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也就少,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的程度也會減低了。除了少欲知足之外,還當用禅修的方法,隨時保持安定、平靜的心靈;心不平衡,身體及語言的動作就會變得暴躁粗魯,自傷傷人,像一顆定時炸彈,若非自暴自棄,便成憤世嫉俗,困擾家人,破壞社會,不僅爲社會環境、大衆心靈帶來汙染,也爲他們自己帶來毀滅性的災難;就像在饑餓的雞犬群中,忽然又闖進一群饑餓的狼,弄得雞飛狗跳,人心惶惶,不可終日。
如果用禅修的觀念和工夫來幫助我們每一個人,使人人都能生活在安定的、平衡的、清淨的環境之中,那就是人間淨土。
七、禅修與焦慮的現代生活-本來無事,萬事如意
由于現代資訊傳播迅速,帶給人們焦慮的夢魇也相當多,只要社會中、世界上、國際間,有一些風吹草動,不論直接或間接,不論是爲自己、爲家族、爲社會、爲國家、爲政治、爲經濟生活、爲宗教信仰,凡是牽連到自身安危利害得失成敗的狀況,都令人無法高枕無憂。
昨天有位居士來見我,他的焦慮很多,起先只是因爲夫妻感情不和睦,爲了他的太太而焦慮,後來太太帶著孩子不告而別,他又爲孩子的平安焦慮,弄得每天整夜失眠,白天心神恍惚,情緒陷于失控,于是又擔心如果連工作都做不好,那該怎麼辦?我只能勸他:「以智慧處理事,以慈悲關懷人。」
前天我也接到一封信,有一位太太她先生過世才不久,獨生的女兒又被不良少年誘拐跑了,在此同時自己身上又長了惡性腫瘤,必須及時開刀,可是她上班的公司老板卻希望她馬上回去複職,否則飯碗就不保;但是醫生告訴她,如果不趕快開刀,病情會越來越嚴重;她若開刀又無醫療費可付,雖然手上還有些股票,可是現在正是股票下跌到了最谷底的當口,她又舍不得把僅有的股票賣掉,況且醫生告訴她,開刀也只有一半痊愈的機會……凡此種種讓她非常的焦慮,于是寫了一封信來向我求救。
我常常遇到一些好象正被困在火海之中的人,來向我求救。通常我會傾聽他們的問題,知道他們所焦慮的是什麼,但不會將他們的焦慮,變成我自己的夢魇。
我給他們的建議有一個原則:對感情的問題,宜用理智來處理;對家族的問題,宜用倫理來處理;即使發生了不得了的大事,也應用時間來化解、淡化;如果真是無法避免的倒楣事,那只有面對它、接受它;能夠面對它、接受它,就等于是在處理它,既然已經處理了,也就不必再爲它擔心,應該放下它了,不要老是想著:「我怎麼辦?」而是睡覺時照樣睡覺,吃飯時照樣吃飯,該怎麼生活就怎樣生活。
如果用情緒來處理感情的事,用理論來處理家族的事,如同以剛克剛,以火救火,事情會越弄越糟。尤其在處理人際問題之時,必須要有慈悲心,多爲對方設想,否則不但會得罪對方,連自己都可能無路可走。
處理事物問題之時,要有智慧,將問題客觀化;問題客觀化了之後,便能看清如何處理才是最好的。如果魚與熊掌只能選其一,應先把輕重緩急弄清楚了,應舍即舍,能取即取。
佛法告訴我們:諸法虛幻,無自性故;舍除我執,無常故空。禅法即是佛法,以禅修的方法觀照,便能超越自我的執著,超越「空」「有」的對立,也才能覺察到,天下本來沒有什麼事可讓你憂慮的;能知天下本來無事,便是萬事如意!(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九日及十一月二日,講于紐約東初禅寺,姚世莊整理)
禅與心靈環保
一、人類的生活環境
人類的生活環境大約有四種:(一)物質的生活環境-衣、食、住、行、教育和娛樂等設施。(二)精神的生活環境-屬于形而上的,超越物質的心靈活動範圍。(叁)人際關系的社會環境-個人與家庭、社會、國家間的人際關系。(四)人類所依的自然環境-山河大地、森林、原野等自然資源。
不過上述四項都不是今晚所要討論的重點。諸位或許不免疑惑,我們的主題不就是上述的第二項嗎?怎麼又說不是?因爲,今晚所要闡述的,偏屬于禅修者的心靈領域,這與世俗所說的精神生活大不相同。
二、禅修者的內心環境
(一)常人總是向心外的環境追求和抗爭
一般人總以爲自己時時刻刻都和自己生活在一起,形影不離,所以只有自己最認識自己,最了解自己。然而卻很少有人意識到,大多數人只存活在自己的心外,而不是心內,能夠生活在自己心內的人極少。我們的生活所需泰半來自身外,所以就誤以爲所有的煩惱困擾也都來自外界,于是不停的向心外的環境追求和抗爭。
驕慢心重的人,喜歡伸張自我、操控外境;缺乏自信的人又常覺得個人渺小無能,有如蜉蝣寄生、滄海一粟,因此也不斷向外馳求。現代人常常抱怨生活範圍的局迫,覺得空間太小、時間太短,這都是由于生活在心外,身、心無法統合的關系。
