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中发生的小插曲,不妨引来博君一笑。我们在禅七期间均会分配禅众一些工作,有一次有位禅众专司厕所的清扫,他在刷洗的时候,因为太过投入,以致物我两忘,把守在门外等候用厕所的人们也都遗忘了。一位苦候多时的同修忍不住问他:「你快要好了吗?」
他浑然忘我的说:「啊!慢慢来吧!我正在享受工作中的乐趣。」
另一个人也插嘴问说:「你究竟什么时候才做完啊?」
他说:「我希望永无尽期的做下去。」
第二天清早,正在用餐的时候,他看到放在餐桌上的一把水果刀,忍不住失声大叫:「这个东西怎么会放在这里?」
我问他:「怎么回事?这把小刀不是用来切水果的吗?」
他摀着嘴巴说:「我昨天就是用这把小刀来刮厕所便槽上的污垢呀!」
没有人责骂他,因为在那个时候,他不会注意到这把刀是不可以拿进厕所的。不过诸位大可不必担忧,在平常的生活当中,不太可能发生类似的例子,心念要到达像他那样集中的状态,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禅修。常人能做到心不二用就已经很好了,例如开车时,就专心开车,这样车子一定可以开得很好;不过我通常还是会建议刚打完禅七的人,如果心念统一,在两天之内避免开车,否则可能会步上那位禅众的后尘,一时分不清楚东西南北。
(二)心灵要静
我们坐禅时要先练习静心,静而后能安。
面临外境困扰时,先要想到那是外境不是我,但是要知道自己心情和心念的状态。许多人欠缺智慧,明明知道问题不在自身,而在外境,却偏偏受影响,而变成了自己的问题,这是非常愚痴的。尤其在人际往来中,总不免会受到他人的非难、诬蔑和抨击,偏偏有很多人遭遇这些境界时,明知已受伤害,往往还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,而任由怒气和烦恼生起,造成第二次伤害。
我在每次演讲之后,总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。有些人给予赞叹鼓励,也有一些人提供建议批评。对于这些意见,我通常都会静静的聆听,然后告诉自己:「哦!他们这么说……」也许他们都可以作为我的老师,但是这么多意见相左的老师,我究竟何去何从?总不能无所适从地跟着许多种不同的批评团团转,而失去了自己的主张吧!因此,经过仔细过滤后,如果确实可行,我一定从善如流,实在是无法接受的话,我也不会生烦恼,说他们是无理取闹。
如何随时随处练习心静?《六祖坛经》说:「瞋爱不关心,长伸两脚卧。」并非身体不工作,而是心中无对象可瞋,无对象可爱,此即是无心,所以也无烦恼。
前面提到的百丈禅师每日忙着工作,有一次弟子云岩禅师即问:「和尚每日驱驱为阿谁?」
百丈禅师说:「有一人要。」
云岩又问:「因什么不教伊自作?」
师答:「他无家活。」
每天工作只是做人的本分,不是为自己争取什么。既然不为己求,做什么事心都安静。
又例如:黄檗禅师不为求佛、不为求法、不为求僧,却仍经常礼拜。
(三)心灵清净环境也清净
《维摩经》说:「随其心净,则佛土净。」又说:「随成就众生,则佛土净。」第一句是说心若能不受内外环境所困扰,虽然生活在人间,也等同于生活在佛国的净土。第二句话是说,若能放下自我的私心,为一切众生做不求回馈的服务,内心平安欢喜,也等于生活在佛国净土。
事实的确是如此。且拿雨天做例子,当我们心情愉快的时候,风声、雨声都觉得声声悦耳,而当心情恶劣时,就会有「秋风秋雨愁煞人」的感触了。
我也曾经目睹一对夫妇,因为出发点的不同,而对幼儿的哭闹有着截然不同的两极反应。做爸爸的显然招架不住儿子的哭声,气咻咻的叱喝道:「哭!哭!哭!就是会哭,没看过这么坏的小孩!」而刚从房间走出来的母亲却喜孜孜的说:「啊!这孩子有这么大的哭劲,表示他很健康哩!」夫妇俩对于孩子哭声的感受竟然如此不同。
如同这位母亲一样,假如我们心中有爱,时时关心着付出和助人,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和众生,都会是温暖可爱的。
因此,我常建议人要练习着以禅修者的健康心灵来看待世间。1.世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:顺利的事有它发生的原因,不顺利的也有它的原因,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种原因。所以要有「不为物喜,不为己悲」的胸怀,得志时不必兴奋,失意时毋需沮丧,一切终归无常。2.世界一切现象都是新鲜的:好的是新,坏的也是新。深夜将尽的时候,天色可能是最黑暗的,不要厌恶,因为黎明快要到了,黑暗不过是个过程。在过程的转换当中,没有一样东西不是新鲜的。3.世间所有现象都是美好的:成功是美好的结果,失败也是美好的经验。或许有人要问,怎么可能两面都是美好的呢?其实只要不管遇到顺境还是逆境,都告诉自己:「成功是美好的结果,失败是美好的经验。」便没有一样事会让你生烦恼,生活就会变得很有意义。
四、问答讨论
问: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不公平又无可奈何的事,例如战乱,就令许多无辜者遭殃,我们怎么可能把这些当作是美好的事物?
