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生。不過在家的修禅者,自處于汙泥,很少不被汙染,但仍應以蓮花自勉,雖很難做到,還是要盡力去做,亦即《詩經.小雅》所說:「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,雖不能至,心向往之。」
出家,既要經過心理的考驗,也要突破生理的困擾,更要跨越父母、眷屬的情關。出家後能否修行成功,端視自己的福德因緣及善根基礎;但不論有多大的成就,出家本身,就是修行,就是一件大功德。古來至今,許多祖師大德,都是由普通的出家人修行成功的。
叁、以願心爲指標
不修行,煩惱重重,修行,也有煩惱。向誰學?如何修?用什麼方法修?對開始修行的人往往很困擾。
現代很多人假藉佛法的名義,行外道的修法。剛開始修行,無法判別邪師、明師,如果遇到邪師,修行就有問題,此時端看個人的善根了。因此,如果無法辨別,念阿彌陀佛,求生西方淨土,最可靠。
而開始修行,找到老師之後,發覺修行的方法不適用,或方法熟練後,感覺沒有進步,或對老師的教導産生懷疑而另尋他處求法等,也會造成很大的困擾,這些都是修行過程中選擇方法的煩惱。
恐懼感,也是修行過程中很大的煩惱,怕鬼、怕著魔是修行時常有的情形。一旦心裏有怕著魔、有不進反退的恐懼感,只要聽到什麼、感覺到什麼或腦中出現什麼幻象,就認爲是著魔了。要突破這種心理狀態,須修持到入定的階段,或已親見自性,或者用正確的無相、無我的觀念,恐懼感才會漸漸減少。
還有一些人,害怕修行未達預期的目標就死了,害怕死了以後,不知下一世能否再來人間修持。這種恐懼心,必須由老師用佛法來化解。
死並不是沒有,但學佛的人要死得其所。中國近世的禅宗有一無上法門,那就是參「念佛的是誰?」這個話頭,用得上力,既能趕鬼、驅魔,又能了生死。因爲隨時心無顛倒,心中只有一個話頭或一個公案,有這種工夫,生死便可放心。
既然心是如此向往修行,此生結束,來生一定會再繼續修行。如果還做不到這樣的程度,就要發願,願除煩惱、願度衆生、願學法門、願成佛道,願心就是指標。
既然修行過程中,會産生這麼多煩惱,禅宗祖師們有一共通的勸告,勸告修行人,不要存有期待、突破、進步、開悟、解脫等的念頭,有這種念頭,一定是在憂慮、恐懼、懷疑的狀態中。如果修行的人,了解這種種煩惱,便能走出煩惱的苦海,超度生死的大海。
法門無量誓願學
信佛亦稱學佛,學佛必須以「信」爲基礎,之後要學習信仰的對象,這對象便是佛法僧叁寶,而信仰的目的則是要成佛。凡是神教,僅止于信,信之外沒有修學及修行的要求。如果僅信佛而不學佛,便和一般神教無異。
學佛修行要有門可入,也應從門而入。從進門開始到成佛的方法,即是法門。法門有的是一條路進入後,一層次深入一層次,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;也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,即無量法門,這無量無數門徑,門門都是通往涅槃城;而在這任何一法門中,還有層次深入的不同階段。
一、盡未來際皆勤學
所謂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不是同時用很多法門,乃是因不同的煩惱,用不同的方法對治,即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;也是因不同根器的衆生,用不同的方法教導,即「衆生無邊誓願度」。
有人會問:「在我們一生中,怎麼可能斷盡煩惱、度盡衆生呢?」我對這類問題的回答是:一生之中度不盡衆生,一生之中也斷不盡煩惱,也不可能在一生之中學完所有的法門,而是要經過無量劫,一生又一生,盡未來際到成佛爲止,繼續不斷的學。
所以,很多學佛的人,與人魚雁往返的書信中,會自稱「學人」,意即尚在學習的階段。在小乘佛教中,初果、二果、叁果都稱學人,是「有學地」;到阿羅漢,所作已辦,生死已了,不受後有,從此出叁界,稱爲「無學」。大乘佛教的無學,則要到八地以上,稱爲「無功用人」;到十地的成佛之際,才稱爲真實無學無斷的無上完人。