(二)禅修者發現內心世界廣大無垠
天文界利用精密的高科技望遠鏡,接二連叁發現了許多新的星宿;似乎我們所探觸到的範圍,已經夠深夠遠了;但是我們內心世界的深廣遼闊,又何止于此。我們經常感受到外界種種的壓迫和束縛,例如:空間太小、活動範圍狹窄、時間老是不夠用、責任沒完沒了……,總之,既不自由,也不自在;要想擺脫這些障礙並非不可能,只要深入開發自己的內心世界,讓自身臻于禅境,就能達成目標。
所謂的無限是指:
1因願心和決心而潛力無限
也許有人會說:「這恐怕不容易吧!」其實只要真有願力和決心,就會發現潛在的能力無限。所謂的潛能,包括智慧和影響力,兩者並存時,時空便可以延伸至無限。這對大多數人來說,並不是一件容易了解的事,但是確實是可以做到的。
2定中能夠經驗到時間與空間無限
時間和空間的長短,只是內心的一種體驗。時間固然有著客觀的依據,但若取決于主觀的感受,便沒有一定的標准。有人在定中過了叁天,當他入定之時,宛如進入無限,一旦進入無限,時間于他,已經不存在了;出定之後,又覺得入定的時間剎那即逝,而剎那即逝的感覺,又表示了時間的快速流轉。
前者是無限量的長,後者則是無窮盡的短。換言之,在定中時間可以無限的綿延,出定後則覺得怎麼才合一下眼,已經過了好幾個小時,甚至好幾天。
3放下自私的立場,便發現心量之大,可以包容無限
當我們走出狹隘的自我中心時,會發現這個世界很小,而心量卻很大,大到可以包容宇宙間所有的人、事、物,所謂:「心包太虛」即是。
4開悟之後即能體會到超越一切的無限
5內心之大,大于身外的宇宙,內心之深,深過無垠的宇宙
不過,要做到開悟者的境界「心包太虛」,卻不是那麼容易,得透過種種的方法。因此,下面要介紹禅修者如何開拓心境,以及保護自己的心靈。
叁、禅修者如何保護心靈環境
(一)身體要動
一般人以爲禅坐完全是靜態的,其實不然。正確的坐禅姿勢能使身體健康,放松全身肌肉、關節、神經,使得內分泌系統、消化系統以及循環系統正常運作,這是身體在靜態中的活動。
有些人爲了松弛肌肉,常常求助于按摩師,殊不知坐禅的效果比按摩更佳,因爲禅坐能令我們身心徹底放松,而當你在接受按摩時,心情可能仍是緊張的。
禅坐對高血壓、風濕症,以及神經衰弱等慢性疾病有相當可信的療效。當然,禅坐不是外科手術,更非仙丹妙藥,乃是讓你的健康在不知不覺中漸入佳境,而達到治療的目的。
今天演講的翻譯王明怡先生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。十九年前,他苦于劇烈的頭痛,無法專心讀書或工作,爲了纾解壓力,他求助于禅坐,大約只經過半年的練習,惱人的頭痛就不治而愈了。當然,他的頭痛也算是個善巧的因緣,于他、于我都有益,如果不是頭痛的緣故,他就不會來學佛,而我就少了一位得力的翻譯。
所以有病在身不見得不好,即使剛開始讓你痛苦難安,但是假如有善因緣來幫助,經過妥善的處理,結局反倒可能是意想不到的好。因此,逆境來臨時,不要抱怨,好好的面對它、處理它,也許就能夠將痛苦化爲助緣,而開創出一番新的局面。
禅修的人除了靜坐之外,也有許多運動的姿勢和方法,例如印度的瑜伽術、中國禅宗的少林拳以及道家的太極拳等。現代人把瑜伽術、少林拳當作一種純粹的體操或武術,而忽略了與之息息相關的禅坐,實在是本末倒置。這就是爲什麼許多武術教練和瑜伽教師,在到達某種程度後,常感其中有所不足,而渴求禅修。其實不論是瑜伽術或少林拳,都是因靜極而後動的工夫;因爲禅坐一久,雜念頓除,內心凝定,乃在靜中引發身體的自動,從而發展出有規律的拳法或體操。
一般人聽到禅修,腦中浮現的都是深山古洞或寺院道場,殊不知古代的山裏,沒有水、電、瓦斯,禅行者的生活作息少不了擔水搬柴,如果你問山僧:「山上何所事?」他一定告訴你:「無非擔水搬柴!」而這些擔水搬柴等,無一不是修行。唐朝的百丈禅師就主張:「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。」他的工作就是耕種,耕種就是禅修;若以專司管理的職事僧來說,與信衆的接觸談話,就是禅修活動。因此,經常有人問我:「現代人的生活步調這麼緊湊,要如何修行?」我都會告訴他們:「日常的生活、工作就是修行。」
也就是說,身體在做什麼,心就在做什麼。說話的時候要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;勞動的時候,心也不離開手和腳,不但散步、旅行、駕車乃至上廁所,都是修行。以平常心做平常事,就是禅修。
說到這裏,我想起一則禅七…
《動靜皆自在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