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念佛心地功夫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也不能得力。所以七天念佛,真正得力是在第五天跟第六天,這是很正常的現象。

  現代人修學、念佛比不上古人的原因,還是在于不能真正“看破、放下”。所謂看破,是對于現實生活狀況了解的程度;若不甚了解,迷戀世間,當然放不下。所以,念佛往生的人,多半是七、八十歲的老人,因爲他們看多了,知道世間一切法是虛幻不實,無論生活在順境、逆境,時間久就膩了,生活過得厭倦,不想再住下去,這時放下了,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。若覺得這個世間還很美好,還想再多活幾年,甚至于多活幾十年、幾百年;他放不下,功夫如何能得力!佛法講覺悟,就是覺悟這樁事情。

  注:放下跟看破是相輔相成的,你能夠放下一分,你就多看清楚一分;能多看清楚一分,你就能夠多放下一分。換句話說,菩薩從初發心到圓成佛道,就是看破、放下的功夫相輔相成。

  六波羅蜜裏面,般若波羅蜜是看破,其余的五度都是放下:

  布施是放下貪心,

  持戒是放下惡念,

  忍辱是放下嗔恚、嫉妒,

  精進是放下懈怠、懶惰,

  禅定是放下散亂。

  這五度都是放下,般若則是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。所以六波羅蜜歸納起來,就是“看破、放下”四個字。

  (節錄“太上感應篇”21集—1999/6/8 新加坡淨宗學會齋堂)

  而佛在經上教我們放下,是放下煩惱,放下欲望,不是放下工作。相反的,還要更加努力認真去工作。如果連工作都放下,那麼佛就用不著講經說法了。

  2、明因識果無怨悔

  大家知道世事無常,世事無一不是因緣果報,但知道得不踏實、不徹底。早年有一位邬余慶老居士,講了一個真實故事。抗戰初期,他在上海認識一位商人,這位商人生意做得很好,有個小孩是獨子,非常頑皮。有一天,小孩帶了十塊錢上學,錢掉在路上,有個熟人跟他父親相識,看見了撿起來,就跟這個小孩開玩笑的講:“你叫我一聲伯伯,錢就還給你。”想不到這個小孩反說:“你叫我一聲伯伯,我再給你十塊錢。”頑皮到這種程度!

  有一天,這位商人過生日,請了很多親朋好友到家裏。他突然看到這個小孩的面貌,十分像一位故友,他非常驚訝,當時就向大衆宣布,所有的財産全部交給這個小孩。後來他向朋友說明,他的財産是一位德國人的,戰前他替這位德國人做事,德國人回國前,叫他代理經營。後來這位德國人死在德國,就沒有再回來。那天他突然看到小孩的面貌,就是那位德國人,他明白了,這個小孩就是那位德國人投胎的,所以財産立刻全部歸還。這樣,父子關系才能維系住。

  佛講,一家人父子、夫妻、兄弟,都是報恩、報怨、討債、還債的關系。所以,這個小孩是來討債的,因緣果報絲毫不爽。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就聯想到如果我們得罪人、欺負人、陷害人,這個人要是投胎到自己家裏來,將來必定造成家破人亡。所以任何人在世間,決定沒有吃虧的事,也不可能有占便宜的事。

  施恩予人,幫助人,會有回報;欺負人、糟蹋人、侮辱人、陷害人,也有回報。若回報得恰如其分,那還好;但報複往往都過了頭,就變成生生世世互不相讓,冤冤相報沒完沒了。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亦如是。兩國的百姓沒有什麼冤仇,有冤仇的是少數人,但是若他有權力,就會連累許多人遭受災難,傷害許多人的生命財産,遺患無窮,哪有不墮地獄的道理?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事實真相,就曉得這樁事不能做。

  所以,六道輪回就是恩恩怨怨互相酬償而已,我們明白了就會放下,知道世間不好玩。諸佛菩薩看得清楚,爲我們指出一條光明大道,就是大乘佛法,十方諸佛刹土。在大乘法裏,又告訴我們一個特別的法門——持名念佛。諸佛刹土中,最殊勝的報土是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。不僅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,鸠摩羅什大師翻譯的《阿彌陀經》,有六方佛贊歎;玄奘大師譯的《彌陀經》,有十方佛贊歎;《無量壽經》也是十方佛贊歎。一切諸佛如來,都勸我們求生彌陀淨土。佛菩薩不會騙人,對佛菩薩的話決不能懷疑。經典自古代代相傳,確實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,有翻譯的人,有翻譯的處所,證實經文可以相信。

  從古代到近代依照這個方法修行,往生的人很多。我們仔細觀察他們具備的條件,大致上跟我們差不多,並不比我們強多少。最重要的是,他們有堅定的信心,懇切的願望,肯放下一切,老實念佛。這點他們做到了,我們在這方面還差一點,這是我們要努力,要向他們學習的。

  3、斷惡修善利衆生

  尤其在現前這個時代,天主教預言,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,這些文字讓人看了膽顫心驚。預言說,人若繼續不斷造惡,這個災難就可能實現;若能斷惡修善,回心轉意,這個災難就可能化解。這些話是靈活不呆板的,說明關鍵還是在人。化解的情形,是災難減緩、減弱,時間延遲。這個說法合情、合理、合法,可見他們也有相當高度的智慧。斷惡修善是應該的,不單是爲了躲避災難才做;沒有災難,也應當斷惡修善。

