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動靜皆自在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

  一、泯除妄念的四個層次

  

  要做到妄念不起,有四個層次:(一)沒有雜念,但是還有方法。除了方法,沒有其他的雜念插進來,這叫作妄念不起。例如:在用念佛、數息或是隨息等的方法時,沒有其他的雜念插進來。(二)在同一個念頭上維持下去,什麼樣的念頭呢?譬如:我知道我在打坐,我知道我在數息,而數息數到沒有前一個呼吸與後一個呼吸之分,只知道數了一個呼吸又數了一個呼吸,只知道現在自己在數呼吸,沒有考慮到剛才數了一個呼吸,也沒有考慮到等一下還要數一個呼吸,不考慮到剛才我所數的呼吸是數好了沒有?有沒有妄念?也不擔心等一下數呼吸會數得好不好?會不會弄錯?會不會有雜念……這些都不考慮,只是不斷地數,數完一個又數一個,不斷地在同一個念頭上面,這也叫妄念不起。(叁)在用方法時,不論是念佛也好,數息也好,數到沒有數目可數,沒有佛號可念,沒有呼吸可數,到這個時候,不是故意不要念佛,也不是故意不要數呼吸,而是心境非常甯靜、安定,不知道怎麼數下去,也不知道是有呼吸還是沒有呼吸,心中沒有雜念。這時候,還是不是有前念與後念?有,但是自己不介意有前念與後念,此時已是入定了。(四)自我中心的意識已不存在,方法也不存在。沒有考慮到自己是不是在用功?自己是不是在打坐?坐在那個地方,心中了無一物,此時已入深定了。到這個層次,前五識已停止作用,僅有微細的意識功能,沒有身體的感覺及負擔,也沒有心理的壓力、感受,只有很清楚地處于什麼也沒有的情況。

  

  二、萬緣不拒的叁個層次

  

  萬緣不拒,也可以說是萬法不拒。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對于身、心、環境不受任何刺激而有情緒反應,這叫妄念不生,但是身、心、環境還是照樣的存在。如果只在打坐的時候不受身、心、環境的影響,尚不算是真工夫,充其量只像槁木一樣;必須要在平常生活中以人的立場、人的身分,不受環境的幹擾、困惑,也不受自己的身心反應所困擾,才是真工夫,這叫作妄念不起,萬緣不拒。

  

  譬如有人打你一拳,或是罵你一句的時候,如果你心裏嘀咕:「豈有此理,怎麼打了我一個拳頭?爲什麼罵了我一句?」不但這時身體有反應,心理也有強烈的反應,這當然不是萬緣不拒。

  

  如果人家罵你一句,你告訴自己不回罵他,被打了一拳,命令自己不回打,你已經有了「拒絕」,這也不是萬緣不拒,要做到接受到外在的任何刺激,都能消融于無形,也就是說,自我的中心,根本不是一個反應體,也不是一個接受體,乃是空無一物的絕對存在。這是要練習的,如何練習?這也需要有層次。

  

  第一步,外在的環境,聽到了,看到了,這時心裏要馬上想:這是外境在動,是外境的動作,不是我的動作,是他的事,跟我沒有關系。

  

  第二步,練習著沒有外境的對象,這必須把自我中心放下來,唯有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,才不介意外境的對象,所以《金剛經》說,無我相,才能夠無人相。

  

  第叁步,練習放下「自我」,怎樣練習沒有「我」呢?人家罵我的時候,一定有一個名字或者是一個代號,你要想:這個名字不是我,這個身體也不是我,跟我沒有關系。然後,只注意自己的呼吸,不介意外境的好壞;並且觀想:呼吸的人不是自己,僅是身體在呼吸,不是我在呼吸。這個時候你的心理是平靜的,外面發生什麼情況,你都清楚,只是你保持一個非常平靜的心情。

  

  雖然萬緣不拒,但你可以有動作,也可以有反應。例如人家打你,你不動作是不行的,可能要想辦法讓他不要繼續打下去,但是你要在非常平穩的心境下處理,試著讓對方也産生平和的心情。處理的方式應視情況而有不同,有的時候需要回避一下,有的需要馬上處理,那便是靠智慧的判斷了。原則上,對人,是以緩和的方式來處理;對事,往往是需要馬上處理。

  

  因此,萬緣不拒的意思,是不必拒絕我們的生活環境,但也不受外境的幹擾、困惑,不過還是要處理,處理的時候要不動情緒,不起煩惱,處理事情時,不要加入自我的利害得失,否則煩惱的念頭就會産生了。(一九九四年十月一日,法鼓山社會菁英禅修營聯誼會開示,陳美莉整理)

  

  

  妄念.雜念與正念

  

  禅修,不論用什麼方法,都有相同的原則,那就是心不能攀外緣,心要不受外緣所動,到最後無緣可攀、無心可動,便達成禅修的目的。

  

  但是在禅修開始以及禅修過程中,一定還是有心可用、有心可動。在有心可用、有心可動的情形下,了解心的現象及心的動作,很清楚的觀察它,知道它在動,知道它在用;其實凡是在動、在用的心,都是虛妄的攀緣心。

  

  一、凡是有念皆是妄念

  

  不過,虛妄心和雜亂心不太一樣,虛妄心之中有正念、雜念;正念和妄念往往又不容易分清楚。其實,當你發現妄念的時候,那一個所謂發現的心,也是妄念;凡是有念,皆是妄念。可是,妄念之中包含有你在用的方法念頭,名之爲正念;有不是在用方法,而是打擾你、擾亂你的念頭,名之爲雜念。然而不論雜念也好,正念也好,只要是起心動念,都是虛妄的心。

