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生有限,八地以上的菩萨,则能于同一时间分身千百亿身,度千百亿人,权巧方便或用物质施予,或以精神救济。
有人问我:「已经有许多佛成佛,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没有被度呢?」我说,佛法如阳光,太阳升起,普照大地万物,有的直接承受阳光,有的间接吸收热气,即使是长年在海中、地下的生物,也间接因有阳光的存在而生存。
释迦牟尼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萨道,以身心帮助众生,以言行教化众生,如阳光一般普照于一切众生。又如食米,经由栽种的人、贩米的人、发明割稻机的人、改良品种的人、制造工具的人、改良肥料的人及延续稻种的人等过程,已有许多人和我们产生关系,不论直接或间接,这种关系一直延续着。
所以,佛菩萨从无量劫以来,对于已度、应度、未度的众生,或在物质上,或在精神上,皆已种了得度的因缘,并且已经直接或间接度了一切众生。
禅的最高目的是「无我」,禅的修行是无上法门,是究竟的上乘法,上乘法必定是菩萨道、佛道。仅为自己的生活饮食温饱而忙碌者,是下等人;仅为自己身心得安乐自在者,是中等人;无相无我者,是上等人。所以未发度众生愿,仅为自己出离苦难才修行,至多是中等人,只能成为阿罗汉,不能成为菩萨、佛。
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前的最后一生,就是因为看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及各种灾难,为了解救在苦难中的众生,所以舍身发愿出家修行,寻求方法救济众生,最后究竟成佛。
我们在还未修行前就要发愿,为家中、工作环境中,乃至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处境、利益着想,这种不为自己、舍我的精神,便是度众生的态度。用这种舍我的观念修行禅法,不仅可得到身心安定的利益,也可能得到彻悟的境界。
因此,发「四弘誓愿」,舍我度众,是学佛者的基本教育,也是修禅者的基本条件。
烦恼无尽誓愿断
一般人口头上会说「我有烦恼」,但是对烦恼的意义、种类及烦恼的层次,多半不甚明了。要经过修行,而且是努力修行之后,才会知道烦恼是什么,才知道烦恼的可怕。
烦恼有向上心的烦恼和向下心的烦恼。普通未修行的人感觉不到向上心的烦恼。通常,我讲述的烦恼,多指向下心的烦恼。
一、向下心的烦恼
向下心的烦恼,由内而外分四个层次:
(一)内心的冲突和矛盾
人的生命过程中,常会遇到内心的十字路口。例如面对当前的数个好机会,必须作如何抉择的困惑;关键的抉择,往往影响一个人的一生,也许在考试方面,也许在婚姻、事业、做学问、交朋友方面,这是对选择上的矛盾。
也有内心前后念的矛盾。譬如想改变不久前的决定,却又决定不下是否要改变;又譬如既不想出家,对结婚又持保留态度,看到周边亲朋好友各自成家且儿女成群的情景,使之内心产生矛盾。
内心发生矛盾或冲突,必然是有两个主观的想法存在,而且必是关系到自身的问题。既然不是客观的,在处理事情时,前念和后念,经常是对立的,所以会发生感情和理智的冲突。在我们的一生中,这类问题常会出现。
(二)身、心的冲突和矛盾
身和心冲突,其症结在于心;所谓身不由己,当心不能指挥身体时,就会产生烦恼;同样的,当心理有问题而起矛盾时,身体也会有问题。
但是,心也能克服身体的障碍。例如本来是一纤弱女子,嫁为人妇之后,因种种变故而必须独力撑持家庭、抚育子女,在长年累月中,即使病痛不堪,仍然心系儿女而能咬紧牙根地操持家务,这样坚强的母亲,在现实生活中,也多可见到。
因此,身、心发生冲突时,必须先调心。人既食五谷,总有身体不适的时候,用心调身,烦恼或病痛便会减少许多。假使放不下自己的身体又放不下心,多会产生怨怼、迁怒的情绪;如此身、心若有冲突,必定是常在苦不堪言的情况中。
(三)我与人的冲突
人从出生以后,便和周围的人息息相关。因此很多小孩为争取父母的关怀,便想:只要晚上不盖棉被睡觉,就会生病、感冒,每次生病,父母便会留下来陪他而且对他特别照顾。这是他本身有烦恼,借着负面的行为,吸引父母注意,希望父母给予更多的爱,以满足自己的要求,或展现自己的长处等。长大后这种烦恼,如果没有化解,便很容易导致行为偏差,造成家庭社会的困扰。
这就是把别人当成对立的对象,建立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。
(四)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和矛盾
