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况,而且都很准,结果真的就会发生,让我不得不信。」
我说:「不要听他的,回到人间来,你不要还没有死就已经变成鬼了。孔夫子说过『敬鬼神而远之』;鬼神是有的,他们讲的话可能是对的。可是很多人没有鬼神告诉他们任何事,也过得很快乐;而你有鬼神帮忙却过得很痛苦,真是何苦来哉。」
他说:「师父,这十八年来我从来没有办法脱离他们,我能脱离吗?」
我告诉他:「不要去碰他们!」
他说:「有时候他们是从耳朵里告诉我的。」
我说:「听到了,装作没听到。」
他说:「但是事情会发生。」
我说:「不管他是否告诉你,事情要发生的就会发生,不发生的就不会发生,你为什么一定要听他的?」
他说:「如果不听他的,我会倒楣。」
我说:「你现在听他的就已经很倒楣了,不听他的,最多也是倒楣!」
这就是站在人的立场、观点来处理人的事。
三、以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和别人
站在人的立场,与人相处要有慈悲心,也要有智慧。慈悲心就是要包容人、同情人、原谅人。有智慧则是要认识人,不仅仅是认识人的表面背景,还要深入认识人性。人性,可好可坏,可善可恶,因为环境的影响,就会有所谓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的现象。
环境包括一个人成长的背景和过程,因此一个人的坏,有其原因和道理,我们不要用瞋恨心来看他,要以慈悲心来对待他,但是也要知道人性之中有这些缺点。
前天我在录制「大法鼓」的节目时,有人问我一个问题:「佛法讲慈悲、忍辱,如果有人专门欺侮你,你就让他欺侮吗?有人专门占你便宜,你就让他占吗?有人专门钻法律漏洞,看似不犯法,却对社会制造困扰和混乱,像这样,做一位佛教徒是否应该原谅他?」
这个问题的答案,还是要站在人的立场来看,我是人,他也是人,我希望自己和对方都是一个正常的人。因此,依照法律处理,应该让他受处罚的就处罚,应该让他坐牢的就坐牢。除此之外,还要想办法让他能够改过,所以,不是作为一个佛教徒就是让人家欺侮的。
我们要站在人的立场、观点来提升自己,肯定自己。当你有烦恼、困扰的时候,或在自己做了错事或犯了错误时,要先回到以人的标准、人格要求自己,来对待这些烦恼和困扰,人性之中总有缺点或劣根性,需要时间来改过。
一般人虽然不会杀人、放火,心中却有一些矛盾常常发生,有些不该说的话会说,不该想的念头会想,甚至于不该做的事,偷偷摸摸还会做,这是人的习性,有的是从小就养成,也可能是在过去世就有的习惯。这些习性就随它去吗?
不!还是要回到人的原点,将这些坏习惯转变成为人的立场、人的基本和人的标准上。因此,应该要求自己是人,不要被人说:「你这个人心中有鬼!」其实心中凡是烦恼妄动的时候,都不是人,都是鬼,离开人的标准的起心动念、举手投足和出言谈话,也都是鬼。若能从鬼的偏差点回到人的立场来,即可渐渐像前面所提到的那位先生,不受鬼的影响而从鬼道回到人间。
诸位虽然没有遇上鬼,心中却有黑暗面、阴暗面,这也等于是和鬼打交道,一定要再回到人间,回到人的立场,这就是禅法的修行。
而且能够肯定自我是人,做好自我肯定之后,也要从人的立场看所有的人,肯定他人也是人,不要把人当成畜生。即使人的性格之中有畜生的习气、鬼的性格在内,也希望帮助所有的人,都能够回到人的基本点上,把这些偏差纠正、导正过来,这就要靠禅的修行的力量。
禅的修行不仅仅是观念的,一定还要加以练习。如果仅仅是观念上的,可能当有境界出现时就没有办法掌握住自己,所以一定要常常练习打坐;打坐能使你的心更安定、更清楚、更明朗,更能够了解自己、帮助自己、改正自己。(一九九六年四月十三日,法鼓山社会菁英禅修营联谊会开示)
禅修之道
有很多人对禅修很有兴趣,但是往往参加一、两次以后就不再来了,很可能是过程让他们太痛苦了,打坐的益处没得到就苦不堪言,当然不敢继续来参加了。曾经也有人问我,听说禅修很辛苦,有没有一个方法,不那么辛苦又能很快得到好处呢?我回答他们,这就是不进大学就想毕业,简直像做梦一样。不过,如果大家觉得禅修最辛苦的是盘腿,那么就不一定要盘腿,这样大家应该有兴趣来试试看吧!
