燈泡要發光,必須有電源,假若沒有電源,只有燈泡,也産生不了作用。
悟了這個道理,而且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,就能掌握住這念心,時時安住在正念、正定;時間一久,自然能消除業障,心安身也安、心淨身也淨。
所以,牧牛就是要「鞭索時時不離身」,即覺照的這念心始終要存在,這個功夫就如同禅宗祖師說參話頭,要如貓捕鼠、如雞孵卵,始終不離開這念心。
十牛圖頌(十七)
牧牛4
于自由時報90.02.13(二)刊載
鞭索時時不離身,恐伊縱步入埃塵。
相將牧得純和也,羁鎖無抑自逐人。
恐伊縱步入埃塵
「伊」指的就是當下這念心,禅宗又稱之爲「渠」、「這個」。「埃塵」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六塵境界,及産生的執著、妄想、邪見等。「恐」就是戒慎恐懼。因爲這念心非常的微細,以致一般人平時貪名、貪利、貪色、貪吃、貪睡,心中打了許多妄想,起了煩惱、執著,乃至産生種種邪見,自己也不知道;所以修行人要時時心懷戒慎。「縱步」指腳步向前躍出,形容這念心向外攀緣。「恐伊縱步入埃塵」,就是唯恐一不注意,這念心立刻攀緣塵境,清淨心立即如鏡子染上了塵埃,失去了光明。
《中庸》雲:「道也者,不可須臾離也,可離非道也。」即指這念心時時都要念念分明,清明在躬。假使觀照功夫不得力,這念心沒有惺惺寂寂、寂寂惺惺,不能安住在話頭上、正念上、實相上,這念心就「縱步入埃塵」去了。所以要「鞭索時時不離身」,也就是要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;一發覺牛跑掉了,立刻就要用鞭索將它拉回來,覺察、覺照的這念心始終要存在。
十牛圖頌(十八)
牧牛5
于自由時報90.02.15(四)刊載
鞭索時時不離身,恐伊縱步入埃塵。
相將牧得純和也,羁鎖無抑自逐人。
相將牧得純和也
「相將」爲相與或相共之意。「純」即精純、不雜,「和」是平和、安詳。「相將牧得純和也」,表示牧牛者執鞭索,牢牢的看住牛,不許它犯人苗稼。此時已將這頭牛調伏,它不會再偷吃草,也不再有牛脾氣了。也就是已調伏了貪瞋癡的習氣,眼不再東張西望、耳不再東聽西聽地向外攀緣,六根慢慢地不染六塵。即使看到外面的境界,聽到外面的聲音,這念心始終是風平浪靜,這念心有定有慧,已經能夠作主了。
到底這念心是不是能作主?就要看自己能不能回光返照,隨時檢討反省;如果不能作主,就要趕快修種種觀行法門,在這念心上用功。例如念佛,要念到不夾雜、不間斷,念到這念心像銅牆鐵壁一樣,風吹不入、雨打不進;學密,也是用身、口、意叁密相應的方法,來降伏種種貪瞋癡的煩惱;修般若,則這念心也要念念分明,能觀的這念覺性要時時現前。假使不了解這些道理,就會執著「念佛」是求生西方、「持咒」在得感應、拜佛是消業障、誦經是要求福報,反而成了法執,甚至執己爲勝、毀謗他法。若明白這個道理,則知法法平等,都是牧牛的法門,都是要調伏這念心。
十牛圖頌(十九)
牧牛6
于自由時報90.02.17(六)刊載
鞭索時時不離身,恐伊縱步入埃塵。
相將牧得純和也,羁鎖無抑自逐人。 …
《十牛圖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