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动静皆自在▪P1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受了。」

  

  我问她:「怎么了?你们发生什么事情?」

  

  她说:「师父,那种活地狱般的日子我不能再忍受了,我打算离婚。」

  

  我不解的问:「当初你们不是相互了解才决定一起生活吗?」

  

  她颇有悔不当初之感的说:「唉!当时认识不深,婚后他的狐狸尾巴才一一现形,如今相处两年方知他是伪君子。我再也无法和他继续生活下去了。」

  

  两年前恩爱逾恒,两年后冲突迭起,对于同一个人,其印象、观感竟能如此不同。

  

  遇此情形,我通常是劝和不劝离,先请其再耐心试试看,不可轻言离婚,先调整自己的观点、作法和想法,试着为对方着想,对方如果也因你的改变而受影响,问题、冲突便有可能迎刃而解。

  

  (四)从智慧看自我是「超越」

  

  《金刚经》中有提到「非法」、「非非法」的观念,就是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的意思。

  

  《六祖坛经》则说:「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不执着生死,不执着涅槃,不再为烦恼所苦,也不用追求智慧,这就是大智慧。有了大智慧,就能超越生死,超越有无。

  

  因为不介意烦恼,烦恼就不存在,假如因为讨厌烦恼而苦苦追求智慧,则烦恼必定不断,为什么呢?只因为既执着除烦恼,也执着求智慧之故。其实智慧根本不须追求,只要对烦恼不在乎、不介意就是大智慧。

  

  所以从智慧的立场看自我,不要厌恶自我,更不需要觉得自我很可爱;要活时就必须活下去,该死时就让他死;能活则不求死,非死不可又怎么可能非活不可呢?若能如此,便可超越生死,超越有无。

  

  三、「无我」之意义及修行

  

  从佛法的观点来说,「无我」是超越「自私的我」,不逃避、肯负责,不计较个人的价值,随缘运作,舍己从人,助人利他。

  

  无我有许多层次,要达到无我的修行境界并非易事,该如何修行呢?

  

  (一)肯定「自我」

  

  1.凡夫有业报:业报有两类,一是罪报,一是福报。凡夫为什么会到这世界上来?是由于受到过去世所造的业力牵引,而来到世间接受业报的成果。什么成果?就是苦乐之果;造恶业得恶报;行善造福人群,救济众生,则得福报。有些人不明此理,于是在极端痛苦时,便埋怨父母何以要生下他在世间受磨难?殊不知父母仅是儿女们「从彼生到此生」的桥梁,真正接受生命的是自己。因此我们要肯定自己,才能达到「无我」。2.圣贤有果位:圣人如果仅修智慧而得解脱者,只能修得小乘果位,即阿罗汉果位;如果修慧又修福,福慧双修,行菩萨道,则可修得菩萨位乃至佛果位,此即是「无我」的展现。

  

  (二)消融「自我」

  

  1.用无常、无我的观点,观察世间存在的一切现象都是假的,都是空。世界任何现象,没有永恒不变的,积聚好的因素,必然会促成美好的现象,累积坏的因缘,自然构成坏的果报。事实上,因缘的本身,并没有所谓的好与坏,而是在现象产生后,对人们造成影响,经过主观的判断分别,便有好坏之分。

  

  既然现象的形成,是由各种因缘条件所促成,所以只要有一个因素变动,现象也会跟着起变化。因此,世上没有任何存在的现象是永恒不变的,如同《阿含经》说:「此生故彼生,此灭故彼灭」,意指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,皆属无常。2.若不能认知无常是事实,便会苦不堪言,所谓:「人无百年寿,却有千年忧。」3.若能体验无常是事实,就能认知我和我的身心世界是空的,即是「无我」。「无我」并非指「我」不存在,而是「我」存在于不断的变化中,因为有「变化」,所以当我们噩运临头时,知其「无常」,只要加一些努力或回避的因素,就能转变命运;相反的,如果遇到好的运气,也不会过于骄傲兴奋而迷失方向。

  

  (三)用惭愧、忏悔和发愿,体验「无我」

  

  1.惭愧即反省,能反省者,必知「自我中心」是自损损人的烦恼。一般有修养的儒者,每天都会反省自己的行为,作为一名佛教徒,更应时时反省,是否做了对不起人的事或说了对不起人的话,若不知反省,则会伤人损己。

  

  例如:有一次我搭乘一部计程车,我发现在大雨滂沱中,有一位老太太撑着伞在路旁,被我们这部如入无人之境的车子,溅得满身污水,我问司机先生:「你有没有注意到走在路旁的那位老太太,因为我们车子经过,而被溅得全身湿淋淋?」

  

  他很不耐烦的说:「没有。」

  

  我再问他:「你不妨回头看一看?」

  

  他转身看了一下,丢给我一句话:「雨下这么大,她跑出来做什么?活该嘛!」

  

  难道这位老太太是因下雨而跑出来欣赏雨景吗?想必不是。这位司机先生真是一位不负责任且不知反省的人,自己做错,还将责任过失推给他人。2.忏悔即负责,勇于认错改进,对他人、对社会和众生,努力积极奉献自己,不求回馈。