打坐不一定非要坐在蒲团上,只要用稳定的姿势,任何时间、任何场合都可以练习;不过,如果要打坐超过半小时以上,还是要坐在蒲团上,才能够持久。
一、禅修的四种利益
以下介绍四种禅修的利益:(一)身体健康:身体的肌肉、神经能够经常放松,对高血压、心脏病有帮助,也能促进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,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。
(二)心理平衡:头脑清醒,精神不紧张,心情保持愉快,心理自然会平衡。有些人不懂得如何保持心理平衡,所以时常会愤怒、恐惧、兴奋等等,透过禅修的练习,能使愤怒平息、恐惧消失、兴奋缓和,使心情经常保持平静而且愉快。(三)精神升华:精神是指心理对世界的体验和看法,超越平常生活中粗浅的感觉。譬如:我们看到一盆花,平时没特别注意它,在紧张时甚至不感到它的存在;但是在心情安静稳定的时候,看到一盆美丽的花,就像看到美好的世界一样。当我们从物质层面进到精神层面时,这个世界会变得不同,看到有人哭、有人笑,不会只看到表面,而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,体验哭与笑的人内心的感受,明白他的内心世界,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防线、对立状态就会从此消除了。(四)开发智慧:智慧有不同的层次,聪明、反应快、观察力强,都不是真正的智慧。从禅修的立场来看,智慧是超越你和我、有和无、利和害的,以纯粹超越的角度来判断,这就是智慧,禅修便可以达到这个目的。
有智慧的人欣赏世界、热爱生命,发生任何事情,不管是好是坏,都不会有得意或痛苦的感受,能用超越于主观的客观角度来欣赏世界,便不会有烦恼;世间的人缺少由禅修而生的智慧,所以总是痛苦不已。
二、持五戒
禅修除了用放松身心的方法以外,在日常生活中也须遵守一定的规范和准则,以保持其稳定性。那是「持五戒」,即消极的不做以下五类恶行:(一)不杀生:主要是指不可以有杀人的行为或动机。(二)不偷盗: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和不应该得到的东西,都不可以有偷窃、抢劫、占便宜的心理或行为。(三)不邪淫:行为要正当,不做见不得人的事,不做违背风俗习惯和法律不允许的事情,甚至连念头也不可以有。主要是两性不得有不正当、不稳定、茍且越轨的行为。(四)不妄语:不用欺骗的语言、手段、方法,使人受损失而自己得利益,乃至连妄语的念头也不要起。(五)不饮酒及不使用麻醉毒品:不使用酒精和毒品使自己的身体受损、精神错乱,而至行为失控。
三、修五施
练习禅修的人要做到不以自我为中心,减少自私心,消除与人的对立心,常把别人当成自己一样,最好的方法就是布施。在东方的哲学中,道家老子和佛教释迦牟尼佛都主张施与,给人越多,自己拥有越多,成长越快;不舍得给人表示自己的安全感不够,烦恼就越多。能够布施的人内心必定是富足的,因为他能把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,代表他有支配权去安排他所拥有的东西,「修五施」能使禅修者达到舍己除执的目的,这五种布施是:(一)以金钱、物质来接济他人。(二)以技术、时间来支援他人。(三)以语言、观念来导正他人。(四)以随喜的心意来帮助他人。(五)以佛法的智慧来接引他人。
四、调五事
禅修的人同时也需要「调五事」,即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五种基本工夫:(一)调饮食:饮食要适当,不宜过量或不足,营养要均衡。不吃太刺激的食物,例如浓茶、咖啡等,这会影响打坐的心情,酒当然更不可以喝。
