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十牛圖頌

  十牛圖頌(一)

  十牛圖頌的意義

  于自由時報89.12.28(四)刊載

  

  「牛」,是譬喻這念心,凡夫的這念心,

  猶如一頭牛般,有牛脾氣,很難調伏。

  

  

  「十牛」,是一種譬喻;「圖」,就是圖說;「頌」,就是用偈頌的方式,說明十牛圖的含義及其中的道理。

  

  「牛」,是譬喻這念心,凡夫的這念心,猶如一頭牛般,有牛脾氣,很難調伏。想調伏心中這頭牛,必須要有相當的耐力及智慧。

  

  降伏是有層次的,從開始的「尋牛」,到「見迹」、「見牛」、「得牛」、「牧牛」、「騎牛歸家」、「忘牛存人」、「人牛俱忘」、「返本還源」,到最後的「入廛垂手」,共有十個過程、十種境界。也就是說,在修行的過程中,從開始尋找道在哪裏,到見道、修道、養道,最後證得究竟的菩提道,要經曆十種心的境界,每個境界就用不同的「圖」及「偈頌」來表示。所以「十牛圖頌」,就是說明修行的十種心路曆程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十牛圖頌(二)

  尋牛1

  于自由時報89.12.30(六)刊載

  

  茫茫撥草去追尋,水闊山遙路更深。

  力盡神疲無處覓,但聞楓樹晚蟬吟。

  

  ~廓庵禅師

  

  

  一開始修行,發願「上求佛道」,首先要知道「佛」及「道」究竟在哪裏,即是要「尋牛」。以禅宗而言,南參北學,參訪善知識,爲的就是要找到這頭牛,以明悟心性。此偈頌的內涵,就是在說明禅宗「尋牛」的心境。

  

  禅宗「尋牛」的法門是什麼?參「誰在念佛」、「誰在喝茶」,找到是「誰」在念佛、是「誰」在喝茶,就找到這頭牛了。但是剛開始修行,並不知道是「誰」在念佛、是「誰」在喝茶,不知道什麼是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,因爲不明白,所以有疑問:念佛的是誰?喝茶的是誰?隨著這個「疑」,綿綿密密地參究──念佛、喝茶的這念心到底在哪裏──這就是禅宗的「參話頭」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十牛圖頌(叁)

  尋牛2

  于自由時報90.01.04(四)刊載

  

  茫茫撥草去追尋

  

  

  這念心可開展爲六根、六塵、六識、十二入、十八界;人從早到晚,起了無數的心念,這麼多的心念,如茫茫大海一般,究竟哪一個心才是自己的心?所以就必須「撥草去追尋」。

  

  「草」,就是妄想、煩惱、無明。因爲修行還不知心在哪裏、佛在哪裏、道在哪裏,因此,要努力參究、追尋,這就是「撥草」。「撥草去追尋」,就是要在妄想、煩惱、無明當中,在地水火風四大當中,去追逐尋找這念心,不斷追根究底的問:究竟是誰在念佛?究竟是誰在喝茶?

  

  所以,「茫茫撥草去追尋」,就是要起疑情──是誰?究竟這念心在哪裏?不管行住坐臥,始終綿綿密密地在話頭處參究、起疑情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十牛圖頌(四)

  尋牛3

  于自由時報90.01.06(六)刊載

  

  水闊山遙路更深

  

  

  經過不斷地參究,回光返照,終于找到了話頭。可是仔細一看,發現「水闊山遙路更深」。

  

  「山遙」,指靈山路遙,心水無有邊際;「路更深」,是發現這條心路愈來愈深遠。爲什麼?因爲這念心超越時間、空間,無邊無際,找不到它的深度、廣度,這一條路愈走是愈深遠,沒有一個著落點。《解深密經》雲:「阿陀那識甚深細,一切種子如瀑流。」無始劫來,八識田中蘊藏的種子無量無邊,所以愈參話頭,愈覺得這念心的深廣。因此,未悟者,時時刻刻都在這個地方追尋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十牛圖頌(五)

  尋牛4

  于自由時報90.01.09(二)刊載

  

  力盡神疲無處覓

  

  

  在參話頭時,聚精會神,單提一念,用盡全身氣力,弄到精疲力竭,還是不知道「念佛是誰」。所以古人參禅時,往往不知左右鄰單姓啥名誰,行住坐臥只有這一念心,東西南北都不知道了。

  

  經過一番參究,雖然還未找到這念真心,但是參到整個身心世界都變成了一個疑團,此時完全沒有妄想、沒有昏沈,整個世界都不存在了,沒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處在一個定境中,只有能聞、能參這念心還存在。

  

  古德雲: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。」究竟哪一個在念佛?始終找不到。爲什麼?因爲「起心即錯,動念乖真。」只要還有能、有所,就無法找到這念心,如同騎牛找牛,是找不到牛的。雖然如此,還是必須去找。否則,修行這念心就無法落實下來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十牛圖頌(六)

  尋牛5

  于自由時報90.01.11(四)刊載

  

  但聞楓樹晚蟬吟

  

  

  其實,這念能見、能聞的心是本具的,由于尚在迷惑中,所以不知原來這一切都是現成的,因此必須經曆一番的參究,才能了悟。

  

  努力的參究後,「但聞楓樹晚蟬吟」,看到眼前的楓樹、聽到蟬的鳴叫聲,忽然對本具這念能見、能聞的心性有點體悟。「但聞」,就是對于心性的體悟,有一點點消息,好象有點契入到這念覺性,可是自己還是沒有信心,不敢確信。所以,初初開始修行學佛的人,可能都有這種境界──雖然沒開悟,可是卻有點體會;若說悟了,卻又不知這個道究竟在哪裏,始終似是而非。這就是第一階段尋牛「但聞楓樹晚蟬吟」的境界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十牛圖頌(七)

  見迹1

  于自由時報90.01.13(六)刊載

  

  水邊林下迹偏多,芳草離披見也麼?

