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四弘誓愿讲记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生。不过在家的修禅者,自处于污泥,很少不被污染,但仍应以莲花自勉,虽很难做到,还是要尽力去做,亦即《诗经.小雅》所说: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虽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」

  

  出家,既要经过心理的考验,也要突破生理的困扰,更要跨越父母、眷属的情关。出家后能否修行成功,端视自己的福德因缘及善根基础;但不论有多大的成就,出家本身,就是修行,就是一件大功德。古来至今,许多祖师大德,都是由普通的出家人修行成功的。

  

  三、以愿心为指标

  

  不修行,烦恼重重,修行,也有烦恼。向谁学?如何修?用什么方法修?对开始修行的人往往很困扰。

  

  现代很多人假藉佛法的名义,行外道的修法。刚开始修行,无法判别邪师、明师,如果遇到邪师,修行就有问题,此时端看个人的善根了。因此,如果无法辨别,念阿弥陀佛,求生西方净土,最可靠。

  

  而开始修行,找到老师之后,发觉修行的方法不适用,或方法熟练后,感觉没有进步,或对老师的教导产生怀疑而另寻他处求法等,也会造成很大的困扰,这些都是修行过程中选择方法的烦恼。

  

  恐惧感,也是修行过程中很大的烦恼,怕鬼、怕着魔是修行时常有的情形。一旦心里有怕着魔、有不进反退的恐惧感,只要听到什么、感觉到什么或脑中出现什么幻象,就认为是着魔了。要突破这种心理状态,须修持到入定的阶段,或已亲见自性,或者用正确的无相、无我的观念,恐惧感才会渐渐减少。

  

  还有一些人,害怕修行未达预期的目标就死了,害怕死了以后,不知下一世能否再来人间修持。这种恐惧心,必须由老师用佛法来化解。

  

  死并不是没有,但学佛的人要死得其所。中国近世的禅宗有一无上法门,那就是参「念佛的是谁?」这个话头,用得上力,既能赶鬼、驱魔,又能了生死。因为随时心无颠倒,心中只有一个话头或一个公案,有这种工夫,生死便可放心。

  

  既然心是如此向往修行,此生结束,来生一定会再继续修行。如果还做不到这样的程度,就要发愿,愿除烦恼、愿度众生、愿学法门、愿成佛道,愿心就是指标。

  

  既然修行过程中,会产生这么多烦恼,禅宗祖师们有一共通的劝告,劝告修行人,不要存有期待、突破、进步、开悟、解脱等的念头,有这种念头,一定是在忧虑、恐惧、怀疑的状态中。如果修行的人,了解这种种烦恼,便能走出烦恼的苦海,超度生死的大海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法门无量誓愿学

  

  信佛亦称学佛,学佛必须以「信」为基础,之后要学习信仰的对象,这对象便是佛法僧三宝,而信仰的目的则是要成佛。凡是神教,仅止于信,信之外没有修学及修行的要求。如果仅信佛而不学佛,便和一般神教无异。

  

  学佛修行要有门可入,也应从门而入。从进门开始到成佛的方法,即是法门。法门有的是一条路进入后,一层次深入一层次,一个阶段又一个阶段;也有所谓八万四千法门,即无量法门,这无量无数门径,门门都是通往涅槃城;而在这任何一法门中,还有层次深入的不同阶段。

  

  一、尽未来际皆勤学

  

  所谓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,不是同时用很多法门,乃是因不同的烦恼,用不同的方法对治,即「烦恼无尽誓愿断」;也是因不同根器的众生,用不同的方法教导,即「众生无边誓愿度」。

  

  有人会问:「在我们一生中,怎么可能断尽烦恼、度尽众生呢?」我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是:一生之中度不尽众生,一生之中也断不尽烦恼,也不可能在一生之中学完所有的法门,而是要经过无量劫,一生又一生,尽未来际到成佛为止,继续不断的学。

  

  所以,很多学佛的人,与人鱼雁往返的书信中,会自称「学人」,意即尚在学习的阶段。在小乘佛教中,初果、二果、三果都称学人,是「有学地」;到阿罗汉,所作已办,生死已了,不受后有,从此出三界,称为「无学」。大乘佛教的无学,则要到八地以上,称为「无功用人」;到十地的成佛之际,才称为真实无学无断的无上完人。

  

  佛在入涅槃之前曾说自己已说之法,如指甲内的灰尘那么少,尚未说的法,如大地上所有的土那么多。即使另外还有如阿难、舍利弗、目犍连等大阿罗汉有大神通、大智慧者,说法无量无数,尚说不尽;因此,佛法是广大无边的。

