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动静皆自在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也就少,自然环境受到破坏的程度也会减低了。除了少欲知足之外,还当用禅修的方法,随时保持安定、平静的心灵;心不平衡,身体及语言的动作就会变得暴躁粗鲁,自伤伤人,像一颗定时炸弹,若非自暴自弃,便成愤世嫉俗,困扰家人,破坏社会,不仅为社会环境、大众心灵带来污染,也为他们自己带来毁灭性的灾难;就像在饥饿的鸡犬群中,忽然又闯进一群饥饿的狼,弄得鸡飞狗跳,人心惶惶,不可终日。

  

  如果用禅修的观念和工夫来帮助我们每一个人,使人人都能生活在安定的、平衡的、清净的环境之中,那就是人间净土。

  

  七、禅修与焦虑的现代生活-本来无事,万事如意

  

  由于现代资讯传播迅速,带给人们焦虑的梦魇也相当多,只要社会中、世界上、国际间,有一些风吹草动,不论直接或间接,不论是为自己、为家族、为社会、为国家、为政治、为经济生活、为宗教信仰,凡是牵连到自身安危利害得失成败的状况,都令人无法高枕无忧。

  

  昨天有位居士来见我,他的焦虑很多,起先只是因为夫妻感情不和睦,为了他的太太而焦虑,后来太太带着孩子不告而别,他又为孩子的平安焦虑,弄得每天整夜失眠,白天心神恍惚,情绪陷于失控,于是又担心如果连工作都做不好,那该怎么办?我只能劝他:「以智慧处理事,以慈悲关怀人。」

  

  前天我也接到一封信,有一位太太她先生过世才不久,独生的女儿又被不良少年诱拐跑了,在此同时自己身上又长了恶性肿瘤,必须及时开刀,可是她上班的公司老板却希望她马上回去复职,否则饭碗就不保;但是医生告诉她,如果不赶快开刀,病情会越来越严重;她若开刀又无医疗费可付,虽然手上还有些股票,可是现在正是股票下跌到了最谷底的当口,她又舍不得把仅有的股票卖掉,况且医生告诉她,开刀也只有一半痊愈的机会……凡此种种让她非常的焦虑,于是写了一封信来向我求救。

  

  我常常遇到一些好象正被困在火海之中的人,来向我求救。通常我会倾听他们的问题,知道他们所焦虑的是什么,但不会将他们的焦虑,变成我自己的梦魇。

  

  我给他们的建议有一个原则:对感情的问题,宜用理智来处理;对家族的问题,宜用伦理来处理;即使发生了不得了的大事,也应用时间来化解、淡化;如果真是无法避免的倒楣事,那只有面对它、接受它;能够面对它、接受它,就等于是在处理它,既然已经处理了,也就不必再为它担心,应该放下它了,不要老是想着:「我怎么办?」而是睡觉时照样睡觉,吃饭时照样吃饭,该怎么生活就怎样生活。

  

  如果用情绪来处理感情的事,用理论来处理家族的事,如同以刚克刚,以火救火,事情会越弄越糟。尤其在处理人际问题之时,必须要有慈悲心,多为对方设想,否则不但会得罪对方,连自己都可能无路可走。

  

  处理事物问题之时,要有智慧,将问题客观化;问题客观化了之后,便能看清如何处理才是最好的。如果鱼与熊掌只能选其一,应先把轻重缓急弄清楚了,应舍即舍,能取即取。

  

  佛法告诉我们:诸法虚幻,无自性故;舍除我执,无常故空。禅法即是佛法,以禅修的方法观照,便能超越自我的执着,超越「空」「有」的对立,也才能觉察到,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可让你忧虑的;能知天下本来无事,便是万事如意!(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九日及十一月二日,讲于纽约东初禅寺,姚世庄整理)

  

  

  禅与心灵环保

  

  一、人类的生活环境

  

  人类的生活环境大约有四种:(一)物质的生活环境-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教育和娱乐等设施。(二)精神的生活环境-属于形而上的,超越物质的心灵活动范围。(三)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-个人与家庭、社会、国家间的人际关系。(四)人类所依的自然环境-山河大地、森林、原野等自然资源。

  

  不过上述四项都不是今晚所要讨论的重点。诸位或许不免疑惑,我们的主题不就是上述的第二项吗?怎么又说不是?因为,今晚所要阐述的,偏属于禅修者的心灵领域,这与世俗所说的精神生活大不相同。

  

  二、禅修者的内心环境

  

  (一)常人总是向心外的环境追求和抗争

  

  一般人总以为自己时时刻刻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,形影不离,所以只有自己最认识自己,最了解自己。然而却很少有人意识到,大多数人只存活在自己的心外,而不是心内,能够生活在自己心内的人极少。我们的生活所需泰半来自身外,所以就误以为所有的烦恼困扰也都来自外界,于是不停的向心外的环境追求和抗争。

  

  骄慢心重的人,喜欢伸张自我、操控外境;缺乏自信的人又常觉得个人渺小无能,有如蜉蝣寄生、沧海一粟,因此也不断向外驰求。现代人常常抱怨生活范围的局迫,觉得空间太小、时间太短,这都是由于生活在心外,身、心无法统合的关系。