佛在入涅槃之前曾說自己已說之法,如指甲內的灰塵那麼少,尚未說的法,如大地上所有的土那麼多。即使另外還有如阿難、舍利弗、目犍連等大阿羅漢有大神通、大智慧者,說法無量無數,尚說不盡;因此,佛法是廣大無邊的。
可用語言、文字解說,教導人如何修行,是進入佛門的方便法。方便法可說,但不是真實法,只是假藉語言、文字,解釋和引導學佛者到達成佛的目的地。釋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前曾表示:說法四十九年,未說一法。這裏所說的「一法」,是指根本佛法,因爲根本佛法,是無法可說的;但如能依照佛陀教示的方便法修行,即可體驗那不可言說的根本佛法。例如不知「月亮」爲何物的人,我們用手指天上的月,對方即可順著手指,看到月亮,手指便是方便法。
二、辨別正法與邪法
法有正法和邪法,如何辨別正、邪呢?兩者間其實是有很明顯的區別,凡是以利誘、威脅、恐嚇和個人崇拜等控製的手段,促使人信奉者,便是邪法。譬如某神,號稱具有神秘的法力,很靈驗,可以幫人解決難題,幫人達到希望的目的,信奉他,固然一時間化解了眼前的困難,但是從此以後,也失去自己,雖受他保護,也等于被他控製;或要你起誓,如不按其訓示行事,便會采取一些報複手段,使人不堪其擾,這些都是邪法。
再者,凡是違背因果、不明因緣,一定不是正法。有的宗教說只要信,就能得到什麼,其實憑空想得到利益,是和因果相違背的。當然也有可能信了某神之後,藉神的力量,在其羽翼下,暫時受保護,但也不可能永遠庇護,因爲包庇是違背因果的。
在佛教也有許願,但願心或願力是指向未來,過去的果報、業力,還是要承受。發善心或善願,能減輕或改善目前的果報,但是不能完全抵銷過去的業。許多大修行者,如密勒日巴尊者、虛雲老和尚等,在修行期間仍然承受很大的苦果報。
釋迦牟尼佛成佛的最後一生,仍有腹痛、背痛、頭疼及被提婆達多傷足的果報,佛陀在世時的幾位大阿羅漢,如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,仍有被鹿杖外道擊斃的果報,佛陀時代的大修行者尚且如此,則我們祈求不受果報,怎麼可能呢?
叁、無漏正法是目標
正法又分有漏法和無漏法。有漏法是世間善法,持五戒十善,求人天福報。世間善法的標准,第一要有信仰,第二要有責任感,第叁要努力。我們每個人都兼具數種身分,既是父母也是兒女,既是丈夫(妻子)也是父(母),既是學生也是老師,面對不同的人,有不同的身分和立場,也有不同的責任,要盡責也要努力精進,當學則須學,學以致用,這也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。
但是有漏法是世間法,修人天善法得人天果報,果報享盡,善因便消失。譬如裝滿水的水缸有了破洞,大洞大漏,小洞小漏,水終將流失。
無漏,是種福不求福,行善不求報,布施出去的任何財物、智慧、體力,不但不求還報,即使連布施的念頭也要沒有,此即無相布施。世尊說法,無一法可說,度一切衆生,無一衆生可度,真正的佛法是無相,無相即是無漏的正法。
佛教的修行是以有漏的正法爲基礎,以無漏的正法爲目標,用禅的方法達到目標。正確的禅法是無漏正法,是根本法,唯有開悟的人才能體驗到無漏正法。對于未開悟的人,禅宗祖師教他們在日常生活中,時時刻刻把煩惱放下,守住正念,吃飯時,心在吃飯;挑水時,心在挑水;睡覺時,不胡思亂想,心也在睡覺;如此常將身心守護住。然後教以參禅的方法,漸漸産生疑團,吃飯不知吃飯,睡覺不知睡覺,再進一步,破了疑團,則達見性的境界,便是無漏正法的實現、體驗。
從修持有漏正法到體驗無漏正法時,雖然見相無相,仍要精進,否則是斷見頑空的外道。很多人認爲既然體驗到無相,視一切皆空,何必再從事任何工作呢?這樣的觀念是很偏頗且危險的;也有人未證得無相法,只是自私、懶惰,不肯工作,這樣的行爲有如住在黑山鬼窟中,不能見自己本性。
所謂無相,是心中仍有我、人、事、物,但是心不執著。《心經》雲:「無智亦無得」,不認爲自己是有大智慧、大福德、大能力的人,仍然努力不懈度衆生而心不牽挂,順應衆生的因緣,做一切自己應做的事。莊子雲:「生也有涯,學也無涯。」即使是世間的學問,在有生之年尚無法學盡,何況佛法呢?
