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動靜皆自在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發生的小插曲,不妨引來博君一笑。我們在禅七期間均會分配禅衆一些工作,有一次有位禅衆專司廁所的清掃,他在刷洗的時候,因爲太過投入,以致物我兩忘,把守在門外等候用廁所的人們也都遺忘了。一位苦候多時的同修忍不住問他:「你快要好了嗎?」

  

  他渾然忘我的說:「啊!慢慢來吧!我正在享受工作中的樂趣。」

  

  另一個人也插嘴問說:「你究竟什麼時候才做完啊?」

  

  他說:「我希望永無盡期的做下去。」

  

  第二天清早,正在用餐的時候,他看到放在餐桌上的一把水果刀,忍不住失聲大叫:「這個東西怎麼會放在這裏?」

  

  我問他:「怎麼回事?這把小刀不是用來切水果的嗎?」

  

  他摀著嘴巴說:「我昨天就是用這把小刀來刮廁所便槽上的汙垢呀!」

  

  沒有人責罵他,因爲在那個時候,他不會注意到這把刀是不可以拿進廁所的。不過諸位大可不必擔憂,在平常的生活當中,不太可能發生類似的例子,心念要到達像他那樣集中的狀態,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禅修。常人能做到心不二用就已經很好了,例如開車時,就專心開車,這樣車子一定可以開得很好;不過我通常還是會建議剛打完禅七的人,如果心念統一,在兩天之內避免開車,否則可能會步上那位禅衆的後塵,一時分不清楚東西南北。

  

  (二)心靈要靜

  

  我們坐禅時要先練習靜心,靜而後能安。

  

  面臨外境困擾時,先要想到那是外境不是我,但是要知道自己心情和心念的狀態。許多人欠缺智慧,明明知道問題不在自身,而在外境,卻偏偏受影響,而變成了自己的問題,這是非常愚癡的。尤其在人際往來中,總不免會受到他人的非難、誣蔑和抨擊,偏偏有很多人遭遇這些境界時,明知已受傷害,往往還不能控製自己的情緒,而任由怒氣和煩惱生起,造成第二次傷害。

  

  我在每次演講之後,總會聽到一些不同的聲音。有些人給予贊歎鼓勵,也有一些人提供建議批評。對于這些意見,我通常都會靜靜的聆聽,然後告訴自己:「哦!他們這麼說……」也許他們都可以作爲我的老師,但是這麼多意見相左的老師,我究竟何去何從?總不能無所適從地跟著許多種不同的批評團團轉,而失去了自己的主張吧!因此,經過仔細過濾後,如果確實可行,我一定從善如流,實在是無法接受的話,我也不會生煩惱,說他們是無理取鬧。

  

  如何隨時隨處練習心靜?《六祖壇經》說:「瞋愛不關心,長伸兩腳臥。」並非身體不工作,而是心中無對象可瞋,無對象可愛,此即是無心,所以也無煩惱。

  

  前面提到的百丈禅師每日忙著工作,有一次弟子雲岩禅師即問:「和尚每日驅驅爲阿誰?」

  

  百丈禅師說:「有一人要。」

  

  雲岩又問:「因什麼不教伊自作?」

  

  師答:「他無家活。」

  

  每天工作只是做人的本分,不是爲自己爭取什麼。既然不爲己求,做什麼事心都安靜。

  

  又例如:黃檗禅師不爲求佛、不爲求法、不爲求僧,卻仍經常禮拜。

  

  (叁)心靈清淨環境也清淨

  

  《維摩經》說:「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」又說:「隨成就衆生,則佛土淨。」第一句是說心若能不受內外環境所困擾,雖然生活在人間,也等同于生活在佛國的淨土。第二句話是說,若能放下自我的私心,爲一切衆生做不求回饋的服務,內心平安歡喜,也等于生活在佛國淨土。

  

  事實的確是如此。且拿雨天做例子,當我們心情愉快的時候,風聲、雨聲都覺得聲聲悅耳,而當心情惡劣時,就會有「秋風秋雨愁煞人」的感觸了。

  

  我也曾經目睹一對夫婦,因爲出發點的不同,而對幼兒的哭鬧有著截然不同的兩極反應。做爸爸的顯然招架不住兒子的哭聲,氣咻咻的叱喝道:「哭!哭!哭!就是會哭,沒看過這麼壞的小孩!」而剛從房間走出來的母親卻喜孜孜的說:「啊!這孩子有這麼大的哭勁,表示他很健康哩!」夫婦倆對于孩子哭聲的感受竟然如此不同。

  

  如同這位母親一樣,假如我們心中有愛,時時關心著付出和助人,那麼你所看到的世界和衆生,都會是溫暖可愛的。

  

  因此,我常建議人要練習著以禅修者的健康心靈來看待世間。1.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有原因的:順利的事有它發生的原因,不順利的也有它的原因,不知道原因也是一種原因。所以要有「不爲物喜,不爲己悲」的胸懷,得志時不必興奮,失意時毋需沮喪,一切終歸無常。2.世界一切現象都是新鮮的:好的是新,壞的也是新。深夜將盡的時候,天色可能是最黑暗的,不要厭惡,因爲黎明快要到了,黑暗不過是個過程。在過程的轉換當中,沒有一樣東西不是新鮮的。3.世間所有現象都是美好的:成功是美好的結果,失敗也是美好的經驗。或許有人要問,怎麼可能兩面都是美好的呢?其實只要不管遇到順境還是逆境,都告訴自己:「成功是美好的結果,失敗是美好的經驗。」便沒有一樣事會讓你生煩惱,生活就會變得很有意義。

  

  四、問答討論

  

  問: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不公平又無可奈何的事,例如戰亂,就令許多無辜者遭殃,我們怎麼可能把這些當作是美好的事物?

