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保任此心絕不相賺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受持此經,一定見性」。臺南有個小女孩,僅小學畢業,念金剛經久了,隨便講出幾句,意境非常高超。所以我們對比之下要有信心。古人說「一切佛法,自心本有,將心外求,舍父逃走」。所有的佛法,自己心裏都有,而且還是完全沒有錯誤的原版本。

  

  認真保任安祥心態,心地晝夜二十四小時發光。正法非常難遇,雖然過去高僧、大德很多,要想遇到正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,各位要知珍惜、要矢志力行保任。行起解消,又叫行起解亡,當下便是個無事、無爲、無心閑道人,覓一毫念頭都不可得。

  

  修行中最難的事,是當你一個人沒有事做的時候想找點事做,就這點難,你若熬過這一關就很快了,那就是要安于寂寞,以寂寞爲享受。平常忙碌時希望有個清淨的環境,很渴望清淨,當清淨來了時卻又消受不了,覺得這個心無處擺放,于是便想給那個人寫個信,又想打個電話給朋友聊聊,或者翻本書看看……完全忘記了修行,澈底辜負了清閑。學佛法要甘于平淡,甘于平淡這句話非常重要,在平淡中還要能夠安心,這叫自在;假如你一個人在的時候受不了,你這個人便永遠得不到自在了。

  

  修行,不論你修得如何好,既然活在塵世,還只是有余涅槃,對生命産生大覺醒就是佛,這事無須謙虛,但是有了這個肉體,餓了得吃,冷了須穿鎮……所以要過正常人的生活;你可以吃飯、穿衣服,也可以修飾一番,但是不可以妄想,做任何事都要保持有心無念的狀態:

  

  有心──就是曆曆明明,清清楚楚。

  

  無念──絕無分別、執著、沒有聯想……。

  

  日常生活中能做到這一點,修行而到達圓滿就很快了。以下我們談談禅者的心路曆程。

  

  

  

  禅者的心路曆程,可以分爲五個階段:

  

  一、迷

  

  什麼叫做「迷」呢?就是爲了生活忙忙碌碌,一天到晚交際應酬,人家要我們笑,我們不能哭,人家叫我們哭,卻沒有眼淚可流。至于「我」是誰?爲何而忙?生從何來?死往何處去?卻不曾在意,渾然不覺。像這樣毫不自主地過日子,而且把幾十年的無常歲月人生看成永恒,這就是「迷」。

  

  二、悟迷

  

  什麼叫做「悟迷」呢?自己忽然領悟到自己是在迷失中,自己省悟了自己是個迷失者,還沒有找到一個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處所,還沒有找到迷失了的真正自己,于是,他便去找,去修……。

  

  叁、迷悟

  

  有很多人修行,修、修……修到摩诃般若出頭,卻不知道這就是悟,因爲沒有師父給他印證,他只是一個勁兒地找悟,悟來了也不知道這就是悟,而當面錯過,于是他又迷了,迷到悟裏了。

  

  四、悟悟

  

  一如香岩擊竹,虛雲老和尚行茶燙到手,還有一個法師去種田,手持鋤頭擊打一個大土塊,一鋤頭下去把土塊打碎,他悟了,原來如此,我所追求的就是這,這叫「悟悟」。

  

  剛剛悟了的人,都有些癡癡呆呆地,適應久了自然會靈光,不再癡呆了。有些人會一直瘋瘋顛顛下去;癡癡呆呆是個過程,瘋瘋顛顛不足爲法。

  

  五、正行(修)

  

  當人自肯、開悟時,在生活上依然還保有過去的慣性,那就要去修。不悟而修是盲修、妄作,根本還沒見到道路,怎樣走呢?所以修行不是修而致悟,而是悟後起修,悟後起修才是正修,又叫正行。

  

  悟後起修如何修?要澈底無爲,要泯除一切的妄念。一般人不知道般若的偉大,本心就是般若。當我們獲得本心,知道自己已經悟了的時候,我們的肚子餓了仍得吃飯吧!當你看到一個過去的仇人會心生不愉快;看到一位漂亮的小姐,心裏還會起聯想……像這樣就要修,如果你不修,你悟也是白悟,就辜負這「大事因緣」了。所以有不少人悟後迷,又失落了無價之寶。

  

  修,其實不須要修,而是要切切實實認清真假,心不爲外界所汙染,活在責任、義務裏,做自己所應該做的事,盡到做人的本分;爲人父,止于慈,爲人子,止于孝::平常一念之起,要清清楚楚,不忽略任何一念。修行到這個時候,每個念頭自然會清楚,爲什麼會那麼清楚呢?因爲平常都是無念的。

  

  修到「那伽大定」,常常都是有心無念的。中庸上說「至誠可以前知」,誠,是純一不二的情感,純一不二就是到了最純、最純的時候,任何大事都可以事先知道。

  

  

  舍離執著保任此心

  

  各位了解了「解與行」的關系,了解了禅者的心路曆程,就應該肯定真實的自我,要揚棄那些閑知解,我們一生壞在知道的太多,再增加些廢知識,豈不被埋葬得更深?

