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春日莲华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  上人:所谓染污,就是杂念在心里头。你想要发财,这是染污;你想要求名,这是染污;想要去追求异性,这是染污;想要吃好东西,这都是染污,都不是清净的。自性本来是清净的,就因为加上这些东西,就是被染污的东西所勒住了,自性本有的智慧光明,就现不出来。人人都有佛性,人人都会成佛。一切众生没有不可成佛的,所以不论你是在哪一类的众生里,都有机会成佛,就看你修不修。你修就可以成佛,不修就不会成佛。

  

  问:我看佛经上说:「要往生西方,当发愿。」要怎么发愿呢?

  

  上人:愿是怕意志不坚,所以发愿是帮助自己的志气。志在圣贤,则为圣贤;志在英雄豪杰,则为英雄豪杰;志在佛菩萨,就是佛菩萨。我们立志是立了,恐怕意志不坚,于是要发愿。发愿就表示自己愿意这样做,不后悔,不退心。我要念不退,念兹在兹,本着我的愿力去做;行不退,我的行为也本着我的愿力去做。然后得到果位,也就是位不退。得到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所以发愿就是帮助自己的志气。在佛前发愿也可以,自己坚定志气也可以,不要做表面的工作,要真实去躬行实践。

  

  问:某位法师宣称能让人即刻开悟,一世解脱,他所传的印心法门是否正确?

  

  上人:很多人被迷,都是因为有贪心;人没有贪心,他是迷不住的!

  

  问:念「观世音菩萨」圣号,和念「阿弥陀佛」圣号,两者有何区别?效果是否不同?

  

  上人:你这一分别,效果就根本没有了。

  

  问:哪一本经典合适入门?

  

  上人:哪一本都合适。

  

  问:《阿弥陀经》说众生能持佛名号者,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。但佛教里又强调人要自立;自力更生,才能成佛。这两个道理不是互相抵触吗?

  

  上人:当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,我问你:是佛在念,或是人在念?我相信还是靠你个人下的苦功。念佛不是一边念一边打妄想,而是念到心与佛契,根境双泯,与道合一,才能往生净土。不是说不用半点功夫便能成佛,成佛还是要靠自己。

  

  在英国,南传佛教的比丘问上人:念佛法门,南传佛教比较少用,请问上人应修何种法门,来发起信仰心?

  

  上人:信仰好象五味似的。佛所说的各种法门也就好象味道似的,酸甜苦辣咸,你不能说酸的是第一,也不能说甜的是第一,也不能说苦的是第一,也不能说辣的是第一,也不能说咸的是第一,这是人各所好。好吃酸的就说酸的对他好;好吃甜的,就觉得甜的对他好;好吃苦的就觉得苦对他好;好吃辣的,没有辣的就吃不下饭。我们无论信仰哪一个法门,若用得当然的,自然就会相应;用得不当然的,就不相应。这是看各人的根性。好象各有各的因缘。

  

  哪一个法门,你要是能专一,都有感应,也就是相应。你修哪一个法门,譬如念佛,又省工,又省钱,又不障碍其他的事情,行住坐卧都可以念佛,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,所以这个法门对于一般人是相应的。你若不专一那么,也有不相应的时候,有话说:「口念弥陀心散乱,喉咙喊破也徒然」,因此无论修哪一个法门,都要生出信心来,「信为道源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。」

  

  我们为什么信心不坚固呢?就因为根扎的浅,对佛教不能深入。这时要怎么样?就要立功、立德、立言。立功是帮助他人,立德是默默中帮助旁人,不一定叫旁人知道。立言,我们「慈悲口,方便舌,有钱没钱都做德。」我们能说真话,不打妄语,说得实实在在。这样经过千锤百炼,我们这个道理讲出来,任何人都推不倒这个道理。因为真理是不变的,是随缘的;是随缘而不变,不变而随缘。这就是真理和虚伪的道理不同的地方。你要认识真理了,你天天去研究这个真理,自然就生出信心来。

  

  

  语录篇 -- 修行之路

  修行要行所无事,不要有贪心,不要我想如何如何?我想开悟,我想得神通了。哪会这样快?把种子种到地下,要等它慢慢长出来,时间到了,它自然成熟。

  

  修行,要把它看作各人的本分。不需要贪,久而久之,功德自然圆满,菩提果也会成就。本来应该成功的,贪多却嚼不烂,吃饭要一口一口吃,把一碗饭统统塞到嘴里去,挤到口里一点地方也没有,你说怎样吃?嚼也嚼不动,更咽不下去。吃饭是最简单的比喻。这叫「贪多嚼不烂。」

  

  修道的人,首先不要自私。这不单是为了保护自己,而是要饶益全世界,要把自己放下。不是想:我怎样怎样了不起!而是要顾全大局。

  

  修道人,时时刻刻把生死问题挂在眉梢上,时时刻刻都要了生脱死。

  

  娑婆世界的众生,一举一动,都是贪,都是瞋,都是痴。世界法,他用贪瞋痴去修行;出世法,他还是用贪瞋痴去修行。修行,他贪着开悟。坐了两天半的禅,想要开悟;修了两天半法,想要有神通;念了两天半的佛,便想得到念佛三昧!你看这贪心多大,都是贪心鬼的表现。

  

  修道若是不能改过,就等于没有修道。学佛法不能知过必改,等于没有学佛法。所谓「行年五十,而知四十九岁之非」。知道以前所行所作有不对的地方,凡是有这种感觉的人,就是有智慧,将来前途有无量光明;若是不知以前之非,这个人就要糊涂一辈子。图个虚名,就被客尘所迷,这种人多么可怜!