  

  可用语言、文字解说,教导人如何修行,是进入佛门的方便法。方便法可说,但不是真实法,只是假藉语言、文字,解释和引导学佛者到达成佛的目的地。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前曾表示:说法四十九年,未说一法。这里所说的「一法」,是指根本佛法,因为根本佛法,是无法可说的;但如能依照佛陀教示的方便法修行,即可体验那不可言说的根本佛法。例如不知「月亮」为何物的人,我们用手指天上的月,对方即可顺着手指,看到月亮,手指便是方便法。

  

  二、辨别正法与邪法

  

  法有正法和邪法,如何辨别正、邪呢?两者间其实是有很明显的区别,凡是以利诱、威胁、恐吓和个人崇拜等控制的手段,促使人信奉者,便是邪法。譬如某神,号称具有神秘的法力,很灵验,可以帮人解决难题,帮人达到希望的目的,信奉他,固然一时间化解了眼前的困难,但是从此以后,也失去自己,虽受他保护,也等于被他控制;或要你起誓,如不按其训示行事,便会采取一些报复手段,使人不堪其扰,这些都是邪法。

  

  再者,凡是违背因果、不明因缘,一定不是正法。有的宗教说只要信,就能得到什么,其实凭空想得到利益,是和因果相违背的。当然也有可能信了某神之后,藉神的力量,在其羽翼下,暂时受保护,但也不可能永远庇护,因为包庇是违背因果的。

  

  在佛教也有许愿,但愿心或愿力是指向未来,过去的果报、业力,还是要承受。发善心或善愿,能减轻或改善目前的果报,但是不能完全抵销过去的业。许多大修行者,如密勒日巴尊者、虚云老和尚等,在修行期间仍然承受很大的苦果报。

  

  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最后一生,仍有腹痛、背痛、头疼及被提婆达多伤足的果报,佛陀在世时的几位大阿罗汉,如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,仍有被鹿杖外道击毙的果报,佛陀时代的大修行者尚且如此,则我们祈求不受果报,怎么可能呢?

  

  三、无漏正法是目标

  

  正法又分有漏法和无漏法。有漏法是世间善法,持五戒十善,求人天福报。世间善法的标准,第一要有信仰,第二要有责任感,第三要努力。我们每个人都兼具数种身分,既是父母也是儿女,既是丈夫(妻子)也是父(母),既是学生也是老师,面对不同的人,有不同的身分和立场,也有不同的责任,要尽责也要努力精进,当学则须学,学以致用,这也是「法门无量誓愿学」。

  

  但是有漏法是世间法,修人天善法得人天果报,果报享尽,善因便消失。譬如装满水的水缸有了破洞,大洞大漏,小洞小漏,水终将流失。

  

  无漏,是种福不求福,行善不求报,布施出去的任何财物、智慧、体力,不但不求还报,即使连布施的念头也要没有,此即无相布施。世尊说法,无一法可说,度一切众生,无一众生可度,真正的佛法是无相,无相即是无漏的正法。

  

  佛教的修行是以有漏的正法为基础,以无漏的正法为目标,用禅的方法达到目标。正确的禅法是无漏正法,是根本法,唯有开悟的人才能体验到无漏正法。对于未开悟的人,禅宗祖师教他们在日常生活中,时时刻刻把烦恼放下,守住正念,吃饭时,心在吃饭;挑水时,心在挑水;睡觉时,不胡思乱想,心也在睡觉;如此常将身心守护住。然后教以参禅的方法,渐渐产生疑团,吃饭不知吃饭,睡觉不知睡觉,再进一步,破了疑团,则达见性的境界,便是无漏正法的实现、体验。

  

  从修持有漏正法到体验无漏正法时,虽然见相无相,仍要精进,否则是断见顽空的外道。很多人认为既然体验到无相,视一切皆空,何必再从事任何工作呢?这样的观念是很偏颇且危险的;也有人未证得无相法,只是自私、懒惰,不肯工作,这样的行为有如住在黑山鬼窟中,不能见自己本性。

  

  所谓无相,是心中仍有我、人、事、物,但是心不执着。《心经》云:「无智亦无得」,不认为自己是有大智慧、大福德、大能力的人,仍然努力不懈度众生而心不牵挂,顺应众生的因缘,做一切自己应做的事。庄子云:「生也有涯,学也无涯。」即使是世间的学问,在有生之年尚无法学尽,何况佛法呢?

