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牛图颂(一)
十牛图颂的意义
于自由时报89.12.28(四)刊载
「牛」,是譬喻这念心,凡夫的这念心,
犹如一头牛般,有牛脾气,很难调伏。
「十牛」,是一种譬喻;「图」,就是图说;「颂」,就是用偈颂的方式,说明十牛图的含义及其中的道理。
「牛」,是譬喻这念心,凡夫的这念心,犹如一头牛般,有牛脾气,很难调伏。想调伏心中这头牛,必须要有相当的耐力及智慧。
降伏是有层次的,从开始的「寻牛」,到「见迹」、「见牛」、「得牛」、「牧牛」、「骑牛归家」、「忘牛存人」、「人牛俱忘」、「返本还源」,到最后的「入廛垂手」,共有十个过程、十种境界。也就是说,在修行的过程中,从开始寻找道在哪里,到见道、修道、养道,最后证得究竟的菩提道,要经历十种心的境界,每个境界就用不同的「图」及「偈颂」来表示。所以「十牛图颂」,就是说明修行的十种心路历程。
十牛图颂(二)
寻牛1
于自由时报89.12.30(六)刊载
茫茫拨草去追寻,水阔山遥路更深。
力尽神疲无处觅,但闻枫树晚蝉吟。
~廓庵禅师
一开始修行,发愿「上求佛道」,首先要知道「佛」及「道」究竟在哪里,即是要「寻牛」。以禅宗而言,南参北学,参访善知识,为的就是要找到这头牛,以明悟心性。此偈颂的内涵,就是在说明禅宗「寻牛」的心境。
禅宗「寻牛」的法门是什么?参「谁在念佛」、「谁在喝茶」,找到是「谁」在念佛、是「谁」在喝茶,就找到这头牛了。但是刚开始修行,并不知道是「谁」在念佛、是「谁」在喝茶,不知道什么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,因为不明白,所以有疑问:念佛的是谁?喝茶的是谁?随着这个「疑」,绵绵密密地参究──念佛、喝茶的这念心到底在哪里──这就是禅宗的「参话头」。
十牛图颂(三)
寻牛2
于自由时报90.01.04(四)刊载
茫茫拨草去追寻
这念心可开展为六根、六尘、六识、十二入、十八界;人从早到晚,起了无数的心念,这么多的心念,如茫茫大海一般,究竟哪一个心才是自己的心?所以就必须「拨草去追寻」。
「草」,就是妄想、烦恼、无明。因为修行还不知心在哪里、佛在哪里、道在哪里,因此,要努力参究、追寻,这就是「拨草」。「拨草去追寻」,就是要在妄想、烦恼、无明当中,在地水火风四大当中,去追逐寻找这念心,不断追根究底的问:究竟是谁在念佛?究竟是谁在喝茶?
所以,「茫茫拨草去追寻」,就是要起疑情──是谁?究竟这念心在哪里?不管行住坐卧,始终绵绵密密地在话头处参究、起疑情。
十牛图颂(四)
寻牛3
于自由时报90.01.06(六)刊载
水阔山遥路更深
经过不断地参究,回光返照,终于找到了话头。可是仔细一看,发现「水阔山遥路更深」。
「山遥」,指灵山路遥,心水无有边际;「路更深」,是发现这条心路愈来愈深远。为什么?因为这念心超越时间、空间,无边无际,找不到它的深度、广度,这一条路愈走是愈深远,没有一个着落点。《解深密经》云:「阿陀那识甚深细,一切种子如瀑流。」无始劫来,八识田中蕴藏的种子无量无边,所以愈参话头,愈觉得这念心的深广。因此,未悟者,时时刻刻都在这个地方追寻。
十牛图颂(五)
寻牛4
于自由时报90.01.09(二)刊载
力尽神疲无处觅
在参话头时,聚精会神,单提一念,用尽全身气力,弄到精疲力竭,还是不知道「念佛是谁」。所以古人参禅时,往往不知左右邻单姓啥名谁,行住坐卧只有这一念心,东西南北都不知道了。
经过一番参究,虽然还未找到这念真心,但是参到整个身心世界都变成了一个疑团,此时完全没有妄想、没有昏沉,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,没有过去、现在、未来,处在一个定境中,只有能闻、能参这念心还存在。
古德云:「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。」究竟哪一个在念佛?始终找不到。为什么?因为「起心即错,动念乖真。」只要还有能、有所,就无法找到这念心,如同骑牛找牛,是找不到牛的。虽然如此,还是必须去找。否则,修行这念心就无法落实下来。
十牛图颂(六)
寻牛5
于自由时报90.01.11(四)刊载
但闻枫树晚蝉吟
其实,这念能见、能闻的心是本具的,由于尚在迷惑中,所以不知原来这一切都是现成的,因此必须经历一番的参究,才能了悟。
努力的参究后,「但闻枫树晚蝉吟」,看到眼前的枫树、听到蝉的鸣叫声,忽然对本具这念能见、能闻的心性有点体悟。「但闻」,就是对于心性的体悟,有一点点消息,好象有点契入到这念觉性,可是自己还是没有信心,不敢确信。所以,初初开始修行学佛的人,可能都有这种境界──虽然没开悟,可是却有点体会;若说悟了,却又不知这个道究竟在哪里,始终似是而非。这就是第一阶段寻牛「但闻枫树晚蝉吟」的境界。
十牛图颂(七)
见迹1
于自由时报90.01.13(六)刊载
水边林下迹偏多,芳草离披见也么?
