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念佛心地功夫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小乘須陀洹心地就清淨平等。雖然心地清淨平等,但每個人清淨平等的程度並不一樣。小乘四果四向,八個階級;大乘從初信位到等覺位,五十一個階級,都是在清淨心、平等心的差等上說的。自己造作的因,自己要承受果報。業因果報,諸佛菩薩也不能改變。

  地藏菩薩到地獄道度衆生,也是度緣成熟的衆生。地獄衆生充滿嗔恚心,非常強烈的報複心,菩薩勸他放下,勸他發慈悲心,他要能接受;然而能接受的很少。六道裏,佛菩薩勸人回頭,是以人道最容易覺悟,最容易接受佛菩薩的善言勸告。天道,樂多苦少,享受慣了,他聽不進去,可見“富貴學道難”。叁惡道太苦,嗔恚、嫉妒、報複的心太強,他們不肯接納勸導。六道裏成佛,何以要示現在人道,而不在其他五道,是因人道苦多樂少,容易覺悟,容易聽從佛菩薩的教誨。

  朱鏡宙老居士告訴我他的學佛因緣。抗戰時期他主管四川、西康兩省的稅務。抗戰勝利後,他曾任浙江省財政廳長;當時首都在重慶。他說,有一天晚上在重慶打麻將,大概夜晚兩叁點鍾才回家。那時做官,也沒有車代步,一個人走路回家。抗戰時期,馬路不平而且距離好遠才有一盞路燈,大概是二十燭光,只看到一點影子而已。途中他發現有一女子走在他前面,距離大約五十步。起初他沒在意,就一直同走一條路。大約走了半個小時,他忽然想起:半夜叁更怎麼會有單身女人在外邊走?這個念頭一起,令他寒毛直豎。仔細一看,前面那個人只有上半身沒有下半身,他嚇死了!這絕不是眼花。從此以後他才相信佛法。他說,那個女鬼可能是觀世音菩薩化身來度他的;他要不是親眼見到,證明佛法一點都不假,他是不會入佛門的。

  朱老常以因果報應的事實教人深信因果,起心動念要特別謹慎,不要造惡因。因,要有緣,才會結果。這一生斷惡修善,斷除惡緣,雖有惡因,也不會有惡果。我們多多積功累德,好好的培養善緣。過去生中善的因,加上現前的善緣,當然善的果報就會現前。

  四、以阿彌陀佛爲師

  1、法門平等

  世尊在一切大乘經中說的原理原則,無不相同,不同的只是方法。佛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可見諸佛菩薩無有定法可說,然而方向、目標是一致的。宗門、教下,顯教、密教,差別很大,而方向都是“覺、正、淨”,目標都是無上正等正覺,所以說“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”。

  《金剛經》說:“一切諸佛,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”可見一切諸佛都是依此經的原理原則成佛的;無上正等正覺,也是從本經得到的。這一部經至高無上,其他的經也是至高無上,因爲每一部經典都是諸佛,以及諸佛無上正等正覺的出處。如果佛只說一個法門,就不是無有定法可說。

  佛說法必定依二谛原則——真谛、俗谛,且必須契機。契機、契理,皆不出二谛。“契機”是不違俗谛;“契理”是不違真谛。衆生的根性差別太大,不可能用一種方法普度衆生,所以佛說無量法門,是隨順俗谛而說的。雖然法門無量,但是目標、方向皆不違背真谛。我們若能認清此事,學佛就不難,而且在很短時間內就得受用。叁個月、六個月就有很顯著的效果。什麼效果?消業障,自己會感覺業障少了,智慧漸漸開了。

  佛在《楞嚴經》上將業障比喻是賊,它偷盜我們的功德法財。如果不認識賊,如何抓賊!所以一定要認識業障,方能消得了業障。“業”是事業。正在造作時稱爲“事”;事情做後的結果稱爲“業”。造作業,決定有障礙。從究竟根本上講,障礙人的自性,障礙法身、般若、解脫。落實至生活層面,障礙人的清淨心,使人身心不安穩;障礙家庭,使一家不和;障礙事業,使事業不順利,這皆是業障。學佛拜忏,是不是能消除業障?我們冷眼旁觀,不但沒消除,忏愈拜,業障愈多;佛愈學,煩惱愈多。盲修瞎練,如何了得!

  2、親近善知識

  大小乘經論中,佛皆明白教誡我們,學佛第一個條件,須跟一位好老師學習(從明師受戒,專信不犯)。若想成就,不懂道理不行。中國幾千年來,世法、佛法傳承,皆講究“師承”,就是跟一位老師學習。師資道合,此事自古以來就很難遇。這不是一世的緣分,而是多生多劫的緣分。我們依靠老師的修學經驗,向上提升,這是師承中非常重要的,宗門常講“踏著毗盧頂上行”。毗盧遮那佛是法身如來。《華嚴經》上講“如來叁身”,毗盧遮那是“法身佛”,盧舍那佛是“報身佛”,釋迦牟尼佛是“應身佛”,這是佛的“一體叁身”。佛是我們的老師,我們依靠他,踏著他的肩膀,踏著他的頭頂,學生才能超越老師;後人超越前人,所謂“青出于藍,而勝于藍”。若不依此修行方法,而要另起爐竈;哪一天才能成就!世法、佛法之教學,是同樣的道理。

