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動靜皆自在▪P1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況,而且都很准,結果真的就會發生,讓我不得不信。」

  

  我說:「不要聽他的,回到人間來,你不要還沒有死就已經變成鬼了。孔夫子說過『敬鬼神而遠之』;鬼神是有的,他們講的話可能是對的。可是很多人沒有鬼神告訴他們任何事,也過得很快樂;而你有鬼神幫忙卻過得很痛苦,真是何苦來哉。」

  

  他說:「師父,這十八年來我從來沒有辦法脫離他們,我能脫離嗎?」

  

  我告訴他:「不要去碰他們!」

  

  他說:「有時候他們是從耳朵裏告訴我的。」

  

  我說:「聽到了,裝作沒聽到。」

  

  他說:「但是事情會發生。」

  

  我說:「不管他是否告訴你,事情要發生的就會發生,不發生的就不會發生,你爲什麼一定要聽他的?」

  

  他說:「如果不聽他的,我會倒楣。」

  

  我說:「你現在聽他的就已經很倒楣了,不聽他的,最多也是倒楣!」

  

  這就是站在人的立場、觀點來處理人的事。

  

  叁、以人的標准要求自己和別人

  

  站在人的立場,與人相處要有慈悲心,也要有智慧。慈悲心就是要包容人、同情人、原諒人。有智慧則是要認識人,不僅僅是認識人的表面背景,還要深入認識人性。人性,可好可壞,可善可惡,因爲環境的影響,就會有所謂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的現象。

  

  環境包括一個人成長的背景和過程,因此一個人的壞,有其原因和道理,我們不要用瞋恨心來看他,要以慈悲心來對待他,但是也要知道人性之中有這些缺點。

  

  前天我在錄製「大法鼓」的節目時,有人問我一個問題:「佛法講慈悲、忍辱,如果有人專門欺侮你,你就讓他欺侮嗎?有人專門占你便宜,你就讓他占嗎?有人專門鑽法律漏洞,看似不犯法,卻對社會製造困擾和混亂,像這樣,做一位佛教徒是否應該原諒他?」

  

  這個問題的答案,還是要站在人的立場來看,我是人,他也是人,我希望自己和對方都是一個正常的人。因此,依照法律處理,應該讓他受處罰的就處罰,應該讓他坐牢的就坐牢。除此之外,還要想辦法讓他能夠改過,所以,不是作爲一個佛教徒就是讓人家欺侮的。

  

  我們要站在人的立場、觀點來提升自己,肯定自己。當你有煩惱、困擾的時候,或在自己做了錯事或犯了錯誤時,要先回到以人的標准、人格要求自己,來對待這些煩惱和困擾,人性之中總有缺點或劣根性,需要時間來改過。

  

  一般人雖然不會殺人、放火,心中卻有一些矛盾常常發生,有些不該說的話會說,不該想的念頭會想,甚至于不該做的事,偷偷摸摸還會做,這是人的習性,有的是從小就養成,也可能是在過去世就有的習慣。這些習性就隨它去嗎?

  

  不!還是要回到人的原點,將這些壞習慣轉變成爲人的立場、人的基本和人的標准上。因此,應該要求自己是人,不要被人說:「你這個人心中有鬼!」其實心中凡是煩惱妄動的時候,都不是人,都是鬼,離開人的標准的起心動念、舉手投足和出言談話,也都是鬼。若能從鬼的偏差點回到人的立場來,即可漸漸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先生,不受鬼的影響而從鬼道回到人間。

  

  諸位雖然沒有遇上鬼,心中卻有黑暗面、陰暗面,這也等于是和鬼打交道,一定要再回到人間,回到人的立場,這就是禅法的修行。

  

  而且能夠肯定自我是人,做好自我肯定之後,也要從人的立場看所有的人,肯定他人也是人,不要把人當成畜生。即使人的性格之中有畜生的習氣、鬼的性格在內,也希望幫助所有的人,都能夠回到人的基本點上,把這些偏差糾正、導正過來,這就要靠禅的修行的力量。

  

  禅的修行不僅僅是觀念的,一定還要加以練習。如果僅僅是觀念上的,可能當有境界出現時就沒有辦法掌握住自己,所以一定要常常練習打坐;打坐能使你的心更安定、更清楚、更明朗,更能夠了解自己、幫助自己、改正自己。(一九九六年四月十叁日,法鼓山社會菁英禅修營聯誼會開示)

  

  

  

  禅修之道

  

  有很多人對禅修很有興趣,但是往往參加一、兩次以後就不再來了,很可能是過程讓他們太痛苦了,打坐的益處沒得到就苦不堪言,當然不敢繼續來參加了。曾經也有人問我,聽說禅修很辛苦,有沒有一個方法,不那麼辛苦又能很快得到好處呢?我回答他們,這就是不進大學就想畢業,簡直像做夢一樣。不過,如果大家覺得禅修最辛苦的是盤腿,那麼就不一定要盤腿,這樣大家應該有興趣來試試看吧!

