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 上人:所謂染汙,就是雜念在心裏頭。你想要發財,這是染汙;你想要求名,這是染汙;想要去追求異性,這是染汙;想要吃好東西,這都是染汙,都不是清淨的。自性本來是清淨的,就因爲加上這些東西,就是被染汙的東西所勒住了,自性本有的智慧光明,就現不出來。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會成佛。一切衆生沒有不可成佛的,所以不論你是在哪一類的衆生裏,都有機會成佛,就看你修不修。你修就可以成佛,不修就不會成佛。
問:我看佛經上說:「要往生西方,當發願。」要怎麼發願呢?
上人:願是怕意志不堅,所以發願是幫助自己的志氣。志在聖賢,則爲聖賢;志在英雄豪傑,則爲英雄豪傑;志在佛菩薩,就是佛菩薩。我們立志是立了,恐怕意志不堅,于是要發願。發願就表示自己願意這樣做,不後悔,不退心。我要念不退,念茲在茲,本著我的願力去做;行不退,我的行爲也本著我的願力去做。然後得到果位,也就是位不退。得到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所以發願就是幫助自己的志氣。在佛前發願也可以,自己堅定志氣也可以,不要做表面的工作,要真實去躬行實踐。
問:某位法師宣稱能讓人即刻開悟,一世解脫,他所傳的印心法門是否正確?
上人:很多人被迷,都是因爲有貪心;人沒有貪心,他是迷不住的!
問:念「觀世音菩薩」聖號,和念「阿彌陀佛」聖號,兩者有何區別?效果是否不同?
上人:你這一分別,效果就根本沒有了。
問:哪一本經典合適入門?
上人:哪一本都合適。
問:《阿彌陀經》說衆生能持佛名號者,可以帶業往生極樂世界。但佛教裏又強調人要自立;自力更生,才能成佛。這兩個道理不是互相抵觸嗎?
上人:當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時,我問你:是佛在念,或是人在念?我相信還是靠你個人下的苦功。念佛不是一邊念一邊打妄想,而是念到心與佛契,根境雙泯,與道合一,才能往生淨土。不是說不用半點功夫便能成佛,成佛還是要靠自己。
在英國,南傳佛教的比丘問上人:念佛法門,南傳佛教比較少用,請問上人應修何種法門,來發起信仰心?
上人:信仰好象五味似的。佛所說的各種法門也就好象味道似的,酸甜苦辣鹹,你不能說酸的是第一,也不能說甜的是第一,也不能說苦的是第一,也不能說辣的是第一,也不能說鹹的是第一,這是人各所好。好吃酸的就說酸的對他好;好吃甜的,就覺得甜的對他好;好吃苦的就覺得苦對他好;好吃辣的,沒有辣的就吃不下飯。我們無論信仰哪一個法門,若用得當然的,自然就會相應;用得不當然的,就不相應。這是看各人的根性。好象各有各的因緣。
哪一個法門,你要是能專一,都有感應,也就是相應。你修哪一個法門,譬如念佛,又省工,又省錢,又不障礙其他的事情,行住坐臥都可以念佛,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,所以這個法門對于一般人是相應的。你若不專一那麼,也有不相應的時候,有話說:「口念彌陀心散亂,喉嚨喊破也徒然」,因此無論修哪一個法門,都要生出信心來,「信爲道源功德母,長養一切諸善根。」
我們爲什麼信心不堅固呢?就因爲根紮的淺,對佛教不能深入。這時要怎麼樣?就要立功、立德、立言。立功是幫助他人,立德是默默中幫助旁人,不一定叫旁人知道。立言,我們「慈悲口,方便舌,有錢沒錢都做德。」我們能說真話,不打妄語,說得實實在在。這樣經過千錘百煉,我們這個道理講出來,任何人都推不倒這個道理。因爲真理是不變的,是隨緣的;是隨緣而不變,不變而隨緣。這就是真理和虛僞的道理不同的地方。你要認識真理了,你天天去研究這個真理,自然就生出信心來。
語錄篇 -- 修行之路
修行要行所無事,不要有貪心,不要我想如何如何?我想開悟,我想得神通了。哪會這樣快?把種子種到地下,要等它慢慢長出來,時間到了,它自然成熟。
修行,要把它看作各人的本分。不需要貪,久而久之,功德自然圓滿,菩提果也會成就。本來應該成功的,貪多卻嚼不爛,吃飯要一口一口吃,把一碗飯統統塞到嘴裏去,擠到口裏一點地方也沒有,你說怎樣吃?嚼也嚼不動,更咽不下去。吃飯是最簡單的比喻。這叫「貪多嚼不爛。」
修道的人,首先不要自私。這不單是爲了保護自己,而是要饒益全世界,要把自己放下。不是想:我怎樣怎樣了不起!而是要顧全大局。
修道人,時時刻刻把生死問題挂在眉梢上,時時刻刻都要了生脫死。
娑婆世界的衆生,一舉一動,都是貪,都是瞋,都是癡。世界法,他用貪瞋癡去修行;出世法,他還是用貪瞋癡去修行。修行,他貪著開悟。坐了兩天半的禅,想要開悟;修了兩天半法,想要有神通;念了兩天半的佛,便想得到念佛叁昧!你看這貪心多大,都是貪心鬼的表現。
修道若是不能改過,就等于沒有修道。學佛法不能知過必改,等于沒有學佛法。所謂「行年五十,而知四十九歲之非」。知道以前所行所作有不對的地方,凡是有這種感覺的人,就是有智慧,將來前途有無量光明;若是不知以前之非,這個人就要糊塗一輩子。圖個虛名,就被客塵所迷,這種人多麼可憐!