  古人學佛,無論在家、出家,入佛門首須“五年學戒”,這是基礎。這句話很簡單,若依文解義,很可能錯會了意思,以爲只是學五戒、十戒、菩薩戒、八關齋戒之類。而不知此“戒”乃是指老師的教誡。五年之中一定要遵守老師的教誡,不是指戒條。

  古代師道尊嚴,教書的人在社會上,沒有人不尊敬的。世法如是,何況佛法。所以,最重要的是親近善知識。哪一位是善知識?我們看古代的語錄,仔細觀察就了解。其實善知識並沒有標准,最重要的條件是:自己心目中最仰慕、最佩服的人,此人就是你的善知識。因爲他講的話,你能百分之百服從,他就是你的善知識。反之,你不佩服他,不肯聽他的,即使他的德行再高,學問再好,也不是你的善知識;縱使諸佛菩薩來,你若無尊敬、依教奉行的心,佛菩薩也不是你的善知識。如果,別人講同樣的話,你不能信受;善友說了,你就能歡喜依教奉行,他就是你的好老師。

  所謂“青出于藍,而勝于藍”,老師能以正法教導你,他自己未必能做到,但是學生百分之百的服從,學生做到了,所以學生往往超過老師。老師再高明,若學生不肯相信他的話,不能依教奉行,教學就沒有效果,學生跟他一輩子也不會有成就,選擇老師的標准在此。

  佛教各宗派的語錄裏記載,無論在家出家,學人參訪大德,大德往往告訴他,你的緣分在什麼地方,到那裏去參訪你會有成就的。學人依其指引去參學,果然叁年五年就開悟,就成就了。我們仔細想想,指點他的人,他有能力指示來學的人,到某地某人處學即能成就,難道自己沒有能力教導?難道在他的道場不能成就嗎?中國文字簡單扼要,參訪老和尚的過程,想必談了多時,也許在那裏住了好多天,書上記載只有兩叁句話,其實談得很多,了解得很深。老法師很清楚這個學生的根基、習氣,以及心目中所仰慕的不是這個道場,也不是自己本人,于是介紹另一位符合他理想的大德;由他所仰慕的人教導他,他即能百分之百的順從,因此叁年五載便成就了。其實他自己的道德學問與修持,決不比那個人差,只是根性緣分不相同而已。

  譬如,某人對禅非常有興趣,他到此地來念佛。雖然念,心定不下來,對禅總是念念不忘。他在此地,佛也念不好,禅也參不好,就耽誤他了;不如介紹一位參禅有功夫的好老師給他。他到那裏,死心塌地,不打妄想,認真參學,很容易成就。所以,一個道場只修一個法門。自古以來,所謂“建道場,立法幢”,解行專一。集志同道合的人共修,大家都有成就。《華嚴經》五十叁參,每一位善知識修一個法門,歡迎志同道合的學人到這裏來修;願意修別的法門,都介紹到其他道場去,介紹給其他的法師,這是成就一切衆生。所以“法門平等,殊途同歸”,一定要存善心幫助人成就,不能障礙人,否則罪過就很重。

  古代道場就像現代的專科大學,便利大衆參學。每個道場有自己的修學宗旨,有其依據的經論,有獨特修學的方法。同一個宗派,不同道場,還是大同小異。譬如,念佛堂念佛,念的腔調、速度不一樣,此二人在一個念佛堂念佛,必使同修大衆皆生煩惱,因此必須分做兩個道場。

  《金剛經》裏,釋迦牟尼佛與諸佛菩薩爲我們做模範。佛弟子要做一切衆生的榜樣:人中第一,家中第一。家庭要做全世界家庭的好榜樣;做生意的,公司行號是世界第一,這才是佛弟子。佛法裏沒有第二,門門第一,樣樣第一,這就如法。所以,學佛不難,要緊的是智慧增長,身心清淨。要達到身心清淨,不能不放下,不能不看破,要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。

  3、勿拉信徒·勿化緣

  道場不可以拉信徒,不可以化緣,否則就造罪業,總有過失。道場的維持,我們相信佛。“信佛”非常重要!這是李老師傳授給我的。我出家受戒之後,到臺中看他老人家。一見面,他就教我“信佛”二字。然後解釋,你學佛這麼多年,又出家受了戒,還在外地講經,我教你此二字,你不覺奇怪嗎?

  “信佛,好難!”佛教導我們做的,要依教奉行;佛教導我們不能做的,就決定不可造作,這才是信佛。必須解佛所說真實義,依教奉行,才是信佛。道場有諸佛護念,龍天擁護,所以一心向道,其他都不要顧慮。自古以來,真心向道的人,就是修清淨心,老實念佛,求生淨土,幫助一切同修破迷開悟。

  釋迦牟尼佛的法運是一萬兩千年,所有弟子,代代相傳,大乘經上說,白毫光中有一分功德供養後世的出家人,一直到法滅。我們能不能信受!

  4、法門無量只選一門

  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,這是自性本具的,不是外來的。修學的總綱領就是“覺而不迷,正而不邪,淨而不染”。迷、邪、染皆是業障。《金剛經》教我們“應無所住”,住就是染,就是執著,就是分別。佛教導我們,做任何事都應隨緣而不攀緣。

  佛法是“覺、正、淨”,八萬四千法門,到最後就從這叁個門入。禅宗、性宗,走覺門,所以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。教下走正門,如賢首、天臺,法相、叁論宗,依大乘經典修正自己的知見,入佛知見,正知正見。淨宗、密宗皆走淨門,特別注重清淨心——心淨則國土淨…

《念佛心地功夫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