  

  打坐不一定非要坐在蒲團上,只要用穩定的姿勢,任何時間、任何場合都可以練習;不過,如果要打坐超過半小時以上,還是要坐在蒲團上,才能夠持久。

  

  一、禅修的四種利益

  

  以下介紹四種禅修的利益:(一)身體健康:身體的肌肉、神經能夠經常放松,對高血壓、心髒病有幫助,也能促進循環系統和呼吸系統,增強新陳代謝的功能。

  

  (二)心理平衡:頭腦清醒,精神不緊張,心情保持愉快,心理自然會平衡。有些人不懂得如何保持心理平衡,所以時常會憤怒、恐懼、興奮等等,透過禅修的練習,能使憤怒平息、恐懼消失、興奮緩和,使心情經常保持平靜而且愉快。(叁)精神升華:精神是指心理對世界的體驗和看法,超越平常生活中粗淺的感覺。譬如:我們看到一盆花,平時沒特別注意它,在緊張時甚至不感到它的存在;但是在心情安靜穩定的時候,看到一盆美麗的花,就像看到美好的世界一樣。當我們從物質層面進到精神層面時,這個世界會變得不同,看到有人哭、有人笑,不會只看到表面,而會從另一個角度去看,體驗哭與笑的人內心的感受,明白他的內心世界,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隔閡防線、對立狀態就會從此消除了。(四)開發智慧:智慧有不同的層次,聰明、反應快、觀察力強,都不是真正的智慧。從禅修的立場來看,智慧是超越你和我、有和無、利和害的,以純粹超越的角度來判斷,這就是智慧,禅修便可以達到這個目的。

  

  有智慧的人欣賞世界、熱愛生命,發生任何事情,不管是好是壞,都不會有得意或痛苦的感受,能用超越于主觀的客觀角度來欣賞世界,便不會有煩惱;世間的人缺少由禅修而生的智慧,所以總是痛苦不已。

  

  二、持五戒

  

  禅修除了用放松身心的方法以外,在日常生活中也須遵守一定的規範和准則,以保持其穩定性。那是「持五戒」,即消極的不做以下五類惡行:(一)不殺生:主要是指不可以有殺人的行爲或動機。(二)不偷盜: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和不應該得到的東西,都不可以有偷竊、搶劫、占便宜的心理或行爲。(叁)不邪淫:行爲要正當,不做見不得人的事,不做違背風俗習慣和法律不允許的事情,甚至連念頭也不可以有。主要是兩性不得有不正當、不穩定、茍且越軌的行爲。(四)不妄語:不用欺騙的語言、手段、方法,使人受損失而自己得利益,乃至連妄語的念頭也不要起。(五)不飲酒及不使用麻醉毒品:不使用酒精和毒品使自己的身體受損、精神錯亂,而至行爲失控。

  

  叁、修五施

  

  練習禅修的人要做到不以自我爲中心,減少自私心,消除與人的對立心,常把別人當成自己一樣,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。在東方的哲學中,道家老子和佛教釋迦牟尼佛都主張施與,給人越多,自己擁有越多,成長越快;不舍得給人表示自己的安全感不夠,煩惱就越多。能夠布施的人內心必定是富足的,因爲他能把自己的東西與人分享,代表他有支配權去安排他所擁有的東西,「修五施」能使禅修者達到舍己除執的目的,這五種布施是:(一)以金錢、物質來接濟他人。(二)以技術、時間來支援他人。(叁)以語言、觀念來導正他人。(四)以隨喜的心意來幫助他人。(五)以佛法的智慧來接引他人。

  

  四、調五事

  

  禅修的人同時也需要「調五事」,即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注意的五種基本工夫:(一)調飲食:飲食要適當,不宜過量或不足,營養要均衡。不吃太刺激的食物,例如濃茶、咖啡等,這會影響打坐的心情,酒當然更不可以喝。

  