出家修道人要發願,發願是精進修道,發願是警惕自己改惡遷善,修道不發願,等于開花不結果的樹,無有是處。若已發願,最好天天再發一遍。因爲溫故而知新,記得自己曾經發過什麼樣的願?應該要做什麼事?才不會發空願,不會自欺欺人,也不會把所發的願忘記了。
我們人覺得自己在做好事,其實不一定是好事。爲什麼?因爲種子不清淨。你以貪心來做好事,這就叫種子不淨。你以好勝心來做好事,這也是種子不淨。要怎麼辦呢?就是要「行所無事。」做什麼事,都是我們的本份,不要向外馳求,不要有所求覓。
有了妄想,怎麼辦呢?就要打掃幹淨。用什麼方法呢?就用禅定。禅定的功夫,能將妄想清理幹淨。修禅定時,要用精進、忍辱來幫助。然後再用布施,持戒來幫助,完成使命。
一經忏悔,要發誓願:「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;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。」以後絕不再犯,這才能消了罪業。
在修道時,要想這個生死問題,把什麼魔都當作護法,他是來幫助你修道。有人罵你打你,他是幫助你修道;有人說你的是非,找你麻煩,也是幫助你修道。總而言之,逆來順受,都把他當做幫助你修道的朋友,那麼,煩惱就沒有了;沒有煩惱,便生出智慧。有了真正的智慧,那時候,一切魔都沒有法子來動搖你的心。
修道人,好象眼睛那樣的清淨,不能容納一粒沙子。如果眼中有沙子,一定不舒服,總想法子把它拿掉。否則,身心不安甯。修道也是這樣的情形。這粒沙子是什麼?就是「貪心」。有了貪心,事事起變化,本來是清淨,有了貪心的念頭,便起了化學作用,將清淨的水變成穢水,不能利人,反而害己。
我們修道的目的是爲了脫生死,不是爲求感應而修道。切記!不可有所企圖而修道,爲求成就,爲求感應,那是大錯特錯。
古來人讀書是要明理,明白做人之道理,怎樣諸惡莫作,衆善奉行,學習孝悌忠信,禮義廉恥。現在的讀書人都爲名利。「明理」與「明利」兩個音差不多,但做起來是大相徑庭,相離十萬八千裏。爲名利而讀書的人,只想說讀什麼書才可以賺大錢,譬如想讀醫學,或科學,都可以賺大錢,而沒有想說:「我讀書是將來要爲人群謀幸福;學醫是要濟世救人,利人利己。」
忍,是最要緊,就是叫你忍你所不願意忍的事情。譬如我不願意挨罵,可是有人罵我,我都喜歡。我不願意挨打,可是有人打我,我更喜歡。我不願意被人殺,生命是很寶貴的,可是有人要殺我,這是了脫我一生的業障,是我真正的善知識,所以各位啊!學佛法要倒過來學,修道也要倒過來修。怎麼倒過來呢?就是你不願意的事,也要願意。可是你所不願意的事,也不是要你讓給旁人。
最真實之修行法,修行有叁秘訣:
(1)真:不能虛僞,什麼事都要做真的。
(2)誠:畢恭畢敬,很誠懇,不懈怠,不馬虎。
(3)恒:恒常不變,恒遠不逾。
凡一舉一動,一言一行,都要有真、誠、恒叁心。做什麼事都有這叁心,將來一定會有成就。
多做功德事﹕凡是對衆生有利益的事,盡力而爲之,這是修福。讀誦經典,研究經典,所謂「深入經藏,智慧如海。」這是修慧。福慧是由栽培而來,若不栽培,始終沒有福慧。
修道人最怕有煩惱,故說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。斷煩惱,對修行者是當務之急。什麼境界來了,不生煩惱,這才是有定力。不生煩惱,就沒有那麼多私欲,私欲源于煩惱,而生出無明,隨著就有病痛。無煩惱並非沒有人來惹你,故你沒有煩惱,而是有人來擾亂你、碰你、打你,你都不生煩惱,這才真有定力。
戒律根本只有一個,就是不自私。人要是有自私心,就會犯戒;沒有自私心,就不會犯戒。同理,人有自私心,就會犯法;沒有自私心,就不會犯法。
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。如果犯戒,等于生命斷了一樣的悲哀。世尊在將入涅槃時,曾告訴阿難尊者說:「以戒爲師。」由此可證,戒律之重要性。
一般人認爲命運有一定的安排,所謂「命有八尺,難求一丈」。不錯!但這是指平常人而言。若是修道人,就不在此數中。修道人,不要問〈易經〉,那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用的。修道人的生死尚且能了,何況其他的數呢?更應該超越出去,所以便要理會。
語錄篇 -- 發願學佛
什麼叫佛法?佛法,就是世間法,不過是世間人所不願意行的法。世間人忙忙碌碌,奔奔波波,出發點無非是自私,是爲了保護自己的生命財産。而佛法,是大公無私,是爲了利益…
《春日蓮華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