  

  我们都会说:「一人做事,一人当」,意思是「我做的事,我自己承担」,可是,往往只是嘴上说说却又做不到。曾有一位居士做错了一件事,拍着胸脯说:「师父,这件事,我担当,这是我的责任,我担起来。」

  

  我问他:「如何担起来呢?」

  

  他说:「咦!师父,我不是说我担起来了吗?」

  

  我再说:「错已经造成,你准备怎么处理?」

  

  他竟然说:「顶多再错一次罢了。」

  

  这是制造错误而不知忏悔的典型例子,光说「担起来」又有何用呢?忏悔的意思,是要我们在对人们或社会做错事时,除了承认之外,更要设法改进弥补。

  

  有很多佛教徒只知「业障」现前时,在佛前拜佛,口中念念有词:「阿弥陀佛!观世音菩萨!我今天做错事了,请阿弥陀佛替我消消灾。」这是将自己的过错推给别人去替他承担。

  

  佛前忏悔的意思,乃是因为自己做错事,也承认自己的过失,但是目前没有能力补救,所以求佛、菩萨证明,为我们作担保,表明自己愿负责任并希望将来加倍报答及补偿。如此的忏悔,对他人、对社会及众生,才真有用,会更努力积极奉献自己,「自我中心」必然日渐消除。

  

  3.发愿及报恩,发愿学菩萨的心行,用报恩的心情来处理他人对我的恩惠。付出自己而成全他人,是为了还愿及报恩,还债是因为欠人,报恩也是因为欠人,例如:对父母恩,子女是无从报答完的,在此情境中如能以报恩的心态来处理,「自我」就能渐渐消融了。

  

  四、「真我」之意义及修行

  

  从佛法看「真我」,「真我」即「无我」,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在于完成佛的果位,亦即「无我之我」。如何修成「真我」呢?

  

  (一)从人到佛次第提升

  

  从人到成佛的过程,需要付出努力的代价,方能一步步迈向成佛之道。或许有人会说,中国的禅宗是属于顿悟法门,所谓顿悟法门是不假修炼即可成佛,这意思好象是说,可以一步登天。

  

  可是,这就如同世上没有人能将一大碗饭一口吞下去,都是必须一口又一口慢慢吃,直到当我们吃饱的那一剎那,会觉得好象是最后一口饭才吃饱,而前面吃饭时都还是在饿的状况下,唯有最后这一口饭才是真饱。因此,「顿悟」虽确有其事,但却也是从前世、今生渐修中来。

  

  修行的内容包括:1.修五戒十善。五戒即不杀人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;十善是将五戒的妄语分为妄语、绮语、两舌、恶口,省掉不饮酒,另加贪、瞋、痴,成为十条,乃是要想再来人间和生天界享受天福的标准。2.修苦、集、灭、道的四圣谛法。知道苦由烦恼起,认知烦恼本无常,放弃自我执着,努力于戒、定、慧的修行,必得解脱,这是小乘圣人的标准。3.修布施、持戒等六波罗蜜行。用智慧、财产、体能和时间做布施;持戒即好事一定要做,坏事绝对不做,这是自利利他的菩萨行,亦是成菩萨、成佛的标准。

  

  一般人都会做布施的功德,可是如果在行布施之后希望有所回馈,这是投资的心态。真正的布施是基于对方的需要,而自己又有能力给人,在给了之后,不求回报。

  

  (二)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

  

  「无所住」即没有自私心的执着;「生其心」即顺应他人的需求而随类摄化,针对不同类别、不同层次的人,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,尤其要在他人有难时,依据自己的能力,随人所求,给予救济。

  

  (三)实相即无相

  

  「实相」即实际的本来面目,即是永恒的, 、普遍的,也是超越时空的;世间事物,均在无常的变化,没有永恒不变的,所以无常本身就是空,空的本身就是无相,无相的本身就是实相,故可以说:实相即无相,即是真我的名字。

  

  (四)真我即无我

  

  「自我」是由我们的身体、心理和环境构成,这些因素经常在变,这些变的现象是「幻我」。智者以无相的事实是真,凡夫执无常的假相为「我」。

  

  智者的真我无定相,所以能够随境自在,随缘自由,故名大解脱;凡夫的自我有阻碍,所以不能随境自在,随缘自由,故常为烦恼所苦,而造作种种业,又受种种苦。

  

  五、结语

  

  世事本无常,我们无法否定既有之生命或既有的环境,因此便要善用我们的生命,善用我们的环境,随类布施,随缘救济;不仅自己得福报,更助他人得福报,这才能够消融自我,才能成就无我与真我。(一九九三年四月四日,讲于华视视听中心)

  

  

  

  

  妄念不起.万缘不拒

  

  在指导禅修的时候,我经常告诉禅众要练习着不要有妄念,有了妄念就要用方法的正念来取代妄念;然而方法本身原来也是一种妄念,只是以规律的妄念,取代散乱的妄念,便是正念…

《动静皆自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弘誓愿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