  

  (二)禅修者发现内心世界广大无垠

  

  天文界利用精密的高科技望远镜,接二连三发现了许多新的星宿;似乎我们所探触到的范围,已经够深够远了;但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深广辽阔,又何止于此。我们经常感受到外界种种的压迫和束缚,例如:空间太小、活动范围狭窄、时间老是不够用、责任没完没了……,总之,既不自由,也不自在;要想摆脱这些障碍并非不可能,只要深入开发自己的内心世界,让自身臻于禅境,就能达成目标。

  

  所谓的无限是指:

  

  1因愿心和决心而潜力无限

  

  也许有人会说:「这恐怕不容易吧!」其实只要真有愿力和决心,就会发现潜在的能力无限。所谓的潜能,包括智慧和影响力,两者并存时,时空便可以延伸至无限。这对大多数人来说,并不是一件容易了解的事,但是确实是可以做到的。

  

  2定中能够经验到时间与空间无限

  

  时间和空间的长短,只是内心的一种体验。时间固然有着客观的依据,但若取决于主观的感受,便没有一定的标准。有人在定中过了三天,当他入定之时,宛如进入无限,一旦进入无限,时间于他,已经不存在了;出定之后,又觉得入定的时间剎那即逝,而剎那即逝的感觉,又表示了时间的快速流转。

  

  前者是无限量的长,后者则是无穷尽的短。换言之,在定中时间可以无限的绵延,出定后则觉得怎么才合一下眼,已经过了好几个小时,甚至好几天。

  

  3放下自私的立场,便发现心量之大,可以包容无限

  

  当我们走出狭隘的自我中心时,会发现这个世界很小,而心量却很大,大到可以包容宇宙间所有的人、事、物,所谓:「心包太虚」即是。

  

  4开悟之后即能体会到超越一切的无限

  

  5内心之大,大于身外的宇宙,内心之深,深过无垠的宇宙

  

  不过,要做到开悟者的境界「心包太虚」,却不是那么容易,得透过种种的方法。因此,下面要介绍禅修者如何开拓心境,以及保护自己的心灵。

  

  三、禅修者如何保护心灵环境

  

  (一)身体要动

  

  一般人以为禅坐完全是静态的,其实不然。正确的坐禅姿势能使身体健康,放松全身肌肉、关节、神经,使得内分泌系统、消化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正常运作,这是身体在静态中的活动。

  

  有些人为了松弛肌肉,常常求助于按摩师,殊不知坐禅的效果比按摩更佳,因为禅坐能令我们身心彻底放松,而当你在接受按摩时,心情可能仍是紧张的。

  

  禅坐对高血压、风湿症,以及神经衰弱等慢性疾病有相当可信的疗效。当然,禅坐不是外科手术,更非仙丹妙药,乃是让你的健康在不知不觉中渐入佳境,而达到治疗的目的。

  

  今天演讲的翻译王明怡先生,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十九年前,他苦于剧烈的头痛,无法专心读书或工作,为了纾解压力,他求助于禅坐,大约只经过半年的练习,恼人的头痛就不治而愈了。当然,他的头痛也算是个善巧的因缘,于他、于我都有益,如果不是头痛的缘故,他就不会来学佛,而我就少了一位得力的翻译。

  

  所以有病在身不见得不好,即使刚开始让你痛苦难安,但是假如有善因缘来帮助,经过妥善的处理,结局反倒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好。因此,逆境来临时,不要抱怨,好好的面对它、处理它,也许就能够将痛苦化为助缘,而开创出一番新的局面。

  

  禅修的人除了静坐之外,也有许多运动的姿势和方法,例如印度的瑜伽术、中国禅宗的少林拳以及道家的太极拳等。现代人把瑜伽术、少林拳当作一种纯粹的体操或武术,而忽略了与之息息相关的禅坐,实在是本末倒置。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武术教练和瑜伽教师,在到达某种程度后,常感其中有所不足,而渴求禅修。其实不论是瑜伽术或少林拳,都是因静极而后动的工夫;因为禅坐一久,杂念顿除,内心凝定,乃在静中引发身体的自动,从而发展出有规律的拳法或体操。

  

  一般人听到禅修,脑中浮现的都是深山古洞或寺院道场,殊不知古代的山里,没有水、电、瓦斯,禅行者的生活作息少不了担水搬柴,如果你问山僧:「山上何所事?」他一定告诉你:「无非担水搬柴!」而这些担水搬柴等,无一不是修行。唐朝的百丈禅师就主张: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」他的工作就是耕种,耕种就是禅修;若以专司管理的职事僧来说,与信众的接触谈话,就是禅修活动。因此,经常有人问我:「现代人的生活步调这么紧凑,要如何修行?」我都会告诉他们:「日常的生活、工作就是修行。」

  

  也就是说,身体在做什么,心就在做什么。说话的时候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;劳动的时候,心也不离开手和脚,不但散步、旅行、驾车乃至上厕所,都是修行。以平常心做平常事,就是禅修。

  

  说到这里,我想起一则禅七…

《动静皆自在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弘誓愿讲记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