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保任此心绝不相赚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受持此经,一定见性」。台南有个小女孩,仅小学毕业,念金刚经久了,随便讲出几句,意境非常高超。所以我们对比之下要有信心。古人说「一切佛法,自心本有,将心外求,舍父逃走」。所有的佛法,自己心里都有,而且还是完全没有错误的原版本。

  

  认真保任安祥心态,心地昼夜二十四小时发光。正法非常难遇,虽然过去高僧、大德很多,要想遇到正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,各位要知珍惜、要矢志力行保任。行起解消,又叫行起解亡,当下便是个无事、无为、无心闲道人,觅一毫念头都不可得。

  

  修行中最难的事,是当你一个人没有事做的时候想找点事做,就这点难,你若熬过这一关就很快了,那就是要安于寂寞,以寂寞为享受。平常忙碌时希望有个清净的环境,很渴望清净,当清净来了时却又消受不了,觉得这个心无处摆放,于是便想给那个人写个信,又想打个电话给朋友聊聊,或者翻本书看看……完全忘记了修行,澈底辜负了清闲。学佛法要甘于平淡,甘于平淡这句话非常重要,在平淡中还要能够安心,这叫自在;假如你一个人在的时候受不了,你这个人便永远得不到自在了。

  

  修行,不论你修得如何好,既然活在尘世,还只是有余涅槃,对生命产生大觉醒就是佛,这事无须谦虚,但是有了这个肉体,饿了得吃,冷了须穿镇……所以要过正常人的生活;你可以吃饭、穿衣服,也可以修饰一番,但是不可以妄想,做任何事都要保持有心无念的状态:

  

  有心──就是历历明明,清清楚楚。

  

  无念──绝无分别、执着、没有联想……。

  

  日常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,修行而到达圆满就很快了。以下我们谈谈禅者的心路历程。

  

  

  

  禅者的心路历程,可以分为五个阶段:

  

  一、迷

  

  什么叫做「迷」呢?就是为了生活忙忙碌碌,一天到晚交际应酬,人家要我们笑,我们不能哭,人家叫我们哭,却没有眼泪可流。至于「我」是谁?为何而忙?生从何来?死往何处去?却不曾在意,浑然不觉。像这样毫不自主地过日子,而且把几十年的无常岁月人生看成永恒,这就是「迷」。

  

  二、悟迷

  

  什么叫做「悟迷」呢?自己忽然领悟到自己是在迷失中,自己省悟了自己是个迷失者,还没有找到一个真正可以安身立命的处所,还没有找到迷失了的真正自己,于是,他便去找,去修……。

  

  三、迷悟

  

  有很多人修行,修、修……修到摩诃般若出头,却不知道这就是悟,因为没有师父给他印证,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找悟,悟来了也不知道这就是悟,而当面错过,于是他又迷了,迷到悟里了。

  

  四、悟悟

  

  一如香岩击竹,虚云老和尚行茶烫到手,还有一个法师去种田,手持锄头击打一个大土块,一锄头下去把土块打碎,他悟了,原来如此,我所追求的就是这,这叫「悟悟」。

  

  刚刚悟了的人,都有些痴痴呆呆地,适应久了自然会灵光,不再痴呆了。有些人会一直疯疯颠颠下去;痴痴呆呆是个过程,疯疯颠颠不足为法。

  

  五、正行(修)

  

  当人自肯、开悟时,在生活上依然还保有过去的惯性,那就要去修。不悟而修是盲修、妄作,根本还没见到道路,怎样走呢?所以修行不是修而致悟,而是悟后起修,悟后起修才是正修,又叫正行。

  

  悟后起修如何修?要澈底无为,要泯除一切的妄念。一般人不知道般若的伟大,本心就是般若。当我们获得本心,知道自己已经悟了的时候,我们的肚子饿了仍得吃饭吧!当你看到一个过去的仇人会心生不愉快;看到一位漂亮的小姐,心里还会起联想……像这样就要修,如果你不修,你悟也是白悟,就辜负这「大事因缘」了。所以有不少人悟后迷,又失落了无价之宝。

  

  修,其实不须要修,而是要切切实实认清真假,心不为外界所污染,活在责任、义务里,做自己所应该做的事,尽到做人的本分;为人父,止于慈,为人子,止于孝::平常一念之起,要清清楚楚,不忽略任何一念。修行到这个时候,每个念头自然会清楚,为什么会那么清楚呢?因为平常都是无念的。

  

  修到「那伽大定」,常常都是有心无念的。中庸上说「至诚可以前知」,诚,是纯一不二的情感,纯一不二就是到了最纯、最纯的时候,任何大事都可以事先知道。

  

  

  舍离执着保任此心

  

  各位了解了「解与行」的关系,了解了禅者的心路历程,就应该肯定真实的自我,要扬弃那些闲知解,我们一生坏在知道的太多,再增加些废知识,岂不被埋葬得更深?