  

  出家修道人要发愿,发愿是精进修道,发愿是警惕自己改恶迁善,修道不发愿,等于开花不结果的树,无有是处。若已发愿,最好天天再发一遍。因为温故而知新,记得自己曾经发过什么样的愿?应该要做什么事?才不会发空愿,不会自欺欺人,也不会把所发的愿忘记了。

  

  我们人觉得自己在做好事,其实不一定是好事。为什么?因为种子不清净。你以贪心来做好事,这就叫种子不净。你以好胜心来做好事,这也是种子不净。要怎么办呢?就是要「行所无事。」做什么事,都是我们的本份,不要向外驰求,不要有所求觅。

  

  有了妄想,怎么办呢?就要打扫干净。用什么方法呢?就用禅定。禅定的功夫,能将妄想清理干净。修禅定时,要用精进、忍辱来帮助。然后再用布施,持戒来帮助,完成使命。

  

  一经忏悔,要发誓愿:「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;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。」以后绝不再犯,这才能消了罪业。

  

  在修道时,要想这个生死问题,把什么魔都当作护法,他是来帮助你修道。有人骂你打你,他是帮助你修道;有人说你的是非,找你麻烦,也是帮助你修道。总而言之,逆来顺受,都把他当做帮助你修道的朋友,那么,烦恼就没有了;没有烦恼,便生出智慧。有了真正的智慧,那时候,一切魔都没有法子来动摇你的心。

  

  修道人,好象眼睛那样的清净,不能容纳一粒沙子。如果眼中有沙子,一定不舒服,总想法子把它拿掉。否则,身心不安宁。修道也是这样的情形。这粒沙子是什么?就是「贪心」。有了贪心,事事起变化,本来是清净,有了贪心的念头,便起了化学作用,将清净的水变成秽水,不能利人,反而害己。

  

  我们修道的目的是为了脱生死,不是为求感应而修道。切记!不可有所企图而修道,为求成就,为求感应,那是大错特错。

  

  古来人读书是要明理,明白做人之道理,怎样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学习孝悌忠信,礼义廉耻。现在的读书人都为名利。「明理」与「明利」两个音差不多,但做起来是大相径庭,相离十万八千里。为名利而读书的人,只想说读什么书才可以赚大钱,譬如想读医学,或科学,都可以赚大钱,而没有想说:「我读书是将来要为人群谋幸福;学医是要济世救人,利人利己。」

  

  忍,是最要紧,就是叫你忍你所不愿意忍的事情。譬如我不愿意挨骂,可是有人骂我,我都喜欢。我不愿意挨打,可是有人打我,我更喜欢。我不愿意被人杀,生命是很宝贵的,可是有人要杀我,这是了脱我一生的业障,是我真正的善知识,所以各位啊!学佛法要倒过来学,修道也要倒过来修。怎么倒过来呢?就是你不愿意的事,也要愿意。可是你所不愿意的事,也不是要你让给旁人。

  

  最真实之修行法,修行有三秘诀:

  (1)真:不能虚伪,什么事都要做真的。

  (2)诚:毕恭毕敬,很诚恳,不懈怠,不马虎。

  (3)恒:恒常不变,恒远不逾。

  凡一举一动,一言一行,都要有真、诚、恒三心。做什么事都有这三心,将来一定会有成就。

  

  多做功德事﹕凡是对众生有利益的事,尽力而为之,这是修福。读诵经典,研究经典,所谓「深入经藏,智慧如海。」这是修慧。福慧是由栽培而来,若不栽培,始终没有福慧。

  

  修道人最怕有烦恼,故说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。断烦恼,对修行者是当务之急。什么境界来了,不生烦恼,这才是有定力。不生烦恼,就没有那么多私欲,私欲源于烦恼,而生出无明,随着就有病痛。无烦恼并非没有人来惹你,故你没有烦恼,而是有人来扰乱你、碰你、打你,你都不生烦恼,这才真有定力。

  

  戒律根本只有一个,就是不自私。人要是有自私心,就会犯戒;没有自私心,就不会犯戒。同理,人有自私心,就会犯法;没有自私心,就不会犯法。

  

  戒律就是修行人的生命。如果犯戒,等于生命断了一样的悲哀。世尊在将入涅槃时,曾告诉阿难尊者说:「以戒为师。」由此可证,戒律之重要性。

  

  一般人认为命运有一定的安排,所谓「命有八尺,难求一丈」。不错!但这是指平常人而言。若是修道人,就不在此数中。修道人,不要问〈易经〉,那是一般凡夫俗子所用的。修道人的生死尚且能了,何况其他的数呢?更应该超越出去,所以便要理会。

  

  

  语录篇 -- 发愿学佛

  什么叫佛法?佛法,就是世间法,不过是世间人所不愿意行的法。世间人忙忙碌碌,奔奔波波,出发点无非是自私,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财产。而佛法,是大公无私,是为了利益…

《春日莲华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