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有限,八地以上的菩薩,則能于同一時間分身千百億身,度千百億人,權巧方便或用物質施予,或以精神救濟。
有人問我:「已經有許多佛成佛,爲什麼還有那麼多的人沒有被度呢?」我說,佛法如陽光,太陽升起,普照大地萬物,有的直接承受陽光,有的間接吸收熱氣,即使是長年在海中、地下的生物,也間接因有陽光的存在而生存。
釋迦牟尼佛修行叁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道,以身心幫助衆生,以言行教化衆生,如陽光一般普照于一切衆生。又如食米,經由栽種的人、販米的人、發明割稻機的人、改良品種的人、製造工具的人、改良肥料的人及延續稻種的人等過程,已有許多人和我們産生關系,不論直接或間接,這種關系一直延續著。
所以,佛菩薩從無量劫以來,對于已度、應度、未度的衆生,或在物質上,或在精神上,皆已種了得度的因緣,並且已經直接或間接度了一切衆生。
禅的最高目的是「無我」,禅的修行是無上法門,是究竟的上乘法,上乘法必定是菩薩道、佛道。僅爲自己的生活飲食溫飽而忙碌者,是下等人;僅爲自己身心得安樂自在者,是中等人;無相無我者,是上等人。所以未發度衆生願,僅爲自己出離苦難才修行,至多是中等人,只能成爲阿羅漢,不能成爲菩薩、佛。
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前的最後一生,就是因爲看到衆生有生老病死苦及各種災難,爲了解救在苦難中的衆生,所以舍身發願出家修行,尋求方法救濟衆生,最後究竟成佛。
我們在還未修行前就要發願,爲家中、工作環境中,乃至社會中的每一個人的處境、利益著想,這種不爲自己、舍我的精神,便是度衆生的態度。用這種舍我的觀念修行禅法,不僅可得到身心安定的利益,也可能得到徹悟的境界。
因此,發「四弘誓願」,舍我度衆,是學佛者的基本教育,也是修禅者的基本條件。
煩惱無盡誓願斷
一般人口頭上會說「我有煩惱」,但是對煩惱的意義、種類及煩惱的層次,多半不甚明了。要經過修行,而且是努力修行之後,才會知道煩惱是什麼,才知道煩惱的可怕。
煩惱有向上心的煩惱和向下心的煩惱。普通未修行的人感覺不到向上心的煩惱。通常,我講述的煩惱,多指向下心的煩惱。
一、向下心的煩惱
向下心的煩惱,由內而外分四個層次:
(一)內心的沖突和矛盾
人的生命過程中,常會遇到內心的十字路口。例如面對當前的數個好機會,必須作如何抉擇的困惑;關鍵的抉擇,往往影響一個人的一生,也許在考試方面,也許在婚姻、事業、做學問、交朋友方面,這是對選擇上的矛盾。
也有內心前後念的矛盾。譬如想改變不久前的決定,卻又決定不下是否要改變;又譬如既不想出家,對結婚又持保留態度,看到周邊親朋好友各自成家且兒女成群的情景,使之內心産生矛盾。
內心發生矛盾或沖突,必然是有兩個主觀的想法存在,而且必是關系到自身的問題。既然不是客觀的,在處理事情時,前念和後念,經常是對立的,所以會發生感情和理智的沖突。在我們的一生中,這類問題常會出現。
(二)身、心的沖突和矛盾
身和心沖突,其症結在于心;所謂身不由己,當心不能指揮身體時,就會産生煩惱;同樣的,當心理有問題而起矛盾時,身體也會有問題。
但是,心也能克服身體的障礙。例如本來是一纖弱女子,嫁爲人婦之後,因種種變故而必須獨力撐持家庭、撫育子女,在長年累月中,即使病痛不堪,仍然心系兒女而能咬緊牙根地操持家務,這樣堅強的母親,在現實生活中,也多可見到。
因此,身、心發生沖突時,必須先調心。人既食五谷,總有身體不適的時候,用心調身,煩惱或病痛便會減少許多。假使放不下自己的身體又放不下心,多會産生怨怼、遷怒的情緒;如此身、心若有沖突,必定是常在苦不堪言的情況中。
(叁)我與人的沖突
人從出生以後,便和周圍的人息息相關。因此很多小孩爲爭取父母的關懷,便想:只要晚上不蓋棉被睡覺,就會生病、感冒,每次生病,父母便會留下來陪他而且對他特別照顧。這是他本身有煩惱,借著負面的行爲,吸引父母注意,希望父母給予更多的愛,以滿足自己的要求,或展現自己的長處等。長大後這種煩惱,如果沒有化解,便很容易導致行爲偏差,造成家庭社會的困擾。
這就是把別人當成對立的對象,建立自己和他人之間的沖突和矛盾。
(四)人與自然環境的沖突和矛盾
我曾經問一位到臺灣來的美國人,臺灣的氣候如何,他說:「還好,不過,身上粘得難過。」因爲臺灣的夏季潮濕,若出汗,便覺得身體粘膩不舒爽。我又問一位從臺灣到美國的先生,是否習慣紐約的天氣,感受如何?他說:「不錯,可是,我感覺身上很癢。」因爲冬季的紐約天氣幹燥,以致對還未適應的人會有皮膚過敏的現象。
