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動靜皆自在▪P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豈是擁有優良人品的人呢?。

  

  例如:我會要求學禅修行的人,一開始不可以在髒亂的房間裏打坐,如果房間中的空氣混濁,東西放得橫七豎八,打坐時的心一定不容易甯靜。必須把環境整理得清淨整齊,打坐的時候,心才容易安定。

  

  或許有人說,只要「心淨國土淨」就夠了,沒錯,這是源自于《維摩經》的「唯其心淨,則佛土淨」。意思是說我們心中若能真正清淨,沒有煩惱,則我們看到的世界即是佛國淨土;可是當我們的心還沒有真正清淨以前,說這句話便是昧于事實。

  

  從釋迦牟尼佛開始,凡是出家人所住的地方,都是簡單、樸素、整齊、清潔、規律、甯靜的,這也是自古以來寺院修道的生活環境,我們希望能把這樣的生活環境,擴大到寺院以外的每一個角落。諸位如果到農禅寺來學打坐,便要把農禅寺的禅修精神帶回家去,不僅僅是一星期到農禅寺一次,過兩個小時簡單、樸實、清淨、甯靜的生活而已,應該也要使平常的生活都跟在農禅寺一樣。

  

  二、內心清淨

  

  內外是相呼應的,除了不要製造環境的垃圾,也不要製造內心的垃圾,環境中有了垃圾就當把它立即清除,內心中有了垃圾也要立即消除。

  

  所謂消除內心的垃圾,就是將心調柔,一旦心能調柔,煩惱就會減少。如果煩惱很多,那表示心中的垃圾很多,看到的世界就會是一個五濁惡世,也就是充滿髒亂、痛苦、無可奈何的叁界火宅;如果我們心中的垃圾減少,那麼我們所見到的世界就會像人間淨土一般。

  

  可是我們也不能在心中自我陶醉,自己騙自己,外在的環境本來沒有這麼好,也把它說成那麼好,或是只有你自己覺得很好,而其他人覺得這世界並不好。因此,我們應該要幫助其他的人,讓所有的人都覺得世界是美好的,那才是真正的淨土。

  

  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,是可以實踐的,但也不是那麼容易完成,要靠我們每個人從自己的內心和生活的環境做起,經常保持整齊、清潔、清淨、簡樸、少欲、知足,這個世界才有可能一點一點轉變成淨土。

  

  禅修的生活跟我們日常的生活是相應的,當自己的內在心性清淨了,也要帶動、協助外在環境清淨,以達成內外的清淨──身心清淨和國土清淨,這才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標。

  

  我們要把這樣的理念傳播出去,希望全臺灣,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有這個共識:從內心到環境,隨時保持整齊、清潔、甯靜,那麼,人間淨土很快就能夠出現!(一九九四年一月叁十日,講于農禅寺)

  

  

  

  宗教.禅.佛法與邪魔

  

  宗教是屬于信仰的層次,只要相信,就能産生效果與反應,不一定非得要有什麼道理,也就是說不論信仰的對象爲何,只要信得虔誠,就會有功能發生。縱然神靈存在,可是你不信它,它對你就沒有功能;相反的,假如沒有神靈,但是你相信它的存在,也會因爲心理的因素而産生一些反應,當很多人因相信拜它會靈而跟著去膜拜時,它對這些人就會「靈」,這是宗教信仰的力量,因爲信心可以産生力量。

  

  佛法的法是成佛的方法、道理與觀念,以佛的觀念厘清個人的問題,以成佛的方法幫助我們調整個人的身心。法師則是能用佛法幫助自己,也用佛法幫助他人的人。各位來禅修營,我教諸位面對現實的方法,就是「面對它、接受它、處理它、放下它」。

  

  我們要面對現實,但不要逃避現實,逃避是違背因果的;要接受現實,但不是別人打你就讓他打,還是要處理它。事情已經處理好之後,不論在過程中曾經飽受委屈,或是曾經威風八面,都要放下它,心中不要留下痕迹,不要再有牽挂,這就是用佛法面對現實的態度。

  

  禅是什麼呢?禅是智慧與安定,有智慧的人不見得會滔滔不絕的講話。智者是大智若愚,可是不受環境所困擾和誘惑,心中清楚明白,胸中極爲坦蕩,身心是安定的,身體不輕舉妄動,心裏不心浮氣躁;有智慧的人能不受環境的威脅、利誘、困擾與刺激,尤其是能不要非分之財,能不搶虛名,能不沾酒色與權勢。

  

  修行時如不能放下名、利、男女欲望的追逐,便很容易修成魔的眷屬;凡是與自然的法則及社會規律相違背的現象,皆是邪門。

  

  魔與神在人間是不易區分的,開始時都是教人行善、修德,但邪魔一旦勢力擴展,信徒增多,就會強調自己是個自在、解脫的人,與凡人有異,可以不受世間道德與法律規範,可以享受特權,超越人間道德標准,爲所欲爲,這些人一旦卷入魔性、很快就會滅亡。但是真正的明師是不會製造個人崇拜,不會自我吹噓,不會花天酒地。

  

  總而言之,打坐、靜坐不見得是禅,許多人用禅、佛之名,內容卻不關禅、佛,真正的禅是不能脫離釋迦牟尼佛的教示,不能脫離佛法的。(第十七次法鼓山社會菁英禅修營聯誼會開示,陳美莉整理)

