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任此心绝不相赚
耕云先生讲述
目录
知之真切处就是行
真理是原本如此的、普遍存在的
修学佛法不可有偷心、机心
若能转物即同如来
学正法从行入比较稳妥可靠
禅者的心路历程,可以分为五个阶段
舍离执着保任此心
知之真切处就是行
耕云先生讲述
一九八四年春节于台北
每个人的生命原本是圆满的,其所以不圆满,是因妄起无明,认假为真,丧失主宰,障蔽本明,陷于愚蠢而迷失了真实原本的自己。当人迷失了真我以后,几十年的人生,便形同无舵之舟,活得万般无奈,活得很苦。
古往今来多少修行人,投入一生的精力,投入短暂的人生,却未必能够修行成功,这主要因为有个基本的观念没有弄清楚,那就是「解」与「行」──也即是「理解」与「实践」的问题。
知之真切处就是行
理解与实践,在一般人来说,是个予盾的问题,很少人能够斩钉截铁地认定究竟该如何去做才是正确。因为从理解入的人,当他理解到达极限(点)、生命就会产生突变,说个「行」字,忒也多余,只要能够理解到达极限,而又能坚决肯定,全部接受成为生命的内涵,而不只是知识、见解,就是大事了毕,因为单是知识不仅不能拯救我们的生命,而且知道的越多,思想越混乱。知,对修行的人来说,善于运用它,它是个工具,如果不善于运用它,它就是你的主人,就会反过来操纵你、支使你。
我们为什么会感觉不自在?就是因为理智和思想摆不平,观念的结打不开,思想的素材是什么?就是前尘缘影,就是根、尘相对时所吸收的尘垢,一如电脑所装填的资料,所以说人脑类似电脑。一般人一生都被电脑操纵、支使,所以活得很苦。
王阳明说「知之真切处就是行」,知(解)到达极限就是「行」了;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求解(知),也很难到达极限,饶是皓首穷经,到死依然漆桶一个,就像乘坐公车,来回兜圈子,兜来兜去总是跳不出这个范围。
「解」不是件坏事,但是一定要解极。很多人解了一辈子的经,既没有解极,也没有实践,最后就难免要落空了。
也有些人不求解(知)、只重「行」。行有二种:一种是盲行,不足取法;一种是胜行,所谓胜行,即是从师父那里得到了心传──心传就是传心,因而了知诸佛、菩萨的心态,也无非就是如此,便不再驰求知解,而只是珍惜、保持住安祥的心态。
真理是原本如此的、普遍存在的。
真理是原本如此的,只能发现不能创造。既然如此,复得本来的心后,何须更求知解?只须保任此心,铁定「就路还乡」,更有何事?这样去「行」的人,便是上根大智、是最具福慧的人,因他能行起解消,当人契入「实际理地」的剎那,所有一切闲知解,当下都会消失,所以「行」起解消。
古人也说「莫将闲学解,埋没祖师心」,祖师心即是本心,如果掺入相对的知识,就产生分别、比较,就背离、退失了「不二法门」。
解与行──理解与实践,是学佛法的重大根本课题,如果不在这里抉择而下个决心,就无从着手修行。
修行的人如果不遵从明师的指导,只是照着自己所理解的揣摩着去做,很可能会做错了,否则的话,那些闭关、阅藏、研究经论的修行人都应该成功了,但事实上不然。
正法,绝不是小根小智的人所能理解的。
正法,连哲学家都无法理解。
哲学家停留在一个思想、认知的模式上,他们研究宇宙是什么?宇宙的法则是什么?如何肯定这样的认知是正确的?既然肯定了认知,人生的价值、理念又是什么?这不是本体论、宇宙论、方法论和人生论吗?每一派的哲学家都有一套理论,但是每一派哲学家都无法从他那一套理论中完成自我心灵的解脱。真理是普遍存在的,到处都是真理,既然无所而非真理,那你就是真理,问题是──真理是原本如此的,你是否已恢复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呢?显然未能。
人,从生理上来说,是由精子、卵子的结合而成胎,由中阴入胎,把前世的业带来这一生的肉体,纵使是菩萨也有「隔阴之迷」,阴即五阴──色受想行识。当菩萨进入了色受想行识而又执着这个是我的时候,菩萨的宿命便不通了。菩萨尚有隔阴之迷,一般众生更可想而知了。
我们修行,虽然不可以谬执某一派哲学就是真理,但有些哲学家求知的概念是很正确的,所有的哲学家都先问:宇宙是什么?存在是什么?佛法则不说宇宙是什么?所谓时间、空间也都不过是分别心的产物,若果离分别,本心上原本没有这些东西。
修学佛法不可有偷心、机心。
修学佛法在根本上要弄清楚「解」、「行」的关系,要肯决自己修行的方向,是从「理」入?抑是从「行」入?而且要死掉偷心。什么叫偷心?以恶小而为之,自我原谅,还说是小事、不要紧。
