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岂是拥有优良人品的人呢?。
例如:我会要求学禅修行的人,一开始不可以在脏乱的房间里打坐,如果房间中的空气混浊,东西放得横七竖八,打坐时的心一定不容易宁静。必须把环境整理得清净整齐,打坐的时候,心才容易安定。
或许有人说,只要「心净国土净」就够了,没错,这是源自于《维摩经》的「唯其心净,则佛土净」。意思是说我们心中若能真正清净,没有烦恼,则我们看到的世界即是佛国净土;可是当我们的心还没有真正清净以前,说这句话便是昧于事实。
从释迦牟尼佛开始,凡是出家人所住的地方,都是简单、朴素、整齐、清洁、规律、宁静的,这也是自古以来寺院修道的生活环境,我们希望能把这样的生活环境,扩大到寺院以外的每一个角落。诸位如果到农禅寺来学打坐,便要把农禅寺的禅修精神带回家去,不仅仅是一星期到农禅寺一次,过两个小时简单、朴实、清净、宁静的生活而已,应该也要使平常的生活都跟在农禅寺一样。
二、内心清净
内外是相呼应的,除了不要制造环境的垃圾,也不要制造内心的垃圾,环境中有了垃圾就当把它立即清除,内心中有了垃圾也要立即消除。
所谓消除内心的垃圾,就是将心调柔,一旦心能调柔,烦恼就会减少。如果烦恼很多,那表示心中的垃圾很多,看到的世界就会是一个五浊恶世,也就是充满脏乱、痛苦、无可奈何的三界火宅;如果我们心中的垃圾减少,那么我们所见到的世界就会像人间净土一般。
可是我们也不能在心中自我陶醉,自己骗自己,外在的环境本来没有这么好,也把它说成那么好,或是只有你自己觉得很好,而其他人觉得这世界并不好。因此,我们应该要帮助其他的人,让所有的人都觉得世界是美好的,那才是真正的净土。
建设人间净土的理念,是可以实践的,但也不是那么容易完成,要靠我们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和生活的环境做起,经常保持整齐、清洁、清净、简朴、少欲、知足,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一点一点转变成净土。
禅修的生活跟我们日常的生活是相应的,当自己的内在心性清净了,也要带动、协助外在环境清净,以达成内外的清净──身心清净和国土清净,这才是我们修行的真正目标。
我们要把这样的理念传播出去,希望全台湾,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有这个共识:从内心到环境,随时保持整齐、清洁、宁静,那么,人间净土很快就能够出现!(一九九四年一月三十日,讲于农禅寺)
宗教.禅.佛法与邪魔
宗教是属于信仰的层次,只要相信,就能产生效果与反应,不一定非得要有什么道理,也就是说不论信仰的对象为何,只要信得虔诚,就会有功能发生。纵然神灵存在,可是你不信它,它对你就没有功能;相反的,假如没有神灵,但是你相信它的存在,也会因为心理的因素而产生一些反应,当很多人因相信拜它会灵而跟着去膜拜时,它对这些人就会「灵」,这是宗教信仰的力量,因为信心可以产生力量。
佛法的法是成佛的方法、道理与观念,以佛的观念厘清个人的问题,以成佛的方法帮助我们调整个人的身心。法师则是能用佛法帮助自己,也用佛法帮助他人的人。各位来禅修营,我教诸位面对现实的方法,就是「面对它、接受它、处理它、放下它」。
我们要面对现实,但不要逃避现实,逃避是违背因果的;要接受现实,但不是别人打你就让他打,还是要处理它。事情已经处理好之后,不论在过程中曾经饱受委屈,或是曾经威风八面,都要放下它,心中不要留下痕迹,不要再有牵挂,这就是用佛法面对现实的态度。
禅是什么呢?禅是智慧与安定,有智慧的人不见得会滔滔不绝的讲话。智者是大智若愚,可是不受环境所困扰和诱惑,心中清楚明白,胸中极为坦荡,身心是安定的,身体不轻举妄动,心里不心浮气躁;有智慧的人能不受环境的威胁、利诱、困扰与刺激,尤其是能不要非分之财,能不抢虚名,能不沾酒色与权势。
修行时如不能放下名、利、男女欲望的追逐,便很容易修成魔的眷属;凡是与自然的法则及社会规律相违背的现象,皆是邪门。
魔与神在人间是不易区分的,开始时都是教人行善、修德,但邪魔一旦势力扩展,信徒增多,就会强调自己是个自在、解脱的人,与凡人有异,可以不受世间道德与法律规范,可以享受特权,超越人间道德标准,为所欲为,这些人一旦卷入魔性、很快就会灭亡。但是真正的明师是不会制造个人崇拜,不会自我吹嘘,不会花天酒地。
总而言之,打坐、静坐不见得是禅,许多人用禅、佛之名,内容却不关禅、佛,真正的禅是不能脱离释迦牟尼佛的教示,不能脱离佛法的。(第十七次法鼓山社会菁英禅修营联谊会开示,陈美莉整理)