  縱是深山更深處,遼天鼻孔怎藏他?

  

  

  水邊林下迹偏多,芳草離披見也麼?

  

  第二個境界是見迹,「迹」就是有一點點相應的境界,表示參禅有一點功夫了,産生一些瑞相,乃至于有一些契悟。但是,還沒有見到牛,只是見到牛的腳迹而已。

  

  「水邊林下迹偏多」,指在水邊林下參禅、悟道,這念心有點清淨,六根對六塵有一些相應的境界了。這時候覺得好象根、塵、識都是「道」,但是還不敢確定,所以說「迹偏多」。

  

  「芳草離披見也麼?」「離披」是分散零落的樣子。循著前面的腳迹,仔細再尋,只見草叢盡是牛踩過後零落的痕迹,卻不知牛往哪裏去了。行者此時用參禅的法門,提起話頭,這一提念,就把心中的煩惱、無明轉了過來,這念心産生相應的境界,雜草即成了芳草。雖然能參的這念心,與道有一點相似了,但不可執著,必須再努力去找牛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十牛圖頌(八)

  見迹2

  于自由時報90.01.16(二)刊載

  

  縱是深山更深處,遼天鼻孔怎藏他?

  

  

  「縱是深山更深處」,參禅時,經過不斷地提念、照念、參,這念心愈參究,愈覺得它的微細與幽深。參到八識田中,看到裏面山重重、水重重,一層又一層……,始終沒完沒了。因爲這念心自無始以來,含藏了無量無邊的種子,執持根身、器界,整個山河大地都在這念心當中。 「遼天鼻孔」是形容牛的鼻孔很大,用來比喻我們這念心的廣大。

  

  「怎藏他?」是說這念心,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嗅香,舉手投足處處都是,時時刻刻都存在,是藏不住的。這念心也如同人的鼻子一樣,是天然、現成的,每個人都有,所以任你怎麼藏也藏不住。

  

  見迹,就是對這念心有點契悟了,此時無論參禅、看經、聽法,只要直下承擔,處處都是這念心的作用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十牛圖頌(九)

  見牛1

  于自由時報90.01.18(四)刊載

  

  黃鹂枝上一聲聲,日暖風和岸柳青。

  只此更無回避處,森森頭角畫難成。

  

  

  黃鹂枝上一聲聲,日暖風和岸柳青。 

  

  第叁個境界是「見牛」,指真正契悟了這念心,也就是開悟了。

  

  「黃鹂枝上一聲聲」,聽到黃鹂鳥在枝上一聲聲的啼叫,能見黃鹂鳥、能聽到聲聲啼叫的這念心,即是本性當中的覺性,悟到了能見、能聞的這念心,就是「見牛」了。

  

  「日暖風和岸柳青」,契悟了這念心,明白山河大地皆是這念心的展現,蘇東坡說:「溪聲便是廣長舌,山色豈非清淨身。」也是指契悟了,則了知溪聲、山色無不是心的妙用。此時,這念心如沐春風,充滿了無限的愉快與喜悅,如同河岸上一枝枝青翠的楊柳,有著無限的生機與活力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十牛圖頌(十)

  見牛2

  于自由時報90.01.20(六)刊載

  

  只此更無回避處,森森頭角畫難成。

  

  

  「只此更無回避處」,悟了才知道本具的這念心,是無法回避的,直下承擔便是。因爲能見、能聞的這念心,本來就是自己本具的心性,不要也不行。傅大士說:「夜夜抱佛眠,朝朝還共起。」行住坐臥,穿衣吃飯,這念心始終是跟著自己,避不掉、揮不去,所以只能直下承擔。

  

  「森森頭角畫難成」,這念心,在眼曰見、在耳曰聞、在鼻聞香、在手捉執、在足奔運,時時刻刻都在展現其無限的妙用,故說是「森森頭角」。雖然,這念心處處可見,要用就有,一切都是現成的。可是卻「畫難成」,這念心的形相,非筆墨所能畫出。人有男相、女相,乃至從幼年、少年、壯年……皆可畫出其不同的容貌。但是這一念心的形相,卻了不可得。雖然了不可得,可是它卻明明白白的表現在六根上,能說、能見、能聞……,所以這念心是真空,也是妙有,若能悟到這個道理,就是真正的「見牛」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十牛圖頌(十一)

  得牛1

  于自由時報90.01.30(二)刊載

  

  竭盡神通獲得渠,心強力壯卒難除。

  有時纔到高原上…

《十牛圖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