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受了。」
我問她:「怎麼了?你們發生什麼事情?」
她說:「師父,那種活地獄般的日子我不能再忍受了,我打算離婚。」
我不解的問:「當初你們不是相互了解才決定一起生活嗎?」
她頗有悔不當初之感的說:「唉!當時認識不深,婚後他的狐狸尾巴才一一現形,如今相處兩年方知他是僞君子。我再也無法和他繼續生活下去了。」
兩年前恩愛逾恒,兩年後沖突疊起,對于同一個人,其印象、觀感竟能如此不同。
遇此情形,我通常是勸和不勸離,先請其再耐心試試看,不可輕言離婚,先調整自己的觀點、作法和想法,試著爲對方著想,對方如果也因你的改變而受影響,問題、沖突便有可能迎刃而解。
(四)從智慧看自我是「超越」
《金剛經》中有提到「非法」、「非非法」的觀念,就是非空非有,即空即有的意思。
《六祖壇經》則說:「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」,不執著生死,不執著涅槃,不再爲煩惱所苦,也不用追求智慧,這就是大智慧。有了大智慧,就能超越生死,超越有無。
因爲不介意煩惱,煩惱就不存在,假如因爲討厭煩惱而苦苦追求智慧,則煩惱必定不斷,爲什麼呢?只因爲既執著除煩惱,也執著求智慧之故。其實智慧根本不須追求,只要對煩惱不在乎、不介意就是大智慧。
所以從智慧的立場看自我,不要厭惡自我,更不需要覺得自我很可愛;要活時就必須活下去,該死時就讓他死;能活則不求死,非死不可又怎麼可能非活不可呢?若能如此,便可超越生死,超越有無。
叁、「無我」之意義及修行
從佛法的觀點來說,「無我」是超越「自私的我」,不逃避、肯負責,不計較個人的價值,隨緣運作,舍己從人,助人利他。
無我有許多層次,要達到無我的修行境界並非易事,該如何修行呢?
(一)肯定「自我」
1.凡夫有業報:業報有兩類,一是罪報,一是福報。凡夫爲什麼會到這世界上來?是由于受到過去世所造的業力牽引,而來到世間接受業報的成果。什麼成果?就是苦樂之果;造惡業得惡報;行善造福人群,救濟衆生,則得福報。有些人不明此理,于是在極端痛苦時,便埋怨父母何以要生下他在世間受磨難?殊不知父母僅是兒女們「從彼生到此生」的橋梁,真正接受生命的是自己。因此我們要肯定自己,才能達到「無我」。2.聖賢有果位:聖人如果僅修智慧而得解脫者,只能修得小乘果位,即阿羅漢果位;如果修慧又修福,福慧雙修,行菩薩道,則可修得菩薩位乃至佛果位,此即是「無我」的展現。
(二)消融「自我」
1.用無常、無我的觀點,觀察世間存在的一切現象都是假的,都是空。世界任何現象,沒有永恒不變的,積聚好的因素,必然會促成美好的現象,累積壞的因緣,自然構成壞的果報。事實上,因緣的本身,並沒有所謂的好與壞,而是在現象産生後,對人們造成影響,經過主觀的判斷分別,便有好壞之分。
既然現象的形成,是由各種因緣條件所促成,所以只要有一個因素變動,現象也會跟著起變化。因此,世上沒有任何存在的現象是永恒不變的,如同《阿含經》說:「此生故彼生,此滅故彼滅」,意指因緣所生的一切現象,皆屬無常。2.若不能認知無常是事實,便會苦不堪言,所謂:「人無百年壽,卻有千年憂。」3.若能體驗無常是事實,就能認知我和我的身心世界是空的,即是「無我」。「無我」並非指「我」不存在,而是「我」存在于不斷的變化中,因爲有「變化」,所以當我們噩運臨頭時,知其「無常」,只要加一些努力或回避的因素,就能轉變命運;相反的,如果遇到好的運氣,也不會過于驕傲興奮而迷失方向。
(叁)用慚愧、忏悔和發願,體驗「無我」
1.慚愧即反省,能反省者,必知「自我中心」是自損損人的煩惱。一般有修養的儒者,每天都會反省自己的行爲,作爲一名佛教徒,更應時時反省,是否做了對不起人的事或說了對不起人的話,若不知反省,則會傷人損己。
例如:有一次我搭乘一部計程車,我發現在大雨滂沱中,有一位老太太撐著傘在路旁,被我們這部如入無人之境的車子,濺得滿身汙水,我問司機先生:「你有沒有注意到走在路旁的那位老太太,因爲我們車子經過,而被濺得全身濕淋淋?」
他很不耐煩的說:「沒有。」
我再問他:「你不妨回頭看一看?」
他轉身看了一下,丟給我一句話:「雨下這麼大,她跑出來做什麼?活該嘛!」
難道這位老太太是因下雨而跑出來欣賞雨景嗎?想必不是。這位司機先生真是一位不負責任且不知反省的人,自己做錯,還將責任過失推給他人。2.忏悔即負責,勇于認錯改進,對他人、對社會和衆生,努力積極奉獻自己,不求回饋。