  

  凡是有念都是妄念。凡不是用數呼吸、念佛、參禅等方法的散念,都名「雜念」,例如:邊用方法邊想:外面風景很好,想出去看一看;有人好吵,真討厭;這曲音樂很好聽,心頭躁癢難安的……,像這樣的妄想紛紛是「雜念」。

  

  起初我們知道有心可動、有心可用,而到最後無心可動也無心可用,很多人誤認爲到了這樣的程度,就已經不需要再修行了,其實,這還只是修行的過程,不是目的。

  

  當打坐時心裏很輕松、很清爽,沒有雜念幹擾,是非常舒服的;于是有很多人會擔心有雜念來幹擾,討厭種種雜念來麻煩。在數息的時候,雜念生起會覺得很討厭;正在打坐時,有小孩子吵,會覺得討厭;麻雀叫、雨聲響,也討厭。發現了雜念,要趕快提醒自己:「雨聲響、孩子吵、麻雀叫,都是正常的事,我何必要討厭?」當念頭這麼一轉,討厭之心就會馬上不見,沒有討厭的心,心就會安定下來;並非環境有何改變,環境依舊,只是自己的念頭不會隨環境的動而動,這便是住于正念。

  

  二、雜念生起,接受它!

  

  當正在打坐數息或念佛的時候,有雜念生起,可能你會想:「糟糕!我正在打坐,怎麼有這種雜念?真討厭!」或因腿疼、腰酸、背痛,天氣熱、悶、流汗,覺得怎麼也不舒服,那兒都不對勁,這些都是雜念;尤其腿痛、背痛、天熱不舒服的念頭一動,心就會不耐煩。

  

  雜念生起時,怎麼辦?若你已經知道那是雜念,就接受它、面對它,不必難過,不要管它舒不舒服,還是回到方法上,你的心便會慢慢安定下來。

  

  凡與環境、身體、內心叁個層次相關的念頭,都是雜念。環境之中,讓你受到幹擾的,是雜念;身體上的問題幹擾你,是雜念;心裏一個念頭、一個念頭不斷的起伏,也是雜念。凡有這些雜念生起,要一層一層面對它,不要討厭它,心中就不會起煩惱,心就能安定下來。

  

  叁、真心無心

  

  但當心安定下來後,你會問:「我的心在那裏?」

  

  其實,根本沒有「心」這樣東西,凡有念頭全是妄念,無一樣東西叫作「心」,真心無心。有心可動,有心可用,全都是妄念,不是真的。能理解到這一點,便隨時都能安心了。

  

  知道有念頭,而能放下念頭,那是最好的。然而,若是知道有念頭,卻是怎麼也放不下念頭時,就要用方法了。或數息、或念佛,或用其他方法,以統一的妄念代替散亂的妄念,用連貫的、連續的妄念來代替雜亂的妄念,便是正念。

  

  用數息、念佛等方法也是妄念,爲什麼?因爲沒有辦法放下妄念、離開妄念,所以只好用方法的念頭,以妄念止妄念。因爲心容易攀緣,一定要抓住什麼東西,凡夫的心根本沒有辦法不抓東西,隨時隨地要抓一樣東西,沒有東西可抓時,就會覺得無聊、恐慌或恐懼,或者就睡著了,不曉得怎麼辦?因此就用數息、念佛、拜佛、感受等方法,用這種統一的妄念取代亂七八糟的雜念,自然而然,你的心就能安定下來了,所以名爲正念。

  

  心安定到最後,還要不要用方法呢?若能做到隨時沒有雜念,隨時不起攀緣心,隨時不爲環境所動,那還用方法做什麼?不過不用方法時,並沒有不在方法上。

  

  沒有方法,而身心很自在,身心世界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這時究竟是有心還是無心?有!那是用心體驗著沒有妄念、沒有雜念,雖然不用方法,心不能幹擾你,身體不能幹擾你,環境也不能幹擾你,此時,你仍是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、清清爽爽,便是正在用心,也就無心可用。

  

  四、悟後不再受煩惱幹擾

  

  打坐的時候,當你的心受到環境幹擾,受到身體幹擾,你知道是妄念;心裏有一些沖突與矛盾幹擾你,也知道是妄念;如果能面對著妄念,知道妄念,妄念本身就不存在了。

  

  但是正念不斷,並不等于開悟。開悟以後,不管是在打坐或是不打坐,只要煩惱一出現,就像冬晨的霜遇到了太陽,也像雪花遇到了火焰,馬上融化不見。心裏可能還有煩惱,但已不會有持續不斷的痛苦煎熬,這就是開了悟的人。

  

  開了悟的人是否就已經全部得解脫?不一定!得解脫者,從此煩惱不生。有小悟的人煩惱仍會起,可是煩惱一起,他很清楚、很快就能察覺到,不會由煩惱泛濫成災。

  

  怎樣達到這個目的?首先,當沒有辦法離開妄念,而心一定要攀緣、抓東西時,要用方法。用得心很安定了,用到心平如止水,是不是表示開悟了呢?不是,但是有許多人誤認爲那就是開悟,其實,這只是在打坐的時候,有一些「定」的工夫而已,離開打…

《動靜皆自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弘誓願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