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弘誓愿讲记

  四弘誓愿讲记 

  

  圣严法师著

  

  目录

  编者序

  前言

  众生无边誓愿度

  烦恼无尽誓愿断

  法门无量誓愿学

  佛道无上誓愿成

  附录 - 四弘誓愿

  

  

  编者序

  

  【随身经典】系列丛书是法鼓文化在即将跨入新世纪的一九九九年,最特别的一项献礼,内容收录了圣严法师针对经典、历代祖师文钞语录等的讲说著述,书中并附有经典原文,以利读者参阅持诵。轻薄短小的口袋书采小开本型式,将一般人认为厚重、难以理解的佛教典籍,化为每个人随时随地都可以阅读的随身伴侣。

  

  近十年来,在东西方诸大德的努力下,佛法的观念、禅修的方法,已经普遍为全球人士所认同,也有越来越多人愿意接受佛法,因此有人说,佛学将会是下一个世纪的显学。面对佛教三藏十二部佛典,「深入经藏」以便「智慧如海」,相信是许多人一生的梦想与读书计画。但是经典浩瀚如汪洋般,如果缺少了指引,难保不会失了方向,徒劳而无功;而且如果只读经而不解其义,解其义又不能如说修证,则不免沦为「说食数宝」,与消解烦恼、净化心灵终究是了不相干。圣严法师便说过,他「一向主张『古为今用』,佛经不是仅供信仰持诵的,更当『如说修行』,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。」法师也指出:「『解义』是对听到、读到的任何学问都能了解其内容。这又可分成两个层次:第一种是从语言文字的表面去理解,望文生义,却不一定是真的意思;第二种则是以自己对人生的体验及对佛法的修行来通达、识透文字的内涵,根据实际经验,根据证悟层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体认。」

  

  由于圣严法师特别重视观念与实践,所以「义理透彻」、「善巧实用」便成了法师解经的两大特色;尤擅长以深入浅出的方式,引导读者了解经文本意与内在精神,并常以其一贯睿智幽默的譬喻,提示大众如何将佛法的智慧与慈悲,落实在生活之中,读后总让人有当头棒喝、如梦初醒之感。

  

  【随身经典】系列所收录的文稿,都曾经在《法鼓》、《人生》杂志连载过,部分则曾经出版过一般通行开本。内容形式有的是依传统的讲经方式,逐字、逐句解释,读者得以循序渐进地深入;有的则是从经典中,一段一段或是一句一句地摘录下来,浓缩成几个主题单元,以提纲挈领的方式让读者很快掌握到全本经文的重点。

  

  以主题单元来讲解一部经,这应该是圣严法师的特色之一,也是法师的慈悲善巧。在《修行在红尘——维摩经六讲》一书的〈自序〉中,法师便特别说明,这样做「是为了因应现代一般人的需要」。

  

  在这二十世纪的最后一年,或许有着所谓世纪末的焦虑与不安,但却也是法鼓山的「祝福平安年」。法鼓文化谨以【随身经典】系列的出版,感恩三宝的加护;更祈愿所有一切众生,皆得身心平安,以更多的慈悲与智慧,共同迈向新的二十一世纪。

  

  法鼓文化编辑部谨识

  

  

  

  前言

  

  在禅七或在日常课诵中,都会唱诵四弘誓愿。我在授三皈依时,也会教人念它。因为四弘誓愿是初发心菩萨的必要条件。发心成佛,得经过菩萨的阶段,发菩萨心,即是发菩萨愿,所以,发菩提心就是发行菩萨道的愿心。

  

  愿有通愿和别愿,一切诸佛都须发的愿,是通愿,即四弘誓愿。四弘誓愿的出典,主要出自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,教导一切学佛的人,要发心成为菩萨。如果不先成为菩萨,要成佛是不可能的,这是大乘佛教的特色。

  

  四弘誓愿,是四个成佛的基本条件,学佛,必定要度众生、断烦恼、学法门。前三句如鼎之三足,缺一不可,其中任何一句圆满,则四句皆圆满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众生无边誓愿度

  

  「度」是通过的意思,从这边到那边,其中间的过程已完成者,称为「度」;过程未完成,是正在「度」,度的形态有不同的层次。有人资金不足,每天为赶银行的三点半,向朋友告急,以度难关,有人赶办急事,向人借贷凑足车资以应急,这也是度。

  

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不论感觉时间如迅雷般一晃即过,或感觉日子难撑难挨,或在医师回春妙手下始恢复健康、舒适的日子,或迷迷糊糊的日子,都是在「度」日;从这一行业换那一行业,从这一层次到那一层次,也是度。「度」的根本意义是超越苦海,故称「超度」。

  

  一、修学佛法广度有缘

  

  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的众生,包括一切有情众生。佛法的出现,世尊的教化,是为度人,也度饿鬼、度天神、度畜生。而一切众生之中,唯人类是修学佛法的根器,一切有情皆入人道,才能修成佛道,所以,佛法是为人而设,人修持佛法以后,以佛法的救济,利益其他的众生。

  

  但是听佛法知佛理的人,未必即能得度。譬如高压电线上的白瓷绝缘体,最靠近高压电,但是不导电。不得度者即是无缘人,如绝缘体与电不相通。有人常说:「我和你有缘」,这种缘是见面之缘,认识了,但不发生强烈的感应;又像白布浸染料,一染即着,是有缘,如果染上又褪色了,是缘不深。