  

  

  

  佛道无上誓愿成

  

  从凡夫到成佛的过程,在时间上,是逐渐的、长远的,福德智慧也是渐渐高深伟大,直到佛的究竟圆满。未成佛之前是行菩萨道,成佛之后,更是全面性的、彻底的行菩萨道。所以说,观世音菩萨是古佛再来,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之母。可见成佛之后,自然广度众生。

  

  一、正道是不违背因果

  

  道有正邪之别。很多人都想修道,认为只要有修就好,并不清楚修的是什么道。如果不是修正道,即使眼前情况很好,终究因为所行之道不正而万劫不复。但是正与不正应如何区分呢?

  

  在中国大陆曾经有以黄鼠狼或狐狸精为神祇来膜拜的宗教信仰,在台湾也有类似的鬼神教,这种信仰的神祇,有可能寿命很长也修得神通,可以随意变化,拜他、求他、给予丰富的供品,果真可得到好处;但是,冒犯他,便遭祸殃。

  

  这种民间信仰缺乏正确的因果观念,没有是非善恶之分;而且不是以自己的力量修行,不是用合理的能力解决困难,凭空求他帮忙,求利益、求感应,也许刚开始真的有求必应,得到不少好处,到最后必定得不偿失。这就好象肚子饿,求他赐食物,结果他在你的腿上取块肉来喂你,得的是自己,失的也是自己,这是邪道。

  

  正道,是不违背因果,如人泛舟海中,舀左边的海水到右边,再舀右边的海水到左边,海水既不多也不少,却因此练就了强壮的臂力。有位居士说,他的太太学佛之后,经常护持三宝,经常慈善布施,虽然捐出了钱,但是在事业上都会再赚回来。既取之于社会,也布施于社会,既利益他人,自己也做了功德。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利益,才是正道。

  

  二、正道有内外层次

  

  正道也有很多层次,佛教将佛法分很多等级。中国天台宗有藏、通、别、圆四教;华严宗有小、始、终、顿、圆五教;唯识宗的三时教、三*轮;西藏黄教宗喀巴大师分为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;近代太虚大师分为五乘共法、三乘共法和大乘不共法三层次。

  

  四教、五教是圣教,圣人之前的凡夫要修持人天法,人天法中有外道,有内道——即佛法。佛法教人修持人天善法,是持五戒十善和布施,不造三恶道因。外道如果也修善、做功德,也是人天正道;但是一些外道修持的思想、行为,是荒诞怪异的,例如相信吃草、吃粪可升天,相信杀人可升天,信某神可升天,信某一部外道经典可升天,相信将童男炼成丹、熬成膏吃了,可升天等,无奇不有。

  

  又例如人人希望长寿,于是民间常有吃脑补脑、吃肝补肝的观念,认为可以滋补身体,殊不知,这样反而造了杀业,不是正道。要求长寿,佛法教人需要多布施,多结众生缘、救济贫穷,先帮助他人长寿,有了这份善心功德,自己才有可能长寿。另外,打坐、念佛、拜佛,心中少点烦恼,也会长寿。

  

  太虚大师的五乘共法是人天善法,再上面的层次是三乘共法;三乘共法中有离烦恼的小乘,有在人间度众生的大乘。小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罗汉,修得阿罗汉果,就不再到人间来;从大乘的立场来看小乘的解脱,有如喝醉酒,陶醉在三昧酒中,是在灭受想定中,没有身、心,不受任何干扰,但仍不究竟。

  

  菩萨一方面像阿罗汉,能不受贪瞋痴困扰,但另一方面却深入三界的众生群中,以佛法度脱众生,在诸苦之中不受苦。

  

  菩萨有二乘解脱的功德及度众生的功德,也就是福慧双修,悲智双运,这是三乘共法的菩萨成佛的条件。从初地到七地菩萨,仍要修习三乘共法,八地以上即是大乘不共法。不共者,既非凡夫境界,也不是小乘境界。所以说「佛道无上」,其他的人天道、小乘道、菩萨道,都是有限、有上。

  

  但是,在凡夫地的修行中,分辨何为成佛的正道,才是最重要的课题。(一九八五年三月二十四日至四月十四日讲于农禅寺)

  

  

  

  附录

  

  四弘誓愿

  

  众生无边誓愿度

  

  烦恼无尽誓愿断

  

  法门无量誓愿学

  

  佛道无上誓愿成

  

  

  

  

  

《四弘誓愿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