  

  各位不必再怀疑、寻觅什么了,从生到死最真实的就是保任此心,如果还有个道理坚持不肯舍,就是法执;还有个习惯丢不掉,那就是事障;如果你仍然喜赞扬、爱面子,显然我执还未除。学正法的出发点应该是只求心安无愧,并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何,如果还计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、批评,而不重视自己是否心安,这个人的我执还在;修行人只问自己是否心安,别人对我看法如何,那不过小事一件。事实上人命不会那么微贱,那一个人若是把自己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在少数人的主观、偏见的好恶之上,这个人未免太作贱自己、太看不起自己了!你对我如何?那是你的事,我不会介意,若是你无理由地不喜欢我,也幸好你不是我太太,我们用不着办离婚手续,你活你的,我活我的。所以大家不要太计较面子和虚荣,你看你由劫至劫,头出头没如天文数字,你那些面子都在那里呢?与真正的自己又有什么关系?

  

  在这个世界上,有人要钱不要脸,有人要钱不要命,也有人要今天不管明天,要无常不求永恒,我们修行人只重视自己的慧命,融铸自己的法身,要把捉住自己生命的永恒。

  

  跟各位从认识到现在,所说的只有两个字:佛法,佛法者,成佛的方法也。只要方法对了,就能打开你底心扉,取得自己的家珍──无尽宝藏,「归无所得」,家珍原本就是自己的,你另外得到了什么?

  

  参禅,古往今来曾有很多人参话头、参公案,然而最好的话头无过于六祖坛经上的第一重公案──「不思善、不思恶,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?」只要真参,很容易上路,当你空闲时就提起这个话头,久久一定有豁然的一天。其他的话头很多,如「念佛是谁?」「万法归一、一归何处?」……等不容易相应。如二祖见初祖的对话:「你来找我干什么?」「弟子心不安,祈求师父为我安心。」「把心拿来我与你安。」「我却找不到它」「既然找不到,我已经给你安好了。」这话很妙,他的弦外之音即在求心安,必须是无心,无心自然安,有心不得安。心与念相通,有念心不安,到了无念的时候,心自然会安。

  

  读古人公案,自己如果没有开悟,很难看得懂,古人的公案没有什么奇特、神奇,不如自己品尝自心的安祥觉受,那种味道才最可贵、最真实。但肯保任此心安祥,老朽绝不相赚,当来必定成佛,事情就这么简单。

  

  开悟有粗有细,粗者还会退转,一大意就退转,细的就不再退了,不退转就是有了一定的结果,就是果位菩萨。

  

  各位保任此心,要把它当作唯一的兴趣,而不是兴趣之一,过年我不赞成你们打麻将、玩牌、下棋……并不是说那些东西都是大逆不道,消遣嘛,也无可厚非,但是你兴趣多了便不能制心一处。当你感到枯燥、疲倦时就唱自性歌,也可以唱戒定真香,调和一下心情,当你修行到某种境界以后,就不会有枯燥感,也不会感到寂寞了,内心会不断涌出安祥的觉受,那是一种极为美好的春的气息,当你获得此种无上法乐以后,就永不退失了。

  

  在座各位此刻的心态,都已「进入状况」了,这即是生命的原态,这就是生命的永恒相,这个心态就是经上所说的「如幻三摩地,弹指超无学」,在感觉上似真似幻,能进入这种心态的人,终会有大事了毕的一天。

  

  虽然保任的阶段,六根迟钝,当你一旦开悟,就会六根猛利,而越来越锋利了。六根迟钝名「凡心大死」,六根锋利是「法身大活」,也只有能忍耐冬季的冬眠,然后才会有美好春天的到来。修行人「不经一番寒澈骨」,又「怎得梅花扑鼻香」呢?

  

  学佛法就是要修正偏去的个性,以保任这种极难得的心态,此后没有事情时会感到安祥,有事情、在工作时,既不会感到厌烦,也不会失去安祥,这就是「随缘不变」,「安分守己」。

  

  这样修才是真修,不这样修名为「妄作」。珍重!

  

《保任此心绝不相赚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真我与禅定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