我曾经问一位到台湾来的美国人,台湾的气候如何,他说:「还好,不过,身上粘得难过。」因为台湾的夏季潮湿,若出汗,便觉得身体粘腻不舒爽。我又问一位从台湾到美国的先生,是否习惯纽约的天气,感受如何?他说:「不错,可是,我感觉身上很痒。」因为冬季的纽约天气干燥,以致对还未适应的人会有皮肤过敏的现象。
这是对陌生的环境有不适应的烦恼。天候太冷或太热,令人难过,气候温和,使人舒适;但是对患有思乡病的人而言,不论如何,旅居异乡总不是滋味。常言道:「甜的是故乡水,圆的是故乡月。」自然环境的变化固然会影响人,但是烦恼多是从内心产生的。
二、修行佛法过程中的烦恼
从生死阶段到出离生死,能达成自主生死或不生不死的目标,是需要修行。开始修行,都是在人间,不能脱离人的立场,但是在修行学佛的过程中,会产生另一类烦恼,这就是向上心的烦恼,大致可分三个层次:
(一)修人天寿法的烦恼
这是从未修行的阶段,渐入修行期间,生起的种种疑难。首先,我们要有基本的认识,凡是有心可用,无不是烦恼;既然是在追求着什么,不论追求的是什么,那个追求的心,就是烦恼心。
诸位来听我演讲,可能希望从中得到些许启示,或对生活的改善、生命的开展有所作用,或希望听到不曾听过的新观念。这是从人的基本立场,为自己目前的利益而求佛法,求解决问题,企求脱离难关,这种希望解决的心本身,其实也是烦恼。
有人问我:「皈依很多年了,仍不知要如何修行,该怎么办?」
我说:「修行是不该做的事不做,不该说的话不说,不该想的不想,……。」
他的这个问题是许多人都会有的。如果知道是不应该说的话,但却说了;知道是不应做的事,还是做了;这样的情形,是意志薄弱,更应该修行。而且可以用修行的时间,减少做不应做的事、说不应说的话的机会,譬如诸位来农禅寺,听经闻法、念佛打坐,至少这段时间,不会恶口骂人、不会赌博、不会和人发生冲突而造身、口二业。
他又问:「不该做的事是不会做,不应该说的话我不会说,但是,我不知道如何教自己不想不该想的事?」
另外也有居士问:「心里一面念佛、听佛号,一面又观想着佛的相好、佛的功德,这样,岂不也是散乱心吗?」
我说:「对,这样的心,不只一用,是二用,甚至三用、四用。手掐念珠数阿弥陀佛,口念阿弥陀佛,耳听阿弥陀佛,心想佛的相好,至少四用。但能够促使心念没有时间、空间在声色犬马上打妄想,已算是修行了。」这便是用修行的方法,抑制妄念的心,免造意业。
不过念佛若只回向妻贤子孝、富贵长寿、健康幸福,虽然是人之常情,但依旧是在修行人天的阶段,尚未产生出离心,基本上就是烦恼执着。
(二)修小乘出离法的烦恼
不论大乘、小乘,都讲出离心。没有出离心,对生死的感受不殷切,不易修行成功。很多大修行人发心修行,多从认知生与死开始。
对生死感受最深刻的,莫过于亲眷的生离死别,因为亲人间的恩、爱、情、义,都和自己的生命休戚相关,所以更能从亲人的死亡痛苦中,体会生命的无常,警觉死亡必会来临。在还活着的时候,能将死亡与自己并行观察,日常的言行必会和善,所谓「人之将死,其言也善」,且在光阴有限的事实下,会精进努力修行,上求解脱之道。
有人认为世间有很多很新鲜的事,尚未经验过,要尝试过了,才甘愿修行。试问,要尝试什么呢?杀、盗、淫、妄、酒?还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?这些都是五欲,五欲是苦海,表面上令人感受快乐、舒适,其实越沉缅于享乐中,越是坠向苦海深处。
另外也有一些人,打了几次佛七、禅七后,便要立刻舍弃家庭、父母、子女,辞掉工作而出家修行。有出离心,并非不好,但是在自己应尽的责任、义务未完成的前提下,拋家弃子,将已造的果撇下,一走了之,是一种逃避责任、逃避现实的自私行为,那也算是烦恼。即使是小乘的修行人,欲出离家庭,仍需征得家庭的同意,完成责任义务,不拖累家庭。
因此,身在苦海,要心思出苦海,少造苦海的业,但不逃避已造成的苦果,这是有心修行的人应有的正常观念。如果发了大菩提心,为了解救众生的疾苦,发心出家,仍是被鼓励的。
(三)修持大乘法的烦恼
禅法的修行,自古以来未限定只属于出家人,虽然成功的禅师,绝大多数是出家的大德,但仍有少数的在家居士修行成功。大小乘的基础既是在出离心,如以在家居士身修持,在生活上、心态上,便不能和一般的在家人一样。在家居士修行禅法,就是要行菩萨道,菩萨是没有情执的,只有慈悲,不求权利,只尽义务。
所谓莲花出污泥而不染,莲花庄严清净,象征修菩萨道、行菩萨道的人,能将障碍、折磨视为坚强意志力的训练,将烦恼的阻力,转为助缘,在逆境中,更觉得修行可贵,所以菩萨在世间,但不是世间的烦恼众…
《四弘誓愿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