  

  

  

   無我與真我

  

  一、前言

  

  許多人認爲「我」最重要,也有些人認爲「我」並不重要,這兩者都有問題,爲什麼呢?因爲,認爲「我」最重要的,就會經常爲自己的利益而爭取、抗爭,不願考慮他人的得失,反正只要我自己獲得利益就好,這是「自私」的我。

  

  如果只從字面上了解「無我」,就會有人以爲,既然我是「假」的,是「空」的,那就是什麼都沒有,活在世界上又有何意義,于是放棄擁有的一切,美其名是「看破紅塵」,實際上是逃避現實的世界;也有一些人持著「生不如死」的觀念,總以爲「我」是假的,活著也是毫無意義,不如一了百了算了。凡此種種都不是正確的「無我」觀念。

  

  佛法所謂的「無我」,是要超越「自私的我」,若執于「自私的我」必然會否定他人,乃至于否定自己;然而我們無法否定既有的生命和既有的環境,因此要善于運用生命和環境。

  

  曾經有位老太太帶著身懷六甲的媳婦來見我,其目的是希望我爲胎兒祝福。我問她的媳婦說:「妳希望生男孩或女孩?」

  

  這位少婦說:「男女都很好,只要乖巧就好。」

  

  她的婆婆急忙說:「不行,不行,請師父加持讓她生男孩。」

  

  由此可見,婆媳間的想法頗有出入。就媳婦而言,她已超越「重男輕女」的傳統觀念,生不生男孩不是大問題;而婆婆「重男輕女」的觀念則牢不可破,仿佛媳婦不生男孩就對不起列祖列宗,便斷了宗族的後代。

  

  從這個故事便可以說明,「超越」的意思是:「不堅持一定需要什麼,能有什麼就接受什麼。」所以,不執著「我」的主張,是相當重要的事。

  

  可是,完全沒有「我」的主張也很麻煩。例如:我有一些弟子,當他們遇到問題就毫不考慮直接問我怎麼辦?我說:「你應該提供意見呀!」

  

  有些人會說:「我不知道該如何處理,所以請師父裁決。」

  

  另一類型的弟子是每次來請教我之前,他自己早已決定好事情的處理方式,他會說:「師父,事情是如此,如此……」

  

  當我問:「你希望我這樣處理嗎?」

  

  他會告訴我:「當然,師父您一定要這麼辦,我可是全替師父您著想的哦!

  

  何況這也是師父的意見啊。」

  

  我很訝異:「哦!我並沒有指示你要這麼做!」

  

  他會說:「師父,弟子是爲師父考量很久了。」

  

  我的這兩種弟子都各執其一,或許有人會說,一個是「無我」,另一個是「有我」。但事實上,前者是不負責任,過于保護自己,怕說錯話受師父責備,所以不願提供參考意見;後者是胸有成竹,早已設計妥當,只是希望師父按照他的方式來執行。所以兩者皆非「無我」,都是「有我」在作怪。

  

  二、自我的涵義

  

  從佛法看「自我」是什麼:

  

  (一)從因果看自我是「有」

  

  「善因有善報,惡因有惡報」,這是告訴我們要對自己的行爲負責任;如果不付出努力,而希望得到豐收的成果,這是不負責任的態度。

  

  可是有些時候我們會面臨一些突如其來,而且是莫名其妙之事,心裏就會想:「我這一輩子從未做壞事,何以會惡運臨身呢?」佛法則從叁世因果的觀點來看,此生所做所爲不一定在今生得果報,但這一生所遭遇的命運確實和過去生有相當密切的關系,現在如果逃避過去所造的種種因,不願接受果報,就是不負責任;因此從因果的立場來看,是「有我」,所以我們要面對問題,接受現實,更要負起責任,萬不可逃避。

  

  (二)從因緣看自我是「空」

  

  我們的身體以及我們的思想、觀念,都是構成「我」的因,外在環境的時空條件則是「緣」。因緣的運作不是永恒不變,是經常在變,因此所成的一切都是「空」。

  

  (叁)從煩惱看自我是「假」

  

  煩惱是由于理性與感性的沖突,不善于處理煩惱,一定痛苦不堪,善于處理煩惱,則煩惱自消。

  

  內心煩惱沖突的感受,很多人都有此經驗,大多是由于無法控製自己,明明不願想的事情,偏偏想個不停;不願做的事,心裏又放不下,左思右想,還是做了;自己是個自私鬼,偏又幻想成爲仁慈博愛的大善人;明知可將自己所擁有的東西與親友分享,卻十分舍不得,百般思量,不如留爲己用;這都是理性和感性、前念與後念的沖突。

  

  曾經有一對夫妻,婚前歡天喜地相偕來看我,並告訴我他倆的喜訊,我問他們說:「你們真的要結婚?」

  

  其中一個說:「我們彼此相識了解多年,結婚生活在一起是沒有問題的。」

  

  我問他們:「你們可以保證不離婚嗎?」

  

  另一個說:「師父怎麼可以說這種話呢?我們不可能離婚的。」

  

  不料兩年後,夫妻中的太太,哭哭啼啼跑來找我說:「師父!我已受了兩年的罪,我再也不願忍…

《動靜皆自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弘誓願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