我們都會說:「一人做事,一人當」,意思是「我做的事,我自己承擔」,可是,往往只是嘴上說說卻又做不到。曾有一位居士做錯了一件事,拍著胸脯說:「師父,這件事,我擔當,這是我的責任,我擔起來。」
我問他:「如何擔起來呢?」
他說:「咦!師父,我不是說我擔起來了嗎?」
我再說:「錯已經造成,你准備怎麼處理?」
他竟然說:「頂多再錯一次罷了。」
這是製造錯誤而不知忏悔的典型例子,光說「擔起來」又有何用呢?忏悔的意思,是要我們在對人們或社會做錯事時,除了承認之外,更要設法改進彌補。
有很多佛教徒只知「業障」現前時,在佛前拜佛,口中念念有詞:「阿彌陀佛!觀世音菩薩!我今天做錯事了,請阿彌陀佛替我消消災。」這是將自己的過錯推給別人去替他承擔。
佛前忏悔的意思,乃是因爲自己做錯事,也承認自己的過失,但是目前沒有能力補救,所以求佛、菩薩證明,爲我們作擔保,表明自己願負責任並希望將來加倍報答及補償。如此的忏悔,對他人、對社會及衆生,才真有用,會更努力積極奉獻自己,「自我中心」必然日漸消除。
3.發願及報恩,發願學菩薩的心行,用報恩的心情來處理他人對我的恩惠。付出自己而成全他人,是爲了還願及報恩,還債是因爲欠人,報恩也是因爲欠人,例如:對父母恩,子女是無從報答完的,在此情境中如能以報恩的心態來處理,「自我」就能漸漸消融了。
四、「真我」之意義及修行
從佛法看「真我」,「真我」即「無我」,佛教徒修行的最高境界在于完成佛的果位,亦即「無我之我」。如何修成「真我」呢?
(一)從人到佛次第提升
從人到成佛的過程,需要付出努力的代價,方能一步步邁向成佛之道。或許有人會說,中國的禅宗是屬于頓悟法門,所謂頓悟法門是不假修煉即可成佛,這意思好象是說,可以一步登天。
可是,這就如同世上沒有人能將一大碗飯一口吞下去,都是必須一口又一口慢慢吃,直到當我們吃飽的那一剎那,會覺得好象是最後一口飯才吃飽,而前面吃飯時都還是在餓的狀況下,唯有最後這一口飯才是真飽。因此,「頓悟」雖確有其事,但卻也是從前世、今生漸修中來。
修行的內容包括:1.修五戒十善。五戒即不殺人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;十善是將五戒的妄語分爲妄語、绮語、兩舌、惡口,省掉不飲酒,另加貪、瞋、癡,成爲十條,乃是要想再來人間和生天界享受天福的標准。2.修苦、集、滅、道的四聖谛法。知道苦由煩惱起,認知煩惱本無常,放棄自我執著,努力于戒、定、慧的修行,必得解脫,這是小乘聖人的標准。3.修布施、持戒等六波羅蜜行。用智慧、財産、體能和時間做布施;持戒即好事一定要做,壞事絕對不做,這是自利利他的菩薩行,亦是成菩薩、成佛的標准。
一般人都會做布施的功德,可是如果在行布施之後希望有所回饋,這是投資的心態。真正的布施是基于對方的需要,而自己又有能力給人,在給了之後,不求回報。
(二)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
「無所住」即沒有自私心的執著;「生其心」即順應他人的需求而隨類攝化,針對不同類別、不同層次的人,給予恰到好處的幫助,尤其要在他人有難時,依據自己的能力,隨人所求,給予救濟。
(叁)實相即無相
「實相」即實際的本來面目,即是永恒的, 、普遍的,也是超越時空的;世間事物,均在無常的變化,沒有永恒不變的,所以無常本身就是空,空的本身就是無相,無相的本身就是實相,故可以說:實相即無相,即是真我的名字。
(四)真我即無我
「自我」是由我們的身體、心理和環境構成,這些因素經常在變,這些變的現象是「幻我」。智者以無相的事實是真,凡夫執無常的假相爲「我」。
智者的真我無定相,所以能夠隨境自在,隨緣自由,故名大解脫;凡夫的自我有阻礙,所以不能隨境自在,隨緣自由,故常爲煩惱所苦,而造作種種業,又受種種苦。
五、結語
世事本無常,我們無法否定既有之生命或既有的環境,因此便要善用我們的生命,善用我們的環境,隨類布施,隨緣救濟;不僅自己得福報,更助他人得福報,這才能夠消融自我,才能成就無我與真我。(一九九叁年四月四日,講于華視視聽中心)
妄念不起.萬緣不拒
在指導禅修的時候,我經常告訴禅衆要練習著不要有妄念,有了妄念就要用方法的正念來取代妄念;然而方法本身原來也是一種妄念,只是以規律的妄念,取代散亂的妄念,便是正念…
《動靜皆自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