  

  佛度的是有缘人,了解佛法且实际修持,是发自内心需要佛法,追求佛法如饥如渴、如久旱望云霓、如黑暗盼光明、如幼儿忆母亲一般,有强烈的信心去追求,像海绵遇水一般,才是真正有缘,反之,则无缘。

  

  要度的,既是有缘人,有缘人中,最难度的,莫过于自己的亲眷、师长。不易度时,也不要轻言放弃,须从人最渴望的关怀、爱护、同情、尊重等着手。《维摩经.佛道品》中有句话说:「先以欲钩牵,后令入佛道。」要想使对方成为佛教徒,修行佛法而开悟解脱,得先由满足其欲望开始,从爱语出发,用鼓励、慰勉或赞叹的话,使他高兴、舒服;在精神上,给予爱,在物质上,给予方便,渐渐地,他便会对你有安全感而信赖你。

  

  对于刚开始学佛的人,多从物质的嘉惠开始,在佛经里就有许多这类的故事。释迦牟尼佛成佛前,修行菩萨道时,多生累劫的事迹,集合成的《本生经》中,便有一个例子:曾经,某地发生了大饥荒,释迦牟尼佛化身为一座肉山,有个人正在山里找食物,无意间,试尝地面,发现是可以吃的东西,奔下山告诉村人,召集许多饥饿的人来,使当地许多人免于饿死,度过难关。这些吃过肉山的人便与释迦牟尼佛结了缘,他们先后也成为佛的弟子。

  

 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,有一真言宗的信徒,经营一家有数万员工的大公司,他信佛拜佛,不但在公司供佛像,也经常举办与佛教有关的演讲,但并不要求员工也要信佛,因此,深得人心,员工都以与社长有相同的宗教信仰为荣。这位社长的经营观念是:公司的财产、利益是属于每位员工,不完全是他个人所有,每位员工都是股东;因此,他能给予许多人充分的物质,也在精神方面提供许多利益。

  

  也许有人会认为万一自己已尽力去做,仍然得不到对方的信任,不肯信佛,不肯皈依三宝,岂非白费。须知,我们这一生的时间,只是有限的一小段,生命是从过去生到今生乃至未来生,源远流长的,问题的症结,不是短时间便可解决。

  

  常言道:「不是冤家不聚头」,没有恩怨不成眷属。有大福报的人,是从过去无量世以来修成的,所以有所谓神仙眷属、孝子贤孙,否则一般人要常保称心如意并不容易。因此,对于不愿信佛学法的亲人朋友,即使付出一生的时间和耐心给予照顾、关心,也是修福。渐渐地,到他虽未完全接纳,但也不再排斥的时候,便已种了度化他的因了。

  

  有弟子问我:「师父,福报和人的心量有没有关系?」

  

  我回答他:「有大关系,福报是从心量开始,心量大,福报大。所谓心量大,就是自己拥有的东西,拿得出来,舍得分给他人。」

  

  我又讲了一个譬喻,如牛踩泥地,足迹凹陷处,滞雨水有限,如果挖一脸盆大的洞,蓄的雨水较多,再挖成池塘,存水更多;挖得越大,乃至成湖,湖通江,江出海,四海皆通,水则不虞用尽。这个例子说明帮助人越多,付出越多时,会觉得永远不够,自己的能力需要更强,付出的多,得到的也多,所以更需要修持佛法以度有缘的人。

  

  修行佛法,如果是个人自修,只要就一个法门努力修持即可,便是一门深入。可是,要度众生,就不是这样,不同的众生,得用不同的方法以适应他们。因此,越多的众生,需要的佛法便越多。

  

  自修的人,如果自觉满足,很少有再求上进的心。唯有和其他人接触,面对各种不同程度、不同身分的人时,便会发觉自己修行的工夫不够、深度不够、福报不够、智慧不够;因此,渴望再努力吸收佛法,像一块小海绵变成大海绵,甚至像一个无限大的海绵一般,可能吸尽所有海水,学尽一切佛法,有这样的体验,便是和佛法有缘的有缘人。这种缘,不是一条垂直线,是纵横交错的、四面八方的缘,因此,度的众生也多。

  

  所以,菩萨经过无量劫,仍在度有缘众生。初地以上的菩萨,遍一切处,众生有少许缘,便立即与其感应;我曾说过,学佛的人要花时间训练自己像磁铁一样,吸引众生都成有缘人,再接触、熏陶他,自然而然对方便会接纳佛法。

  

  二、借光又发光,普照一切

  

  有人曾问我说:「一个人的体力、智慧力、财力,都是有限的,而众生无边,怎么可能度尽呢?」这不用担心,从初发心到成佛,称为三祇百劫,度众生是在这段时间,并非在短短一生中就要度尽众生。自己力量有限,度有限的众生,力量越大,度的众生越多、范围越广。因此,为广度众生,便需要修行。譬如电瓶充满电,才能发光,又如太阳能电池借太阳光充电发光;修行,就好象是充电,用佛法充电,既借光又发光。

  

  不过凡夫度众…

《四弘誓愿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