纵是深山更深处,辽天鼻孔怎藏他?
水边林下迹偏多,芳草离披见也么?
第二个境界是见迹,「迹」就是有一点点相应的境界,表示参禅有一点功夫了,产生一些瑞相,乃至于有一些契悟。但是,还没有见到牛,只是见到牛的脚迹而已。
「水边林下迹偏多」,指在水边林下参禅、悟道,这念心有点清净,六根对六尘有一些相应的境界了。这时候觉得好象根、尘、识都是「道」,但是还不敢确定,所以说「迹偏多」。
「芳草离披见也么?」「离披」是分散零落的样子。循着前面的脚迹,仔细再寻,只见草丛尽是牛踩过后零落的痕迹,却不知牛往哪里去了。行者此时用参禅的法门,提起话头,这一提念,就把心中的烦恼、无明转了过来,这念心产生相应的境界,杂草即成了芳草。虽然能参的这念心,与道有一点相似了,但不可执着,必须再努力去找牛。
十牛图颂(八)
见迹2
于自由时报90.01.16(二)刊载
纵是深山更深处,辽天鼻孔怎藏他?
「纵是深山更深处」,参禅时,经过不断地提念、照念、参,这念心愈参究,愈觉得它的微细与幽深。参到八识田中,看到里面山重重、水重重,一层又一层……,始终没完没了。因为这念心自无始以来,含藏了无量无边的种子,执持根身、器界,整个山河大地都在这念心当中。 「辽天鼻孔」是形容牛的鼻孔很大,用来比喻我们这念心的广大。
「怎藏他?」是说这念心,在眼曰见,在耳曰闻,在鼻嗅香,举手投足处处都是,时时刻刻都存在,是藏不住的。这念心也如同人的鼻子一样,是天然、现成的,每个人都有,所以任你怎么藏也藏不住。
见迹,就是对这念心有点契悟了,此时无论参禅、看经、听法,只要直下承担,处处都是这念心的作用。
十牛图颂(九)
见牛1
于自由时报90.01.18(四)刊载
黄鹂枝上一声声,日暖风和岸柳青。
只此更无回避处,森森头角画难成。
黄鹂枝上一声声,日暖风和岸柳青。
第三个境界是「见牛」,指真正契悟了这念心,也就是开悟了。
「黄鹂枝上一声声」,听到黄鹂鸟在枝上一声声的啼叫,能见黄鹂鸟、能听到声声啼叫的这念心,即是本性当中的觉性,悟到了能见、能闻的这念心,就是「见牛」了。
「日暖风和岸柳青」,契悟了这念心,明白山河大地皆是这念心的展现,苏东坡说:「溪声便是广长舌,山色岂非清净身。」也是指契悟了,则了知溪声、山色无不是心的妙用。此时,这念心如沐春风,充满了无限的愉快与喜悦,如同河岸上一枝枝青翠的杨柳,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。
十牛图颂(十)
见牛2
于自由时报90.01.20(六)刊载
只此更无回避处,森森头角画难成。
「只此更无回避处」,悟了才知道本具的这念心,是无法回避的,直下承担便是。因为能见、能闻的这念心,本来就是自己本具的心性,不要也不行。傅大士说:「夜夜抱佛眠,朝朝还共起。」行住坐卧,穿衣吃饭,这念心始终是跟着自己,避不掉、挥不去,所以只能直下承担。
「森森头角画难成」,这念心,在眼曰见、在耳曰闻、在鼻闻香、在手捉执、在足奔运,时时刻刻都在展现其无限的妙用,故说是「森森头角」。虽然,这念心处处可见,要用就有,一切都是现成的。可是却「画难成」,这念心的形相,非笔墨所能画出。人有男相、女相,乃至从幼年、少年、壮年……皆可画出其不同的容貌。但是这一念心的形相,却了不可得。虽然了不可得,可是它却明明白白的表现在六根上,能说、能见、能闻……,所以这念心是真空,也是妙有,若能悟到这个道理,就是真正的「见牛」。
十牛图颂(十一)
得牛1
于自由时报90.01.30(二)刊载
竭尽神通获得渠,心强力壮卒难除。
有时纔到高原上…
《十牛图颂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