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(一)
于自由時報91.04.11(四)刊載
佛法有大乘和小乘之分,小乘希望得解脫、成道證果;大乘修六波羅蜜,普度衆生、廣結善緣,最後功德圓滿,成道證果。此外,還有漸修、頓悟之分,無論是大乘、小乘,頓、漸之分,是因爲衆生根器的不同,所用的方便也因之有所不同,但理上都是一個--菩提涅槃,這是修行學佛的終極目的。
由于每個人的發心不同,所以成就也不一樣。不論是成就羅漢果、緣覺果、菩薩果、佛果;或是成就叁昧,達到不退位--念不退、行不退、位不退,這些都要努力修行才能得到。希望打坐成道,就必須與這念清淨心、無爲心相應才能成道。道不離心,悟了,這念心就是道;沒有悟,這念心就是迷。修行不管是從事上修,或從理上去修,乃至于漸修、頓悟、顯、密,有兩大原則不能違背:第一是「發菩提心」,第二是「持清淨戒」。這兩個原則做到了,這一生就對得起自己,即使沒有成道證果,也能達到不退位。持清淨戒,身口意叁業清淨,就證羅漢果,進一步回小向大,就能證大乘佛果。如果要證菩薩果,就要修六度萬行。總之,這一切都離不開菩提心和戒行。因此,發菩提心、持清淨戒,修行最重要的二件事。
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(二)
于自由時報91.04.13(六)刊載
菩提心就是覺悟的心、清淨的心、不染著的心,是不動不搖、不去不來、不生不滅的。經雲:「修行不發菩提心,猶如耕田不下種。」如果只是拼命地耕田犁土,卻沒有播撒菩提種子,怎麼會開花結果?所以菩提心是最重要的。想達到這念心清淨,就必須要有種種助緣,幫助我們發菩提心、種菩提種、開菩提花、結菩提果,這個助緣就是戒行。
佛法和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,就在于戒行;其他宗教的戒,有些不是邪見、見取見,就是非因計因、非果計果,都不是證涅槃的因。涅槃是什麼?涅槃不是死亡。涅槃是指我們這念心,達到最寂靜、最高的一個境界,也就是契悟空性。契悟了空性還不算,必須要有菩提心。菩提心就是清淨心、能作主的心,要動就動,要坐就坐,要出就出,要入就入,最後達到不出不入。
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(叁)
于自由時報91.04.16(二)刊載
涅槃有四種層次:「有余涅槃」、「無余涅槃」、「無住涅槃」、「自性清淨涅槃」。其中「有余涅槃」、「無余涅槃」是證悟「空性」;「無住涅槃」、「自性清淨涅槃」是證悟到菩提心。其實,無論是哪一種涅槃,都是指我們這念心,只不過深淺不同,也就是悟到空性的深淺;或者是證到空性,定力入到空性中有多長,這也有差別。再者,看我們保持這念心清楚明白、如如不動的時間有多久,如果只能保持叁分鍾,叁分鍾後心就打妄想、打瞌睡,這樣菩提心也保持不長久。
菩提心、涅槃性,是我們追求的一個最高境界。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根基,佛就說一些方便法門,暫時使我們的心靜一靜,不要驚慌恐怖,暫時能夠得到一個住所,這是佛的慈悲。真正要想成佛,就要證悟菩提心。經雲:「唯佛與佛能入此門,緣覺聲聞不能照。」也就是說,盡恒河沙的聲聞、緣覺,都沒辦法知道佛的境界。爲什麼呢?因爲佛是以菩提心爲根本,所以這一念心非常重要。
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(四)
于自由時報91.04.18(四)刊載
菩提心究竟是什麼?如何發菩提心呢?《金剛經》雲: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。」菩提心就是無住心。禅宗則說:「頓悟自心,直了成佛。」也是指菩提心,亦即菩提自性。《六祖壇經》行由品記載:一日,五祖弘忍大師對弟子說,諸位在我座下已修行多時,今天把所學的心得及契悟的道理,寫一首偈給我看看。五祖座下一位首席教授師神秀大師,很有學問,寫了一首偈子: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;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」這首偈子看起來非常有道理、非常有意義。六祖大師當時也在弘忍大師座下,在廚房裏擔任砍柴、舂米的工作。聽到有人在念神秀大師所寫的偈子後,他也有一些心得,于是就請人在偈子旁邊寫──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;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菩提根本沒有一物一法可得,所以說「菩提本無樹」。「明鏡亦非臺」,明鏡是指清清楚楚、了了分明這念心,是絕對的空性;「何處惹塵埃」,一切都是空寂,那裏惹塵埃?神秀大師尚未真正契悟菩提心,他所契悟的,屬于漸修,而六祖大師則是頓悟。
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(五)
于自由時報91.04.20(六)刊載
悟有深淺,禅宗祖師雲:「大悟十八度,小悟不知其數。」譬如說,由于覺得人生無常,悟到了無常的境界,所以發心修行,這個悟只是開始。悟了以後要知道修行,因爲只是悟到無常,並不是徹悟心性,只是悟到事上的道理。每個人所悟的道理都不一樣,因爲這念心悟的層次不同,說出來的法,就會有差別。