佛道無上誓願成
從凡夫到成佛的過程,在時間上,是逐漸的、長遠的,福德智慧也是漸漸高深偉大,直到佛的究竟圓滿。未成佛之前是行菩薩道,成佛之後,更是全面性的、徹底的行菩薩道。所以說,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,文殊菩薩是叁世諸佛之母。可見成佛之後,自然廣度衆生。
一、正道是不違背因果
道有正邪之別。很多人都想修道,認爲只要有修就好,並不清楚修的是什麼道。如果不是修正道,即使眼前情況很好,終究因爲所行之道不正而萬劫不複。但是正與不正應如何區分呢?
在中國大陸曾經有以黃鼠狼或狐狸精爲神祇來膜拜的宗教信仰,在臺灣也有類似的鬼神教,這種信仰的神祇,有可能壽命很長也修得神通,可以隨意變化,拜他、求他、給予豐富的供品,果真可得到好處;但是,冒犯他,便遭禍殃。
這種民間信仰缺乏正確的因果觀念,沒有是非善惡之分;而且不是以自己的力量修行,不是用合理的能力解決困難,憑空求他幫忙,求利益、求感應,也許剛開始真的有求必應,得到不少好處,到最後必定得不償失。這就好象肚子餓,求他賜食物,結果他在你的腿上取塊肉來喂你,得的是自己,失的也是自己,這是邪道。
正道,是不違背因果,如人泛舟海中,舀左邊的海水到右邊,再舀右邊的海水到左邊,海水既不多也不少,卻因此練就了強壯的臂力。有位居士說,他的太太學佛之後,經常護持叁寶,經常慈善布施,雖然捐出了錢,但是在事業上都會再賺回來。既取之于社會,也布施于社會,既利益他人,自己也做了功德。由于自己的努力而得到利益,才是正道。
二、正道有內外層次
正道也有很多層次,佛教將佛法分很多等級。中國天臺宗有藏、通、別、圓四教;華嚴宗有小、始、終、頓、圓五教;唯識宗的叁時教、叁*輪;西藏黃教宗喀巴大師分爲下士道、中士道、上士道;近代太虛大師分爲五乘共法、叁乘共法和大乘不共法叁層次。
四教、五教是聖教,聖人之前的凡夫要修持人天法,人天法中有外道,有內道——即佛法。佛法教人修持人天善法,是持五戒十善和布施,不造叁惡道因。外道如果也修善、做功德,也是人天正道;但是一些外道修持的思想、行爲,是荒誕怪異的,例如相信吃草、吃糞可升天,相信殺人可升天,信某神可升天,信某一部外道經典可升天,相信將童男煉成丹、熬成膏吃了,可升天等,無奇不有。
又例如人人希望長壽,于是民間常有吃腦補腦、吃肝補肝的觀念,認爲可以滋補身體,殊不知,這樣反而造了殺業,不是正道。要求長壽,佛法教人需要多布施,多結衆生緣、救濟貧窮,先幫助他人長壽,有了這份善心功德,自己才有可能長壽。另外,打坐、念佛、拜佛,心中少點煩惱,也會長壽。
太虛大師的五乘共法是人天善法,再上面的層次是叁乘共法;叁乘共法中有離煩惱的小乘,有在人間度衆生的大乘。小乘的最高果位是阿羅漢,修得阿羅漢果,就不再到人間來;從大乘的立場來看小乘的解脫,有如喝醉酒,陶醉在叁昧酒中,是在滅受想定中,沒有身、心,不受任何幹擾,但仍不究竟。
菩薩一方面像阿羅漢,能不受貪瞋癡困擾,但另一方面卻深入叁界的衆生群中,以佛法度脫衆生,在諸苦之中不受苦。
菩薩有二乘解脫的功德及度衆生的功德,也就是福慧雙修,悲智雙運,這是叁乘共法的菩薩成佛的條件。從初地到七地菩薩,仍要修習叁乘共法,八地以上即是大乘不共法。不共者,既非凡夫境界,也不是小乘境界。所以說「佛道無上」,其他的人天道、小乘道、菩薩道,都是有限、有上。
但是,在凡夫地的修行中,分辨何爲成佛的正道,才是最重要的課題。(一九八五年叁月二十四日至四月十四日講于農禅寺)
附錄
四弘誓願
衆生無邊誓願度
煩惱無盡誓願斷
法門無量誓願學
佛道無上誓願成
《四弘誓願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