答:这些是惨痛的经验,历经战火之后,人类的智慧往往有所提升。战火固然可怕,但是这个经验可以提醒人类,不要去重蹈覆辙。所以当我们面对苦难时,最重要的是去改善处理,而不是坐在那里痛哭流涕。我有两句话奉赠诸位:「用智慧处理事,以慈悲关怀人。」如果仅为受难者哀伤是无济于事的。
问:当我们听到噩耗时,可能会十分哀伤,接到喜讯时,也不免兴奋不已,但是您又说在散步或呼吸的时候,每一分钟都可以充满喜悦。这两者之间,似乎有点矛盾。
答:问题发生时,只有大彻大悟的人,才能既有慈悲又没有烦恼。常人免不了情绪波动,若说完全毫无哀伤或兴奋,大概不可能,但是事情既已发生,也只好用方法来疏导情绪,使之不致太过哀痛或兴奋,若能化为淡淡的愁绪以及轻微的喜悦,才不致有后遗症。
体验散步或呼吸的感觉只是一种方法,是藉此来调整心境。但是这个方法并非一蹴可几,而需要反复不断的练习。
问:平常专注于呼吸走路时,有喜悦的感觉,请问这种喜悦本身,可不可以达到高深的境界?
答:不容易!因为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训练。如果你已有深厚的禅修基础,散步也就可以不离高深的禅境了。
问:作为一位出家师父,您认为美国的在家居士和老师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子?如果有一群人,经常固定在一起练打坐,这样可否取代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?
答:老师有两种作用:一是以正确的观念和安全的方法来指导学生;二是在形象上影响人,有一类的大修行人,学生只需要见到他们的生活威仪,便会感受修行的好处。所以有师父在旁指导,与没有师父在旁指导是截然不同的。当然,有的老师只是告诉学生应当怎么做,而他自己不一定也这么做,这对学生可能有害。
所以如果你们有一个小团体,成员互相学习也没有什么不好。主要是带头的这几个人,在禅修的知见方面是不是很清楚?有没有开悟倒是其次,正知、正见却非常重要。
问:这个世上有许多充满瞋心怨毒的人,他们有的是天生,有的是环境所逼。但是这些人既不会打坐,也不知道修行。请问,有什么方法能让这些人比较觉醒?
答:除了多给他们爱护与关怀外,别无其它办法;我们只能用信心和愿心来为他们祈祷,这是属于宗教信仰的层次。以禅法来化度,恐怕一时难以广泛地收效。但是假如你能主动接触他、关怀他的话,也许可以逐渐影响他;不过,那需要付出极大的爱心和耐心。(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七日,讲于纽约台北剧场,游果育整理)
禅修与环保生活
禅的修行就是佛法的修行,佛法的修行一定是身、心、环境三项配合,才是真正的修行。如果只重视内心的、个人的修行,对社会是有一些帮助,但帮助不大。
有的人觉得只要靠少数人修行的力量,就能感得护法龙天、诸佛菩萨来护持;可是如果我们周遭大多数的人内心险恶,行为乖张,或是生存在这个环境之中的大众,在过去世形成了重大的共业与定业,那么就可能会产生种种灾变-天灾、地变、水火灾难,即使持咒、诵经也不一定能够幸免。
定业不容易改变,这好象定时炸弹一样;但是定时炸弹也不一定会爆炸,虽然说定时炸弹已经订了时间非炸不可,可是如果有人知道炸弹中的信管怎么拆除,那么这个定时炸弹就不会爆炸了;如同定业也未必绝对无法改变。
一、环境清净
修学佛法的人,内心的清净是很重要的,可是环境的清净也同样重要。不能只是自己关起门来修行,独善其身,就认为是在救世界、救人类。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,积极在人间弘扬佛法,广度众生,才能使得世界改变,众生得救。
因此对修行禅法的人而言,内心清净固然是最重要的,但环境清净也很重要。法鼓山的理念是:「提升人的品质,建设人间净土」,「提升人的品质」是要从每个人的人格修养做起,「建设人间净土」是要每一个人把自己的人格建立起来,同时也协助其他人把他们的人格建立起来,人间净土便可以实现了。
所以我们修学佛法、弘扬佛法,不能仅仅把门关起来打坐,就叫作心清净,应该要从人心的纠正、环境的清净做起,照顾自己的身心,照顾大家的环境,才是一个禅修者的基本态度,如果仅仅只做到个人内心的清净,而不照顾环境的清净,结果环境中的垃圾越来越多,最后我们就会生活在垃圾堆里,那便是不切实际、不负责任的人,…
《动静皆自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