神秀大師所寫的偈子也可以作爲一般人的座右銘,依照這個方向去修行。「身是菩提樹,心如明鏡臺」,要栽種一棵菩提樹,第一、要有土壤,把菩提種子栽植到土裏去;第二、要有水份、陽光;第叁、要時時刻刻去照顧,除草、松土,菩提樹才會發芽、茁壯,開花、結果。「身是菩提樹」,要想成道,就如同種菩提樹一樣,要善調身心、要持戒,使身口意叁業清淨。除了善調身心以外,還要勤修善法,修善法是福報,有了福報,衣食住行就沒有問題。「心如明鏡臺」,這念心像明鏡當臺一樣,一塵不染,漢來漢現、胡來胡現,相來則現、相去則無。就是這念心,不染一點塵垢,一片空靈、光明,沒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沒有法執、我執,只有這一念絕對的心,像鏡子這麼光明。要達到這個境界,就要「時時勤拂拭」,如何拂拭?就是檢討、反省、觀照、改過,這就屬于漸修法門。如果照這樣去用功,也能成道證果。
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(六)
于自由時報91.04.23(二)刊載
「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;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」是當時六祖大師契悟般若空性所作出的偈子。惠能大師了悟諸法畢竟空寂,無有能、所,一切皆掃除蕩盡,所以禅宗祖師說:「佛來佛斬,魔來魔斬。」正是這個道理。
「佛」代表好的境界,若是對好的境界,産生貪愛、執著,心當中有了罣礙,一樣不能明心見性。所以,就算是打坐時看見十方諸佛來摩頂、授記,也不要歡喜。因爲一歡喜,心就動了,就成了生滅,就不是不動心、清淨心。「魔」,就是指恐怖的境界。看到恐怖的境界,也不用害怕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,好壞的境界皆由自己意識所現,都是虛妄不實的,因爲一切法畢竟空寂。
那麼,要拿什麼來「斬」?「不理它」就是斬。好壞的境界都不去理它。它來就讓它來,去就給它去,繼續保持正念,菩提心就會現前,念念分明、處處作主。否則,菩提心就迷失而成爲攀緣心了。
所以漸修、頓悟都是相通的,目的都是證菩提心,只是方法不同而已。
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(七)
于自由時報91.04.25(四)刊載
修行的法門有很多種,小乘修行是「斷煩惱」;大乘則是「轉煩惱成菩提」。小乘把煩惱當作是實實在在的,所以要斷它,有能斷、所斷,仍有法執存在,所以最後證到我空境界,入「偏空涅槃」。
大乘則用「轉」的方式,因爲了解煩惱當中有菩提性。如同打鐵煉鋼,廢鐵當中具足鋼性,若把鐵塊扔掉,是無法再煉出鋼的,如同無法離波覓水的道理一樣。
大乘菩薩廣行六度萬行,以轉化煩惱,自利利人。例如布施久了,自然沒有貪心;修慈悲觀,瞋心自然就轉化過來;身口意叁業精進,就可以對治懈怠。由于心散亂、顛倒,所以利用禅定對治妄想,這就是「轉」。
六波羅蜜中最後是「般若度」,般若是對治愚癡的,返照自心,無能、無所,叁輪體空。我們心中有很多無明、顛倒,對外境起種種執著,如果般若修好了,就能逐物起照,破除煩惱!
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(八)
于自由時報91.04.27(六)刊載
無論修什麼法門,最後全部都要歸于菩提心。菩提心就是我們的本心本性、本具的覺性,這不是父母、鬼神、上帝、乃至菩薩所給予的,而是人人本具的。所以,菩提心是最真實、最現成的。
禅宗祖師說:「起心即錯,動念乖真。」菩提心性本自具足,假使另外再起心動念去找,也無法找到。因爲一尋覓就迷失了,如同騎牛找牛,已經騎在牛背上,卻迷惑不知,仍到處去找牛;又如日中覓影,在大太陽底下找影子,始終是找不到的。
大衆聽法的當下,一念不生的這念心,就是菩提妙明真心。所謂一念不生,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靈知靈覺的這一念,沒有絲毫的妄想、昏沈等雜念。契悟了這本具不生滅的心,即達到所謂的「開悟」境界。
發菩提心,成無上道(九)
于自由時報91.04.30(二 )刊載
以前,有一位大覺禅師,爲了修行悟道,南奔北走、東參西學,翻山越嶺尋訪明師。一天行腳疲累了,手扶著路邊的梅花樹休息,當下忽然開悟,道出一首詩偈:「終日尋春不見春,芒鞋踏破幾重雲;歸來細把梅花看,春在枝頭已十分。」「春」,代表菩提心。詩境的內容說明爲了追求明心見性,曆經千辛萬苦,尋找善知識指點,仍然無法契悟,于是心灰意冷,通身放下,這念心大休大歇,不再東尋西覓。就在放下的時候,忽然開悟了。「歸來細把梅花看,春在枝頭已十分」,細看眼前枝頭一朵朵梅花生趣盎然之際,悟到原來道是現成的,能看的這一念心始終是存在的。
達摩祖師說:「在眼曰見,在耳曰聞,在鼻嗅香,在口談論,在手執捉,在足運奔。」看梅花的這個靈性是本具的,在聖不增,在凡不減;尚未成道的人不減一絲一毫;成道了,也不增一絲一毫--這個就是菩提心。
發菩提心,成無…
《發菩提心 成無上道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