(二)调睡眠:我们一生下来就会睡觉,睡觉很容易,但要睡好觉也并非易事。能好好睡觉是一大福报,觉睡得好,心情好,健康也好;觉睡不好,精神欠佳,脾气会暴躁,易与人争吵,精神压力大,久而久之身体也不会好,打坐自然得不到效果。睡眠要充足,但时间长并不一定好,若求睡眠品质良好,右
卧的姿势很重要,头脑、身体都放松才能睡得安稳;在紧张的情绪下睡觉,一定胡乱做梦,不是真正的休息。睡觉前要放松情绪,头脑中的事暂时放下,没做完的事不要担心,担心也没有用,还是安心睡觉,睡好了起来可能做得更好一些。(三)调身:调身可分动和静两方面,动的方面可以做柔软运动,不要太剧烈;静的方面可以用静坐,姿势要正确,身体任何部位都不要有压力。静坐也不一定非要坐,走路、站立、平躺均可,重点是一定要轻松、自然、安定;只要做到心不混乱,就是禅的基础。(四)调息:呼吸很容易,但品质要好,要自然平稳的呼吸,不要控制呼吸,而是欣赏、享受呼吸,这就是调息。呼吸与身体的姿势有关,如果身体是弯曲扭曲的,呼吸一定不顺畅;神经和肌肉在紧张的状态中,呼吸也一定不自然。所以随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,无论是坐、立、卧,都保持自然、舒畅;身体放松不是放逸偷懒,头脑必须是非常清醒的。
(五)调心:以上四种都与心情(心的情况)有关,心情安定与否和我们的饮食、睡眠、身体、呼吸都有密切的关联,如果调整得很好,心情自然愉快平稳。之后便可以用真正禅修的方法,达到调心的目的,把虚妄心、污染心变成真心、清净心。所以,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先从调饮食、睡眠、身体和呼吸做起,再配合禅修的方法,如打坐、参话头、默照、直观等,达到清净无染的境界。
五、知五悟
最后讲到禅修者通常有五种发悟的层次,我称为「知五悟」:(一)聪明境:由打坐而触发文思灵感、举一反三、闻一知十,反应敏捷、思路通达、理解力、记忆力的改善增强。(二)光音境:在坐禅中,心境为无限深广的光明所摄,或为无尽柔和苍茫的音海所摄,自己被化入于光音之中。(三)神通境:由坐禅而产生心电与事物的感应,能听、能看、能嗅、能知、能感受到平常情况下所不能产生的特异能力。(四)空灵境:感觉自己是一片无限,没有我,没有他,没有任何执着,只有一片无限,心里非常明朗。从真正禅的立场来看,以上四种境界都不是真正的开悟,只是个过程。(五)寂静境:这才是真正最高的开悟境界,又叫作寂灭境,我们称之为无心。到了这个层次的人,遇到任何状况,心情都不会随之而动,所以发生危险时不会害怕,遇到诱惑时不会动摇,因为已经没有心了,怎么还会有起伏呢?这对大家来说,很困难也很容易,如果怀疑它就很困难,如果相信它,勤练习便很容易了。
六、问答讨论
问:请问在平常生活中要如何修行?
答:任何时候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吃饭的时候专心地吃,走路的时候用心地走,看书的时候知道自己是在看书,这就是修行。如果吃饭心不在焉,边走路边想心事,看书累了也不休息,越看越迷糊,而造成身体紧张或昏沉,这就不是修行了。
问:禅宗主张不立文字,但是为什么很多书籍都在介绍禅呢?
答:所有禅宗的文献,都是在告诉我们,不要依赖那些语言文字,只有靠自己努力修行才行,所以我今天晚上讲了那么多话,你们也都不要执着喔!(听众笑)问:
有人说中午、半夜不可以打坐,是真的吗?请问什么时间最适合打坐?答:
打坐最好是在睡眠充足、精神饱满、身体状况良好的时候。如果说或半夜不适合打坐,没有其它原因,只是因为这些时间应该是在休息,精神不济还勉强打坐,当然效果不彰,无益于健康了。但假使你平常时间都在休息,反而只有这些时段体力最好,当然可以打坐了。(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十二日,讲于美国新泽西州罗特格斯大学,李青苑整理)
《动静皆自在》全文阅读结束。