  (二)調睡眠:我們一生下來就會睡覺,睡覺很容易,但要睡好覺也並非易事。能好好睡覺是一大福報,覺睡得好,心情好,健康也好;覺睡不好,精神欠佳,脾氣會暴躁,易與人爭吵,精神壓力大,久而久之身體也不會好,打坐自然得不到效果。睡眠要充足,但時間長並不一定好,若求睡眠品質良好,右

  臥的姿勢很重要,頭腦、身體都放松才能睡得安穩;在緊張的情緒下睡覺,一定胡亂做夢,不是真正的休息。睡覺前要放松情緒,頭腦中的事暫時放下,沒做完的事不要擔心,擔心也沒有用,還是安心睡覺,睡好了起來可能做得更好一些。(叁)調身:調身可分動和靜兩方面,動的方面可以做柔軟運動,不要太劇烈;靜的方面可以用靜坐,姿勢要正確,身體任何部位都不要有壓力。靜坐也不一定非要坐,走路、站立、平躺均可,重點是一定要輕松、自然、安定;只要做到心不混亂,就是禅的基礎。(四)調息:呼吸很容易,但品質要好,要自然平穩的呼吸,不要控製呼吸,而是欣賞、享受呼吸,這就是調息。呼吸與身體的姿勢有關,如果身體是彎曲扭曲的,呼吸一定不順暢;神經和肌肉在緊張的狀態中,呼吸也一定不自然。所以隨時要保持正確的姿勢,無論是坐、立、臥,都保持自然、舒暢;身體放松不是放逸偷懶,頭腦必須是非常清醒的。

  

  (五)調心:以上四種都與心情(心的情況)有關,心情安定與否和我們的飲食、睡眠、身體、呼吸都有密切的關聯,如果調整得很好,心情自然愉快平穩。之後便可以用真正禅修的方法,達到調心的目的,把虛妄心、汙染心變成真心、清淨心。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先從調飲食、睡眠、身體和呼吸做起,再配合禅修的方法,如打坐、參話頭、默照、直觀等,達到清淨無染的境界。

  

  五、知五悟

  

  最後講到禅修者通常有五種發悟的層次,我稱爲「知五悟」:(一)聰明境:由打坐而觸發文思靈感、舉一反叁、聞一知十,反應敏捷、思路通達、理解力、記憶力的改善增強。(二)光音境:在坐禅中,心境爲無限深廣的光明所攝,或爲無盡柔和蒼茫的音海所攝,自己被化入于光音之中。(叁)神通境:由坐禅而産生心電與事物的感應,能聽、能看、能嗅、能知、能感受到平常情況下所不能産生的特異能力。(四)空靈境:感覺自己是一片無限,沒有我,沒有他,沒有任何執著,只有一片無限,心裏非常明朗。從真正禅的立場來看,以上四種境界都不是真正的開悟,只是個過程。(五)寂靜境:這才是真正最高的開悟境界,又叫作寂滅境,我們稱之爲無心。到了這個層次的人,遇到任何狀況,心情都不會隨之而動,所以發生危險時不會害怕,遇到誘惑時不會動搖,因爲已經沒有心了,怎麼還會有起伏呢?這對大家來說,很困難也很容易,如果懷疑它就很困難,如果相信它,勤練習便很容易了。

  

  六、問答討論

  

  問:請問在平常生活中要如何修行?

  

  答:任何時候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,吃飯的時候專心地吃,走路的時候用心地走,看書的時候知道自己是在看書,這就是修行。如果吃飯心不在焉,邊走路邊想心事,看書累了也不休息,越看越迷糊,而造成身體緊張或昏沈,這就不是修行了。

  

  問:禅宗主張不立文字,但是爲什麼很多書籍都在介紹禅呢?

  

  答:所有禅宗的文獻,都是在告訴我們,不要依賴那些語言文字,只有靠自己努力修行才行,所以我今天晚上講了那麼多話,你們也都不要執著喔!(聽衆笑)問:

  

  有人說中午、半夜不可以打坐,是真的嗎?請問什麼時間最適合打坐?答:

  

  打坐最好是在睡眠充足、精神飽滿、身體狀況良好的時候。如果說或半夜不適合打坐,沒有其它原因,只是因爲這些時間應該是在休息,精神不濟還勉強打坐,當然效果不彰,無益于健康了。但假使你平常時間都在休息,反而只有這些時段體力最好,當然可以打坐了。(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,講于美國新澤西州羅特格斯大學,李青苑整理)

  

《動靜皆自在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四弘誓願講記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