  

  各位不必再懷疑、尋覓什麼了,從生到死最真實的就是保任此心,如果還有個道理堅持不肯舍,就是法執;還有個習慣丟不掉,那就是事障;如果你仍然喜贊揚、愛面子,顯然我執還未除。學正法的出發點應該是只求心安無愧,並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如何,如果還計較別人對自己的看法、批評,而不重視自己是否心安,這個人的我執還在;修行人只問自己是否心安,別人對我看法如何,那不過小事一件。事實上人命不會那麼微賤,那一個人若是把自己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建立在少數人的主觀、偏見的好惡之上,這個人未免太作賤自己、太看不起自己了!你對我如何?那是你的事,我不會介意,若是你無理由地不喜歡我,也幸好你不是我太太,我們用不著辦離婚手續,你活你的,我活我的。所以大家不要太計較面子和虛榮,你看你由劫至劫,頭出頭沒如天文數字,你那些面子都在那裏呢?與真正的自己又有什麼關系?

  

  在這個世界上,有人要錢不要臉,有人要錢不要命,也有人要今天不管明天,要無常不求永恒,我們修行人只重視自己的慧命,融鑄自己的法身,要把捉住自己生命的永恒。

  

  跟各位從認識到現在,所說的只有兩個字:佛法,佛法者,成佛的方法也。只要方法對了,就能打開你底心扉,取得自己的家珍──無盡寶藏,「歸無所得」,家珍原本就是自己的,你另外得到了什麼?

  

  參禅,古往今來曾有很多人參話頭、參公案,然而最好的話頭無過于六祖壇經上的第一重公案──「不思善、不思惡,那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?」只要真參,很容易上路,當你空閑時就提起這個話頭,久久一定有豁然的一天。其他的話頭很多,如「念佛是誰?」「萬法歸一、一歸何處?」……等不容易相應。如二祖見初祖的對話:「你來找我幹什麼?」「弟子心不安,祈求師父爲我安心。」「把心拿來我與你安。」「我卻找不到它」「既然找不到,我已經給你安好了。」這話很妙,他的弦外之音即在求心安,必須是無心,無心自然安,有心不得安。心與念相通,有念心不安,到了無念的時候,心自然會安。

  

  讀古人公案,自己如果沒有開悟,很難看得懂,古人的公案沒有什麼奇特、神奇,不如自己品嘗自心的安祥覺受,那種味道才最可貴、最真實。但肯保任此心安祥,老朽絕不相賺,當來必定成佛,事情就這麼簡單。

  

  開悟有粗有細,粗者還會退轉,一大意就退轉,細的就不再退了,不退轉就是有了一定的結果,就是果位菩薩。

  

  各位保任此心,要把它當作唯一的興趣,而不是興趣之一,過年我不贊成你們打麻將、玩牌、下棋……並不是說那些東西都是大逆不道,消遣嘛,也無可厚非,但是你興趣多了便不能製心一處。當你感到枯燥、疲倦時就唱自性歌,也可以唱戒定真香,調和一下心情,當你修行到某種境界以後,就不會有枯燥感,也不會感到寂寞了,內心會不斷湧出安祥的覺受,那是一種極爲美好的春的氣息,當你獲得此種無上法樂以後,就永不退失了。

  

  在座各位此刻的心態,都已「進入狀況」了,這即是生命的原態,這就是生命的永恒相,這個心態就是經上所說的「如幻叁摩地,彈指超無學」,在感覺上似真似幻,能進入這種心態的人,終會有大事了畢的一天。

  

  雖然保任的階段,六根遲鈍,當你一旦開悟,就會六根猛利,而越來越鋒利了。六根遲鈍名「凡心大死」,六根鋒利是「法身大活」,也只有能忍耐冬季的冬眠,然後才會有美好春天的到來。修行人「不經一番寒澈骨」,又「怎得梅花撲鼻香」呢?

  

  學佛法就是要修正偏去的個性,以保任這種極難得的心態,此後沒有事情時會感到安祥,有事情、在工作時,既不會感到厭煩,也不會失去安祥,這就是「隨緣不變」,「安分守己」。

  

  這樣修才是真修,不這樣修名爲「妄作」。珍重!

  

《保任此心絕不相賺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真我與禅定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