  

  答:這些是慘痛的經驗,曆經戰火之後,人類的智慧往往有所提升。戰火固然可怕,但是這個經驗可以提醒人類,不要去重蹈覆轍。所以當我們面對苦難時,最重要的是去改善處理,而不是坐在那裏痛哭流涕。我有兩句話奉贈諸位:「用智慧處理事,以慈悲關懷人。」如果僅爲受難者哀傷是無濟于事的。

  

  問:當我們聽到噩耗時,可能會十分哀傷,接到喜訊時,也不免興奮不已,但是您又說在散步或呼吸的時候,每一分鍾都可以充滿喜悅。這兩者之間,似乎有點矛盾。

  

  答:問題發生時,只有大徹大悟的人,才能既有慈悲又沒有煩惱。常人免不了情緒波動,若說完全毫無哀傷或興奮,大概不可能,但是事情既已發生,也只好用方法來疏導情緒,使之不致太過哀痛或興奮,若能化爲淡淡的愁緒以及輕微的喜悅,才不致有後遺症。

  

  體驗散步或呼吸的感覺只是一種方法,是藉此來調整心境。但是這個方法並非一蹴可幾,而需要反複不斷的練習。

  

  問:平常專注于呼吸走路時,有喜悅的感覺,請問這種喜悅本身,可不可以達到高深的境界?

  

  答:不容易!因爲這只是一個初步的訓練。如果你已有深厚的禅修基礎,散步也就可以不離高深的禅境了。

  

  問:作爲一位出家師父,您認爲美國的在家居士和老師的關系應該是什麼樣子?如果有一群人,經常固定在一起練打坐,這樣可否取代老師和學生之間的關系?

  

  答:老師有兩種作用:一是以正確的觀念和安全的方法來指導學生;二是在形象上影響人,有一類的大修行人,學生只需要見到他們的生活威儀,便會感受修行的好處。所以有師父在旁指導,與沒有師父在旁指導是截然不同的。當然,有的老師只是告訴學生應當怎麼做,而他自己不一定也這麼做,這對學生可能有害。

  

  所以如果你們有一個小團體,成員互相學習也沒有什麼不好。主要是帶頭的這幾個人,在禅修的知見方面是不是很清楚?有沒有開悟倒是其次,正知、正見卻非常重要。

  

  問:這個世上有許多充滿瞋心怨毒的人,他們有的是天生,有的是環境所逼。但是這些人既不會打坐,也不知道修行。請問,有什麼方法能讓這些人比較覺醒?

  

  答:除了多給他們愛護與關懷外,別無其它辦法;我們只能用信心和願心來爲他們祈禱,這是屬于宗教信仰的層次。以禅法來化度,恐怕一時難以廣泛地收效。但是假如你能主動接觸他、關懷他的話,也許可以逐漸影響他;不過,那需要付出極大的愛心和耐心。(一九九五年十一月七日,講于紐約臺北劇場,遊果育整理)

  

  

  

  禅修與環保生活

  

  禅的修行就是佛法的修行,佛法的修行一定是身、心、環境叁項配合,才是真正的修行。如果只重視內心的、個人的修行,對社會是有一些幫助,但幫助不大。

  

  有的人覺得只要靠少數人修行的力量,就能感得護法龍天、諸佛菩薩來護持;可是如果我們周遭大多數的人內心險惡,行爲乖張,或是生存在這個環境之中的大衆,在過去世形成了重大的共業與定業,那麼就可能會産生種種災變-天災、地變、水火災難,即使持咒、誦經也不一定能夠幸免。

  

  定業不容易改變,這好象定時炸彈一樣;但是定時炸彈也不一定會爆炸,雖然說定時炸彈已經訂了時間非炸不可,可是如果有人知道炸彈中的信管怎麼拆除,那麼這個定時炸彈就不會爆炸了;如同定業也未必絕對無法改變。

  

  一、環境清淨

  

  修學佛法的人,內心的清淨是很重要的,可是環境的清淨也同樣重要。不能只是自己關起門來修行,獨善其身,就認爲是在救世界、救人類。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,積極在人間弘揚佛法,廣度衆生,才能使得世界改變,衆生得救。

  

  因此對修行禅法的人而言,內心清淨固然是最重要的,但環境清淨也很重要。法鼓山的理念是:「提升人的品質,建設人間淨土」,「提升人的品質」是要從每個人的人格修養做起,「建設人間淨土」是要每一個人把自己的人格建立起來,同時也協助其他人把他們的人格建立起來,人間淨土便可以實現了。

  

  所以我們修學佛法、弘揚佛法,不能僅僅把門關起來打坐,就叫作心清淨,應該要從人心的糾正、環境的清淨做起,照顧自己的身心,照顧大家的環境,才是一個禅修者的基本態度,如果僅僅只做到個人內心的清淨,而不照顧環境的清淨,結果環境中的垃圾越來越多,最後我們就會生活在垃圾堆裏,那便是不切實際、不負責任的人,…

《動靜皆自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弘誓願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