  斷惡修善要從心地上做起。佛菩薩的心是純善,是利益衆生的心,決定沒有想到利益自己。依我的觀察,新加坡至少有十個菩薩,真正是“諸上善人,俱會一處”。他們有真誠心、清淨心、平等心、慈悲心,念念爲正法久住,爲利益一切衆生,做出偉大的貢獻。他們的生活與六波羅蜜相應,這就是菩薩住世、菩薩化身。雖然他們的身分不一樣,正如經典裏所說,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,應以什麼方法來利益衆生,他們就用什麼方法。他們所作所爲,存的是菩薩心,行的是菩薩道。

  希望達拉斯也能組團到此地來參學,將此地的精神、作法帶回去,並希望達拉斯這個道場,能夠成爲美洲的淨宗中心。我們把淨宗帶動到全世界有緣的地區,這是佛家常講的“佛氏門中,不舍一人”。我們也要有諸佛菩薩的弘願,全心全力幫助各地區念佛的同修。祝福諸位,在佛七當中道業增長,信願成就,這次佛七就收到很好的效果了。

  六、保持功夫

  98.12.26 早餐

  1、克服欲望保功夫

  學佛人在修學過程中,多數會遇到一個問題,那就是在念佛堂裏念佛,心地可以保持清淨,但是回到工作場所,功夫就無法保持。這也是我們期望這一生修學能有成就,所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大問題。

  功夫不能保持,有兩個因素:第一、無始劫來煩惱習氣太重,沒有能力克服;第二、生死心不切。何以生死心不切?對這個世間認識不清楚,不知道世間是虛幻的。《金剛經》講“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”、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”。經上講的事實真相,從我們在網路上雙向見面,更容易體會。我們在畫面上面對面談話,這也是夢幻泡影,也是一種虛妄,能從這個地方體會到就覺悟了,然後才知道,即使我們面對面,還是虛妄不實在的。

  實在的有沒有?有,但是我們見不到。何時能見到?把妄想、分別、執著全部放下、舍棄了,達到“一心不亂”,這時就見到實在。只要我們得到“一心不亂”,真實的境界自然現前,這就是佛法所謂的“一真法界”。

  但是我們修學的功夫再好,定功再深,只要心裏還有個一真法界,就見不到一真法界。所以,到了四禅八定的功夫,還是見不到一真法界,因爲煩惱雖伏住了,妄想、分別沒伏住。到了九次第定,超越六道輪回,超越叁界,生到四聖法界:聲聞、緣覺、菩薩、佛(十法界的佛,是天臺家所謂的藏教佛、通教佛),也沒見到真實,原因是他的妄想、分別沒斷。必須再努力,用定慧將分別(是塵沙煩惱)斷掉,再破一分無明(是妄想),這樣才超越十法界,見到真實了,真正與諸佛如來果地上境界相應。這是何等的功夫!

  我們今天絲毫定力都沒有,譬如,居士林餐廳的菜色將近有二十道,這麼多菜色擺在面前是誘惑、是考驗,如果每道菜都嘗一點,就超過分量。念佛人愈吃愈胖不是好事情,我們要能克製自己,在這麼多菜色裏,只取叁、四樣就好。飲食要懂得克製,才能保持身心健康;不懂得克製,就破壞身心健康。吃得又肥又胖,會造成身體不健康;看到這些飲食,不要貪心,經不起考驗,又造成心理不健康。修行就在這些地方修。

  所以,要懂得在一切環境裏,克製自己的妄念,克製自己的分別、執著,這些都是佛法。能克製自己,功夫就能保持;不能克服自己,功夫就不能保持。古大德知道凡夫習性很重,很難克服自己,這才提倡“依衆靠衆”,大家在一起共修,互相警策,互相勉勵,用意在此。

  2、依衆靠衆舍世緣

  共修的道場也要因緣具足,當中最重要的緣分,是要以出家人來帶領,出家人愈多,共修的人信心就增長。所以出家人一定要發慈悲心,不辭辛勞,在念佛堂領衆。道場出家人愈多愈好,這是道場真正的殊勝莊嚴。

  所以,在念佛堂長期薰習,希望功夫能保持,不論在任何場所,在家庭、工作當中,都能保持清淨心,念佛的目的才算達到。

  現在居士林的念佛堂,人數愈來愈多,把此地念佛的風氣帶起來了。遠從各地來念佛的人也絡繹不絕,人數天天在增加。我們希望建一個“解行相應”的道場,每天講經不中斷,念佛不中斷,給其他地區的道場做示範。這最適合退休的同修,他們把工作都放下了,在此地長期參加念佛。有家庭、有工作的同修,也都利用空檔時間到念佛堂來念佛。所以現在念佛堂的氣氛非常好,無比的殊勝。也正因爲這麼好的氣氛,所以許多同修非常歡喜進去,進去之後都不想出來。這樣的道場,若能住上半年、一年、兩年、叁年,沒有不成就的。

  我們在《淨土聖賢錄》、《往生傳》裏,看到許多往生不退的菩薩,念佛的期間多數是叁年。由此可知,叁年就能成就。但並不是說他們念佛叁年,壽命就到了,而是因爲功夫成熟,可以自在往生。凡是功夫成熟的人,若不往生還留在世間,只有一個原因,就是度衆生。還有一些衆生與他有緣,他能幫上忙,所以在世…

《念佛心地功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