孟子说:有个人每天偷邻家一只鸡,有人劝他说这不是一件好事,他说好吧,我今年照偷,明年再停止……这就是偷心。你认为不对,就应该立刻不为,不要「以待来年而后已」,不可以这样。
学佛法偷心不死,自己原谅自己,自己姑息自己,这叫因循,把大好时光都浪费掉。我时常讲:最会原谅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别人的原谅,和佛天的宽恕;最肯责备自己的人,最容易免受人群的责难和恶果的惩罚。人要责备自己,不要习于原谅自己,原谅和无视自己的小过訧叫偷心,有一点偷心便会产生通向解脱的「电阻」,便与佛法不相应。
其次,不要有机心,机心就是用心机──逞一些狡狯,用一点手段,修学佛法是不可以这样的。学佛法要具有诗人的气质,让人生充满诗情画意,扬弃庸俗的见解,假如学佛法连文学家、艺术家的气质都没有,会有两个不好的结果:
第一,流为功利主义、市侩主义。不少人认为印一部经有一部经的福报,念一句佛有一句佛的功德,这样不好。先圣先贤留下来的榜样是─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?他不怕入地狱、不惜入地狱,他只是以真理为生命,地狱如果没有真理,真理就不具普遍性,实际上真理遍一切处,所以不要怕入地狱,不要让自己变成市侩,变成个人功利主义者。
第二,枯燥、寂寞。假如修行而不以寂寞、淡泊为享受,就会感到枯燥、无聊、活得无奈而无法修行。
决心修行,一定要先把解与行弄清楚,是从解入?抑或从行入?
这是两条路。我告诉各位,从解入极难,凭我们中、下根器的智商,穷一生之精力,也没有办法穷溯到理与事的源头,所以,不如从「行」起步比较容易而可靠。也即是把师父传给你的心态,视为自己法的生命,珍视供奉,保任不失,以「暂时不在,如同死人」,时时警惕,不可须臾离,久之「功到自然成」。
人们常以「蝇营狗茍」这句轻蔑的言语来形容那些素质低劣、失去生活尊严的人,而我们人的生活,自以为高雅、高尚、有理想、有秩序,但是比人高一层的天界来看人类,人活得既骯脏、又窝囊,生活对人像似一种惩罚、蝇营狗茍,活得很苦、很累、很无奈。
若能转物即同如来
只有开悟了的人,才能够既存在又超越,才不会让自己的灵魂沉淀到现象中的泥淖里。我们修行要「上报四重恩」,光靠嘴讲是没有用的,一定要确认真实、肯定真我;肯定真实地自己,就是肯定万事万物的真实。证道歌说「证实相」,不是从外在开始,而是从自心开始。当你肯定了自己的真我时,同时也便知道了宇宙的实相是什么,因为「自他不二」「物我一如」,真理没有两个。
当你肯定了自己的真我,保持自己本来的心,护持住自己本来的面目,借用「中庸」上一句话,便是「赞天地之化育,而与天地参」,你所散播出来的无垢清净光,便可以调和、净化社会的灵气,就已经对众生付出了实际底贡献了。
我曾说过:我们台湾从南到北,如果有三十位大菩萨,台湾就不会有灾难,就没有瘟疫流行,有台风也只会送来些雨水,而不会造成大的灾害。所以说「若能转物,即同如来」,你若能与大自然同化,用你如其本来的真我,把周遭的大自然同化掉,就是如来,就是「上报四重恩」,如果不能,仍须精进。
禅宗有两句饶有义趣的话:一是「实际理地」、一是「本地风光」。实际理地是证入至理。禅不否定知解,但要到达理底极致,理解到最原本、最根本、最真实处才算到家,而不是借着分别心去「想」,分别心底产物只是观念游戏。当你理解到宇宙的真实,证入「实际理地」时,自然就会享受到「本地风光」。本地风光是法界心的感受,是剎那不离、自知自觉,是一种最纯、至真的心态。
从行入比从理入要快。当师父把他的心传给你时,你会清清楚楚地感觉到,听讲话听得很清楚,但只是左耳进、右耳出,当他不讲话的时候,你向心里觅,也找不到一丝妄想,借用古人一句诗,活得全像「事如春梦了无痕」,拥有这种心态,才是「还得本心」。本心保任久了就会「积厚流光」,何以知道?因为你会清清楚楚地感到心灯燃起。人到了秒秒发光、发热的时候,就臻于「不退转」而证得生命的解脱了。
学正法从行入比较稳妥可靠
学正法,第一是解与行,第二是法的人格化。什么是法的人格化?「一切佛法,自心本有::」当你行到极点自然就会理解。就像「牧牛图」一样,从得牛、牧牛、人牛合一到无牛可牧,亦无牧牛者,能所不二。所以由行入比较稳妥可靠,这是立竿见影的事,一、二年就OK、不需多久。
从「行」入就是保任安祥心态,初学保任不住时就念金刚经。六祖曾赞叹金刚经说「…
《保任此心绝不相赚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