這是對陌生的環境有不適應的煩惱。天候太冷或太熱,令人難過,氣候溫和,使人舒適;但是對患有思鄉病的人而言,不論如何,旅居異鄉總不是滋味。常言道:「甜的是故鄉水,圓的是故鄉月。」自然環境的變化固然會影響人,但是煩惱多是從內心産生的。
二、修行佛法過程中的煩惱
從生死階段到出離生死,能達成自主生死或不生不死的目標,是需要修行。開始修行,都是在人間,不能脫離人的立場,但是在修行學佛的過程中,會産生另一類煩惱,這就是向上心的煩惱,大致可分叁個層次:
(一)修人天壽法的煩惱
這是從未修行的階段,漸入修行期間,生起的種種疑難。首先,我們要有基本的認識,凡是有心可用,無不是煩惱;既然是在追求著什麼,不論追求的是什麼,那個追求的心,就是煩惱心。
諸位來聽我演講,可能希望從中得到些許啓示,或對生活的改善、生命的開展有所作用,或希望聽到不曾聽過的新觀念。這是從人的基本立場,爲自己目前的利益而求佛法,求解決問題,企求脫離難關,這種希望解決的心本身,其實也是煩惱。
有人問我:「皈依很多年了,仍不知要如何修行,該怎麼辦?」
我說:「修行是不該做的事不做,不該說的話不說,不該想的不想,……。」
他的這個問題是許多人都會有的。如果知道是不應該說的話,但卻說了;知道是不應做的事,還是做了;這樣的情形,是意志薄弱,更應該修行。而且可以用修行的時間,減少做不應做的事、說不應說的話的機會,譬如諸位來農禅寺,聽經聞法、念佛打坐,至少這段時間,不會惡口罵人、不會賭博、不會和人發生沖突而造身、口二業。
他又問:「不該做的事是不會做,不應該說的話我不會說,但是,我不知道如何教自己不想不該想的事?」
另外也有居士問:「心裏一面念佛、聽佛號,一面又觀想著佛的相好、佛的功德,這樣,豈不也是散亂心嗎?」
我說:「對,這樣的心,不只一用,是二用,甚至叁用、四用。手掐念珠數阿彌陀佛,口念阿彌陀佛,耳聽阿彌陀佛,心想佛的相好,至少四用。但能夠促使心念沒有時間、空間在聲色犬馬上打妄想,已算是修行了。」這便是用修行的方法,抑製妄念的心,免造意業。
不過念佛若只回向妻賢子孝、富貴長壽、健康幸福,雖然是人之常情,但依舊是在修行人天的階段,尚未産生出離心,基本上就是煩惱執著。
(二)修小乘出離法的煩惱
不論大乘、小乘,都講出離心。沒有出離心,對生死的感受不殷切,不易修行成功。很多大修行人發心修行,多從認知生與死開始。
對生死感受最深刻的,莫過于親眷的生離死別,因爲親人間的恩、愛、情、義,都和自己的生命休戚相關,所以更能從親人的死亡痛苦中,體會生命的無常,警覺死亡必會來臨。在還活著的時候,能將死亡與自己並行觀察,日常的言行必會和善,所謂「人之將死,其言也善」,且在光陰有限的事實下,會精進努力修行,上求解脫之道。
有人認爲世間有很多很新鮮的事,尚未經驗過,要嘗試過了,才甘願修行。試問,要嘗試什麼呢?殺、盜、淫、妄、酒?還是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?這些都是五欲,五欲是苦海,表面上令人感受快樂、舒適,其實越沈緬于享樂中,越是墜向苦海深處。
另外也有一些人,打了幾次佛七、禅七後,便要立刻舍棄家庭、父母、子女,辭掉工作而出家修行。有出離心,並非不好,但是在自己應盡的責任、義務未完成的前提下,拋家棄子,將已造的果撇下,一走了之,是一種逃避責任、逃避現實的自私行爲,那也算是煩惱。即使是小乘的修行人,欲出離家庭,仍需征得家庭的同意,完成責任義務,不拖累家庭。
因此,身在苦海,要心思出苦海,少造苦海的業,但不逃避已造成的苦果,這是有心修行的人應有的正常觀念。如果發了大菩提心,爲了解救衆生的疾苦,發心出家,仍是被鼓勵的。
(叁)修持大乘法的煩惱
禅法的修行,自古以來未限定只屬于出家人,雖然成功的禅師,絕大多數是出家的大德,但仍有少數的在家居士修行成功。大小乘的基礎既是在出離心,如以在家居士身修持,在生活上、心態上,便不能和一般的在家人一樣。在家居士修行禅法,就是要行菩薩道,菩薩是沒有情執的,只有慈悲,不求權利,只盡義務。
所謂蓮花出汙泥而不染,蓮花莊嚴清淨,象征修菩薩道、行菩薩道的人,能將障礙、折磨視爲堅強意志力的訓練,將煩惱的阻力,轉爲助緣,在逆境中,更覺得修行可貴,所以菩薩在世間,但不是世間的煩惱衆…
《四弘誓願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