无我与真我
一、前言
许多人认为「我」最重要,也有些人认为「我」并不重要,这两者都有问题,为什么呢?因为,认为「我」最重要的,就会经常为自己的利益而争取、抗争,不愿考虑他人的得失,反正只要我自己获得利益就好,这是「自私」的我。
如果只从字面上了解「无我」,就会有人以为,既然我是「假」的,是「空」的,那就是什么都没有,活在世界上又有何意义,于是放弃拥有的一切,美其名是「看破红尘」,实际上是逃避现实的世界;也有一些人持着「生不如死」的观念,总以为「我」是假的,活着也是毫无意义,不如一了百了算了。凡此种种都不是正确的「无我」观念。
佛法所谓的「无我」,是要超越「自私的我」,若执于「自私的我」必然会否定他人,乃至于否定自己;然而我们无法否定既有的生命和既有的环境,因此要善于运用生命和环境。
曾经有位老太太带着身怀六甲的媳妇来见我,其目的是希望我为胎儿祝福。我问她的媳妇说:「妳希望生男孩或女孩?」
这位少妇说:「男女都很好,只要乖巧就好。」
她的婆婆急忙说:「不行,不行,请师父加持让她生男孩。」
由此可见,婆媳间的想法颇有出入。就媳妇而言,她已超越「重男轻女」的传统观念,生不生男孩不是大问题;而婆婆「重男轻女」的观念则牢不可破,仿佛媳妇不生男孩就对不起列祖列宗,便断了宗族的后代。
从这个故事便可以说明,「超越」的意思是:「不坚持一定需要什么,能有什么就接受什么。」所以,不执着「我」的主张,是相当重要的事。
可是,完全没有「我」的主张也很麻烦。例如:我有一些弟子,当他们遇到问题就毫不考虑直接问我怎么办?我说:「你应该提供意见呀!」
有些人会说:「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,所以请师父裁决。」
另一类型的弟子是每次来请教我之前,他自己早已决定好事情的处理方式,他会说:「师父,事情是如此,如此……」
当我问:「你希望我这样处理吗?」
他会告诉我:「当然,师父您一定要这么办,我可是全替师父您着想的哦!
何况这也是师父的意见啊。」
我很讶异:「哦!我并没有指示你要这么做!」
他会说:「师父,弟子是为师父考量很久了。」
我的这两种弟子都各执其一,或许有人会说,一个是「无我」,另一个是「有我」。但事实上,前者是不负责任,过于保护自己,怕说错话受师父责备,所以不愿提供参考意见;后者是胸有成竹,早已设计妥当,只是希望师父按照他的方式来执行。所以两者皆非「无我」,都是「有我」在作怪。
二、自我的涵义
从佛法看「自我」是什么:
(一)从因果看自我是「有」
「善因有善报,恶因有恶报」,这是告诉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;如果不付出努力,而希望得到丰收的成果,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。
可是有些时候我们会面临一些突如其来,而且是莫名其妙之事,心里就会想:「我这一辈子从未做坏事,何以会恶运临身呢?」佛法则从三世因果的观点来看,此生所做所为不一定在今生得果报,但这一生所遭遇的命运确实和过去生有相当密切的关系,现在如果逃避过去所造的种种因,不愿接受果报,就是不负责任;因此从因果的立场来看,是「有我」,所以我们要面对问题,接受现实,更要负起责任,万不可逃避。
(二)从因缘看自我是「空」
我们的身体以及我们的思想、观念,都是构成「我」的因,外在环境的时空条件则是「缘」。因缘的运作不是永恒不变,是经常在变,因此所成的一切都是「空」。
(三)从烦恼看自我是「假」
烦恼是由于理性与感性的冲突,不善于处理烦恼,一定痛苦不堪,善于处理烦恼,则烦恼自消。
内心烦恼冲突的感受,很多人都有此经验,大多是由于无法控制自己,明明不愿想的事情,偏偏想个不停;不愿做的事,心里又放不下,左思右想,还是做了;自己是个自私鬼,偏又幻想成为仁慈博爱的大善人;明知可将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与亲友分享,却十分舍不得,百般思量,不如留为己用;这都是理性和感性、前念与后念的冲突。
曾经有一对夫妻,婚前欢天喜地相偕来看我,并告诉我他俩的喜讯,我问他们说:「你们真的要结婚?」
其中一个说:「我们彼此相识了解多年,结婚生活在一起是没有问题的。」
我问他们:「你们可以保证不离婚吗?」
另一个说:「师父怎么可以说这种话呢?我们不可能离婚的。」
不料两年后,夫妻中的太太,哭哭啼啼跑来找我说:「师父!我已受了两年的罪,我再也不愿忍…
《动静皆自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